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数据库的痛风病证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锦坚 王雨 +1 位作者 林志健 张冰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89-1895,共7页
目的:探讨痛风病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沉积阶段的证素特点。方法:系统梳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数据库中与中医症状/体征相对应的调查项目,采集NHANES数据库2007—2018年健康人群、高尿酸血症人群及尿酸盐沉积人群相关中医... 目的:探讨痛风病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沉积阶段的证素特点。方法:系统梳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数据库中与中医症状/体征相对应的调查项目,采集NHANES数据库2007—2018年健康人群、高尿酸血症人群及尿酸盐沉积人群相关中医症状/体征数据进行频率分析,用χ^(2)检验确定不同人群中医症状/体征的变化,并以发生频率为权重,对证素诊断贡献度进行加权求和。结果:从NHANES数据库中确认与中医症状/体征相关的调查项目58个,证素分析结果表明痛风病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沉积人群的病位证素均集中在肾、脾,病性证素均集中在气虚、湿、痰和阳虚;与健康人群比较,高尿酸血症人群病位证素变化主要为肾、脾、肝,病性证素变化主要为痰、湿、气虚;与高尿酸血症人群比较,尿酸盐沉积人群病位证素变化主要为肾,病性证素变化主要为痰。结论:痛风病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沉积阶段的主要证素均为肾、脾、痰、湿、气虚,脾肾亏虚可能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基础,湿痰转化可能为尿酸盐沉积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病 高尿酸血症 尿酸盐沉积 中医证候 病性证素 病位证素 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数据库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营养指数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麦苏颖 南亚昀 +2 位作者 王蔚 吴院波 陈琼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1,共8页
目的:评估3项营养指标在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全因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方法: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本研究纳入了1... 目的:评估3项营养指标在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全因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方法: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本研究纳入了1999至2018年调查的1640例COPD患者。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控制营养状况(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评分、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和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的最佳临界值。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及C指数评估营养指标的预测价值,并通过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比较各营养指标的预测能力。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3个营养指标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结果:对数秩检验显示,营养风险较高的患者总生存率较低(均P<0.001)。在调整所有协变量的多因素Cox回归中,CONUT评分(HR=1.31,95%CI=1.03~1.67,P=0.030)、GNRI(HR=2.02,95%CI=1.26~3.24,P=0.004)和PNI(HR=2.05,95%CI=1.53~2.75,P<0.001)与全因死亡率独立相关。结论:3项营养指标均为COPD患者全因死亡率的有效预测指标。相较于PNI,CONUT评分和GNRI的预测能力更强,因此更推荐用于COPD高危营养不良的常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营养不良 全因死亡率 营养评价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韩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韦葵葵 巩浩雯 +4 位作者 刘玉秀 王妍 刘梦丹 张曼婷 虞茜惠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80,共6页
中美韩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均是针对本国国民健康与营养监测而形成的数据库,近年已成为数据挖掘的重要公共资源。本文对比分析了中美韩3个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历史追溯、抽样方法和调查内容,其主要区别在于研究设计... 中美韩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均是针对本国国民健康与营养监测而形成的数据库,近年已成为数据挖掘的重要公共资源。本文对比分析了中美韩3个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历史追溯、抽样方法和调查内容,其主要区别在于研究设计的类型不同,我国采用的是队列研究,而美国和韩国均为系列横断面调查。随后对基于数据库发表文献的数量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美国的发文量上升趋势更为突出,且3个数据库的研究热点与健康、营养调查主题一致。最后对数据库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期望为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路径,更好地促进科学证据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健康与营养调查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 韩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8评分与糖尿病的关系及甲基丙二酸的中介效应分析
4
作者 凌炳睿 黄琪惠 +2 位作者 华天凤 杨旻 唐伦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5-1311,共7页
目的评估生命八要素(LE8)评分与糖尿病(DM)之间的关联,并探讨甲基丙二酸(MMA)的中介效应。方法基于2011—2014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横断面数据,采用加权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LE8评分与DM的关联,并构建中介模型评估MMA的中介作... 目的评估生命八要素(LE8)评分与糖尿病(DM)之间的关联,并探讨甲基丙二酸(MMA)的中介效应。方法基于2011—2014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横断面数据,采用加权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LE8评分与DM的关联,并构建中介模型评估MMA的中介作用。结果加权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E8评分与DM风险呈显著负相关,调整混杂因素后,LE8每增加1分,DM风险降低7%(OR=0.93,95%CI:0.92~0.93,P=0.0001);循环MMA水平与DM之间无相关性(OR=0.99,95%CI:0.89~1.10,P=0.8868),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60岁以下人群中,循环MMA水平与DM呈正相关(OR=1.39,95%CI:1.19~1.62,P<0.0001);中介分析表明循环MMA水平在LE8与DM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比率为1.5%(P<0.0001)。结论LE8高评分能显著降低DM风险,循环MMA水平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尤其对特定人群(<60岁个体)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生命八要素 甲基丙二酸 中介分析 加权多变量Logistic回归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上肢握力与全身总骨密度:一项横断面研究
5
作者 关贵超 付战利 强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88,共8页
目的:使用公共数据分析双上肢握力与全身总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在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NHANES)数据库2011~2012,2013~2014年2个周期中,提取含有握力、骨密度及多个潜在混... 目的:使用公共数据分析双上肢握力与全身总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在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NHANES)数据库2011~2012,2013~2014年2个周期中,提取含有握力、骨密度及多个潜在混杂因素的5148例参与者,加权后计算基线水平。使用R语言survey包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握力与骨密度的关系,随后对性别、年龄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进一步做分层分析。使用rcssci包进行曲线拟合分析二者的曲线关系。结果:共5148例参与者(男性2493例,女性2655例)被纳入研究。总体握力为(77.48±0.40)kg,男性(93.98±0.45)kg,女性(59.71±0.24)kg;左上肢握力总体(37.75±0.21)kg,女性(28.89±0.12)kg,男性(45.98±0.24)kg;总体右上肢握力(39.73±0.20)kg,女性(30.83±0.13)kg,男性(48.00±0.23)kg;总体左侧握力BMI 46.87±0.33,男性53.65±0.46,女性39.56±0.26;总体右侧握力BMI 49.37±0.33,男性56.01±0.47,女性42.21±0.26;总体平均握力指数48.12±0.33,男性54.83±0.46,女性40.89±0.26,总体骨密度水平为(1.11±0.00)g/cm^(2),男性(1.15±0.00)g/cm^(2),女性(1.08±0.00)g/cm^(2)。排除了混杂因素后,握力与总骨密度显示出明显正相关(P<0.0001)。此外,年龄与骨密度呈现负相关,而非西班牙裔黑人种族(墨西哥裔为参照),大学毕业及以上(高中未毕业为参照)、身高、BMI则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及BMI都与骨密度存在交互作用。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握力与骨密度仅存在线性关系(P<0.001),但握力指数(左侧为主)与骨密度存在着L型的曲线关系。随着握力及握力指数的增强,骨密度分别以线性及L型曲线(随握力指数增长,骨密度增长变缓)的方式相应增加,其变化范围达到0.1 g/cm^(2)。结论:双上肢握力水平及握力指数(左侧为主)与骨密度呈正相关,骨密度与握力呈线性关系,与握力指数呈L型曲线关联。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握力水平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并为了解握力对骨密度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数据,对于进一步研究骨密度的调节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 握力 横断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HANES数据库构建新生物年龄模型及其对参与者死亡结局的预测作用
6
作者 叶婷婷 郜攀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6-884,共9页
目的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构建新生物年龄模型,并评估模型对死亡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NHANES 2007-2010年,年龄在20~79岁的参与者作为测试集,排除怀孕女性... 目的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构建新生物年龄模型,并评估模型对死亡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NHANES 2007-2010年,年龄在20~79岁的参与者作为测试集,排除怀孕女性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共计8234名。另采用NHANESⅢ中18~79岁非怀孕的17522名参与者作为训练集,用于构建新生物年龄模型。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构建新生物年龄和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模型,并计算其他种类生物年龄。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关性。基于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模型计算生物年龄加速,根据生物年龄加速将参与者分为生物衰老加速组(生物年龄加速≥0,n=3884)和生物衰老延缓组(生物年龄加速<0,n=4350)。使用R软件survey包进行加权数据比较,Cox回归分析生物年龄加速对参与者死亡的影响。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计算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和生物年龄加速对参与者死亡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影响。结果由9个变量构成的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模型对死亡结局具有最大AUC(AUC=0.8892,P<0.001),且与实际年龄及其他生物年龄具有较高相关性。与生物衰老加速组相比,生物衰老延缓组男性、白种人、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中高水平家庭收入、已婚(或有伴侣)、体育运动强度、私人保险及癌症人群比例显著升高(P<0.05);而BMI、生物年龄加速水平以及吸烟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显著降低(P<0.05)。Cox回归提示,与生物衰老延缓组比较,生物衰老加速组在Model3[调整年龄分组、性别、种族、BMI、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已婚(或有伴侣)、吸烟状态、重度饮酒、保险状况、体育运动、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癌症]中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1.62,95%CI:1.28-2.06,P<0.001)。ROC结果显示,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模型显著增加中、老年人群AUC值(AUC=0.781,P<0.001;AUC=0.731,P<0.001),而生物年龄加速显著提高中年人群AUC值(AUC=0.756,P<0.001)。结论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模型与实际年龄及其他生物年龄具有较高相关性,且对死亡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 生物年龄 生物年龄加速 表型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驱动的冠心病风险评估:1999至2018年NHANES数据分析
7
作者 卢金 胡豪畅 +5 位作者 修佳明 杨艳芳 朱齐丰 戴晗怡 刘先宝 王建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5-1186,共12页
目的:全球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发病率居高不下,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挑战。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CHD成为减轻这一负担的关键策略。本研究致力于探索运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来提高CHD早期筛查和风险评... 目的:全球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发病率居高不下,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挑战。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CHD成为减轻这一负担的关键策略。本研究致力于探索运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来提高CHD早期筛查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美国国家卫生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1999至2018年49490名研究对象,将数据集按7꞉3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以研究对象是否被告知患有CHD为因变量(输出变量),并以此为依据分为CHD组和非CHD组。通过查阅CHD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最终纳入68个自变量。分析研究对象的变量特征,并比较其在CHD组与非CHD组之间差异。采用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andomForest_4.7-1.1)和XGBoost(xgboost_1.7.7.1)进行变量选择。综合分析这2种算法识别出的重要性排名前10的变量,选取这2个算法共同认定的变量。使用广义线性模型来分析变量与CHD之间的关系,采用经典的逻辑回归构建CHD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在区分CHD和非CHD个体方面的能力;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校准测量,评估预测值与实际CHD比例之间的一致性;应用决策曲线评估模型风险预测的临床益处;采用诺谟图直观展示最终模型风险评分。结果:总人群的年龄为(49.53±18.31)岁,男性占51.8%。与非CHD组相比,CHD组患者的年龄较大[(69.05±11.32)岁vs(48.67±18.07)岁,P<0.001],女性比例更高(67.1%vs 47.4%,P<0.001),且在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和吸烟等经典心血管危险因素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此外,CHD组与非CHD组在能量摄入量、维生素E、维生素K、钙、磷、镁、锌、铜、钠、钾、硒等非经典心血管影响因素上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确定了6个与CHD发生最相关的关键变量。并构建CHD风险预测模型如下:logit(p)=−7.783+0.074×年龄+0.003×肌酐−0.003×血小板+0.257×糖化血糖蛋白+0.003×尿酸+0.10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模型在预测CHD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判别能力,其准确度为0.712,AUC值为0.841。校准曲线显示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概率与实际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模型稳定、可靠。决策曲线表明该模型在不同阈值概率范围内提供了净效益,支持其在临床决策中的应用潜力。结论: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识别可能的CHD风险因素,并成功开发了一个简洁且实用的临床预测模型。未来需要进一步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验证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医疗环境中提供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机器学习 美国国家卫生和营养调查 风险评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用不同参考数据库对DXA骨密度T值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钟鸣 轩艳娇 +6 位作者 孙晓雷 李丽群 关锋 陆勇 彭莉红 严孙杰 程晓光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调查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机器参考数据库使用现状及选用不同数据库对DXA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的影响。方法收集全国139家医院DXA机器的骨密度报告,记录每家医院使用的DXA品牌... 目的调查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机器参考数据库使用现状及选用不同数据库对DXA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的影响。方法收集全国139家医院DXA机器的骨密度报告,记录每家医院使用的DXA品牌及选用的参考数据库。其中48家医院在各种临床研究中,采用欧洲脊柱体模(European spine phantom,ESP)进行DXA质控扫描,即ESP重复扫描10次,打印BMD结果。记录所选用参数数据库和T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9台DXA,74家(53.24%)使用GE,57家(41.01%)使用Hologic,另有8家(5.76%)使用Medilink。72台DXA(51.80%)采用中国参考数据库;66台DXA(47.48%)采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白种人数据库;另有1台采用亚洲人数据库。同一个ESP在48台DXA行BMD重复扫描研究中,采用中国人数据库平均T值为0.2(0,0.3)SD,采用NHANES数据库平均T值为-0.6(-0.9,-0.56)SD,两者相差0.8 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DXA骨密度采用中国人数据库和美国人数据库计算所得T值平均相差0.8 SD,这个差异会影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检出率,建议使用DXA应该遵循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采用中国人数据库计算T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 参考数据库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饮食质量评分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灿 李琦 +4 位作者 刘炎 张玲 高健 徐旭 袁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29,I0004,I0009,I0010,共10页
目的:目前营养学领域已建立了多种饮食评分体系用于衡量整体饮食质量,并用于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基于现代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的饮食评分可能包含独立的信息,若结合临床经验构建的饮食评分有望提供更好的膳食建议... 目的:目前营养学领域已建立了多种饮食评分体系用于衡量整体饮食质量,并用于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基于现代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的饮食评分可能包含独立的信息,若结合临床经验构建的饮食评分有望提供更好的膳食建议。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饮食质量评分(DQS),并研究DQS与健康饮食指数-2015(HEI2015)、地中海饮食评分(MED)、替代健康饮食指数-2010(AHEI)结合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2011–2012年至2017–2018年周期。研究人群为年龄在20岁以上的成年人,通过参与者自我报告收集食物摄入情况以及相关协变量信息。我们采用弹性网络惩罚回归模型选择重要的食物特征,并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年龄、性别和其他相关协变量后估计相对风险OR和95%置信区间。结果:共计16756名参与者纳入分析。在调整其他常见饮食评分后,DQS与冠状动脉疾病(CAD)风险显著相关。DQS与HEI2015、MED、AHEI和得舒饮食(DASH)得分结合的OR都在0.900左右,p值小于0.05。在包括所有其他评分的全模型中,DQS的OR值为0.905(95%CI,0.828–0.989,p=0.028<0.05)。结论:基于NHANES连续4个周期的数据,较高的DQS与较低的CAD风险相关。DQS捕获了独立于现有饮食评分的独特预测信息,因此可以作为补充评分系统,进一步改善CAD患者的饮食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质量评分 心血管疾病 美国国家营养与健康调查(NHANES) 机器学习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邀策划顾问 饶克勤 主任
10
《中国医院》 2007年第12期1-1,共1页
饶克勤,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统计、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信息、公共卫生管理和卫生政策研究。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和公共卫生硕士。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 饶克勤,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统计、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信息、公共卫生管理和卫生政策研究。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和公共卫生硕士。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博士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客座研究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勤 卫生信息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公共卫生硕士 客座研究员 主任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