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FD的网格絮凝池内水流紊动协同效应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贺维鹏 曹玉烛 +1 位作者 施周 林梦雄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0,共7页
借助CFD方法对网格絮凝池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紊流涡旋理论和絮体多级成长模型,从水流速度分布、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等角度考察不同网格板的开孔率和间距以及过水孔洞的尺寸等条件下整个池内水流紊动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前... 借助CFD方法对网格絮凝池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紊流涡旋理论和絮体多级成长模型,从水流速度分布、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等角度考察不同网格板的开孔率和间距以及过水孔洞的尺寸等条件下整个池内水流紊动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前述各因素对流场的影响均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范围,但考虑到絮凝任何阶段水动力学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最终形成絮体性能的差异,故在实际构筑物设计时,应充分利用不同分段水流紊动间的协同效应,通过确定适宜的设计参数组合来实现絮凝效果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网格絮凝 涡旋尺寸 絮凝效果 水力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角孔网格絮凝工艺中絮体的形态学研究
2
作者 王琴 孟祥蕾 王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453-2456,共4页
结合分形理论对絮体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确定当原水浊度为100 NTU,絮凝时间为12 min,絮凝剂投加量为18 mg.L-1时,经六角孔网格絮凝设备处理后出水水质良好。絮体在絮凝的前期、中期和末期有着良好的形态特征,其分形维数分别为2.080 2、2... 结合分形理论对絮体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确定当原水浊度为100 NTU,絮凝时间为12 min,絮凝剂投加量为18 mg.L-1时,经六角孔网格絮凝设备处理后出水水质良好。絮体在絮凝的前期、中期和末期有着良好的形态特征,其分形维数分别为2.080 2、2.208 7和2.135 6,说明了在絮凝过程的前期、中期和末期,絮体密实,空隙率小,密度随之变大,不易被水流的剪切力剪碎,沉降性能好。絮体分形维数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而增大。投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絮体分形维数开始减小,所以存在一个较为经济的投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角孔网格絮凝设备 絮凝形态学 絮体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格絮凝池结构参数对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存 王庆涛 +2 位作者 陈翔宇 姚娟娟 张智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162-167,共6页
针对网格絮凝池首层栅条位置及宽深比规范化的研究空白,运用FLUENT软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了进口到首层栅条距离(h1)及宽深比对网格絮凝池流场变化的影响。首先对CFD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得二者平均水力停留时间误差在3.03%,... 针对网格絮凝池首层栅条位置及宽深比规范化的研究空白,运用FLUENT软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了进口到首层栅条距离(h1)及宽深比对网格絮凝池流场变化的影响。首先对CFD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得二者平均水力停留时间误差在3.03%,说明数值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CFD模拟结果表明,h1在400~800mm范围内变化时,流场的死水区域较小,速度分布较为均匀,能够为絮体颗粒进行聚集和碰撞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单个竖井宽深比在0.29左右时,流场的涡旋速度梯度G'值在26 s-1左右,有利于形成大量密实的絮体,且不易产生破碎现象。该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网格絮凝池的结构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絮凝 结构参数 宽深比 数值模拟 涡旋速度梯度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絮凝池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薛英文 邵森林 邱寒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9-22,共4页
根据絮凝反应对水力条件的要求,采用Fluent软件对水力絮凝池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传统的絮凝池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了穿孔旋流网格絮凝池。讨论了竖井断面形状和穿孔形状对絮凝池流场的影响,并对絮凝池进行相应的优化。最后通... 根据絮凝反应对水力条件的要求,采用Fluent软件对水力絮凝池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传统的絮凝池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了穿孔旋流网格絮凝池。讨论了竖井断面形状和穿孔形状对絮凝池流场的影响,并对絮凝池进行相应的优化。最后通过连续流的模型试验,对穿孔旋流网格絮凝池进行了试验验证,确定了该模型的最佳停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孔旋流网格絮凝 数值模拟 絮凝池优化 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板沉淀池前配水渠的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姚娟娟 宋莉莉 刘存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120-126,共7页
针对配水渠出水优化措施单一、优化效果欠佳的问题,运用CFD软件,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其流速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进口宽度(b)和配水渠宽度(B)变化时出水均匀度最优的配水渠长度(L),并优化了挡墙在双段配水渠中的最佳位置。... 针对配水渠出水优化措施单一、优化效果欠佳的问题,运用CFD软件,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其流速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进口宽度(b)和配水渠宽度(B)变化时出水均匀度最优的配水渠长度(L),并优化了挡墙在双段配水渠中的最佳位置。结果表明:配水渠进口集中主流在池内流域空间的扩散程度是出水均匀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当b在1 200~1 600 mm范围时,L取1 750~2 250 mm时的出水均匀度最优,若b大于1 600 mm,最优的L值须适当增加,但不应大于3 000 mm;当B为3 900 mm时,L最佳取值为1 750~2 250 mm,当B为5 300或6 700 mm时,最佳的L值应增加500 mm左右;采用双段配水渠时,挡墙位置应设在进口侧,而不应在配水渠的中间位置。该研究可为配水渠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水渠 网格絮凝 斜板沉淀池 计算流体力学 流速场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上一体化水厂工艺改进的设计和机理分析
6
作者 李涛 刘健翎 李孟 《林业科技情报》 1997年第4期33-34,42,共3页
本文针对水上一体化水厂存在的水力停留时间短,絮凝效果不佳等缺点,对絮凝池进行了工艺上的改进,采用新型网格絮凝池,并对其絮凝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上一体化 网格絮凝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