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反思与中国启示——基于公共利益与体制变迁的视角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春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7-252,共6页
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美国传媒业遭受重创,广播电视亦未能幸免。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金融危机以及新媒体的冲击都只是传媒业危机的外因,公共服务职能的削弱才是根源。对美国广播电视业而言,《1927年广播法》所奠定的广播频谱资源公有、... 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美国传媒业遭受重创,广播电视亦未能幸免。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金融危机以及新媒体的冲击都只是传媒业危机的外因,公共服务职能的削弱才是根源。对美国广播电视业而言,《1927年广播法》所奠定的广播频谱资源公有、委托私人运营的"公众委托模式"就埋下了危机的根源。在该模式下,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博弈始终伴随着整个美国广播电视业,因而适度、有效的政府规制就成为公共利益的生命线。一旦规制放松,公共利益不可避免为商业利益所侵蚀,这正是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困境之所在。从本质上讲,问题的根源在于广播电视频谱资源的所有权(公共所有)与使用权(私人运营)的分离。从公共利益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美国广播电视的困境进行反思,并重点探讨其可能给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带来的借鉴,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 公众委托模式 公共利益 商业利益 政府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嬗变及诱因分析——基于经济学革命的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春华 胡庆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4,共9页
纵观世界各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传媒体制变迁与其说是政府主导式的"强制性"变迁,不如说是多方利益集团博弈的"诱致性"产物。在梳理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百年变迁的过程中,本文重点从西方经济学三次革命的维度,剖析经... 纵观世界各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传媒体制变迁与其说是政府主导式的"强制性"变迁,不如说是多方利益集团博弈的"诱致性"产物。在梳理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百年变迁的过程中,本文重点从西方经济学三次革命的维度,剖析经济学革命的动态演化脉络与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美国广播电视体制与同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政治经济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占据主流地位的政治经济思潮影响甚至决定着同一时期的广播电视政策与体制,而且这种内在关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基于路径依赖理论,本文认为由2008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学第三次革命"很可能成为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变革的"新拐点",即在复归"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强化政府规制,实现新的改革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 古典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 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美国利率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谈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出路
3
作者 白效锋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15-16,共2页
一、美国利率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及其原因美国利率管理体制大体上经历过三次大的变革。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我们分别以1933年银行法中“Q 号规则”的出笼和1986年“Q”号规则”的完全废除为标志把美国利率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划分为三个时... 一、美国利率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及其原因美国利率管理体制大体上经历过三次大的变革。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我们分别以1933年银行法中“Q 号规则”的出笼和1986年“Q”号规则”的完全废除为标志把美国利率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划分为三个时期:1933年“Q 号规则”出笼以前,美国的银行业基本上处于一种无管制状态,各银行可以竞相提高存款利率来争取存款。这一时期叫做“无管制时期”.1933年,美国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以后,对利率的管制就开始以法律的形式出现,这就是著名的“Q 号规则”——限制会员银行对定期及储蓄存款所支付利率高限(后来范围又扩大到所有的储蓄机构)。从此,美国银行业就进入了“利率严格管制时期”。到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80年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即著名的“新银行法”),美国银行业才进入了“利率放松管制时期”,直到1986年完全废除“Q 号规则”,所有联储银行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全部取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率管理体制 历史变迁 利率管制 市场利率 利率上限 放松管制 银行业 规则 美国银行 利率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