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 被引量:8
1
作者 郭文 周尚意 +10 位作者 张敏 张骁鸣 艾少伟 李鹏 谢双玉 李亚娟 陈兴 张旭 余志远 李大伟 董皓平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7-1548,共22页
“淄博烧烤”“村超”“尔滨现象”“天水麻辣烫”“王婆说媒”“成都迪士尼”“伦敦金丝雀码头”等国内外现象级事件在网络的走红,塑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技术新景观和社会空间新形态。网络技术和流量导向的新空间综合效应,使日常... “淄博烧烤”“村超”“尔滨现象”“天水麻辣烫”“王婆说媒”“成都迪士尼”“伦敦金丝雀码头”等国内外现象级事件在网络的走红,塑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技术新景观和社会空间新形态。网络技术和流量导向的新空间综合效应,使日常生活、时空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展开关系、地方性及其认同等发生了明确变化。以往人们针对此类现象的学术研究还不够充分,在新媒体技术促进网络社会变革并高频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极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据此,组织了一批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围绕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问题进行学术剖析。从不同层面展现学者们的理解与反思,在学术上有利于人们增进对网红现象的深度理解,在实践中能对网络技术应用、空间秩序引导、地方营造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借鉴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红打卡地 数字化实践 空间生产 地方营造 地理新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影响下的城市消费空间新特征:以小红书长沙“网红打卡地”为例 被引量:43
2
作者 周恺 张海涛 +1 位作者 夏依宁 刘冲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27,共8页
文章利用小红书"打卡"笔记数据,探索性地分析社交媒体对长沙城市消费空间的影响,讨论虚拟消费社会空间的新特征。研究分析发现长沙小红书上的"网红打卡地"笔记存在大量的重复,从存留笔记的残留和消失轨迹看,平台内... 文章利用小红书"打卡"笔记数据,探索性地分析社交媒体对长沙城市消费空间的影响,讨论虚拟消费社会空间的新特征。研究分析发现长沙小红书上的"网红打卡地"笔记存在大量的重复,从存留笔记的残留和消失轨迹看,平台内容呈现"滚动式更新"特征。小红书推送的打卡地形成"商业地标""旅游名片""历史街巷""休闲娱乐""餐饮美食""文化公园/艺术场馆""特色小店"七大类型,并在空间上集聚成"核心"和"外围"两大圈层。分析的数据样本中,小红书的用户—笔记数分布呈典型的"长尾分布",即拥有极低值的个体数量总和却占总体的绝大多数,"分众"特征明显。同时,其"头部用户"发布内容涉及商业消费空间居多,不同程度体现企业运营和团队营销特征。从对长沙小红书"网红打卡地"探索分析看,社交媒体成功拓宽了城市消费空间的层次和领域,构建了一个复合"个性"与"从众"的新消费空间,并涵盖了极大的消费者社会阶层跨度。研究指出网络空间和实体空间二者的叠置与传导不断刷新时空观,对新的消费空间现象的理论解释和实证分析迫切需要开创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打 社交媒体 城市消费空间 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红打卡地”旅游现象的市场营销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龚思颖 黄凯洁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5-68,共4页
“网红打卡地”营销是一种以口碑营销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网红打卡地”营销以影视、短视频、图像等视听媒介在网络上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使屏幕前的受众产生感受更直观、形式更丰富、场景更多元、体验更沉浸的媒介消费,包括符... “网红打卡地”营销是一种以口碑营销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网红打卡地”营销以影视、短视频、图像等视听媒介在网络上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使屏幕前的受众产生感受更直观、形式更丰富、场景更多元、体验更沉浸的媒介消费,包括符号消费、数字消费、体验消费、情感消费和文化消费,在媒介内容被消费的同时,促成旅游目的地消费,即通过虚拟的媒介消费实现莅临旅游目的地的实际消费。“网红打卡地”在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加旅游目的地流量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为博取眼球、追求短期利益而产生失信的现象;用滤镜景观操控受众进入深层无意识状态,导致旅游者对“网红打卡地”失望。口碑营销的本质要求是让口碑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因而必须抛弃“网红打卡地”营销中的糟粕。为匡正营销失误应做到:兼顾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客源地传播,力避“网红短效”;保留旅游目的地的原真性,营造数字媒介景观的地方感;提升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媒介素养,避免被“流量”绑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红打卡地 红打 口碑营销 旅游目的地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里开店引流,乡村养鹿基地变网红打卡地
4
《农村百事通》 2025年第9期38-38,共1页
当传统养殖业还在为销路发愁时,重庆佰鹿园正在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鹿”途逆袭:城市里的创业者轻资产入局开起养生小店,乡村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变身网红打卡地,一条“城市引流、乡村造血”的共富链条悄然成形。
关键词 网红打卡地 共富链条 乡村养殖 城市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网红景点的生态价值转换路径——以麻阳苗族自治县富田坳村“羊肚坡杜鹃花”景点为例
5
作者 龙永勇 谭子幼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4期79-84,共6页
通过分析麻阳苗族自治县富田坳“羊肚坡杜鹃花”网红景点的生态价值,并参照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提出该景点在申报AAA级景区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及不足。包括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通过分析麻阳苗族自治县富田坳“羊肚坡杜鹃花”网红景点的生态价值,并参照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提出该景点在申报AAA级景区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及不足。包括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安保设施存在缺陷及生态环保措施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与提升服务建议,旨在强化景区硬件设施与完善服务体系。最后,探讨该网红打卡景点如何利用乡村生态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振兴,特别是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与实践中,提出因地制宜选择找准模式、因人制宜拓宽发展思路、因景制宜塑造品牌和因资制宜聚集民意等策略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红打卡地 生态价值 乡村旅游 路径 富田坳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重庆市网红打卡点空间感知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中德 张少丽 杨玲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3期126-131,共6页
以媒介传播理论揭示网红现象、从管理营销视角建言网红打卡点持续发展等方面已形成一些研究成果,但对支撑打卡点网红化背后空间特征的挖掘仍需展开。对感知觉理论解读,梳理网络文本与感知觉关系基础上,建构了空间感知分析模型;通过整理... 以媒介传播理论揭示网红现象、从管理营销视角建言网红打卡点持续发展等方面已形成一些研究成果,但对支撑打卡点网红化背后空间特征的挖掘仍需展开。对感知觉理论解读,梳理网络文本与感知觉关系基础上,建构了空间感知分析模型;通过整理重庆市4个典型网红打卡点的网络评价文本数据,从感知主题、感知情绪2个方面对打卡点进行解读,进而通过整体空间感知的总结,深入剖析数据背后呈现出的空间特征,揭示出新媒介传播方式下,具象征意义空间主题是网红打卡点IP的根本核心,强特征性空间要素则构成了网红打卡点主题的重要基础,并且该传播过程强化了目的性游览行为,并弱化个体空间感知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打 文本分析 空间感知 媒介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俗体验还是精神追求?——消费主义背景下网红打卡旅游的归因研究 被引量:56
7
作者 鄢方卫 舒伯阳 +3 位作者 赵昕 李欣瑞 吴文秀 黄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05,共12页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超出生存需要,消费的文化意义诉求逐渐超越其使用价值而走向极端,即消费主义的盛行。网红打卡旅游消费成为消费主义背景下主体寻求符号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消费对象,丰富了旅游消费内涵,成为文化消费与粉丝文化研究的重要...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超出生存需要,消费的文化意义诉求逐渐超越其使用价值而走向极端,即消费主义的盛行。网红打卡旅游消费成为消费主义背景下主体寻求符号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消费对象,丰富了旅游消费内涵,成为文化消费与粉丝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以网红打卡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红打卡旅游行为动因,探讨网红打卡旅游实践过程中建构了哪些价值与意义,以及意义建构过程有何特征。研究发现,消费主义盛行、互联网传播方式以及消费观念进步等宏观社会消费环境为网红打卡活动的产生提供重要的外部驱动力。消费市场与网红打卡者的框架互动是消费意义的建构过程,互动过程中网红打卡者建构了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维度的意义。其中,生活实践维度主要表现为休闲娱乐与享受生活意义需要;社会实践维度主要体现于社会网络中获得优势地位,以及精神层面的发展。此外,多重的社会互动有助于自我身份的建构,主体对消费意义的认同形塑了自我的社会认同。积极的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等建构了自我认同。网红打卡旅游消费中的意义建构过程包含符号意义认同与消费控制的抵抗,以及意义的挪用与改编。基于消费文化视角探讨网红打卡旅游消费现象,为理解旅游文化消费的精神内涵提供了有益尝试,回应了精神中心是行为发生的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红打旅游 意义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旅游古镇线上线下热度特征及其转化机制——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
8
作者 陈笑葵 毛志睿 +1 位作者 易纯 高钰桔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9-1200,共12页
文章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借助多源数据和多元空间分析方法,剖析其线上线下游客集聚热度特征及转化机制,结果表明:1)大研古镇线上线下热度的空间关联程度高、整体分布极不均衡,线上热度排名前10%的空间单元汇聚了超过90%的浏览量与签到量... 文章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借助多源数据和多元空间分析方法,剖析其线上线下游客集聚热度特征及转化机制,结果表明:1)大研古镇线上线下热度的空间关联程度高、整体分布极不均衡,线上热度排名前10%的空间单元汇聚了超过90%的浏览量与签到量,呈现幂律衰减特征。线下热度排名前10%的空间单元汇聚了超过33.6%的总游客量,呈现以四方街为核心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格局。2)游客集聚行为是线上线下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游客移动行为、数字内容打卡行为和数字内容浏览行为之间形成正向促进效应。3)旅游古镇在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下,通过数字媒介流量传播实现线上线下热度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特色资源通过游客的打卡行为转化为数字内容,高质量数字内容通过媒介传播实现注意力资本的积累,从而吸引游客移动与消费行为的集聚,塑造出新的“网红打卡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者行为 虚实空间交互 红打 旅游古镇 数字媒介 注意力经济学 丽江大研古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