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者“触网”的合法性:社会现实、本质内涵与制度基础
1
作者 孙天慈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9,共12页
学者“触网”是学者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融入网络公共空间,趋近公众文化生活,促进知识社会化传播的实践。学者“触网”的社会现实、本质内涵和制度基础呈现了其合法性的三重来源:融合数字技术的工作实践转型,综合替代指标的学术评估转向,... 学者“触网”是学者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融入网络公共空间,趋近公众文化生活,促进知识社会化传播的实践。学者“触网”的社会现实、本质内涵和制度基础呈现了其合法性的三重来源:融合数字技术的工作实践转型,综合替代指标的学术评估转向,网络文化病症引起的专业知识危机。这些因素使得学术文化转向开放性、公共性和文化建设性,技术影响下的学术工作环境变化与学术文化内涵演变构成现实基础;公共知识生产的网络化、社会学术的具象化、互联网内容生产的专业化澄清了学者跨越不同边界传播知识的行动向度,构成学理基础;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战略指引,促进网络科普的政策支持,推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机制创新,强化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组织行动凸显出结构性的促进因素,构成制度基础。高等教育管理者应从培育学者个体的网络素养,明确大学组织的监管职能,深化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在行动层面思考客观存在的风险性和应对的可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触网” 知识社会化传播 知识网络 网络空间文化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虚拟社会管理的阙如及其进路
2
作者 叶战备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2-89,共8页
虚拟社会有技术性的一面,更有社会性的一面,如没有对其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风险和危害在所难免。在当下中国虚拟社会管理中,诸如网络谣言时有滋生、网络暴力泛滥成灾、网络色情屡禁不止、网络广告良莠不齐、网络犯罪愈演愈烈以及网络... 虚拟社会有技术性的一面,更有社会性的一面,如没有对其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风险和危害在所难免。在当下中国虚拟社会管理中,诸如网络谣言时有滋生、网络暴力泛滥成灾、网络色情屡禁不止、网络广告良莠不齐、网络犯罪愈演愈烈以及网络群体性事件危机四伏等显而易见。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在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大力引导网络舆论势所必然。从来没有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媒体,政府作为权威主体,适时规范网络行为,有利于创造一个放心、安全、健康的网络文化发展环境。精心培育网络文化是满足广大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必然,是虚拟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之道。我们应注重协同治理,从构建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管理体系和优化用户意识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会 虚拟社会管理 网络舆论引导 网络行为规范 网络文化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