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胆道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代鑫 程龙 +2 位作者 王强 骆助林 汪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48-753,共6页
目前,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的临床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内镜治疗等方法为主,具有治疗策略单一、治疗方法难度大和医疗费用高的缺点,亟需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及免疫... 目前,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的临床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内镜治疗等方法为主,具有治疗策略单一、治疗方法难度大和医疗费用高的缺点,亟需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作用等特性,已然成为再生医学中组织和器官修复的潜在种子细胞。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MSC移植到ITBL动物模型后,不但可归巢到损伤区域,而且可通过抗凋亡、促血管新生等作用促进损伤胆道组织的修复,这表明MSC移植有望成为治疗ITBL的新策略。本文对MSC的生物学特性、MSC移植治疗ITBL的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MSC)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 归巢 缺血性损伤(itbl) 良性狭窄(BBS) 移植治疗 免疫调节 外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态与肝移植及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陆建文 董健 +1 位作者 张谞丰 吕毅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15-319,共5页
近年来随着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及新一代测序技术(包括16S rRNA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肠道微生物作为一个"器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相关研究进展突飞猛进。肠道微生物与肝移植术后感染、... 近年来随着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及新一代测序技术(包括16S rRNA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肠道微生物作为一个"器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相关研究进展突飞猛进。肠道微生物与肝移植术后感染、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存在相关性,通过干预肠道微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并发症。缺血性胆管病(IC)是肝移植后并发症的最严重类型,引起IC的原因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介导损伤及细胞毒性疏水性胆盐等。肠道微生物与上述IC的发病机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此我们推测肠道微生物可能在肝移植术后I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能需着眼于肠道微生物预测IC的敏感性以及通过干预肠道菌群实现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 肝移植 缺血性管病 非吻合口狭窄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盐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汉林 代鑫 +1 位作者 肖奕君 吴畏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7-542,共6页
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是由于肝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胆道受损,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与冷、热缺血,急、慢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ITBL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 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是由于肝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胆道受损,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与冷、热缺血,急、慢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ITBL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其治疗手段匮乏,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再次肝移植。ITBL已成为阻碍肝移植疗效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预防以及寻找更多有效的治疗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发现胆盐的毒性损伤在ITBL中起着中心环节的作用,胆汁成分的主动调节、胆汁酸相关受体表达的调控、胆汁酸相关信号通路的阻断或激活,可能在ITBL的预防和治疗中具备较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胆盐细胞毒性以及碳酸氢盐伞在肝移植术后ITB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未来ITB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 肝移植 缺血性病变(itbl) 缺血-再灌注损伤 碳酸氢盐伞 阴离子交换蛋白2 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s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处理(附40例次报道) 被引量:9
4
作者 李传云 刘源 +7 位作者 赖威 曾道炳 郭庆良 林栋栋 武聚山 王孟龙 卢实春 李宁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12月施行的382例次原位肝移植(其中10例次为二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40例次胆道并发症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82例次原位肝移植中恶性肿瘤占15...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12月施行的382例次原位肝移植(其中10例次为二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40例次胆道并发症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82例次原位肝移植中恶性肿瘤占150例次,良性肝病232例次,其中40例次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0.5%,分别为缺血性胆道损伤25例次(轻度5例次,中、重度20例次)、吻合口狭窄8例次、胆漏4例次、返流性胆道炎2例次、Odd is括约肌失弛缓1例次。40例次患者中行胆道手术探查处理25例次(63%),治愈及好转28例次,10例次需行二次肝移植(其中3例次死亡),共死亡5例次(13%)。结论部分轻度胆道并发症可经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而中、重度病例及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再次手术胆道探查是较为确实可靠的治疗手段,对于部分严重缺血性胆道损伤导致移植物失功的病例,二次肝移植是唯一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并发症 缺血性损伤 术后并发症 T管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正昕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64,共7页
高龄供体供肝作为边缘供肝的一种,在有效解决供肝短缺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高危因素,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但在控制好相关并发症及相关肝脏疾病的基础上,高龄供体肝移植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可靠的。本文从高龄肝脏退行性改... 高龄供体供肝作为边缘供肝的一种,在有效解决供肝短缺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高危因素,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但在控制好相关并发症及相关肝脏疾病的基础上,高龄供体肝移植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可靠的。本文从高龄肝脏退行性改变、高龄供体肝移植、高龄供体肝移植并发症、高龄供体肝移植高危因素、高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选择标准思考等,就肝脏随年龄变化特点与高龄供体肝移植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同时探究高龄DCD供体肝移植是否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高龄 边缘供体 肝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性损伤 脂肪肝 原发性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