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叙事与地域文化重塑:网络微短剧与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1
作者 刘思蓉 胡峥 贺琛 《中国传媒科技》 2025年第2期12-17,共6页
【目的】本文聚焦数字化叙事与地域文化重塑,探讨网络微短剧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创新应用。【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网络微短剧数字化叙事的逻辑架构,深入分析微短剧的叙事内容、... 【目的】本文聚焦数字化叙事与地域文化重塑,探讨网络微短剧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创新应用。【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网络微短剧数字化叙事的逻辑架构,深入分析微短剧的叙事内容、叙事时空和叙事手段,并结合具体案例揭示网络微短剧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创新优势促进地方文旅的发展。【结果】文旅微短剧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结论】未来,微短剧行业仍需深耕本土化内容创作并加强优质内容的传播意识,推动数字化叙事和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地方文旅产业的持续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地方文旅 数字化叙事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视域下网络微短剧的审美特征及叙事策略探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3,共4页
网络微短剧以其题材类型多样、叙事节奏紧凑、情节反转迅速、矛盾冲突集中等鲜明特征,深度契合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随着各种媒介的交融互动,不同媒介的元素融合到微短剧的创作中,使其在创作空间上有了延伸和拓展的自由。探究网络微短... 网络微短剧以其题材类型多样、叙事节奏紧凑、情节反转迅速、矛盾冲突集中等鲜明特征,深度契合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随着各种媒介的交融互动,不同媒介的元素融合到微短剧的创作中,使其在创作空间上有了延伸和拓展的自由。探究网络微短剧如何向着更高审美层次对标,以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价值赢得受众青睐,以“短平快”的特征彰显“高精尖”的品质,是对当下网络影视作品新形态的有意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 网络微短剧 碎片化 互动性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融合视域下网络微短剧的时空逻辑转向 被引量:1
3
作者 燕道成 陈诺 《传媒论坛》 2024年第12期4-7,13,共5页
网络微短剧作为后现代社会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基于媒介融合的视域,探讨网络微短剧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逻辑转向,揭示其作为“新媒体语言”的本质特征和... 网络微短剧作为后现代社会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基于媒介融合的视域,探讨网络微短剧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逻辑转向,揭示其作为“新媒体语言”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在空间维度上,网络微短剧实现了从现实再现到情感映射的叙事空间融合,从纵横之争到技艺并存的界面空间演进,从物理隔阂到数字联结的现实空间跨越;在时间维度上,网络微短剧通过“时序重塑”与“时域融合”两种叙事手法,在丰富叙事结构并影响观众时间感知的同时,走向了时间与空间二重元素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技术的赋能给网络微短剧这类新兴视听形式带来的远不止时间和空间的逻辑转向,而是全方位的革新与重塑,“精品化”进程中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预示着网络微短剧将迈向一个全新的3.0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时间 空间 媒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微短剧:影视行业的新风口与新挑战
4
作者 黄楚新 汪丽 《新闻论坛》 2024年第2期10-12,共3页
在用户需求与上下游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我国网络微短剧应运而生。随着政策的引领,平台的激励,专业机构与人员的入局,微短剧市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传播秩序持续规范、内容质量稳步提升,成为影视行业的新风口。但也应注意到,微短剧的... 在用户需求与上下游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我国网络微短剧应运而生。随着政策的引领,平台的激励,专业机构与人员的入局,微短剧市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传播秩序持续规范、内容质量稳步提升,成为影视行业的新风口。但也应注意到,微短剧的繁荣发展给传统影视界带来了不少冲击。传统影视唯有悦纳微短剧,有效调整发展策略才能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传统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圈、隐忧、前景:基于短视频时代的网络微短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士媛 张巨红(指导) 《新闻论坛》 2024年第5期52-54,共3页
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视频化生存的常态化,新拍摄技术的应用,都为网络微短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下网络微短剧进入了从野蛮生长1.0时代到专业规范发展2.0时代的转型期,如何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思考障碍、灵韵消失、消费单一等... 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视频化生存的常态化,新拍摄技术的应用,都为网络微短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下网络微短剧进入了从野蛮生长1.0时代到专业规范发展2.0时代的转型期,如何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思考障碍、灵韵消失、消费单一等一系列不良影响,并将短期行业红利转为长期收益,实现微短剧行业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发展,是影视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各主体在内容建设、制度规范以及海外发展上不断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 网络微短剧 加速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以来我国网络微短剧的叙事策略分析
6
作者 刘沿言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8期156-159,共4页
中国的网络微短剧自2020年起迎来了质量上的蓬勃发展,但因受到单集时长的限制,呈现出了相似的叙事特点。本文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结合真实数据,归纳出这一时期网络微短剧的叙事策略:叙事时间集中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叙事空间单一有限;... 中国的网络微短剧自2020年起迎来了质量上的蓬勃发展,但因受到单集时长的限制,呈现出了相似的叙事特点。本文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结合真实数据,归纳出这一时期网络微短剧的叙事策略:叙事时间集中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叙事空间单一有限;采用多变的叙事视角和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以此展现矛盾制造的最大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叙事策略 叙事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传播框架下网络微短剧传播策略分析
7
作者 高婕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5期107-109,共3页
目的:文章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分析网络微短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传播策略,通过对其跨媒介协同、精准投流模式及用户扩容策略的研究,揭示该剧如何有效触达并吸引目标受众,旨在为其他新媒体内容创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目的:文章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分析网络微短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传播策略,通过对其跨媒介协同、精准投流模式及用户扩容策略的研究,揭示该剧如何有效触达并吸引目标受众,旨在为其他新媒体内容创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方法:文章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跨媒介传播理论框架,从三个方面对《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进行深入探讨。传播链路方面,分析该剧如何通过跨媒介协同和内容模块化发布;投流模式方面,考察该剧投放时间选择、投放渠道布局及ROI出价保障策略;用户扩容方面,基于深度数据分析识别受众偏好。结果:研究表明,《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凭借创新的内容设计、灵活的跨平台传播策略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该剧不仅在内容上满足了受众对新颖叙事体验的需求,还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实现了广泛的受众覆盖,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结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成功经验表明,内容创新、跨媒介协同、精准投流及深刻理解目标受众是提高新媒体内容传播效率的关键因素。这些策略不仅能促进单个作品成功推广,还能为整个行业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为新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跨媒介传播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取向与伦理边界:基于PVD-A模型的网络微短剧价值认同路径研究
8
作者 刘英杰 谢潼 《传媒论坛》 2024年第12期8-13,共6页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新势力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在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其剧集质量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研究发现,受众心理作为用户选择观看网络微短剧的主要内驱力。相较于当前大多数学者聚焦的现象、传播特征、困境和...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新势力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在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其剧集质量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研究发现,受众心理作为用户选择观看网络微短剧的主要内驱力。相较于当前大多数学者聚焦的现象、传播特征、困境和未来发展路径角度,文章将基于PVD-A理论模型,回溯网络微短剧研究的轨辙,剖析受众观看网络微短剧时的价值认同路径,以期对未来网络微短剧的创作思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理论 网络微短剧 价值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9
作者 张记刚 刘炫 《传媒论坛》 2024年第21期65-69,共5页
微短剧诞生至今,缺乏高质量出圈作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微短剧的发展。《逃出大英博物馆》作为2023年的现象级爆款网络微短剧,其出圈度与主流认可度堪称史无前例。《逃出大英博物馆》凭借精细化的剧情设定和民族站位,依托多模态的叙事搭... 微短剧诞生至今,缺乏高质量出圈作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微短剧的发展。《逃出大英博物馆》作为2023年的现象级爆款网络微短剧,其出圈度与主流认可度堪称史无前例。《逃出大英博物馆》凭借精细化的剧情设定和民族站位,依托多模态的叙事搭配建立起共情空间、唤起受众的集体记忆,引发人们对文物“归家”和保护等议题的探讨,同时对于传承中国精神和讲好中国故事大有裨益。对《逃出大英博物馆》进行多模态分析,将开拓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面,也将为微短剧行业向多元化、精品化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逃出大英博物馆》 多模态话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限消弭下的参与体验:网络微短剧的审美趋向 被引量:20
10
作者 吴岸杨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网络微短剧不仅呈现出新颖的媒介特征,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首先,跨媒介叙事和竖屏形式合力加剧了艺术接受与日常生活边界的淡化。其次,网络微短剧在不同层面与网络文学、网络红人和现实本身构成互文,汇聚成指向多元维度的情绪... 网络微短剧不仅呈现出新颖的媒介特征,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首先,跨媒介叙事和竖屏形式合力加剧了艺术接受与日常生活边界的淡化。其次,网络微短剧在不同层面与网络文学、网络红人和现实本身构成互文,汇聚成指向多元维度的情绪感染力。最后,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性观感从不同侧面赋予网络微短剧以冷媒介或热媒介的属性,从而增强了观众的参与体验。整体来看,跨媒介、互动感和沉浸体验可能是今后网络微短剧强化自身特质、吸引更多观众的方向。但当下网络微短剧对“爽点”的一味追求和创作中的人物标签化、场面情绪化、作品流量化倾向,也成为值得警惕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网络微短剧 跨媒介 互文 网红 沉浸式 互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片的艺术还是语言的游戏:网络微短剧的文化反思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瑞一 《中国传媒科技》 2021年第10期22-25,共4页
网络微短剧是技术、平台双重赋能的结果,也是适配场景化消费诉求的产物。它不仅借由生产主体的泛众化,以平民的视角、微小化的事件、内化的表达为精英文化“去蔽”,还通过密集设置矛盾以及对人性的关照和洞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振。网络... 网络微短剧是技术、平台双重赋能的结果,也是适配场景化消费诉求的产物。它不仅借由生产主体的泛众化,以平民的视角、微小化的事件、内化的表达为精英文化“去蔽”,还通过密集设置矛盾以及对人性的关照和洞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振。网络微短剧是一种碎片的艺术,也是一种语言的游戏。内容生产者、广告商和目标用户以某种彼此均可接受的规则行事,并以此建立起内在的社会关联,这种复杂的文化张力是网络微短剧创作泥沙俱下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算法 平台 社交货币 语言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隔离感与老年人沉迷网络微短剧的关联:情感空虚与娱乐需求的链式中介反应
12
作者 朱新宇 张聪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7-18,共12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追剧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爱好,越来越多“有钱有闲”的“银发族”涌入网络微短剧市场,成为其忠实观众,并凭借强大的消费水平与线上圈层互动形成独特的观剧社群。针对此现象,本研究基于I-PAC...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追剧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爱好,越来越多“有钱有闲”的“银发族”涌入网络微短剧市场,成为其忠实观众,并凭借强大的消费水平与线上圈层互动形成独特的观剧社群。针对此现象,本研究基于I-PACE模型(网络成瘾模型),以社会隔离感为自变量,情感空虚与娱乐需求为中介变量,以社会调查为手段,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验证了社会隔离感引发了老年人对于情感共鸣和娱乐社交的内在需求,并进一步导致老年人沉迷甚至依恋网络微短剧的行为。从社会原子化理论来看,社会角色的转变会增强老年人的社会隔离感,产生对孤独感、累赘感、焦虑感、抑郁感等负面情感缺口的个体感知;从情感三层次理论与补偿性消费理论来看,老年人通过观看和下单网络微短剧剧集可以有效满足情感共鸣和社交娱乐的需求,从而暂时性地弥合社会隔离感,实现意向性的自我调节。本研究试图为老年人沉迷网络微短剧的成因与解决方案提供情感传播层面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数字沉溺 网络微短剧 I-PACE模型 社交隔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微短剧的现实图景、问题乱象与治理对策
13
作者 张陆园 穆楚涵 《艺术广角》 2025年第2期35-39,共5页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热度不断攀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微短剧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乱象:精品佳作相对匮乏,影响用户审美体验;部分内容宣扬不良价值导向,冲击用户价值观念;各类侵权问题频发,破坏行业健康生态。这些问题不...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热度不断攀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微短剧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乱象:精品佳作相对匮乏,影响用户审美体验;部分内容宣扬不良价值导向,冲击用户价值观念;各类侵权问题频发,破坏行业健康生态。这些问题不仅对用户产生负面影响,也威胁到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生产主体应坚持打造精品内容,注重与用户的情感共鸣;传播平台应加大内容筛选力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监管部门应完善行业规范,加强市场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现实图景 问题乱象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的流转:网络微短剧中非遗文化传播的审美趋向
14
作者 蒲润欣 于丽燕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5年第4期127-130,共4页
随着网络微短剧的快速发展,非遗文化依托这一艺术载体打破自身传播壁垒,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喜爱与关注,网络微短剧正在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文章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田园诗意与国潮风尚的碰撞之美出发,分析网络微短剧中... 随着网络微短剧的快速发展,非遗文化依托这一艺术载体打破自身传播壁垒,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喜爱与关注,网络微短剧正在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文章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田园诗意与国潮风尚的碰撞之美出发,分析网络微短剧中非遗文化传播的审美趋向,为未来微短剧赋能非遗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非遗文化 审美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范式与地缘调适:“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微短剧国际传播的双重逻辑
15
作者 王方 刘佳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6-23,共8页
作为当代大众接受最频繁的艺术形式之一,微短剧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剧集样态,更成为“一带一路”视域下构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型艺术形态和话语体系。中国网络微短剧的国际传播当采用文化与现象结合的研究方法,秉承“以物载理”的... 作为当代大众接受最频繁的艺术形式之一,微短剧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剧集样态,更成为“一带一路”视域下构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型艺术形态和话语体系。中国网络微短剧的国际传播当采用文化与现象结合的研究方法,秉承“以物载理”的整体性原则,打造一个能为“主客体”提供互动关系的平台范式,拓宽微短剧海外传播的文化空间,并解决因“地缘和趣缘”的文化逻辑不同而造成的理解性偏差和误读问题。为适应和融合“一带一路”语境,中国微短剧的国际传播应从构建“可供、可见、可刷”的产业逻辑和植入“在地、具象、深描”的文化逻辑,助力微短剧海外传播和叙事文本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一带一路” 平台范式 地缘 文化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情传播视域下微短剧中女性形象建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成璐 邵璐 《传媒论坛》 2024年第18期4-6,共3页
随着竖屏时代的到来,网络微短剧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网络微短剧时长从几十秒到十几分钟不等,凭借铺垫少、反转多、剧情猎奇、爽点密集等特点吸引大众,成为网民新的“电子榨菜”。其中女频爽剧中女性形象的设定更是吸引了不少女性观众,... 随着竖屏时代的到来,网络微短剧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网络微短剧时长从几十秒到十几分钟不等,凭借铺垫少、反转多、剧情猎奇、爽点密集等特点吸引大众,成为网民新的“电子榨菜”。其中女频爽剧中女性形象的设定更是吸引了不少女性观众,其受众大多数是女性群体,爆款类型大致分为甜宠、复仇、清新爱恋、虐恋、穿越重生等。这些题材的短剧精准地抓住了女性的心理,剧情更注重冲突和强情绪,以及如何引起女性观众的共情。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婚事》等热度较高的微短剧为例,分析网络微短剧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传播 网络微短剧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引力:新媒介环境下微短剧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3-27,共5页
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在备案系统新增网络微短剧板块,将其定义为单集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剧。近年来,各大视频网站、短视频网站纷纷开始进行微短剧赛道的布局,微短剧逐渐走向了精品化、正规化的道路。在手机移动观影这一新媒介环境下,微短... 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在备案系统新增网络微短剧板块,将其定义为单集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剧。近年来,各大视频网站、短视频网站纷纷开始进行微短剧赛道的布局,微短剧逐渐走向了精品化、正规化的道路。在手机移动观影这一新媒介环境下,微短剧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其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聚焦、镜头语言和剪辑句法等方面也都着力突出“吸引力”效果,使“吸引力”成为微短剧的核心叙事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吸引力 叙事模式 注意力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