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唐璐 马丽芳 +3 位作者 史华伟 赵性泉 高颖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项目组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1-258,共8页
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编制流程,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在现实诊... 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编制流程,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在现实诊疗环境中将现有的最佳证据与专家经验结合起来,通过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的形式收集临床应用建议,根据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研究类型(population、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study design,PICOS)原则确定临床问题并进行证据评价和推荐等级评估(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经过名义组法形成推荐意见7条(其中强推荐3条,弱推荐4条),共识建议23条,明确了疏血通注射液的适应病证、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用药疗程等,完善了安全性信息,补充更新了第1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药理毒理内容,为临床合理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提供参考。本共识已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审核,并进行了发布,编号GS/CACM345-2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疏血通注射液 专家共识 证据 临床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变指南的力量——近20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重磅临床研究
2
作者 谭泽锋 徐安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9-548,共20页
过去20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从依赖国外研究成果向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国际化研究模式转变。CHANCE研究标志着这一进步的起点,随着其他标志性研究的推出,中国逐渐在全球脑血管病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一系列中国... 过去20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从依赖国外研究成果向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国际化研究模式转变。CHANCE研究标志着这一进步的起点,随着其他标志性研究的推出,中国逐渐在全球脑血管病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一系列中国临床研究直接改写了国内外脑血管病相关诊疗指南。本文回顾中国近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探讨其改变指南的循证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临床研究 指南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进修医师培训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6
3
作者 韩丽娟 张曦 +4 位作者 陈志斌 金佳丽 王翀 徐运 李敬伟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44,共5页
目的 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进修医师培训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脑血管介入培训的进修医师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即将多种... 目的 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进修医师培训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脑血管介入培训的进修医师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即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交叉的培训模式进行教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进修医师满意度及其在培训前后介入诊疗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55名进修医师,年龄32~50岁,其中男性51名(92.73%)。89.09%的进修医师对多元化教学模式非常满意;分别有83.64%和85.45%的进修医师认为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经过多元化教学模式培训后,能够独立完成颅外支架置入治疗的进修医师显著增加(41.82%vs. 12.73%,P=0.002)。结论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进修医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介入培训 多元化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分阶段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问题为导向联合线上学习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进修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斌 马妍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联合线上学习模式相比于非问题为导向的线下学习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进修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对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中心接受过系统培训的152名进修医师...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联合线上学习模式相比于非问题为导向的线下学习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进修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对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中心接受过系统培训的152名进修医师进行回访。根据进修时间以及学习模式的不同,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进修方式为非问题为导向的线下学习模式的进修医师纳入非问题为导向组,将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进修方式为以问题为导向联合线上学习模式的进修医师纳入以问题为导向组。于培训结束时以及结束2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进修医师的性别、年龄,参与培训前已有的工作年限,参加进修培训的目的,培训时长,对培训的感受、建议和意见,培训结束后是否开展新手术(主要包括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杂交手术、动脉旁路移植术、急诊取栓术或其他)和培训结束后开展的新手术数量。结果(1)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52份,参与问卷调查并完成反馈者136名,其中4份问卷填写不全或填写错误,排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调查表共132份,回收率和有效应答率分别为89.5%和97.1%。参与培训时,进修医师的年龄为25~44岁,平均(34±4)岁。医师的工作年限分布不等,>10年者占22.7%(30/132),>5~10年者占40.9%(54/132),0~5年者占36.4%(48/132)。不同工作年限者间是否开展新手术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1,P=0.012)。(2)参与以问题为导向和非问题为导向两种培训模式的人数分别为70人和62人。以问题为导向组中,希望通过培训学习新技术和提高手术能力的进修医师占88.6%(62/70),而在非问题为导向组中,该比例为87.1%(54/62),两组进修医师的进修培训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7,P=0.796)。对培训体会进行分析显示,认为现有的培训形式合理和内容较为充实的进修医师占比为96.2%(127/132),以问题为导向组和非问题为导向组中比例分别为97.1%(68/70)和95.2%(59/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4,P=0.552)。(3)经过培训后,以问题为导向组开展新手术的进修医师比例为80.0%(56/70),非问题为导向组的比例为66.1%(41/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7,P=0.072)。在开展新手术的数量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组和非问题为导向组中,开展新手术数量≥30例的进修医师比例分别为70.0%(49/70)和46.8%(29/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7,P=0.007)。(4)在非问题为导向组中,开展新手术例数≥30例的进修医师进修时长为3、6、12个月者分别占13.8%(4/29)、82.8%(24/29)、3.4%(1/29);在以问题为导向组中,开展新手术例数≥30例的进修医师进修时长为3、6、12个月者分别占4.1%(2/49)、57.1%(28/49)、38.8%(19/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1,P<0.01)。结论以问题为导向联合线上学习模式有助于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的新手术开展以及增加开展的新手术数量,但需结合既往的工作年限和进修时长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脑血管 以问题为导向 培训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评《脑血管病诊治决策》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郭茜 吕强 +2 位作者 肖树强 王胜 魏卿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I0002-I0002,共1页
《脑血管病诊治决策》由[美]莱昂纳多·兰格尔-卡斯蒂利亚主编,王玉海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4785871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神经科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中医将其归... 《脑血管病诊治决策》由[美]莱昂纳多·兰格尔-卡斯蒂利亚主编,王玉海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4785871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神经科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中医将其归类为“中风病”。据现代研究,痰瘀互结在中风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但受限于严格的治疗“时间窗”,其临床应用有所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科学技术出版社 诊治决策 静脉溶栓 脑血管 痰瘀互结 卡斯蒂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 被引量:2
6
作者 曾莉梅 杨盛贤 +3 位作者 崔伟 班毓徽 高策 蒙喜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2018年3月—2021年5月期间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2018年3月—2021年5月期间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两组用药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与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血液流变学、血清生化指标(TNF-α、IL-1β)水平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TNF-α、IL-1β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注射液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G支付下住院费用变化及住院天数影响因素研究——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例
7
作者 伍利香 蔡佳洁 周晓媛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70-1374,共5页
目的:分析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费用变化趋势及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为完善医保支付和促进医院发展提出建议。方法:以省本级医保定点医院为例,收集113家不同等级医院7575例2020~2021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 目的:分析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费用变化趋势及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为完善医保支付和促进医院发展提出建议。方法:以省本级医保定点医院为例,收集113家不同等级医院7575例2020~2021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数据,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多水平模型,综合分析政策前后不同级别医院间患者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DRG实施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天数、检查费和治疗费均显著下降(P<0.05);单日次均费用、药品费和耗材费均上升(P<0.05),但各指标变化情况在不同级别医院间存在差异。结论:DRG实施后,住院天数缩短,年龄、DRG组别和病例类型是影响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医保部门应考虑不同级别医院的特点,加强动态监管;同时各级医院应重视DRG评价结果,正视DRG支付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内部成本和运营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前提下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G 缺血性脑血管 住院天数 住院费用 医院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检测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狭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谭群 陈康宁 +4 位作者 史树贵 周振华 李光建 刘渠 谢首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9-502,共4页
目的观察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探讨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0%、中度50%-... 目的观察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探讨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DSA检查的28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0%、中度50%--69%、重度〉69%~99%和闭塞100%。收集传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颅内血管狭窄占30.90%,颅外血管狭窄占69.10%;不同年龄组的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明显不同(P〈0.05);前循环病变占81.19%,后循环病变占18.8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03);高龄、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狭窄组(P〈0.05),高龄、吸烟患者颅外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颅内血管(P〈0.05)。结论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血管;高龄、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高龄、吸烟是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脑血管狭窄 DSA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被引量:48
9
作者 张炳英 王红 +2 位作者 任莉 葛磊 刘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2期243-245,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 13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 13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13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 ,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 112例 ,异常检出率为 86.15 % ;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 19例 ,异常检出率为 2 6.0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 ,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 ,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血管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Willis动脉环变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艳玲 迟路湘 +3 位作者 陈康宁 史树贵 范文辉 陈贞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7-417,421,共2页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WILLIS动脉环 缺血性脑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0
11
作者 穆玉明 韩伟 +3 位作者 吴伟春 汪师贞 吐尔逊娜依 唐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1期1499-1501,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 13 7例受检者包括 :脑梗死组 3 8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5 9例及对照组 40例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 13 7例受检者包括 :脑梗死组 3 8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5 9例及对照组 40例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 中膜厚度 (IMT)和斑块情况进行测定 ,同时测定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指标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 (RI)、血管搏动指数 (PI)、血流量 ,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①脑梗死组的IMT明显高于TIA组与对照组 ,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脑梗死、TIA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 73 .7%、2 8.8%和 2 5 %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最高。②与其他两组相比较 ,TIA组的PSV、EDV和PSV/EDV均减低 ,PI和RI均增高 ,脑梗死组的血流量下降最明显。③通过判别分析表明 ,可以通过对超声指标的测量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颈动脉 超声 斑块 内-中膜厚度 血流动力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形臂CT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金龙 宋庆斌 +3 位作者 吴婷夏 张鸿祺 朱凤水 焦力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C形臂C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形臂CT成像技术应用于1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图像获取和处理,静脉注射对比剂经Vaso CT获取类似CTA的脑血管图像,评估脑血管再通后脑出血... 目的探讨C形臂C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形臂CT成像技术应用于1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图像获取和处理,静脉注射对比剂经Vaso CT获取类似CTA的脑血管图像,评估脑血管再通后脑出血或梗死风险。结果 C形臂CT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诊断血管缺血病变;152例血管内接触溶栓治疗后发现脑血管再通高灌注引发脑出血17例(前循环出血11例,后循环出血6例),经积极抢救治疗12例痊愈;可清晰显示颅内血管植入支架信息。结论 C臂CT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有利于及时快速诊断脑缺血病变,迅速发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时有效抢救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形臂CT成像 缺血性脑血管 急性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药物应用状况调查 被引量:9
13
作者 胥丽霞 孟秀君 +9 位作者 侯率 费学萍 康志伟 高素兰 徐瑞珍 孙美波 宋晓 杨岗 吴敬湘 王秀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了解辽宁省农村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药物应用现状,为改进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由乡村医生对辽宁省本溪县、西丰县、阜新县、建平县、大洼县、庄河市6个县市141个乡镇的4274例... 目的了解辽宁省农村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药物应用现状,为改进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由乡村医生对辽宁省本溪县、西丰县、阜新县、建平县、大洼县、庄河市6个县市141个乡镇的42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应用阿司匹林的状况,根据阿司匹林应用情况将患者分为规律服药组、不规律服药组和未服药组,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二级预防知识讲座、实施规范化管理,3个月后随访比较管理前、后上述患者的阿司匹林应用状况。结果 3个组管理前、后阿司匹林的应用率分别是34.44%和60.57%(规律服药组)、55.76%和30.22%(不规律服药组)、9.80%和9.17%(未服药组);男性、年收入低、脑血管病亚型及神经功能预后(MRS评分)是影响阿司匹林应用率的重要因素。结论辽宁省农村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应用率低,性别、脑血管病亚型、经济水平及神经功能预后显著影响阿司匹林的应用率,在农村进行缺血性脑血病二级预防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提高阿司匹林应用率,建立一套完整的脑血管病防治管理体系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阿司匹林药物应用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再评价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萌 凌锋 +5 位作者 张鸿祺 缪中荣 支兴龙 陈革 单永治 莫大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为一过性缺血发作神经性缺损(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RIND)和不典型脑缺血症状,术前CT,MRI检查无大面积脑梗死,SPECT·rCBF均有脑血流减低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6.7%,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0%,随访仅发现2例患者有2次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可预防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 手术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 脑血管重建术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5
作者 陈晓明 张志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66-768,共3页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在世界范围内,脑血管病是引起死亡的第2位原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219/10万。近代医学和新技术研究认为,不...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在世界范围内,脑血管病是引起死亡的第2位原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219/10万。近代医学和新技术研究认为,不论何种脑血管疾病均存在以脑缺血为基础的脑循环和代谢障碍等一系列脑缺血一缺氧性生化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脑血管异常。组织缺氧是局灶性脑缺血发生细胞损伤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缺氧在缺血性细胞死亡中的重要作用,脑缺血后恢复足够的氧供成为脑组织恢复的一个关键因素。高压氧能明显地增加机体对氧的摄取和利用,使血氧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高压氧治疗 机制 脑血管 脑血管 细胞死亡 脑血管异常 局灶性脑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 被引量:172
16
作者 刘丽萍 陈玮琪 +9 位作者 段婉莹 霍晓川 徐蔚海 李淑娟 李子孝 黄立安 王春雪 郑华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709-726,共18页
1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定义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定义见表1。2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评估及诊断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管理流程见图1。推荐意见:·怀疑缺血性卒中患者入急诊后尽可能在30min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Ⅰ类推荐,B级证据)。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诊断 再灌注 抗血小板 并发症 因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弥散张量成像中脑微结构变化与整体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的独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秋娟 郭佑民 +3 位作者 白芝兰 杨军乐 张格娟 徐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皮层下灰白质微结构变化与整体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的独立相关性。方法 66例SIVD患者(其中认知障碍非痴呆组30例,认知功能正常组36例)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采用简... 目的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皮层下灰白质微结构变化与整体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的独立相关性。方法 66例SIVD患者(其中认知障碍非痴呆组30例,认知功能正常组36例)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画钟试验(cDT)分别评价其整体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常规MRI上脑形态学指标及皮层下灰白质的DTI参数,分析与SIVD患者认知功能相关的影像学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认知功能正常(NCI)组相比较,认知障碍非痴呆(VCIND)组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PVLs)分级显著增加(P<0.01),半卵圆中心看似正常白质(NAWM)区和白质病变(WMLs)区、壳核及丘脑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增加(P<0.01),侧脑室前角NAWM、尾状核、壳核及丘脑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显著降低(P<0.05)。控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后,PVLs、半卵圆中心NAWM区和WMLs区ADC值、壳核ADC值与MMSE呈显著负相关(P<0.01);壳核及侧脑室前角NAWM区FA值与MMSE呈显著正相关。脑腔梗数目、侧脑室后角NAWM区及尾状核头部ADC值与CDT呈显著负相关;侧脑室前角NAWM区和丘脑FA值与CDT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半卵圆中心NAWM和WMLs区ADC值与MMSE呈独立负相关;尾状核头ADC值和腔梗数目与CDT呈独立负相关。结论在非痴呆SIVD患者中,半卵圆中心白质结构的完整性是影响SIVD患者整体认知功能的主要因素,且独立于常规MRI上的脑结构改变;尾状核微结构的改变和腔梗的数目是影响SIVD患者执行功能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 认知功能 画钟试验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级预防中高血压防治现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苏庆杰 吴硕琳 +8 位作者 周经霞 蔡毅 曾超胜 吴海荣 吴映曼 龙发青 李鹏翔 闫丽敏 王德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27-530,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级预防中高血压的防治状况。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1年中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伴有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入院前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按文化程度...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级预防中高血压的防治状况。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1年中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伴有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入院前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按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4组,分别比较各组的治疗率和控制率。针对各组中高血压病进行分级统计,比较相同级别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人群之间的控制率是否有不同。结果以急性脑梗死或TIA入院的高血压患者518例中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9%、47.5%和25.2%。269例高血压知晓者中,按受教育层次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4组,各组总体治疗率和控制率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控制率比较,小学和初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初中和高中及高中与大学及以上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受教育组中,分别按高血压病分级法将患者分级,相同高血压分级患者,各组间总体的控制率有差异;在高血压病1级组中,各文化层次不同组产生的不同控制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仍旧十分滞后。需要提高针对低文化层次的患者宣教监督管理,来提高血压病的治疗率与控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高血压 一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溶栓治疗与代谢组学的研究趋势 被引量:15
19
作者 付于 黄燕 +1 位作者 黄培新 王永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2-664,共3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已经广泛应用,现就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西药和中药溶栓治疗现状及中药溶栓治疗的优势加以浅述,并阐释了利用代谢组学的系统生物学方法揭示中药溶栓机理作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溶栓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肃西 雷燕妮 +1 位作者 梁曼 李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4期1050-1051,共2页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 (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DSA比较 ,对颈动脉颅外段 <70 %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 70 %~ 99%的狭窄诊断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 76 4 7% ,DSA为 5 2 9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 ,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 临床应用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