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信念因子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何海珍 陈阳阳 +4 位作者 朱珠 那晓娜 周桂荣 庄国梁 刘爱萍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1-516,共6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中高风险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RPA)情况,探讨健康信念因子对该人群RPA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门头沟区成人进行横断面调查。以其中614例ICVD中高风险人群为研究对象,基... 目的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中高风险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RPA)情况,探讨健康信念因子对该人群RPA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门头沟区成人进行横断面调查。以其中614例ICVD中高风险人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健康信念模式构建RPA的健康信念因子,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健康信念因子对ICVD中高风险人群RPA的影响。结果 ICVD中高风险人群RPA中位数为4.4日千步当量,充足率为11.3%。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后,促进提示因素对RPA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值β分别为0.170、-0.075和0.095,(P均<0.05)。行为提示因素2 (水产品/蛋类/奶类/豆类摄入不足)对RPA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值β分别为-0.153和-0.169,(P均<0.05)。感知障碍对RPA的总效应值β为-0.172 (P<0.05)。结论门头沟区ICVD中高风险人群RPA充足率较低,重点考虑通过减少感知障碍来提高RPA水平,还可以通过倡导平衡膳食提高身体素质、制定运动计划增加运动提示,进一步提高该人群RPA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 休闲类身体活动 健康信念因子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肝纤维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聂媛媛 方达 +3 位作者 徐浩 杨东辉 毕艳 顾天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47-1854,1861,共9页
背景2型糖尿病(T2DM)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之间相互影响,两者并存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CVD)及肝纤维化等不良结局风险。因此有必要对T2DM患者,特别是伴有多种心脏代谢风险的患者,进行MAFLD筛查和肝纤维化风险分层。目的探讨... 背景2型糖尿病(T2DM)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之间相互影响,两者并存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CVD)及肝纤维化等不良结局风险。因此有必要对T2DM患者,特别是伴有多种心脏代谢风险的患者,进行MAFLD筛查和肝纤维化风险分层。目的探讨不同肝纤维化风险的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VD风险。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2023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42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肝脏瞬时弹性扫描仪检查。参考202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建议,根据肝纤维化4指数(FIB4)与肝脏硬度值(LSM)将患者分为3组:肝纤维化低风险组(1235例)、肝纤维化中风险组(110例)和肝纤维化高风险组(80例)。比较各组之间临床特征,利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评估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进一步将不同肝纤维化风险患者根据CVD风险分层进一步分为4组:心肝低危组(214例)、心高肝低危组(1021例)、心肝高危组(178例)和心低肝高危组(12例),比较前3组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纳入1425例T2DM患者中有5.6%属于肝纤维化高风险患者。肝纤维化高风险组患者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胆红素(DBIL)、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脂肪衰减参数(UAP)、LSM、FIB4、肌肉质量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降脂治疗高于肝纤维化低风险组,血小板计数(P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低于肝纤维化低风险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于肝纤维化低风险组和肝纤维化中风险组(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bA_(1c)>9%、肝酶异常以及合并肌肉质量减少的T2DM患者肝纤维化风险更高(P<0.05)。不同肝纤维化风险患者CVD风险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随着肝纤维化风险的增加,CVD高风险的发生率逐渐增加(χ_(趋势)^(2))=35.900,P<0.001)。心肝高危组患者的年龄、AST、DBIL、UAP、LSM、FIB4、FRS、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降脂治疗高于心肝低危组和心高肝低危组,PLT低于心肝低危组和心高肝低危组(P<0.05)。结论T2DM患者是发生肝纤维化及CVD的高风险人群,其中高龄、血糖控制不佳、合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肝酶异常、肝脏脂质沉积增加或肌肉质量减少会增加CVD和肝纤维化风险,应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早期监测与预防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肝纤维化 心血管疾病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心血管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方桂忠 文林 +7 位作者 王新宇 冯淑婷 周莹 陈硕华 李广鉴 蒋晓忠 吴寿岭 王珊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5-610,共6页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其中符合MAFLD诊...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其中符合MAFLD诊断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为研究对象,排除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据缺失及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出血和脑梗死病史的人群。自2006年起,每年随访一次,新发CVD(首次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死住院)诊断数据来自开滦集团旗下11家医院出院登记簿和市级社会保险机构,随访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根据NHR四分位数将MAFLD患者(n=28952)分为Q_(1)组(NHR<1.97,n=7241)、Q_(2)组(1.97≤NHR<2.57,n=7235)、Q_(3)组(2.57≤NHR<3.36,n=7240)、Q_(4)组(NHR≥3.36,n=7236)。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MAFLD患者新发CVD的生存曲线图,计算不同NHR分组的CVD累积发病率,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NHR分组与MAFLD患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14.03±3.99)年,新发CVD共4666例,Q_(1)组~Q_(4)组的CVD发病例数分别为1061例、1167例、1186例、1252例,总人群及Q_(1)组~Q_(4)组的CVD发病密度分别为11.5/1000人年、10.4/1000人年、11.4/1000人年、11.7/1000人年、12.5/1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与Q_(1)组相比,Q_(2)组~Q_(4)组的CVD发病风险逐渐增加(Q_(2)组:HR=1.13,95%CI:1.04~1.23;Q_(3)组:HR=1.15,95%CI:1.05~1.25;Q_(4)组:HR=1.22,95%CI:1.12~1.33)。结论:MAFLD患者的CVD风险随NHR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心血管疾病 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发病风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认知的质性研究
4
作者 向毅明 谢薇 +2 位作者 刘慧 刘青 张红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对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风险认知并对其采取行动的过程,为下一步制订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1-5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在湖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对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风险认知并对其采取行动的过程,为下一步制订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1-5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在湖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内分泌内科住院的16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2DM患者对CVD的风险认知可归纳为3个主题:风险知识来源及感知不全(知识来源单一、信息甄别困难、风险感知薄弱);认知偏差(乐观偏差认知、悲观偏差认知);风险控制(行为自律、执行情绪化、动机缺乏)。结论T2DM患者对CVD风险认知不足与偏差并存,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通过系统性宣教、心理支持及社会联动,改善患者的CVD风险认知,提高其自我管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风险认知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5
作者 李焕 郑艳楠 +2 位作者 杨亚平 裴慧丽 巩金培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5,共6页
目的:汉化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并在高血压病人中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按照Brislin翻译模型对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进行翻译,并进行跨文化调适、预调查,形成中文版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2... 目的:汉化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并在高血压病人中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按照Brislin翻译模型对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进行翻译,并进行跨文化调适、预调查,形成中文版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5月—2023年4月选取郑州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447例高血压病人作为调查对象,检验量表的信效度。结果:中文版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包括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感知到的心脏病/脑卒中风险、感知到益处和改变的意图、健康饮食意图4个维度,共26个条目。基于量表感知到的心脏病/脑卒中风险、感知到益处和改变的意图、健康饮食意图3个维度的18个条目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77,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13~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的3个特征值>1的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7.39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方程拟合良好;以心血管疾病风险感知单条目评估工具中绝对风险感知评估条目为效标,量表各维度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563~0.605(均P<0.001);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1~0.964,折半信度为0.875~0.968,重测信度为0.853~0.896。结论:中文版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我国高血压病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风险 态度 信念 汉化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013~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对心血管健康与盆腔炎性疾病发生风险的研究
6
作者 谢双双 尹杨雪 +4 位作者 袁黎明 廖灵蕴 徐琴 张燕萍 周容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0-405,共6页
目的:利用美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分析心血管健康(CVH)与盆腔炎性疾病(PID)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2013~2018年NHANES数据库中含有PID、CVH评估[生命基本8项(LE8)评分]及多个潜在混杂因素的研究对象,剔除变量缺失者。使... 目的:利用美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分析心血管健康(CVH)与盆腔炎性疾病(PID)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2013~2018年NHANES数据库中含有PID、CVH评估[生命基本8项(LE8)评分]及多个潜在混杂因素的研究对象,剔除变量缺失者。使用R语言对纳入样本进行了CVH与PID发病风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VH和PID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年龄、种族、家庭收入水平、婚姻状况、教育程度、体质量指数(BMI)、月经是否规律和妊娠史进行分层分析和交互测试。结果:共纳入3934例女性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9.95±11.42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在调整了年龄、种族、BMI、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月经周期、妊娠史后,随着CVH评估指标LE8分值的增加,PID的发生风险逐渐降低(OR0.98,95%CI 0.97~0.99,P <0.001)。分层分析表明,年龄、种族和婚姻状况对CVH与PID的关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 <0.05),而家庭收入水平、教育程度、BMI、月经规律和妊娠史对CVH与PID的关联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美国成年女性中,CVH与PID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良好的CVH可能有助于降低PID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 心血管健康 横断面研究 发病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对心血管疾病的联合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紫薇 花语蒙 刘爱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470,共6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对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的联合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中的2011年基线数据和2013年...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对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的联合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中的2011年基线数据和2013年、2015年、2018年随访队列数据,对2011年基线抑郁症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分布特征进行描述,采用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抑郁症状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对CVD的单独、独立和联合关联。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412例,基线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7%,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比例为13.62%。平均随访6.19(6.19±1.66)年中,总计观察58258人年,1401例中老年人发生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密度为24.048/千人年。调整因素后,单独影响中,有抑郁症状者的CVD发生危险高(HR=1.263,95%CI:1.133~1.408),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者的CVD发生危险高(HR=1.892,95%CI:1.662~2.154)。独立影响因素中,有抑郁症状者CVD发生危险高(HR=1.269,95%CI:1.138~1.415),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者的CVD发生危险高(HR=1.898,95%CI:1.668~2.160)。联合影响结果显示有抑郁症状且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低风险、无抑郁症状且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抑郁症状合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人群发生CVD分别是无抑郁症状且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低风险人群的1.390、2.149、2.339倍(P<0.001)。结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人群叠加抑郁症状会加剧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结合实际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和生理指标健康管理的同时,应重视中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状 缺血性心血管 心血管疾病 联合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踝脉搏波速度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程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汤中敏 胡世红 +6 位作者 张林潮 韦春凌 韦金儒 廖虹 涂强 李燕丽 沈柳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4055-4057,共3页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危险评估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者3 2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5~64岁,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和baPWV;询问有关病史和吸烟史。采用...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危险评估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者3 2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5~64岁,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和baPWV;询问有关病史和吸烟史。采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简易评估工具"对受检者进行I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以受检者10年ICVD发病绝对风险<5.0%、5.0%~、10.0%~、20.0%~,分别定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组。分析不同年龄组危险程度的差异、不同危险程度组间baPWV的差异。将baPWV≥1 400 cm/s定为增快,比较各危险程度组baPWV增快检出率的差异;将受检者baPWV与其ICVD危险得分行相关分析。结果 35~组、45~组、55~64岁组危险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个年龄组,低危受检者baPWV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受检者baPWV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组的baPWV均值分别为(1 356±171)、(1 626±220)、(1 786±307)和(2 032±458)cm/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低危组baPWV增快率为35.9%(1 042/2 916),中危组为88.1%(182/202),高危组为91.9%(55/56),极高危组为100.0%(37/37),4个危险度组baPWV增快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baPWV值与ICVD危险评分间呈正相关(r=0.67,P=0.0001)。结论 baPWV与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有密切关系,其增快可预测ICVD发病风险,有助于检出危险人群,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危险性评估 脉搏波速度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1年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可改善危险因素和疾病负担的预测
9
作者 郑东东 段盈竹 于睿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1-507,共7页
目的:探讨1990~2021年中国心血管疾病(CVD)负担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库,对中国CVD的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进行描... 目的:探讨1990~2021年中国心血管疾病(CVD)负担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库,对中国CVD的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CVD负担变化趋势,根据人口、老龄化以及流行病学变化分解CVD负担,并使用贝叶斯年龄-周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40年CVD负担变化。结果:2021年中国CVD的ASIR、ASPR、DALY以及DALY率分别为811.81/10万、6603.72/10万、10020.87万人年、5120.06/10万。与1990年相比,ASIR、ASPR和DALY分别上升了3.56%、9.62%和58.42%,DALY率下降了36.59%,男性负担高于女性;ASIR在1995~2005年首次快速上升,ASPR在2000~2004年快速上升,DALY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1998~2004年出现快速上升趋势。人口增长和老龄化是导致DALY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为43.73%和172.31%;2021年高血压、环境颗粒物是中国CVD排名前二的风险因素。预测结果显示,2040年中国CVD发病人数、患病人数以及DALY分别为2879.01万、22661.48万、16940.57万人年,病例数均呈上升趋势。结论:1990~2021年中国CVD负担总体增加,男性高于女性,主要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及风险因素等原因导致。高血压仍然是导致CVD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负担趋势 分解 风险因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召云 何杨 +3 位作者 陈聪 杨晓丹 吴新华 刘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6期4522-4527,共6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引起全球死亡及致残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但目前尚缺乏针对跨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价的研究报道。目的调查云南省丽江市跨高原地区35~75岁纳西族农村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暴露及聚集情况,评...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引起全球死亡及致残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但目前尚缺乏针对跨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价的研究报道。目的调查云南省丽江市跨高原地区35~75岁纳西族农村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暴露及聚集情况,评估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发病风险。方法2020年8—9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跨高原地区8个村落中35~75岁纳西族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选用改良国人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计算未来10年ICVD发病危险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81例跨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高海拔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的收缩压、三酰甘油(TG)高于中等海拔高原地区(P<0.05),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低于中等海拔高原地区(P<0.05)。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体质量异常的暴露率分别为48.8%、4.7%、24.7%、57.7%、29.1%;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P<0.01);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及体质量异常暴露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海拔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中等海拔地区,糖尿病暴露率低于中等海拔地区。有29.1%、33.6%、21.5%的纳西族农村人群分别有1种、2种、≥3种主要危险因素,不同性别、年龄段ICVD主要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10年ICVD发病绝对危险度高于女性(P<0.05);其中不同年龄段男性、女性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跨高原地区35~75岁纳西族农村人群未来10年ICVD发病风险较高,未来心血管疾病防治重点应针对男性、高龄等人群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跨高原 危险因素 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 风险评估 纳西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血光谱融合评估心血管风险方法研究
11
作者 何洋 李志刚 +2 位作者 杨蕊歌 王睿鑫 杨子龙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0-198,共9页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人口发病和死亡的最大原因之一。及时且可靠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是减轻患病风险,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提出了一种高效、便捷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方法。采集了108个全血样本的傅里叶变换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和拉曼光谱...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人口发病和死亡的最大原因之一。及时且可靠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是减轻患病风险,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提出了一种高效、便捷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方法。采集了108个全血样本的傅里叶变换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评价。针对基于传统最小二乘法(PLS)、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等算法进行特征提取而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效能低下的问题,提出了化学键驱动的区间联合偏最小二乘算法(CBDsiPLS)用于特征提取,并结合机器学习构建了单一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的特征提取算法。此外,利用中红外与拉曼光谱的信息互补性,进行特征级信息融合后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融合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最终的融合数据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率均超过90%,灵敏度均超过80%,特异性均达到95%。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风险评估 全血光谱 特征提取 信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血管新生疗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顾劲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4-386,共3页
关键词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血管新生疗法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 治疗性血管新生 血管生长因子 激光血运重建 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患者 术后再狭窄 缺血性疾病 生物学作用 侧支循环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识别: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及验证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忠典 许琪 +4 位作者 陈伊静 覃玲巧 陈淑萍 唐薇婷 钟秋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3763-3771,共9页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常被视为心血管疾病(CVD)的预警信号,其诊断技术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没有被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弗雷明汉风险评分(FRS)存在着评估CAS风险准确性不足的情况,不利于基层医疗人员识别CAS。目前,关于机器学...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常被视为心血管疾病(CVD)的预警信号,其诊断技术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没有被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弗雷明汉风险评分(FRS)存在着评估CAS风险准确性不足的情况,不利于基层医疗人员识别CAS。目前,关于机器学习方法识别FRS中高风险人群CAS的研究依然缺乏。目的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FRS中高风险人群CAS的预测模型,比较其判别效能,筛选出性能最优的模型,以期辅助基层医疗人员更简便更准确地识别CAS。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2021年和202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两乡镇的674例当地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信息,并采集空腹血样、尿样检测生化指标。采用FRS评估CVD发生风险;运用颈动脉超声诊断CAS。将2019—2021年517例研究对象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用于构建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极端梯度增强(XGBoost)模型和梯度增强决策树(GBDT)模型,验证集用于内部验证;2023年157例研究对象作为测试集,用于外部验证。通过Lasso回归分析筛选特征变量,运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F1值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判别效能,外部验证采用AUC值评价最优模型泛化能力,并通过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方法探讨影响最优模型识别CAS的重要变量。结果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15个非零特征变量:年龄、BMI、收缩压(SBP)、吸烟、饮酒、高血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构建的Logistic回归、RF、SVM、XGBoost模型和GBDT模型的AUC值均较高,其中GBDT模型的判别性能最优,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F1值和AUC分别是0.7551、0.8364、0.7981、0.7789、0.8349,外部验证AUC为0.7940。SHAP方法发现年龄、SBP、CRP、LPA、ApoB是影响GBDT模型识别CAS排名前5的因素。结论基于机器学习识别CAS的Logistic回归、RF、SVM、XGBoost模型和GBDT模型均显示出较高的判别性能,其中GBDT模型综合判别效能最佳,同时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机器学习 弗雷明汉风险评分 识别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与四种国内外常见评估工具对高糖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比较研究
14
作者 黄书玮 周志衡 +4 位作者 冯天元 刘莉 邓光璞 张艺旋 朱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646-2648,共3页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严重危害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高血压、糖尿病是发生CVD的常见危险因素,且继发CVD常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以下简称为高糖患者,指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其中一种或两种的患者)死亡结局的主要原...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严重危害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高血压、糖尿病是发生CVD的常见危险因素,且继发CVD常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以下简称为高糖患者,指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其中一种或两种的患者)死亡结局的主要原因,我国高糖患者基数庞大,因而糖尿病患者发生CVD的预防尤为重要^([1-2])。预防CVD的发生,需要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以采取有效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风险评估模型 高血压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的范围综述 被引量:3
15
作者 左仲琪 王宇 +5 位作者 靳艳 张庆伟 袁彬彬 沈赛娅 王菲 于漫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3440-3445,共6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隐匿、病情复杂多变,预后不佳。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潜在危重患者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的对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总结分析其评估内容及应用情况,...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隐匿、病情复杂多变,预后不佳。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潜在危重患者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的对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总结分析其评估内容及应用情况,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范围综述方法学框架为指导,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Scopus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从评估内容、研究对象、验证方法、信效度以及预测效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7篇关于评估工具的开发验证,9篇关于评估工具的本土化应用,涉及20个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分析结果表明,各评估工具均包含3~17个评估内容,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年龄、收缩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合并症、意识水平以及性别。2篇文献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信度、效度良好,其他研究均缺少信效度评价。10篇文献报告了评估工具的曲线下面积(AUC),AUC为0.550~0.9269。结论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种类多样,但质量仍有不足,缺少特异性评估工具。未来仍需要进一步验证现有工具的信效度,并结合疾病特征开发本土化且具备良好信效度的心血管专科早期预警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早期预警 风险评估 工具 范围综述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芳 叶艺 +4 位作者 彭琳 王胥人 杨婧 陈进 陆小英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52,共4页
目的了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高危人群风险感知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1-7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知觉心理压力量表、患者沟通模式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 目的了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高危人群风险感知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1-7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知觉心理压力量表、患者沟通模式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体检人群中筛选出的359例高危人群进行调查。结果CVD高危人群风险感知得分为(14.37±1.89)分,风险感知高的个体为49例(13.64%),风险感知低的个体为310例(86.36%)。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族史、服用降糖药、健康生活方式是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CVD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感知水平较低,可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风险沟通干预,促进其风险感知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高危人群 风险感知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在高校女教师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温晓妮 梁晓曼 穆蕊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34-738,共5页
目的采用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组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高校女教师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绝对危险性进行评估,旨在检出高危个体,对其实施重点预防,对于高校教师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目的采用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组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高校女教师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绝对危险性进行评估,旨在检出高危个体,对其实施重点预防,对于高校教师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方法选取西安市2010年来我院教学实验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年龄在35~59岁的高校女教师126名为研究对象,按每五年一个年龄组进行分组,采用上述方法对体检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将各危险因素分层评分求和查表即得所对应的10年发生ICVD(ischemic-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的绝对危险。结果 (1)除HDL-C均值为1.25略低于1.29 mmol/L外,血压、TC、TG、腰围、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等危险因素均值都在正常范围。(2)所有教师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绝对危险均≤5%,为极低危。(3)被检出的MS人群与非MS人群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绝对危险度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与35~39岁年龄组比较,40~44岁/45~49岁年龄组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绝对危险度平均水平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55~59岁年龄组与之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50~54岁年龄组与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0~44岁/45~49岁年龄组与55~59岁年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受测评的高校女教师缺血性心血管事件10年发病危险度为极低危,推测可能与受试者均无吸烟这一危险因素,大多数年龄偏轻并具备职业运动特点有关。(2)与非MS人群相比,MS人群心血管事件危险性显著增加。因此,早期识别、诊断MS,有助于早期干预和遏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女教师 代谢综合征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降低睡眠障碍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
18
作者 乔韵衡 张培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533,共8页
心血管疾病是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防控在预防、稳定甚至逆转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一些睡眠障碍问题与心血管疾病直接相关,可能通过内皮功能障碍、自主神经... 心血管疾病是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防控在预防、稳定甚至逆转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一些睡眠障碍问题与心血管疾病直接相关,可能通过内皮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平衡失调、炎症反应、代谢功能障碍等途径诱发。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障碍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改善睡眠有着药物治疗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同类型睡眠障碍宜通过运动方式、强度、时间等因素进行调整,良好的睡眠状态也会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探讨运动对与睡眠障碍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改善作用,并从睡眠角度阐述运动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作用机制,可为运动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为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睡眠障碍 心血管疾病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食用草莓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19
《中国果业信息》 2024年第9期67-67,共1页
最新研究表明,食用草莓可能有助于促进心脏健康。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营养学会年会上,一项有关心血管健康和改善血糖控制的新研究被公布,该研究的负责人是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医学博士Lasantha Krishan Hirimuthugoda。该研... 最新研究表明,食用草莓可能有助于促进心脏健康。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营养学会年会上,一项有关心血管健康和改善血糖控制的新研究被公布,该研究的负责人是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医学博士Lasantha Krishan Hirimuthugoda。该研究旨在调查草莓果实摄入对内皮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剂量相关效应,尤其是调查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干预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健康 风险干预 血糖控制 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 心血管疾病风险 内皮功能 伊利诺伊 美国营养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和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与发病预测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苏未 张颖 马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375-2381,2387,共8页
背景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公认死亡率最高且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致使我国居民的疾病负担不断加重。进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是医疗卫生政策关注的重要议题。目的比较分析1990—2019年中国与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的疾病负担与风险因... 背景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公认死亡率最高且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致使我国居民的疾病负担不断加重。进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是医疗卫生政策关注的重要议题。目的比较分析1990—2019年中国与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的疾病负担与风险因素,预测其变化趋势,为开展缺血性心脏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GBD 2019)数据库,采用Joinpoint对数线性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和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趋势检验,借助R 4.3.0进行2020—2035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预测。结果1990—2019年,我国缺血性心脏病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率均低于全球水平,但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而全球均呈下降趋势。中国及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DALY率多发于老年人群。2020—2035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预计整体呈下降态势[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的年均增长率(AAPC)分别为-0.400、-1.167、-1.318,P<0.001],中国和全球男性人群各指标的降幅均较女性更大。结论我国缺血性心脏病防治形势严峻,男性和老年人群的疾病负担尤为沉重;由伤残所致的疾病负担较重;高收缩压、高低密度脂蛋白是重要风险因素。未来应当关注我国缺血性心脏病的疾病负担增长趋势,重点加强男性及老年人群的预防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疾病负担 全球疾病负担报告 风险因素 预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