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羌塘北部托和平错一带二叠系展金组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权 续世朝 +5 位作者 魏荣珠 杨月生 田志勇 董挨管 杨五宝 魏云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西藏改则县托和平错地区展金组中发育一套早—中二叠世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安山岩次之、安山岩少量的海相火山岩组合。该火山岩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SiO2含量为44.43%~54.87%,TiO2含量多在4%以上,K2O+Na2O平均为4.57%,玄武岩类富K,... 西藏改则县托和平错地区展金组中发育一套早—中二叠世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安山岩次之、安山岩少量的海相火山岩组合。该火山岩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SiO2含量为44.43%~54.87%,TiO2含量多在4%以上,K2O+Na2O平均为4.57%,玄武岩类富K,玄武安山岩富Na。区内火山岩富集K、Ba、Th、Ta、Ce、P、Zr、Sm、Ti、Cr,亏损Rb、Nb、Hf、Sc,Y/Nb在0.322~0.499之间。综合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可将该火山岩归入碱性玄武岩系列。区内火山岩从基性到中性稀土元素总量基本没有变化,REE平均为402.31×10-6,LREE/HREE为8.17~12.69,为轻稀土强烈富集型,δEu为0.93~1.04,平均为0.99,无Eu异常,玄武岩的Th/Ta值多数大于1.6。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羌塘北部 托和平错 早——中二叠世 火山岩 大地构造环境 冈瓦纳大陆北缘 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北部胜利河地区液态原油及生烃史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珍汉 姚建明 +5 位作者 季长军 赵珍 杨兴科 冯伟平 王茜 赵荣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698-3704,共7页
北羌塘坳陷南部胜利河地区侏罗系海相地层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中下侏罗统黑色泥岩、泥页岩为烃源岩,中侏罗统布曲组裂隙灰岩和白云岩为储层,中侏罗统夏里组泥岩和膏泥岩为盖层。深度500 m地质调查井钻探表明,中侏罗统布曲组发育2层含... 北羌塘坳陷南部胜利河地区侏罗系海相地层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中下侏罗统黑色泥岩、泥页岩为烃源岩,中侏罗统布曲组裂隙灰岩和白云岩为储层,中侏罗统夏里组泥岩和膏泥岩为盖层。深度500 m地质调查井钻探表明,中侏罗统布曲组发育2层含油白云岩(层位深度0~6 m、15~17 m)和4层含油裂隙灰岩(层位深度24~40 m、65~97 m、100~109 m、155~157 m),部分岩芯达到富含油级别;深度88~90m岩芯见液态原油沿裂隙缓慢渗出,岩芯内部存在暗棕色可流动原油。胜利河地区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生烃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的逆冲推覆及构造改造存在密切关系,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Ro至早白垩世早期(~138 Ma)增长为~0.52%,此后在白垩纪中晚期长期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状态;新生代早期碰撞造山使胜利河地区转变为向阳湖逆冲推覆前陆盆地,红层沉积导致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埋深大幅增加,至始新世早期(~51 Ma)R_(o)升至0.80%~0.83%,形成生烃高峰。古近纪早期产生的液态原油保存于布曲组灰岩裂缝和白云岩储层,成为羌塘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探岩芯 液态原油 埋藏史和生烃史 胜利河上游 羌塘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地层沉积特征
3
作者 刘中戎 陈孔全 +6 位作者 范志伟 韩京 吴浩 何志勇 张斗中 庞一桢 马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侏罗统布曲组是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在野外地质调查期间,发现羌塘盆地西北部发育了一套优质白云岩储层。由于前期区内勘探工作较少,地层沉积特征分析仍是实现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 中侏罗统布曲组是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在野外地质调查期间,发现羌塘盆地西北部发育了一套优质白云岩储层。由于前期区内勘探工作较少,地层沉积特征分析仍是实现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野外剖面岩性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总结出了区内发育的七种典型岩相组合类型,继而分析区内布曲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结果表明:(1)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从南往北依次发育开阔台地亚相、台地边缘亚相、斜坡亚相、浅水陆棚亚相四种沉积亚相,可进一步细分为七种次相。(2)基于中侏罗统布曲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明确其为典型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并建立了“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陆棚”的沉积模式。(3)结合区内三叠系至侏罗系地层垂向叠置关系,可进一步明确区内阿堵拉组(T_(3)a)、布曲组(J_(2)b)和索瓦组(J_(3)s)暗色泥岩作为烃源岩与布曲组白云岩、生物礁灰岩储层,以及布曲组上部泥晶灰岩、夏里组泥岩和膏岩盖层之间形成良好的配置关系,为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的油气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西北部 布曲组 白云岩 岩相组合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北部红脊山地区蓝闪石+硬柱石变质矿物组合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4
4
作者 陆济璞 张能 +6 位作者 黄位鸿 唐专红 李玉坤 许华 周秋娥 陆刚 李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5,共6页
蓝闪石+硬柱石是羌塘中北部红脊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的硬柱蓝闪片岩带中典型的低温高压变质矿物组合。蓝闪石呈浅蓝灰色,纤柱状;硬柱石无色,多呈团块状,较均匀地与蓝闪石混杂分布。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蓝闪石主要为铁蓝... 蓝闪石+硬柱石是羌塘中北部红脊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的硬柱蓝闪片岩带中典型的低温高压变质矿物组合。蓝闪石呈浅蓝灰色,纤柱状;硬柱石无色,多呈团块状,较均匀地与蓝闪石混杂分布。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蓝闪石主要为铁蓝闪石和青铝闪石,硬柱石为较典型的硬柱石。硬柱蓝闪片岩呈(透镜状)构造岩块分布,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原岩主要为变质玄武岩及少量辉(长)绿岩、基性火山碎屑岩,围岩为变质砂岩、板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红脊山硬柱蓝闪片岩带伴有构造混杂岩发育,二者共存构成红脊山地区北羌塘甜水河陆块与南羌塘查多岗日陆块之间的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闪石+硬柱石 组合 低温高压变质 西藏 北部 红脊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西北部干枯沟地区早三叠世晚期碱性岩类的发现 被引量:2
5
作者 钟华明 童劲松 +1 位作者 鲁如魁 夏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06-811,共6页
碱性花岗岩分布于西藏羌塘北部的花岗岩带内,岩石K2O+Na2O含量达11.27%~12.02%,具高铝、高碱、低铁镁组分的特征,属碱性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碱性岩形成于后碰撞期。形成该岩体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加厚陆壳的中下部,反映了研究... 碱性花岗岩分布于西藏羌塘北部的花岗岩带内,岩石K2O+Na2O含量达11.27%~12.02%,具高铝、高碱、低铁镁组分的特征,属碱性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碱性岩形成于后碰撞期。形成该岩体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加厚陆壳的中下部,反映了研究区古特提斯闭合后经历了陆内造山阶段。霞石正长岩同位素锆石U-Pb年龄为248.7Ma±2.6Ma,相当于早三叠世晚期。碱性花岗岩的出现是西藏西北部古特提斯造山带崩塌开始的岩石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西北部 碱性岩 早三叠世晚期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北部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雪山组沉积相
6
作者 金玮 代飞 +1 位作者 任志高 谭宝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8-280,共13页
羌塘盆地地处藏北高原,其南、北边界分别为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盆地面积约18×104km2,可进一步分为羌北坳陷、中央隆起带和羌南坳陷3个二级构造单元。双湖托纳木地区地处羌北坳陷南部,与中央隆起带毗连... 羌塘盆地地处藏北高原,其南、北边界分别为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盆地面积约18×104km2,可进一步分为羌北坳陷、中央隆起带和羌南坳陷3个二级构造单元。双湖托纳木地区地处羌北坳陷南部,与中央隆起带毗连,广泛发育上侏罗统雪山组沉积,垂向上由3个沉积旋回组合构成,总体显示为一个向上变粗的充填序列。雪山组发育扇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其中雪山组一段为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二段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天然堤和分流河道沉积;三段为冲积扇相沉积,包括扇端和扇中沉积。雪山组沉积的物源来自西南部的中央隆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相 冲积扇相 岩石类型 上侏罗统雪山组 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开羌塘高原的古代文明面纱 被引量:4
7
作者 夏格旺堆 达瓦次仁 +1 位作者 Xiangewandui Dawaciren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1-75,共5页
文章对2002年“藏北高原无人区综合科学考察”中,发现于藏北那曲双湖区和尼玛县境内的9个石器采集地点和10个墓地的主要材料做了简单的介绍。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初步判断,认为藏北高原采集到的这些石器,大致年代可能为距今7500-3000年之间... 文章对2002年“藏北高原无人区综合科学考察”中,发现于藏北那曲双湖区和尼玛县境内的9个石器采集地点和10个墓地的主要材料做了简单的介绍。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初步判断,认为藏北高原采集到的这些石器,大致年代可能为距今7500-3000年之间;而墓葬中被当地群众称为“门突尔”的遗存,认为可能与公元前一千纪左右后出现的象雄文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 无人区 石器采集 门突尔墓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