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决定就医延迟原因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雪 范凯利 巩守平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601,共6页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决定就医的内心体验,探讨影响患者及早决定就医的因素,为制定减少患者延误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对24例延迟就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并用类属分析法...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决定就医的内心体验,探讨影响患者及早决定就医的因素,为制定减少患者延误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对24例延迟就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并用类属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决定的五大主题为:症状体验(疾病重视不够、症状对患者的影响);症状评估(症状的感知、症状的解释、症状的识别);症状应对(心理否认、自我缓解);既往疾病知识(知识缺乏、卒中经历);环境-社会因素(发病情境、外界信息支持、医疗保险)。结论 应在认知、心理社会、环境这一系统框架的指导下,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决定延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决定就医 延误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红景天苷联合络塞维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赖文芳 江玉婷 +5 位作者 陈景泉 郑雪蕊 吴慧玲 吴青青 陈燕 林雅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58-2065,共8页
目的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红景天苷联合洛塞维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CAO)组,红景天苷联合络塞维(Sal+Ros)组,阳性药(Eda)组,给药7 d。mNSS神经功能评分,Western blo... 目的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红景天苷联合洛塞维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CAO)组,红景天苷联合络塞维(Sal+Ros)组,阳性药(Eda)组,给药7 d。mNSS神经功能评分,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指标,蛋白质组学分析差异蛋白(DEPs),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侧脑室注射STEP受体抑制剂,30 min后MCAO造模,1 h后连续给药7 d,检测凋亡指标。结果 红景天苷联合络塞维能降低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抑制细胞凋亡,蛋白质组学鉴定脑组织496个DEPs,发现核心蛋白STEP、p38和CRTC1,明确红景天苷联合络塞维能够促进STEP、CRTC1,抑制p38蛋白。STEP受体抑制剂作用后,红景天苷联合络塞维对p38、CRTC1、Bax、Bcl-2的作用被逆转。结论 红景天苷联合络塞维能够抑制MCAO大鼠细胞凋亡,其与调控STEP/p38/CRTC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苷 络塞维 缺血性 STEP/CRTC1 信号通路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叶珊瑚苷通过PINK1/Parkin通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线粒体自噬
3
作者 李洁 李元 +5 位作者 周美云 邓炎尧 林芳波 万慧伟 宋炯 梁俊俊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桃叶珊瑚苷(AU)调节PTEN诱导激酶蛋白1(PINK1)/细胞质E3-泛素连接酶(Parkin)信号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建立IS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IS组、低剂量AU组(AU-L)、中剂... 目的:探讨桃叶珊瑚苷(AU)调节PTEN诱导激酶蛋白1(PINK1)/细胞质E3-泛素连接酶(Parkin)信号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建立IS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IS组、低剂量AU组(AU-L)、中剂量AU组(AU-M)、高剂量AU组(AU-H)以及高剂量AU联合3-MA组(AU-H+3-MA),以不结扎的大鼠为Sham组,Zea Longa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TTC染色检测脑梗塞体积比;制备海马组织切片,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线粒体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p62变化;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PINK1/Parkin相关蛋白表达。结果:IS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P<0.05),TTC染色观察到脑梗死,同时观察到海马组织中线粒体自噬蛋白p62表达上调(P<0.05),LC3B表达下调(P<0.05),自噬小体数量减少(P<0.05),海马组织中细胞凋亡增加(P<0.05),海马组织中PINK1、ARKIN蛋白表达下调(P<0.05),AU干预后,可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减轻脑梗塞体积百分比,同时下调海马组织中p62阳性表达(P<0.05),上调LC3B阳性表达(P<0.05),增加自噬小体数量(P<0.05),降低海马组织中细胞凋亡(P<0.05),上调海马组织中PINK1、ARKIN蛋白表达(P<0.05),3-MA阻断了AU的治疗作用,加重大鼠神经损伤。结论:AU通过激活PINK1/Parkin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线粒体自噬,改善IS大鼠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IS) PTEN诱导激酶蛋白1(PINK1)/细胞质E3-泛素连接酶(Parkin)信号通路 线粒体自噬 桃叶珊瑚苷(AU)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曹慧玲 张洁 +2 位作者 朱小飞 钱世宁 陈云峰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5,共8页
目的 将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入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探讨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发掘其作用的机制及关键基因。方法 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经尾静脉移植ucMSCs和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 目的 将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入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探讨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发掘其作用的机制及关键基因。方法 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经尾静脉移植ucMSCs和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和梗死率计算,观察ucMSCs在脑组织定位情况,采用芯片技术对各实验组进行研究,对样本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PCR验证。结果 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移植效果显著高于未处理组,表现在神经功能评分下降明显,TTC染色显示梗死灶减少和梗死率降低显著,观察发现该组ucMSCs定位于脑损伤组织的数量明显多于未处理组,根据筛选条件,筛出2 905个差异mRNA,其中1 754个上调、1 151个下调,依据倍数变化值≥2.0且P≤0.05,得到27个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与细胞迁移密切相关且表达激活的基因有4个,分别为Ccr6、Ccr3、Cxcr1和Ccl6,随机验证结果证实Ccr3及Cxcr1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 川芎嗪预处理ucMSCs显著提高了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预处理后的ucMSCs迁移至脑损伤部位数量明显增加,分析认为可能与川芎嗪激活多种趋化因子Ccr6、Ccr3、Cxcr1和Ccl6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迁移 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督醒神针刺调节肠道微生物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吕转 陈玉龙 +8 位作者 王亚敏 刘瑞东 苏凯奇 印帅 高静 李瑞青 吴明莉 张铭 冯晓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5-555,共11页
目的探究通督醒神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全身炎症反应、血脑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脱落3例)IS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疾病组,其中治疗前的患者作为疾病组,通督醒神针刺治... 目的探究通督醒神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全身炎症反应、血脑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脱落3例)IS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疾病组,其中治疗前的患者作为疾病组,通督醒神针刺治疗后的患者作为电针组,同时30例(脱落3例)健康对照者为健康组。电针组为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行通督醒神针刺干预,每天干预1次,每次30 min,共干预14天。分别观察三组MMSE、MoCA和MBI评分;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和血清样本,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和ELISA法检测粪便中的肠道菌群变化及血清中促炎因子IL-6、IL-1β、TNF-α和血脑屏障功能破坏的相关因子S100β的含量变化。结果与健康组比较,疾病组患者的MMSE、MoCA、MBI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促炎因子及S100β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Shannon指数(P<0.01)和Simpson指数(P<0.001)显著升高;而与疾病组比较,电针组患者的MMSE、MoCA、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促炎因子及S100β含量显著降低(P<0.05),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有所下降(P>0.05)。健康组中的优势菌群主要包括拟杆菌门、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双歧杆菌科、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等有益菌(P<0.05),疾病组患者中的优势菌群包括变形菌门、肠杆菌科、埃希氏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属等条件致病菌(P<0.05),而电针组患者体内优势菌群与健康组一致,有益菌相对丰度水平显著升高(P<0.05),条件致病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有益菌相对丰度水平与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呈正相关,而与血清中促炎因子及S100β含量呈负相关。结论通督醒神针刺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提升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等有益菌丰度水平,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调控全身炎症及血脑屏障功能,进而发挥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认知障碍 通督醒神针刺 肠道菌群 炎症 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5
6
作者 乔玥 李传辉 赵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0,共3页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取栓即便能实现80%以上的血管再通,但超过50%的患者仍遗留残疾或死亡。基于目前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应优化溶栓药物,开发具有更高纤维蛋白特异性和安全性的新型溶栓剂,扩大溶栓治疗获益人群;利用先进影像技术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实现基于“组织窗”的再灌注治疗;推广移动卒中单元,实现超早期再灌注治疗;优化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策略,预防神经功能恶化;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并积极探索神经保护策略,进一步提高机械取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移动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萌 马咏馨 +3 位作者 贾琼 张东威 张昕红 徐耀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分为静脉溶栓组(66例)和双抗组(7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按照1∶1进行匹配,匹配后静脉溶栓组(44例)和双抗组(4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临床预后指标及不良事件。主要结局定义为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次要结局为发病后24 h、72 h、7 d 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发病90 d内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事件及发病90 d内死亡。结果①匹配前静脉溶栓组年龄、入院时mRS评分均低于双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房颤、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静脉溶栓组与双抗组患者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患者比例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6%(39/44)vs 93.2%(41/44),P=0.458、P=0.308];③静脉溶栓组发病后24 h、72 h中位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双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vs 2.5、1 vs 2,P=0.018、0.043],其余有效性结局和安全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为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显著的短期获益,有助于缩短恢复至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的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和病死率。然而,在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方面,其效果与双抗治疗相似,尽管如此,亟需开展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穴放血疗法基于内质网应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栋梁 付天聪 +6 位作者 刘佩东 汪益 李姗姗 张靖宇 陈波 郭义 陈泽林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4,共6页
内质网应激(ERS)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键机制。井穴放血是缺血性脑卒中等脑部疾病的特色疗法之一,是脑病靶向治疗方法;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包括促醒、改善运动功能;调节缺血性脑卒中ERS的机制包括抑制钙超载、拮抗氧化应... 内质网应激(ERS)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键机制。井穴放血是缺血性脑卒中等脑部疾病的特色疗法之一,是脑病靶向治疗方法;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包括促醒、改善运动功能;调节缺血性脑卒中ERS的机制包括抑制钙超载、拮抗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级联损伤,但尚无井穴放血直接调控ERS相关重要蛋白和通路的证据,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ERS相关通路蛋白(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肌醇需求酶1、激活转录因子-6、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的调控作用,可为探讨井穴放血调控ERS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穴 缺血性 内质网应激 钙超载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未折叠蛋白反应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蔺茹月 范建强 +9 位作者 王丽君 张小曦 沈红健 邢鹏飞 张磊 李子付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1,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构建老年颈部动脉夹层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
10
作者 李波 刘冠男 范海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ascular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MRI)特征探究老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ascular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MRI)特征探究老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4年4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CAD患者125例,根据是否并发AIS分为并发组52例及未并发组73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VW-MRI特征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D患者发生AIS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结果并发组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比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0%vs 30.14%,P=0.024;42.31%vs 12.33%,P=0.000;36.54%vs 10.96%,P=0.001;(1.15±0.36)mmol/L vs(1.03±0.31)mmol/L,P=0.048]。并发组多发病灶、双腔征、壁间血肿高信号、腔内血栓、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明显高于非并发组(38.46%vs 16.44%,P=0.005;44.23%vs 13.70%,P=0.000;48.08%vs 16.44%,P=0.000;50.00%vs 12.33%,P=0.000;28.85%vs 5.48%,P=0.000),血管中度狭窄比例明显低于非并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23%vs 63.01%,P=0.037)。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灶数量、双腔征、壁间血肿信号强度、腔内血栓、血管狭窄程度是CAD患者并发AIS的危险因素(P<0.05,P<0.01)。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5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5.947,P=0.625),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33~0.961,P<0.0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86%、75.36%。结论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灶数量、双腔征、壁间血肿信号强度、腔内血栓、血管狭窄程度是CAD患者并发AIS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CAD患者并发AIS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颈内动脉夹层 缺血性 危险因素 列线图 ROC曲线 预测 比例危险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联合3D-ASL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爽 柳琦 +1 位作者 赵亚娥 徐长青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缺血半暗带(I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8月—2024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87例AIS患者(均完成磁共振DWI和3D-ASL灌注成像检查)纳...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缺血半暗带(I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8月—2024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87例AIS患者(均完成磁共振DWI和3D-ASL灌注成像检查)纳入回顾性分析.将3D-ASL影像显示的灌注异常区面积减去DWI影像显示的异常信号区面积定义为IP区,统计两种方法结合对AIS患者IP的检出情况.比较患者脑梗死核心区、IP区与健侧镜像区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脑血流量(CBF)的差异.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狭窄分级法(North American Sym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ail,NASCET)对患者颈内动脉分支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分级.结果:87例AIS患者中,DWI均检出脑梗死灶,3D-ASL灌注成像检出75例灌注异常,其中61例灌注异常面积>DWI显示的梗死面积(即存在IP区),两者联合对IP的检出率为70.11%(61/87).与健侧镜像区比较,IP区和梗死核心区的ADC与CBF值均降低,且梗死核心区最低(P<0.05).检测出IP区的61例AIS患者,其血管狭窄程度以0级(闭塞)、1级(局部闭塞)为主;余未检出IP区的灌注异常患者则以3级血管狭窄(狭窄<50%)为主.结论:DWI联合磁共振3D-ASL灌注成像能够帮助判断IP的存在及其位置,对指导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弥散加权成像 缺血半暗带 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斯嘉 尤红 +4 位作者 张敏 赵容瑞 吴平平 孙维霞 姚硕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处于高速上升阶段,超过了全球平均增长水平,发生的分子机制复杂,预后效果较差,且经规范化治疗后患者仍可能遗留多种后遗症,主要为认知功能、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可严重威胁人类健...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处于高速上升阶段,超过了全球平均增长水平,发生的分子机制复杂,预后效果较差,且经规范化治疗后患者仍可能遗留多种后遗症,主要为认知功能、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代康复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效果有限,且康复过程长、起效缓慢,增加了配合难度,患者获益有限。气血逆乱、阴阳失调是脑卒中后遗症的总病机,针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短板,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特定的操作手法进行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回顾当前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阐明针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相关作用机制,揭示针刺多靶点、多层面、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为今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缺血性 认知功能 躯体运动功能 康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后情感淡漠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思宇 周郁秋 +1 位作者 白海昕 孟丽娜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6,共5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缺血性脑卒中后情感淡漠的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情感淡漠相关的文献,并采用RevMan ...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缺血性脑卒中后情感淡漠的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情感淡漠相关的文献,并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含20项研究,涉及3074例研究对象,提取到28个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脑卒中史、C反应蛋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认知功能、脑卒中严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抑郁、痴呆等是缺血性脑卒中后情感淡漠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情感淡漠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护理人员可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识别高风险患者群体,并提供针对性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情感淡漠 影响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2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斯柔 张谦 +2 位作者 赵国建 张梦杰 黄志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416,共6页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和出血性脑卒中,以前者为主。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发病机制有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和兴奋性毒性损伤,而神经炎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及康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和出血性脑卒中,以前者为主。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发病机制有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和兴奋性毒性损伤,而神经炎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及康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在脑卒中发生时第一时间监测到损伤部位并做出免疫应答。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主要极化为促炎性M1型和抗炎性M2型。前者通过分泌促炎介质加重神经损伤,而后者可通过抑制神经炎症,促进神经元的再生与髓鞘的修复及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在对抗急性期损伤和促进慢性期康复中改善神经功能障碍。这提示M2型小胶质细胞可能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点,精准调控M1/M2型的活化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脑保护的治疗价值。该文重点以M2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以及各类药物或针灸疗法调节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的机制进行论述,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和新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M2小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神经元再生 药物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祖婷 徐明欢 +6 位作者 杨学智 莫佳丽 刘星雨 杜慧杰 张慧琴 易应萍 况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1-547,共7页
背景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是一种较新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SIRI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 背景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是一种较新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SIRI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市第二医院和南昌市第三医院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入队列,并对其随访1年。收集患者入院后48 h内的基线信息、随访过程中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亚组分析探讨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023例患者,在1年随访期间共107例(10.46%)复发。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变量后,SIRI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HR=1.06,95%CI=1.01~1.10,P<0.05)。将SIRI按四分位数分类时,与Q1亚组(256例)相比,Q4亚组(256例)有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HR=1.80,95%CI=1.08~3.00,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呈J型的剂量-反应关系(PNonlinear=0.025)。进一步按性别、年龄、既往脑卒中、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层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IRI和入院时NIHSS评分分层存在交互作用(P<0.001),在NIHSS评分为0~1分时,SIRI(HR=1.25,95%CI=1.04~1.51,P=0.020)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存在相关关系;在NIHSS评分为5~15分时,SIRI(HR=1.20,95%CI=1.12~1.28,P<0.001)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存在相关关系;在上述评分区间SIRI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有关。结论较高的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明显相关。在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之间观察到J型关联,且在NIHSS评分为0~1、5~15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SIRI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复发 队列研究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子悦 金瑞华 +3 位作者 穆兰 武佳琪 宋丽芳 王改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3-640,共8页
目的:研究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病耻感、心理弹性水平与心理僵化程度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6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入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青年住院病人76例,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研究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病耻感、心理弹性水平与心理僵化程度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6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入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青年住院病人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团体接纳承诺疗法护理。干预前后采用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SCI)、心理弹性问卷(CD-RISC-10)、接纳与行动问卷(AAQ-Ⅱ)及认知融合问卷(CFQ-F)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前各项指标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即刻、1个月、3个月,试验组SSCI、AAQ-Ⅱ、CFQ-F得分低于对照组,CD-RISC-10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RISC-10、SSCI、AAQ-Ⅱ、CFQ-F得分处理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可有效降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病耻感,提高心理弹性水平并改善心理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缺血性 病耻感 行为转变理论 接纳承诺疗法 心理弹性 心理僵化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单体提取物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弘智 易俊文 +3 位作者 陈佳鑫 罗佳 秦雪 魏丽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6-930,共5页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致死和致残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仍十分局限。中医学治疗脑卒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治疗效果较好,中药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改善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及血脑屏障损伤...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致死和致残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仍十分局限。中医学治疗脑卒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治疗效果较好,中药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改善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及血脑屏障损伤等病理生理机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减轻卒中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该综述从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药活性成分 单体提取物 神经损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的挖掘以筛选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治疗药物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玉敏 王钟兴 于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6-465,共10页
【目的】挖掘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的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及其相应的治疗药物。【方法】利用GEO数据库发布的数据并选择研究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小鼠RNA表达水平的3个数据集GSE115697、GSE51586和GSE137482,使用R中的Limma包来筛选... 【目的】挖掘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的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及其相应的治疗药物。【方法】利用GEO数据库发布的数据并选择研究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小鼠RNA表达水平的3个数据集GSE115697、GSE51586和GSE137482,使用R中的Limma包来筛选差异表达的mRNA(DEmRNA)、DEcircRNA和DEmiRNA。采用MiRWalk、StarBase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的综合策略来挖掘与脑卒中相关的circRNA-miRNA-mRNA网络,由Cytoscape软件完成核心子网络的筛选和可视化输出。通过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研究ceRNA网络的功能,以富集超过10个基因且假发现率(FDR)<0.05的通路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使用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onnectivity map(CMap)筛选潜在的脑卒中治疗药物,并对野生型小鼠构建MCAO模型验证药物治疗效果。【结果】共筛选得出1249个DEmRNA、294个DEmiRNA和70个DEcircRNA,并发现3个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根据上述结果筛选得出Austricine、Metyrapone和Desoxypeganine这3种最有可能逆转由脑卒中相关ceRNA网络引起的改变的药物,并以Metyrapone为例验证所筛选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确实可以改善术后第一(P=0.0014)、二天(P=0.0161)的神经功能损伤和减少脑梗死体积(P=0.0049),发挥脑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从circRNA-miRNA-mRNA网络视角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本文预测得出的3种药物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circRNA MRNA 竞争性内源性RNA CMap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菲 刘天平 +4 位作者 关雅今 郝伟超 温鼎声 谢水林 别亚男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7,共9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仍未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索IS后血浆和脑组织中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寻找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将12头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仍未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索IS后血浆和脑组织中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寻找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将12头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额颞入路电凝闭塞大脑中动脉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术后36 h收集血浆及脑组织样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在p<0.05的条件下进行主成分分析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剔除外源性代谢物,最后进行HMDB(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化合物分类、KEGG通路分析及VIP分析。血浆代谢组学结果显示,86个差异代谢物上调,149个下调,显著差异代谢产物包括(Z)-3-氧代-2-(2-戊烯基)-1-环戊乙酸、反式肉桂酸和肉桂酰甘氨酸。脑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58个差异代谢物上调,53个下调,显著差异代谢物包括2,3-二氢黄酮-3-醇、胍基乙酸(GAA)、N-乙酰-D-色氨酸、氧化型谷胱甘肽、2-羟基喹啉和N-乙酰-L-天冬氨酸(NAA)。在血浆和脑组织中,前五类化合物中共同化合物类别为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脂质样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以及有机氧化合物。血浆和脑组织的共同代谢通路涉及氨基酸代谢、消化系统、癌症概述和脂类代谢通路。(Z)-3-氧代-2-(2-戊烯基)-1-环戊乙酸、GAA、氧化型谷胱甘肽及NAA可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为IS的早期筛查和临床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非靶向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血浆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预测研究的应用进展:以机器学习预测模型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慧杰 刘星雨 +5 位作者 徐明欢 杨学智 张慧琴 莫佳丽 卢依 况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4-560,共7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给患者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预测模型在患者的诊治决策、预后管理以及卫生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价值也愈发重要。机器学习方法是预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给患者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预测模型在患者的诊治决策、预后管理以及卫生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价值也愈发重要。机器学习方法是预测AIS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之一,且已广泛应用。本文以机器学习方法为重点,就AIS预后预测研究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并提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AIS患者预后结局早期评估与预测在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预后预测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