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暴力治理中平台规制责任的界定与防御机制构建 被引量:4
1
作者 生沛文 熊樟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196,I0005,共11页
网络暴力治理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点问题,由于行政机关规制效果不彰,具备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平台被引入网络暴力治理。检讨规范实践,由于法律规范对平台规制责任规定模糊不明,平台被寄予过高期许,承担过多其无法承担、无力承担、错误... 网络暴力治理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点问题,由于行政机关规制效果不彰,具备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平台被引入网络暴力治理。检讨规范实践,由于法律规范对平台规制责任规定模糊不明,平台被寄予过高期许,承担过多其无法承担、无力承担、错误承担的规制责任。透视平台参与网络暴力治理的法理基础,其因承担行政法上第三方义务参与网络暴力治理,规制边界应当限于维护公共利益的有限度普遍性规制和维护个体利益的个案性规制。结合网络暴力治理的独特个性,为均衡保护公共利益、平台权益和用户权益,平台网络暴力规制责任应界定为个案性责任与普遍性责任兼具的双重构造,并应从程序性视角出发建构平台网络暴力防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治理 平台责任 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暴力信息的看门人治理——以《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为中心 被引量:4
2
作者 单勇 李林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0,213,214,共13页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是一个多层次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其中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看门人治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实现了对看门人治理的系统性制度安排,确立了看门人监测识别、阻断报告、防护取...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是一个多层次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其中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看门人治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实现了对看门人治理的系统性制度安排,确立了看门人监测识别、阻断报告、防护取证等一揽子义务性规定。但在实践中对看门人治理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在监测识别环节,网暴风险监测有时难以精准识别具有隐蔽性、情境性的网暴行为;在阻断报告环节,针对错误处置的申诉机制的规范依据不足;在防护取证环节,受各种因素影响,被网暴人难以突破取证难的循环困境。为此,互联网平台应围绕“数字场域”这一关键要素对网暴风险的算法控制机制予以优化,积极落实错误处置用户言论的救济反馈机制,明确并细化“快捷取证”的平台协助规则,以此助推网络暴力信息看门人治理趋向法治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 互联网平台 看门人治理 数字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问题治理路径研究--基于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吴丽 刘译徽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30-33,共4页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未成年人缺乏纪律精神、消极集体氛围导致未成年人对网暴群体依赖性更强、身处特殊发展时期未成年人自律能力薄弱,从而使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未成年人缺乏纪律精神、消极集体氛围导致未成年人对网暴群体依赖性更强、身处特殊发展时期未成年人自律能力薄弱,从而使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表现出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差。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中蕴含的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赖以及行为自律性的培养“三要素”能够对网络暴力未成年实施者所具有的三点道德误差矫治提供治理依据。具体来讲,需要加强网络环境规范性,培育未成年人纪律精神;发挥群体效应积极作用,提升未成年人公共责任感;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性,培养未成年人自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网络暴力治理 道德教育理论 网络环境 群体效应 网络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