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编制流程,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在现实诊...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编制流程,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在现实诊疗环境中将现有的最佳证据与专家经验结合起来,通过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的形式收集临床应用建议,根据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研究类型(population、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study design,PICOS)原则确定临床问题并进行证据评价和推荐等级评估(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经过名义组法形成推荐意见7条(其中强推荐3条,弱推荐4条),共识建议23条,明确了疏血通注射液的适应病证、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用药疗程等,完善了安全性信息,补充更新了第1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药理毒理内容,为临床合理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提供参考。本共识已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审核,并进行了发布,编号GS/CACM345-2024。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皮层下灰白质微结构变化与整体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的独立相关性。方法 66例SIVD患者(其中认知障碍非痴呆组30例,认知功能正常组36例)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采用简...目的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皮层下灰白质微结构变化与整体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的独立相关性。方法 66例SIVD患者(其中认知障碍非痴呆组30例,认知功能正常组36例)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画钟试验(cDT)分别评价其整体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常规MRI上脑形态学指标及皮层下灰白质的DTI参数,分析与SIVD患者认知功能相关的影像学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认知功能正常(NCI)组相比较,认知障碍非痴呆(VCIND)组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PVLs)分级显著增加(P<0.01),半卵圆中心看似正常白质(NAWM)区和白质病变(WMLs)区、壳核及丘脑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增加(P<0.01),侧脑室前角NAWM、尾状核、壳核及丘脑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显著降低(P<0.05)。控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后,PVLs、半卵圆中心NAWM区和WMLs区ADC值、壳核ADC值与MMSE呈显著负相关(P<0.01);壳核及侧脑室前角NAWM区FA值与MMSE呈显著正相关。脑腔梗数目、侧脑室后角NAWM区及尾状核头部ADC值与CDT呈显著负相关;侧脑室前角NAWM区和丘脑FA值与CDT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半卵圆中心NAWM和WMLs区ADC值与MMSE呈独立负相关;尾状核头ADC值和腔梗数目与CDT呈独立负相关。结论在非痴呆SIVD患者中,半卵圆中心白质结构的完整性是影响SIVD患者整体认知功能的主要因素,且独立于常规MRI上的脑结构改变;尾状核微结构的改变和腔梗的数目是影响SIVD患者执行功能主要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神经介入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年龄≥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复合...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神经介入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年龄≥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组(S组,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各40例.围术期采用FORE-SIGHT脑氧饱和度监测仪持续监测患者的脑氧饱和度(SctO2),分别于术前1d、术后6h、术后24h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MMSE)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并采血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变化.记录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术中体动以及苏醒期情况.结果:S组患者苏醒情况优于P组,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更少,SctO2下降的相对值更小,术后6h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介入手术患者采用七氟烷维持麻醉,围术期能更好的维持脑氧饱和度,术后清醒更快,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低.展开更多
文摘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编制流程,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在现实诊疗环境中将现有的最佳证据与专家经验结合起来,通过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的形式收集临床应用建议,根据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研究类型(population、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study design,PICOS)原则确定临床问题并进行证据评价和推荐等级评估(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经过名义组法形成推荐意见7条(其中强推荐3条,弱推荐4条),共识建议23条,明确了疏血通注射液的适应病证、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用药疗程等,完善了安全性信息,补充更新了第1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药理毒理内容,为临床合理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提供参考。本共识已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审核,并进行了发布,编号GS/CACM345-2024。
文摘目的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皮层下灰白质微结构变化与整体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的独立相关性。方法 66例SIVD患者(其中认知障碍非痴呆组30例,认知功能正常组36例)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画钟试验(cDT)分别评价其整体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常规MRI上脑形态学指标及皮层下灰白质的DTI参数,分析与SIVD患者认知功能相关的影像学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认知功能正常(NCI)组相比较,认知障碍非痴呆(VCIND)组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PVLs)分级显著增加(P<0.01),半卵圆中心看似正常白质(NAWM)区和白质病变(WMLs)区、壳核及丘脑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增加(P<0.01),侧脑室前角NAWM、尾状核、壳核及丘脑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显著降低(P<0.05)。控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后,PVLs、半卵圆中心NAWM区和WMLs区ADC值、壳核ADC值与MMSE呈显著负相关(P<0.01);壳核及侧脑室前角NAWM区FA值与MMSE呈显著正相关。脑腔梗数目、侧脑室后角NAWM区及尾状核头部ADC值与CDT呈显著负相关;侧脑室前角NAWM区和丘脑FA值与CDT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半卵圆中心NAWM和WMLs区ADC值与MMSE呈独立负相关;尾状核头ADC值和腔梗数目与CDT呈独立负相关。结论在非痴呆SIVD患者中,半卵圆中心白质结构的完整性是影响SIVD患者整体认知功能的主要因素,且独立于常规MRI上的脑结构改变;尾状核微结构的改变和腔梗的数目是影响SIVD患者执行功能主要因素。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神经介入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年龄≥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组(S组,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各40例.围术期采用FORE-SIGHT脑氧饱和度监测仪持续监测患者的脑氧饱和度(SctO2),分别于术前1d、术后6h、术后24h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MMSE)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并采血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变化.记录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术中体动以及苏醒期情况.结果:S组患者苏醒情况优于P组,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更少,SctO2下降的相对值更小,术后6h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介入手术患者采用七氟烷维持麻醉,围术期能更好的维持脑氧饱和度,术后清醒更快,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