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赫尔利使华与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
1
作者 赵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6-159,共4页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变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利 罗斯福政府 对华政策 支蒋反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罗斯福政府与1943年联合国家粮农会议的缘起 被引量:2
2
作者 韩长青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0-26,共7页
1943年举行的“联合国粮食与农业会议”是战时首次由当时所有联合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粮农会议是罗斯福政府对盟国在战后展开国际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国内政治和舆论倾向的一次考查 ,是对组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一次预演和彩排 。
关键词 罗斯福政府 战后国际和平组织 联合国家粮农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奥多·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建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110-113,共4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正式加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行列,维护“门户开放”就是西奥多·罗斯福政府谋求推进美国在华势力的主要手段。该政策由于遭到俄、日两国的冲击而显得软弱无力,几无成效。但另一方面,为树立美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正式加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行列,维护“门户开放”就是西奥多·罗斯福政府谋求推进美国在华势力的主要手段。该政策由于遭到俄、日两国的冲击而显得软弱无力,几无成效。但另一方面,为树立美国的强国形象,罗斯福政府却在排华问题及由此引起的中国民众联合抵制美货运动上对中国政府颐指气使,态度强横。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初美国开始推行全球扩张外交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奥多·罗斯福 罗斯福政府 政府 “门户开放”政策 抵制美货运动 中国东北 对华政策 日本 排华法 罗斯福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斯福政府是如何处理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的?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达永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59-66,93,共9页
笔者在研究罗斯福“新政”过程中,读到了不少有关罗斯福政府处理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的记载。这些记载,使我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列宁说:“国家是有组织的强力机关,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时社会... 笔者在研究罗斯福“新政”过程中,读到了不少有关罗斯福政府处理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的记载。这些记载,使我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列宁说:“国家是有组织的强力机关,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时社会已分裂成各个不可调和的阶级,如果没有一种似乎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一定程度脱离社会的‘权力’,它便无法存在。”不少学者论说国家(state, state machinery)的存在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政府 资产阶级 内部关系 工业复兴 联邦政府 国会 公平竞争 控股公司 反对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罗斯福政府的赤字财政
5
作者 刘达永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9,共9页
国外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所进行的“主要改革,就是联邦政府花钱,‘赤字财政’(deficit financing)”。此说是否妥贴,姑置勿论。但是,持续、高额的财政赤字,肯定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显著现象之一。据统计,从1789至1914年的153年中,共有5... 国外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所进行的“主要改革,就是联邦政府花钱,‘赤字财政’(deficit financing)”。此说是否妥贴,姑置勿论。但是,持续、高额的财政赤字,肯定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显著现象之一。据统计,从1789至1914年的153年中,共有57年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其中连续4年和4年以上存在财政赤字者,共有5次:1812至1815年;1840至1843年;1858至1865年;1894至1899年;1931至1941年。在这5次中,罗斯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福政府 联邦政府 罗斯福“新政” 财政赤字 赤字财政政策 经济危机 赤字开支 私人投资 政府负债 水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斯福与约翰逊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韩亚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8-81,共4页
罗斯福政府与约翰逊政府推行社会保障的社会背景、社会保障的思想及社会保障的实践有很大的不同。罗斯福是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开拓者 ,其社会保障政策具有安全阀的作用。约翰逊是这一政策的发展者 。
关键词 美国 罗斯福政府 约翰逊政府 社会保障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实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达永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63-69,共7页
人们研究罗斯福的“新政”,常称“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是“新政”的“两根支柱”。倘从立法角度看,当时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和罗斯福政府,显然把有关劳工的立法视为“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政”时期,涉及劳工的立法不... 人们研究罗斯福的“新政”,常称“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是“新政”的“两根支柱”。倘从立法角度看,当时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和罗斯福政府,显然把有关劳工的立法视为“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政”时期,涉及劳工的立法不少,在“新政”第一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工立法 罗斯福政府 资产阶级 罗斯福“新政” 资本家 公司工会 工业复兴 集体谈判 劳工关系局 瓦格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罗斯福“新政”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启迪
8
作者 解琦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6年第1期27-30,共4页
罗斯福"新政"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产物,其发生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虽然至今人们对它的评价仍然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似乎并不完全否认,这就是罗斯福"新政"在大危机中曾经挽救了美国的市场经济,它不仅深深地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产物,其发生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虽然至今人们对它的评价仍然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似乎并不完全否认,这就是罗斯福"新政"在大危机中曾经挽救了美国的市场经济,它不仅深深地影响过美国,而且给当代市场经济国家或多或少留下不少借鉴。那么,罗斯福"新政"对我国正在从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伟大工程又有哪些启迪呢?本文试图就此做些初浅的探析。一1929-1933年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破坏性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面对这场空前灾难,当时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方法和手段,并获得了不同的结果。一般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其突出的第一点就是利用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控,从而帮助美国渡过了难关,也使美国的市场经济由"自由放任"时期进入了"国家干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福政府 市场经济国家 大危机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经济危机 国家干预 美国 伟大工程 紧急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斯福的主要农业政策述评
9
作者 刘达永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46-53,共8页
(一) 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月,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此时之美国,如罗斯福所云,“工厂关闭,市场鸦雀无声,银行危若累卵,车船空荡无人”。农业则更是衰退已极。农产品价格,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九三三年二月,一蒲式耳小麦只... (一) 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月,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此时之美国,如罗斯福所云,“工厂关闭,市场鸦雀无声,银行危若累卵,车船空荡无人”。农业则更是衰退已极。农产品价格,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九三三年二月,一蒲式耳小麦只卖三十二点三美分,每磅棉花仅值五点五美分,而在一九○九至一九一四年间,两者售价分别为八十八点四美分和十二点四美分。一蒲式耳玉米售价七美分,一磅糖卖三美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福政府 农业政策 农民 农业调整法 农场 生产控制 农产品价格 “新政” 述评 价格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罗斯福的“工赈”政策
10
作者 刘达永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73-80,共8页
人们提及罗斯福的“新政”,自然会想到“新政”三R——Relief救济,Recovery复兴,Reform改革。而若谈到“救济”,则必当评论“工赈”(Work Relief)。罗斯福大力推行“工赈”政策,不独在美国史无前例,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是罕见。研究“新政... 人们提及罗斯福的“新政”,自然会想到“新政”三R——Relief救济,Recovery复兴,Reform改革。而若谈到“救济”,则必当评论“工赈”(Work Relief)。罗斯福大力推行“工赈”政策,不独在美国史无前例,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是罕见。研究“新政”,似不应忽视对它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福政府 失业者 紧急救济 资产阶级 资本家 失业工人 “新政” 胡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失业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1943年美国国会与政府在UNRRA协定上的冲突与妥协
11
作者 韩长青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3,共5页
1943年美国第78届国会提出了授权政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拨款的联合决议案。国会和政府围绕这个议案的争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战时国会两院,特别是参议院的主要观点,为罗斯福政府制定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政策设定了原则框架,而... 1943年美国第78届国会提出了授权政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拨款的联合决议案。国会和政府围绕这个议案的争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战时国会两院,特别是参议院的主要观点,为罗斯福政府制定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政策设定了原则框架,而且对战时和战后美国国际组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发挥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UNRRA协定 美国国会 罗斯福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新政”对当代市场经济的启迪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家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1-46,16,共7页
美国“新政”对当代市场经济的启迪王家福读史令人明智。在世界向市场经济倾斜的走势下,深层次地开掘人类智能宝库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思维流程。为此,本文优选美国"新政'"的历史智能单元,令人们扩展其内核的思维张力,... 美国“新政”对当代市场经济的启迪王家福读史令人明智。在世界向市场经济倾斜的走势下,深层次地开掘人类智能宝库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思维流程。为此,本文优选美国"新政'"的历史智能单元,令人们扩展其内核的思维张力,纵深对国策哲理、调控准则、决策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市场经济 “新政” 经济政策 罗斯福总统 心理要素 自由放任主义 当代世界 罗斯福政府 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敏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8-23,共6页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从纵日侵华,到助蒋抗日,到扶蒋反共,经历了从犹豫到决断,从含糊到明确,曲折的渐进的过程,表现了异乎寻常的政策多变性。但是,这些政策无论怎样变化,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出发,有利于美...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从纵日侵华,到助蒋抗日,到扶蒋反共,经历了从犹豫到决断,从含糊到明确,曲折的渐进的过程,表现了异乎寻常的政策多变性。但是,这些政策无论怎样变化,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出发,有利于美围统治者的国家利益。实足地反映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政府 扶蒋反共 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 全球战略 罗斯福政府 霸权主义 国家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国三十年代孤立主义的盛行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戈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关键词 孤立主义者 罗斯福政府 30年代 国会 三十年代 委员 议员 赫斯特 英法 法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1941年美日谈判的性质和后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开琚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81-88,共8页
1941年美日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外交事件,它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四十年来,虽然众多中外历史、外交论著对它作过述评,但对其性质和后果仍有不同看法。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美国对日本实行“... 1941年美日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外交事件,它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四十年来,虽然众多中外历史、外交论著对它作过述评,但对其性质和后果仍有不同看法。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的。“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励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引出了珍珠港事件;另一种意见认为很难说双方对谈判有诚意,也许目的是为了蒙蔽对方.罗斯福“尽力使日本承担谈判破裂的责任”,以激发美国人积极参战,但代价是一场悲剧性的灾难;还有一种极端的看法,认为是罗斯福故意玩弄阴谋或苦肉计,逼日本人放第一枪,造成了珍珠港事件,把美国投入战争。前两种意见可能是对这一复杂诡秘的外交事件的片面分析和判断,后者则是为日本法西斯开脱罪责的荒谬言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福政府 珍珠港事件 谈判 日本法西斯 日本政府 美日 日本人 绥靖政策 东南亚 美国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人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新政中的体现——“以工代赈”措施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彦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1期36-39,共4页
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即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本位,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确立与早期移民的个人奋斗密不可分。初来乍到,早期移民碰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与陌生... 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即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本位,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确立与早期移民的个人奋斗密不可分。初来乍到,早期移民碰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与陌生的自然环境较量的时候,几乎赤手空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义价值观 不干涉政策 公共事业管理 极端个人主义 接受救济 “新政”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罗斯福政府 联邦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劳工运动
17
作者 蒋劲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10-113,共4页
1 华格纳法通过以来,劳工、企业界、政府三方关系发生了划时代变化。政府取缔一系列雇主反工会行为,大力支持工会化和集体谈判,从禁令政府变为新政政府。在政府支持下,大工业工会化基本实现,工会会员从1935年的360万增长到1947年的1400... 1 华格纳法通过以来,劳工、企业界、政府三方关系发生了划时代变化。政府取缔一系列雇主反工会行为,大力支持工会化和集体谈判,从禁令政府变为新政政府。在政府支持下,大工业工会化基本实现,工会会员从1935年的360万增长到1947年的1400万;通过与民主党结盟,有组织的劳工成功地捍卫罗斯福政府,推进新政,显示了巨大的政治力量。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苏马尔·斯利希特尔竟大呼美国正逐渐从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变为“劳工主义社会。”企业界一直强烈地反对这种变化,但是在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非常局势下,无力回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烟始散,新政建立的劳工—企业界—政府的关系体制,立即陷入剧烈动荡之中,面临严峻考验。随着战时经济向平时经济转变,通货膨胀、工资、失业等问题,激起劳工、企业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工运动 集体谈判 二十世纪 罗斯福政府 通货膨胀 企业界 劳工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哈佛大学 三方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