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水社会的常态化建构——基于中国民间信仰仪式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常巧素 陈阿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6,共14页
在干旱缺水地区,社会如何得以正常运行?通过对太行山区的实地调查,结合民间传说和庙宇碑文,探讨干旱缺水境遇下社会常态化运行的建构过程。在常规手段难以奏效的情景下,民间信仰成为化解因缺水而形成的社会危机的重要策略。通过祈雨仪式... 在干旱缺水地区,社会如何得以正常运行?通过对太行山区的实地调查,结合民间传说和庙宇碑文,探讨干旱缺水境遇下社会常态化运行的建构过程。在常规手段难以奏效的情景下,民间信仰成为化解因缺水而形成的社会危机的重要策略。通过祈雨仪式,一方面安抚社会情绪,重燃希望,稳定社会心态;另一方面将干旱归因于人的过失,重新强调世俗社会的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重回正常轨道。在竞水仪式中,利用神祇公正无私和强大神秘力量的想象,实现稀缺水资源的合法性分配,稳定用水秩序。借助民间信仰仪式,建构对缺水社会的认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的常态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缺水社会 祈雨仪式 社会建构 常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变体制变机制——河长制的起源及其发轫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9-177,共9页
河长制源自地方政府的治水制度创新,但迄今学术界对其起源和争论尚缺少深度研究及甄别。河长制起源的“鲧说”和“苏轼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却并不符合史实。浙江长兴与云南洱源的河长制突出的是河长自身的职责,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河长... 河长制源自地方政府的治水制度创新,但迄今学术界对其起源和争论尚缺少深度研究及甄别。河长制起源的“鲧说”和“苏轼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却并不符合史实。浙江长兴与云南洱源的河长制突出的是河长自身的职责,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河长治水框架。江苏无锡的河长制源自农村河道治理,在太湖蓝藻事件后产生了创新扩散效应,并为国家推广的治水制度提供了经验基础。河长制是地方政府在应对缺水社会压力、自上而下的考核压力、治水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开发利用“地方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不变体制变机制的属性,即在不触碰环境治理体制的前提下进行治理机制创新,体现了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缺水社会 地方知识 不变体制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