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作者之死”到“文本之生”——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观念的理论呼唤 |
王啟泽
|
《阴山学刊》
|
2024 |
1
|
|
2
|
罗兰·巴特对索绪尔能指所指理论的重构 |
刘烁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4 |
1
|
|
3
|
罗兰·巴特文艺符号学浅析——解读其《文艺批评文集》 |
张智庭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4
|
编织形象的神话:罗兰·巴特符号学中的形象问题 |
刘晋晋
|
《艺术探索》
CSSCI
|
2021 |
2
|
|
5
|
罗兰·巴特与法国新批评之争 |
秦海鹰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6 |
1
|
|
6
|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下的《恋人絮语》 |
俞航
|
《艺苑》
|
2014 |
1
|
|
7
|
罗兰·巴特的音乐文本观念 |
金松林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8
|
基于罗兰·巴特符号学分析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意味作用 |
边青山
|
《今古文创》
|
2020 |
0 |
|
9
|
作为话语的城市——罗兰·巴特的城市符号学解读 |
金欣
郑炘
|
《建筑与文化》
|
2015 |
2
|
|
10
|
摄影艺术的哲学思考——读罗兰·巴特的《明室》 |
邵欣园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1
|
罗兰·巴特的时装符号思想研究 |
肖朝阳
|
《美育学刊》
|
2019 |
1
|
|
12
|
一座解构主义的迷宫——读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 |
苗强
|
《艺术广角》
|
1997 |
2
|
|
13
|
跨学科视角下文学与建筑的互文性探析——基于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启示 |
王璐筠
|
《美与时代(城市)》
|
2021 |
5
|
|
14
|
论罗兰·巴特的文本自由 |
康晓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5
|
文本的镜头——摄影在罗兰·巴特自我书写中的“介入” |
陆一琛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6
|
罗兰·巴特文化意指视角下的摇滚乐符号翻译 |
陈彬彬
傅霞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23 |
0 |
|
17
|
罗兰·巴特《明室》中的摄影意义问题 |
林珊
|
《艺术家》
|
2022 |
1
|
|
18
|
罗兰·巴特中性美学于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雷世杰
王丽凤
|
《服装设计师》
|
2023 |
1
|
|
19
|
论罗兰·巴特神话学中的语言批判 |
沈祖新
|
《阴山学刊》
|
2022 |
0 |
|
20
|
从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看现代神话的建构--以征兵海报为例 |
宋二春
殷莉
朱娜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