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溶栓后脑血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50例,根据溶栓后CT灌注成像检查患侧脑血流量...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溶栓后脑血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50例,根据溶栓后CT灌注成像检查患侧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变化情况分为高灌注组48例和低灌注组102例。获取出血转化情况及灌注参数资料,后者包括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 T_(max))、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以及相对值rCBF、rCBV、T_(r, max)、rMTT及rTTP。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氧化应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AIS患者溶栓后rCBF与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出血转化情况及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低灌注组患侧MTT、T_(max)、TTP显著高于健侧,CBF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灌注组患侧MTT、TTP显著低于健侧,CBF、CBV显著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灌注组rMTT、T_(r, max)、rTTP显著高于高灌注组,rCBF、rCBV显著低于高灌注组(P<0.01)。低灌注组丙二醛、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高灌注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高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CBF与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呈负相关(r=-0.436,P<0.01;r=-0.451,P<0.01),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呈正相关(r=0.412,P<0.01)。结论 AIS患者溶栓后脑血流变化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较好相关性,但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不具备显著相关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分为静脉溶栓组(66例)和双抗组(7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按照1∶1进行匹配,匹配后静脉溶栓组(44例)和双抗组(4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临床预后指标及不良事件。主要结局定义为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次要结局为发病后24 h、72 h、7 d 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发病90 d内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事件及发病90 d内死亡。结果①匹配前静脉溶栓组年龄、入院时mRS评分均低于双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房颤、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静脉溶栓组与双抗组患者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患者比例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6%(39/44)vs 93.2%(41/44),P=0.458、P=0.308];③静脉溶栓组发病后24 h、72 h中位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双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vs 2.5、1 vs 2,P=0.018、0.043],其余有效性结局和安全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为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显著的短期获益,有助于缩短恢复至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的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和病死率。然而,在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方面,其效果与双抗治疗相似,尽管如此,亟需开展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溶栓后脑血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50例,根据溶栓后CT灌注成像检查患侧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变化情况分为高灌注组48例和低灌注组102例。获取出血转化情况及灌注参数资料,后者包括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 T_(max))、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以及相对值rCBF、rCBV、T_(r, max)、rMTT及rTTP。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氧化应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AIS患者溶栓后rCBF与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出血转化情况及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低灌注组患侧MTT、T_(max)、TTP显著高于健侧,CBF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灌注组患侧MTT、TTP显著低于健侧,CBF、CBV显著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灌注组rMTT、T_(r, max)、rTTP显著高于高灌注组,rCBF、rCBV显著低于高灌注组(P<0.01)。低灌注组丙二醛、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高灌注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高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CBF与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呈负相关(r=-0.436,P<0.01;r=-0.451,P<0.01),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呈正相关(r=0.412,P<0.01)。结论 AIS患者溶栓后脑血流变化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较好相关性,但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不具备显著相关性。
文摘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文摘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分为静脉溶栓组(66例)和双抗组(7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按照1∶1进行匹配,匹配后静脉溶栓组(44例)和双抗组(4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临床预后指标及不良事件。主要结局定义为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次要结局为发病后24 h、72 h、7 d 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发病90 d内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事件及发病90 d内死亡。结果①匹配前静脉溶栓组年龄、入院时mRS评分均低于双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房颤、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静脉溶栓组与双抗组患者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患者比例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6%(39/44)vs 93.2%(41/44),P=0.458、P=0.308];③静脉溶栓组发病后24 h、72 h中位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双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vs 2.5、1 vs 2,P=0.018、0.043],其余有效性结局和安全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为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显著的短期获益,有助于缩短恢复至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的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和病死率。然而,在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方面,其效果与双抗治疗相似,尽管如此,亟需开展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