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麦籽粒多组分营养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赵丽那 严俊 +4 位作者 薛文韬 阮景军 程剑平 邝刘辉 赵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3-630,共8页
为了挖掘利用燕麦籽粒高营养物质含量的基因和种质资源,以引进的意大利78份野生和栽培燕麦为研究材料,种植于四川成都崇州市羊马镇、安徽来安县广大乡汪庄、安徽来安县广大乡红旗组共3个环境并对收获的籽粒总类黄酮、总酚、植酸、无机... 为了挖掘利用燕麦籽粒高营养物质含量的基因和种质资源,以引进的意大利78份野生和栽培燕麦为研究材料,种植于四川成都崇州市羊马镇、安徽来安县广大乡汪庄、安徽来安县广大乡红旗组共3个环境并对收获的籽粒总类黄酮、总酚、植酸、无机磷、氨基和可溶性蛋白质6个营养性状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发现,6个营养性状可分为微量、常量和大量;网络相关性分析表明燕麦籽粒单粒重与各营养性状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PCA)显示燕麦籽粒总类黄酮、总酚具有特殊性。对3个环境的燕麦籽粒营养成分基因型筛选发现,基因型ITAO2、ITAO3等燕麦籽粒营养组分含量较高,而基因型ITAO6、ITAO11等燕麦籽粒营养组分含量较低。本研究可为燕麦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在遗传育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籽粒营养性状 网络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太阳’墨兰不同叶色时期的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2
作者 高洁 相楚嫣 +2 位作者 赵俊宏 潘启明 杨凤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7-30,共14页
【目的】探明‘红太阳’墨兰不同叶色变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模式,为墨兰叶色改良提供指导。【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红太阳’墨兰红色、黄色以及绿色叶片进行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通路,同时对转录组和... 【目的】探明‘红太阳’墨兰不同叶色变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模式,为墨兰叶色改良提供指导。【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红太阳’墨兰红色、黄色以及绿色叶片进行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通路,同时对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并对筛选出的关键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的验证。【结果】从红叶向黄叶转变过程中一共筛选到861个差异基因(DEGs),其中上调基因数为204个、下调基因数为657个;从黄叶向绿叶转变过程中一共筛选到815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492个、下调基因有323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色素合成和代谢相关通路上的基因在‘红太阳’墨兰叶色变化过程中均出现显著富集。在叶色转变过程中,MYB、NAC、WRKY以及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表达量出现显著性差异。与代谢组数据联合分析发现,黄酮类、异黄酮类化合物、黄酮和黄酮醇以及代谢物合成途径中的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在‘红太阳’墨兰叶色变化过程中显著富集。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共鉴定出26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在红叶向黄叶转变过程中均表现出显著下调,5种差异代谢物的含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显著下降。在黄叶向绿叶的转变中,17个基因和2种代谢物(新橙皮苷和柚皮苷查尔酮)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花青苷合成前体物质含量以及相关合成酶基因表达量的降低导致‘红太阳’墨兰叶片红色逐渐消失,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高表达是导致‘红太阳’墨兰叶色由黄最后变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兰 叶色变异 转录组 联合分析 相关性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饲草多组分营养差异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徐欣然 范昱 +5 位作者 刘思源 王明 程晓彬 向达兵 赵钢 严俊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挖掘利用高营养燕麦饲草种质资源,将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的23份野生燕麦生态型和3份燕麦栽培品种种植于四川甘孜、贵州贵阳、四川成都3个环境,分别在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进行刈割处理,并测定其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 为挖掘利用高营养燕麦饲草种质资源,将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的23份野生燕麦生态型和3份燕麦栽培品种种植于四川甘孜、贵州贵阳、四川成都3个环境,分别在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进行刈割处理,并测定其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纤维素(F)、半纤维素(HF)、木质素(L)、洗涤纤维中性洗涤可溶物(NDS)、粗蛋白(CP)、全磷(TP)、全钾(TK)、可溶性糖(WSC)含量以及鲜干比(FDR)。方差和相关性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和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生育期和不同营养成分含量间存在差异;从燕麦抽穗期至成熟期,CP、TP、TK以及WSC含量逐渐降低,其他营养物质含量逐渐上升。作为饲草,甘孜州生长的燕麦CP、TP、TK以及WSC含量比其他地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饲草 生育期 网络相关性分析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北地区不同粒形优质粳稻产量和品质对播期调控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红梅 王保君 +1 位作者 沈亚强 程旺大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51-2762,共12页
为明确浙北地区不同粒形优质粳稻产量和品质对播期调控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粒形优质粳稻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9—2020年通过大田试验,采取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品种设长粒粳稻嘉禾香1号(L)和圆粒粳稻浙禾香2号(R)2个水平,播期设... 为明确浙北地区不同粒形优质粳稻产量和品质对播期调控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粒形优质粳稻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9—2020年通过大田试验,采取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品种设长粒粳稻嘉禾香1号(L)和圆粒粳稻浙禾香2号(R)2个水平,播期设5月15日(S1)、5月25日(S2)、6月4日(S3)、6月14日(S4)、6月24日(S5)5个水平,共10个处理,研究播期调控对浙北地区不同粒形优质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延迟,L型和R型优质粳稻的播齐历期均不同程度缩短。在实际产量方面,L型优质粳稻不同播期处理间产量[(10.83±0.02)t·hm^(-2)]表现基本平稳,差异不显著;R型优质粳稻年际间产量变化趋势有所差异,2019年R-S2产量显著(P<0.05)高于R-S1,2020年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R型优质粳稻受播期调控的影响较大。随着播期推迟,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数、积温和降水量显著降低,L型优质粳稻有效穗数、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升高,籽粒长宽比和食味品质显著降低;R型优质粳稻的有效穗数、粒长、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株高和精米率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显示,长粒形优质粳稻综合得分为L-S4(0.902)>L-S3(0.045)>L-S5(0.013)>L-S2(-0.407)>L-S1(-0.552),圆粒形优质粳稻综合得分为R-S4(0.485)>R-S5(0.349)>R-S3(0.323)>R-S2(-0.216)>R-S1(-0.941)。综上所述,浙北地区长粒形和圆粒形优质粳稻的适宜播期在6月14日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粒形 相关性网络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