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情绪对网络群体极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 被引量:11
1
作者 龚艳萍 马艳玲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9-41,共3页
为了研究网络群体中不同情绪对群体极化的影响,本文从网络上已发生的群体极化现象出发,使用python抓取2016年8月17日到2016年10月8日期间的41496825条微博评论作为数据样本,并通过Stanford Word Segmenter进行文本分词,然后使用LIWC进... 为了研究网络群体中不同情绪对群体极化的影响,本文从网络上已发生的群体极化现象出发,使用python抓取2016年8月17日到2016年10月8日期间的41496825条微博评论作为数据样本,并通过Stanford Word Segmenter进行文本分词,然后使用LIWC进行文本分析,进而结合群体极化的测量方法,建立VAR模型。研究发现:负向情绪比正向情绪更容易引起网络群体极化;相比于悲伤情绪和焦虑情绪,愤怒情绪更容易引起网络群体极化。最后,为企业处理公关危机以及政府应对舆论舆情等提供决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网络群体极化 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倾向的学校教育应对 被引量:7
2
作者 徐瑾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7,共3页
网络舆论的形成是"优势意见"不断累积以及"意见环境"压力下非合理过程的产物,这种网络群体极化倾向已成为当今学生管理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网络信息的"质疑"训练,通过发挥异质性声音的警戒作... 网络舆论的形成是"优势意见"不断累积以及"意见环境"压力下非合理过程的产物,这种网络群体极化倾向已成为当今学生管理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网络信息的"质疑"训练,通过发挥异质性声音的警戒作用来驱散学生互联网应用的"多元无知"状态,是学校教育不错的选择;网络协同过滤机制容易使学生网民沉湎于劣质信息,接触同类、同质类信息过多以及沉浸相同观点的不断佐证过程,是构成群体极化现象的高危温床,教育要在培养学生宏观信息结构方面下功夫,促使学生信息多元化聚焦以避免学生社会粘性的丧失;互联网建构起来的学习型社会将学习者权利提到了中心位置,它要求学校通过权利文化建设来杜绝学生权力行使的不规范和盲目性,以预防学习者权利过渡时期的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学生 网络群体极化 学生管理 协同过滤 信息茧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和规避措施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爱军 梁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3,共9页
网络传播时代,群体极化通过互联网产生更为突出的作用和影响,它的形成涉及到羊群心理等主观因素和社会矛盾等客观因素,由于新媒介技术和新传播语境等的作用,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网络群体极化是动态的"... 网络传播时代,群体极化通过互联网产生更为突出的作用和影响,它的形成涉及到羊群心理等主观因素和社会矛盾等客观因素,由于新媒介技术和新传播语境等的作用,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网络群体极化是动态的"变"与静态的"不变"之间的持续交互和有机结合,在网络媒介"病毒式"和辐射状的多向传播作用下,极化事件的解读由多向度的"多棱镜"视角演变为单向度的"放大镜"视角,其背后凸显的是群体思维的无意识和个体思维的迷失与自我抑制。采取加强政府的数据化治理、优化信息推荐算法的逻辑、实现"编辑算法"和"推荐算法"有机结合、加强媒体自律和公众媒介素养等规避措施,可以防治网络群体极化这一非常态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新媒介技术 新传播语境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负面影响及引导策略 被引量:18
4
作者 林春逸 刘冬妮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65-68,共4页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由于其圈层封闭性、偏好排他性和传播中心化的原因,在未加引导、管控的情况下容易陷入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因此,需要从创新高校传媒、...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由于其圈层封闭性、偏好排他性和传播中心化的原因,在未加引导、管控的情况下容易陷入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因此,需要从创新高校传媒、完善舆情监管、优化思政课程等方面提升主流价值话语权、网络舆情调控力和思想教育引导力,以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机理与引导策略 被引量:11
5
作者 年大琦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5-39,共5页
新媒介技术、网络文化、深层次社会心理等因素交织作用,引发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效应。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呈现出盲从群体意见、群体观点偏执和集体无意识行为等表征,其背后凸显了群体思维缺陷和个体自我的迷失,严重... 新媒介技术、网络文化、深层次社会心理等因素交织作用,引发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效应。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呈现出盲从群体意见、群体观点偏执和集体无意识行为等表征,其背后凸显了群体思维缺陷和个体自我的迷失,严重地危及高校网络安全与校园稳定。以网络文化为视角,采取培养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参与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与网络受众相符的行为、校园媒体协同社会媒体形成约束合力等相应措施加以引导,可以规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这一非常态校园网络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群体极化 网络文化 群体认同 文化自觉 网络空间 网络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