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文学史书写——以柳无忌《中国文学新论》为中心
1
作者 顾明佳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81,共15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域外立场、研究视角及编纂理念,其中以柳无忌的《中国文学新论》最负盛名,受到学界极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国内相关史著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域外立场、研究视角及编纂理念,其中以柳无忌的《中国文学新论》最负盛名,受到学界极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国内相关史著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资料采择上,聚焦经典源文献及其片段的摘录与译介,紧扣论述主题且分类精细,积极纳入作家史料中的逸闻轶事;在文学观上,秉持现代意义上的以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为主体的纯文学观,并认为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特征、道德教训色彩;在文学史观上,持守“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经典化文学史观,肯定中国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决定因素,并发掘其中的南北文学文化差异,进而对“文学文化史”研究展开进一步尝试;在编纂风格上,重点探讨文体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具备史著编纂的中西比较视野,善于总结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中国文学史 柳无忌 中国文学新论》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抒情”——美国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史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陆丽霞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33,共7页
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始于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60多年来,大致经历了文本细读、文学阐释、文学文化史三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谱系中,“抒情”是文学史家的重要方法。文学史家通过挖掘“抒情”的不同面向,完成对文学... 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始于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60多年来,大致经历了文本细读、文学阐释、文学文化史三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谱系中,“抒情”是文学史家的重要方法。文学史家通过挖掘“抒情”的不同面向,完成对文学历史的建构;试图在启蒙与革命之外寻找另一种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的路径,并让中国文学跨越“边界”、抵达更为广阔的全球性的文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中国现代文学史 抒情 叙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