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dly基因缺失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
作者 刘定远 王春元 +5 位作者 于永翔 王印庚 李京泽 张晓松 秦蕾 张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192,共11页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PDD)是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环境中的一种致病菌。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一株高致病性PDD菌株(PDD1608)作为对象,初步探究毒力基因dly对PDD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的...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PDD)是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环境中的一种致病菌。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一株高致病性PDD菌株(PDD1608)作为对象,初步探究毒力基因dly对PDD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的影响。利用λRed重组技术成功构建毒力基因dly缺失株Δdly PDD1608::Cm,比较野生株和缺失株的生长、涌动性、药物敏感性、生理生化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及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的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等生物学特性。选用海水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作为实验动物,通过人工感染实验测定野生株和缺失株及其ECP对海水青鳉鱼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毒力基因dly缺失后导致PDD菌株生长变慢,涌动性、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均降低;野生株和缺失株的药物敏感性和生理生化特性未产生变化;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有显著差异(P<0.05);人工感染实验表明,缺失株及其ECP对海水青鳉鱼的致病性降低。毒力基因dly影响PDD菌株的生长、涌动性、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等多种生物学特性,并且与PDD菌株及其ECP的致病力强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 缺失株 胞外产物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丽芳 于永翔 +5 位作者 王印庚 廖梅杰 荣小军 李彬 秦蕾 张正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91,共7页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能感染多种海洋动物,并且对人也具有致病性。为验证我国近海环境中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对哺乳动物的致病能力,以从患病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分离的1...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能感染多种海洋动物,并且对人也具有致病性。为验证我国近海环境中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对哺乳动物的致病能力,以从患病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分离的1株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菌株为对象,用昆明系小鼠为实验动物,研究该菌对小鼠的致病力。结果发现,灌胃和注射该菌均能造成实验小鼠发病和死亡。感染小鼠出现了精神萎靡、被毛杂乱、呼吸急促和对外界刺激迟钝等临床症状,个别小鼠体表还出现了溃疡性伤口。该菌对昆明系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5.52×10^(5)CFU/g。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死亡小鼠的多个器官均出现了病理变化,如心脏心肌组织肌纤维束相互解离、断裂;肝脏细胞出现了炎性病变,细胞核轮廓变得模糊;肺实质组织崩解,组织结构变得稀松、零落;肾脏和脾脏都出现局灶性的溃疡;胃和肠道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发生了大面积的溃疡性坏死;心脏、肝脏和肾脏均有大量的血细胞浸润。病理学的研究结果证实该菌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 小鼠 组织病理 人工感染 半致死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楠 张志强 +3 位作者 吴同垒 王洪彬 史秋梅 高桂生 《中国兽药杂志》 2018年第2期19-25,共7页
2016年5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某海水养殖基地半滑舌鳎突发大批死亡,为了确定引起死亡的病原菌,无菌采集心血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公布的美人鱼发光杆菌参考株序列同源性为99.6%,被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 2016年5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某海水养殖基地半滑舌鳎突发大批死亡,为了确定引起死亡的病原菌,无菌采集心血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公布的美人鱼发光杆菌参考株序列同源性为99.6%,被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进一步通过生化特性分析,被确认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其对舌鳎鱼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其LD_(50)为3.1×10~4CFU/mL,且对哺乳动物具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乙酰甲喹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阿米卡星中敏感;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替米考星等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石斑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与系统发育学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晓君 秦国民 +2 位作者 陈翠珍 房海 阎斌伦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3,共6页
对从1尾病死的观赏用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L.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较系统的表观生物学性状鉴定。同时,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 对从1尾病死的观赏用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L.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较系统的表观生物学性状鉴定。同时,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供试两株纯培养菌(编号:HQ061227-1、HQ061227-2)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Beijerinck 1889)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damselae subsp.damselae(Love et al.1982;Smith et al.1991),用HQ061227-1株作为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不包括引物结合区)为1469bp(GenBank登录号:EF635307),与GenBank数据库中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的同源性在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4种耐药,对头孢唑啉等32种敏感,对氨苄青霉素低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石斑鱼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 生物学特性 系统发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源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庚申 许文军 +2 位作者 谢建军 汪玮 施慧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7,共7页
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某网箱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暴发了一种严重的疾病,病鱼主要症状为脾、肾出现1–2 mm的白色类结节。从患病鱼内脏处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F-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为此次引起条石鲷死亡的致病菌,半数致死量... 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某网箱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暴发了一种严重的疾病,病鱼主要症状为脾、肾出现1–2 mm的白色类结节。从患病鱼内脏处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F-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为此次引起条石鲷死亡的致病菌,半数致死量为5.93×10~4 CFU/g。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菌株OF-1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在TCBS培养基上不生长。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16S r RNA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证实,该菌株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subsp.piscicida)。该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氟哌酸、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苯唑青霉素等药物具有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 细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条鰤源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被引量:5
6
作者 任燕 石存斌 +3 位作者 常藕琴 付小哲 陶家发 吴淑勤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48-152,共5页
2007年5月广东汕尾红海湾网箱养殖的五条鰤爆发主要症状为脾脏、肾脏出现许多灰白色小结节的疾病。从病鱼体内分离出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SWZX5,为革兰氏阴性杆菌。SWZX5对剑尾鱼有强致病性,其半数致死量为5.8×105CFU/g。综合细菌在... 2007年5月广东汕尾红海湾网箱养殖的五条鰤爆发主要症状为脾脏、肾脏出现许多灰白色小结节的疾病。从病鱼体内分离出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SWZX5,为革兰氏阴性杆菌。SWZX5对剑尾鱼有强致病性,其半数致死量为5.8×105CFU/g。综合细菌在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系统发育树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认分离菌株SWZX5属于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15种中草药提取液的抑菌和杀菌试验显示,五倍子的功效最好,MIC和MBC均为0.05mg/mL;其次是黄连、石榴皮,两者MIC均为0.20 mg/mL,MBC均为0.40 mg/mL;黄芪功效较差。20种化学抗菌类药物的抑菌试验显示,分离菌株SWZX5对供试的氨曲南、恩诺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呋辛钠等16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苯唑西林等4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或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条鰤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 假结核病 鉴定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人鱼发光杆菌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兰萍 宋晓玲 +1 位作者 张辉 成君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73,共9页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和1%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0.1%美人鱼发光杆菌活菌配制成3种免疫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组饲料,每组设3个平行样。对个体质量为(4.83±0.36)g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20 d的饲养实验,分别在0、5、10...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和1%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0.1%美人鱼发光杆菌活菌配制成3种免疫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组饲料,每组设3个平行样。对个体质量为(4.83±0.36)g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20 d的饲养实验,分别在0、5、10、15和20d进行取样,以血清中的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UL)活性为免疫指标,探讨了美人鱼发光杆菌作为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影响;在投喂免疫饲料后的第22天,按0.004 2 kg/kg体重的剂量,直接投喂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病料,并记录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免疫实验组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中PO、ACP、AKP、UL和SOD活性影响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在饲料中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后,明显提高了对虾抵御WSSV感染的能力。其中0.1%美人鱼发光杆菌活菌实验组的抗病毒感染能力最强,WSSV感染14d内累计死亡率为63.3%±5.8%;而对照组为96.7%±3.3%。研究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添加在对虾饲料中能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将其作为对虾免疫增强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美人鱼发光杆菌 非特异性免疫 抗病力 WSS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人鱼发光杆菌溶血素Hly_(ch)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免疫血清制备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同垒 靳晓敏 +5 位作者 王洪彬 陈玥 张志强 高桂生 单晓枫 史秋梅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35,共5页
为研究美人鱼发光杆菌溶血素的携带情况及溶血素的免疫原性,对前期分离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的溶血素基因进行了分析,同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携带溶血素Hlych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与美人鱼发光杆菌溶血素基... 为研究美人鱼发光杆菌溶血素的携带情况及溶血素的免疫原性,对前期分离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的溶血素基因进行了分析,同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携带溶血素Hlych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与美人鱼发光杆菌溶血素基因同源性达到99%以上,细胞定位预测为胞外蛋白,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提示该菌携带Hlych基因,细菌毒力增强,同时Hlych蛋白有一定的免疫原性,有望用于建立ELISA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人鱼发光杆菌 溶血素 生物信息学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主要海水养殖病原菌多重微流控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4
9
作者 徐媛媛 于永翔 +5 位作者 王印庚 王春元 李永杰 刘定远 秦蕾 张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2-234,共13页
在养殖现场开展多病原的快速检测是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需求之一。本研究选取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vhhA基因、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toxR基因、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的luxR基因、鳗弧菌(V... 在养殖现场开展多病原的快速检测是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需求之一。本研究选取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vhhA基因、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toxR基因、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的luxR基因、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的empA基因和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的Mcp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并在微流控芯片进行集成,建立了可同步检测这5种病原菌的多重微流控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技术最佳反应体系:2×Taq Pro Universal SYBR qPCR Master Mix 5μL,Primer F/R各1μL,DNA模板2μL,ddH_(2)O 1μL。反应条件为95℃30 s,95℃5 s,61℃30 s,扩增30个循环。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发现,在10^(9)~10^(4)copies/μL浓度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该方法对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大菱鲆弧菌、鳗弧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特异性强,对5种病原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40、20、200、500和20 CFU/mL,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且样品平均检测时间缩短至26 min左右。本研究结果为开发水产养殖多病原快速、精准的现场检测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氏弧菌 副溶血弧菌 大菱鲆弧菌 鳗弧菌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 微流控PCR 现场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套肠症病原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观察
10
作者 何晓旭 刘克明 +4 位作者 汪笑宇 郝爽 贾磊 邵蓬 罗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25,共7页
为研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 semilaevis Günther套肠症的病原,于2020年9月从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养殖车间采集患病鱼10尾(体长10~15 cm),利用寄生虫检查、病原菌分离、组织病理切片、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 为研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 semilaevis Günther套肠症的病原,于2020年9月从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养殖车间采集患病鱼10尾(体长10~15 cm),利用寄生虫检查、病原菌分离、组织病理切片、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等方法对患病鱼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患病鱼体表未发现大量寄生虫,脾脏中存在大量结节,肠黏膜组织和肠绒毛腐烂脱落,从肾脏中分离到的优势菌株ST-2020-2能引起健康半滑舌鳎发病,造成90%的死亡率;综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药敏试验显示,菌株ST-2020-2对链霉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敏感,对四环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中度敏感,对新霉素、多黏菌素、复方新诺明等10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研究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是半滑舌鳎套肠症的病原,这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肠套叠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