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A缺乏影响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抑制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杨茂玲 肖农 +1 位作者 陈洁 江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研究体内维生素A水平缺乏通过RARα通路抑制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增殖进而影响脑组织功能恢复。方法:将7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组)、VA正常(VAN组)及VA缺乏组(VAD组),HIBD建模按经典Rice法。Morris水迷宫... 目的:研究体内维生素A水平缺乏通过RARα通路抑制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增殖进而影响脑组织功能恢复。方法:将7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组)、VA正常(VAN组)及VA缺乏组(VAD组),HIBD建模按经典Rice法。Morris水迷宫评估空间记忆力,EDU细胞增殖检测VAN、VAD组HIBD后细胞增殖,更深入剖析皮质组织RA受体、神经标志物的基因水平。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提示HIBD后恢复晚期VAN组空间记忆力明显强于VAD组(P<0.05);EDU结果显示,VAN组新生细胞增殖明显强于VAD组(P<0.05);RARα是各RA受体表达的优势受体。VAN组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GFAP)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基因水平明显高于VAD组(P<0.05)。结论:VA缺乏抑制HIBD后脑组织功能恢复,推测是VA信号下调GDNF从而抑制NSE、Nestin及GFAP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增殖及功能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脑损伤 维生素A 神经修复 空间记忆 学习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低氧实验箱自动控制系统的组建及其在缺氧缺血脑损伤动物模型制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侯伟健 佟浩 +3 位作者 柏树令 陈庆和 田晓红 张保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组配低氧实验箱测氧装置的自动反馈调节系统,构建完整恒稳的氧浓度自动调节机制,并利用其进行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购买电子控氧仪,自制气体密闭箱,自主选配组合气体控制阀门和自动感应开关。连接高压氮气,使... 目的组配低氧实验箱测氧装置的自动反馈调节系统,构建完整恒稳的氧浓度自动调节机制,并利用其进行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购买电子控氧仪,自制气体密闭箱,自主选配组合气体控制阀门和自动感应开关。连接高压氮气,使氮气经电磁控制阀门进入密闭箱;控氧仪测得的密闭箱内的氧浓度信号被输出传至电磁感应开关,后者根据设定的氧浓度阈值控制电磁阀门的通断,进而控制氮气的通入或停止,达到维持密闭箱内的氧浓度恒稳状态。利用该自动控制系统,处理7 d龄颈总动脉结扎术后新生大鼠,设定并调节密闭箱氧浓度为(8.4±0.4)%,持续2.5 h。动物处理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脑组织,记录表观损伤程度后取材保存,然后利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处理后脑组织内分子表达。结果该系统可以稳定调控密闭箱内的氧浓度于设定范围内。颈总动脉结扎术后7 d龄大鼠,于缺氧箱中处理2.5 h后,存活率达80%~90%。动物脑组织及细胞内分子表达发生明显改变,效果明显。结论该低氧试验箱的氧浓度自动控制系统达到了较好程度的稳定性,适于进行缺氧缺血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制作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实验箱 自动控制系统 缺氧缺血脑损伤 大鼠模型 WESTERN BLOT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Ⅰ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对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楸 陈超 +2 位作者 刘登礼 杨毅 陈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05-805,808,807,共3页
为了解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水平的变化以及IGF-I治疗后对BDNF的影响,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HIBD后各时间点海马和大脑皮层BDNF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并比较IGF-I治... 为了解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水平的变化以及IGF-I治疗后对BDNF的影响,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HIBD后各时间点海马和大脑皮层BDNF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并比较IGF-I治疗组与对照组HIBD后12h、72h BDNF mRNA的表达水平,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HIBD后12h海马的BDNF mRNA开始上升,72~96h达高峰,120h下降;皮层BDNF mRNA在HIBD后72h才显著升高,且持续时间短,仅48h;给予外源性IGF-I治疗后10hBDNF mRNA开始上升,70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IGF-I可能诱导BDNF的转录,两者协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F-Ⅰ 治疗 新生大鼠 缺氧缺血脑损伤 BDNF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受体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海马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晓娟 孙斌 +4 位作者 王莹 丁欣 于论 徐利晓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8-371,共4页
目的探讨Ca—A/K通道相关分子谷氨酸受体1(GluRI)及谷氨酸受体2(GluR2)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后海马组织中表达以及在自噬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日龄SD新生大鼠60只,随机分为HIBD组和假手术组,于HIBD造模后0、1、6... 目的探讨Ca—A/K通道相关分子谷氨酸受体1(GluRI)及谷氨酸受体2(GluR2)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后海马组织中表达以及在自噬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日龄SD新生大鼠60只,随机分为HIBD组和假手术组,于HIBD造模后0、1、6、24、48、72h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GluR2、GluR1及自噬标记蛋白LC3、Beclin一1的表达。结果HIBD组6h后脑组织即出现水肿,可见点状软化坏死灶。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间点HIBD组的GluR2表达水平均下降,而GluRl、Beclin-1、LC3表达水平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BD组海马组织中LC3、Beclin-1、GluRl和GluR2蛋白表达水平在HIBD造模后各个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5-701.14,P均〈0.01)。GluR2蛋白表达于HIBD后1h即开始下降,6h下降较明显,24h达最低点;GIuRl、Beclin-1及LC3表达于6h开始增加,24h达高峰,48hA持续较高水平;上述蛋白表达均在72h逐渐恢复。结论Ca—A/K通道相关分子GluR2及GluRl在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组织自噬性死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脑损伤 谷氨酸受体 自噬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线粒体功能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来栓 于力君 +1 位作者 张旭东 邵肖梅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 (HIBD)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常温缺氧缺血组 (肛温 37℃ )和亚低温缺氧缺血组 (肛温 33℃ ) ;对照组为假手术动物 ,于缺氧缺血后 0、2、6、2 ...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 (HIBD)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常温缺氧缺血组 (肛温 37℃ )和亚低温缺氧缺血组 (肛温 33℃ ) ;对照组为假手术动物 ,于缺氧缺血后 0、2、6、2 4、4 8、72h检测线粒体ATP合成量 ,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 ,并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结合HE染色和Nissl染色检测脑细胞死亡。结果  37℃缺氧缺血组结扎侧大脑组织线粒体ATP合成量 2h开始下降 ,2 4h下降最明显达正常对照组 36 % (4 5 .0± 6 .1vs 12 2 .5± 6 .7,P <0 .0 1) ,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改善线粒体ATP合成量 ,以亚低温治疗 2 4h升高最明显 (99.0± 8.8vs 4 5 .0± 6 .1,P <0 .0 1) ,37℃缺氧缺血组大鼠脑线粒体肿胀 ,嵴模糊 ,断裂明显 ,基质电子密度增高或出现部分透明区 ,少数线粒体空泡变性 ,而亚低温治疗后大部分线粒体结构保持完整 ;72h亚低温还可显著降低脑细胞凋亡发生率 (2 5 .3± 1.5vs 6 .4±1.7,P <0 .0 1) ,而对细胞坏死无明显改善 (13.0± 1.4vs 11.2± 0 .7,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损伤 亚低温 线粒体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幼鼠空间记忆能力及海马区BDNF、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苑爱云 孙向峰 +1 位作者 侯梅 李小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96-1301,共6页
目的:探索丰富环境干预对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幼鼠空间记忆能力、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的影响。方法:取7日龄Wistar鼠共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标准环境组及丰富环境组,采用改良Rice-Vannucci... 目的:探索丰富环境干预对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幼鼠空间记忆能力、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的影响。方法:取7日龄Wistar鼠共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标准环境组及丰富环境组,采用改良Rice-Vannucci法制备HIB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测定寻找隐藏平台的逃避潜伏期,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BDNF及LC3蛋白的表达。结果:HIBD大鼠寻找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在训练第4、5日丰富环境组逃避潜伏期较标准环境组明显缩短(P<0.01);与标准环境组病灶侧海马相比,丰富环境组病灶侧海马BDNF及LC3-Ⅱ表达显著增高,且LC3-Ⅱ/LC3-Ⅰ比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丰富环境干预可显著改善HIBD幼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海马区BDNF表达的上调及自噬信号的激活可能是丰富环境干预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脑损伤 丰富环境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空间记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保护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英美 陈风展 +3 位作者 刘海樱 冯晔 陈俊 赵幽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37-940,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日龄SD大鼠分成HIBD模型组(n=11)、rh-EPO治疗组(n=11)、假手术对照组(n=10)。用电镜观察缺氧缺血后24h三组海马...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日龄SD大鼠分成HIBD模型组(n=11)、rh-EPO治疗组(n=11)、假手术对照组(n=10)。用电镜观察缺氧缺血后24h三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特征;比较缺氧缺血后0、6、12、24h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自发左旋、夹尾左旋、夹尾尖叫发生率;利用跳台试验观察三组大鼠生后75天学习、记忆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大量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治疗组较模型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缺氧后0h,两组动物均出现自发左旋、夹尾左旋、夹尾尖叫现象(治疗组10/10,模型组9/9),缺氧后24h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现象发生率明显降低(治疗组1/10、模型组6/9,P=0.0198)。跳台试验发现模型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学习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均<0.01),记忆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均<0.01),治疗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rh-EPO可抑制HIBD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损伤,改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rh-EPO有望成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损伤 红细胞生成素 凋亡 学习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干预作用
8
作者 许春花 金正勇 李红子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70-972,共3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雌激素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酶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雌激素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日龄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HIBD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 目的研究外源性雌激素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酶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雌激素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日龄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HIBD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丹参干预组(丹参组)及雌激素干预组(雌激素组),制备HIBD模型后注射雌二醇2mg/kg及丹参注射液(0.15ml/10g)。缺氧缺血后72h处死,取大脑皮质,制作脑组织匀浆,检测脑组织中SOD、NO水平。结果HIBD组与NS组脑组织中SOD水平低、NO水平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雌激素、丹参治疗组SOD水平高、NO水平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雌激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能使大脑皮质SOD水平升高,降低NO水平,对HIBD有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一氧化氮 雌激素 缺氧缺血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小鼠神经细胞中FSTL1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杨晓夏 周倩 +4 位作者 王朦夏 刘靖 周畅 李国营 罗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682-688,共7页
目的:通过建立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和体外小鼠海马神经元系HT22细胞糖氧剥夺(OGD)模型,探讨淫羊藿苷(ICA)对新生小鼠脑组织以及HT22细胞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7 d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 目的:通过建立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和体外小鼠海马神经元系HT22细胞糖氧剥夺(OGD)模型,探讨淫羊藿苷(ICA)对新生小鼠脑组织以及HT22细胞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7 d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HIBD组(HIBD)和HIBD+ICA组(HIBD+ICA),每组12只,采用改良的Rice-Vannucci法建立新生小鼠HIBD模型;体外将HT2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OGD组、OGD+ICA组,建立HT22细胞OGD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FSTL1在新生小鼠HIBD脑组织以及HT22细胞内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ICA对新生小鼠HIBD脑组织以及HT22细胞FSTL1表达的影响.结果:体内体外实验结果均显示,新生小鼠遭受HIBD或HT22细胞遭受OGD损伤后,新生小鼠脑组织以及HT22细胞FSTL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HT22细胞形态结构不完整,而给予ICA预处理后这一情况得到逆转,且HT22细胞形态得到明显恢复.结论:ICA可能通过促进FSTL1表达对新生儿HIBD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缺氧缺血损伤 糖氧剥夺 卵泡抑素样蛋白1 HT22细胞 新生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天阳 徐文秀 +2 位作者 秦昕宇 邢雪雪 毕玫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6-672,共7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期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易导致新生儿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在临床上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铁死亡作为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非凋亡性细胞死亡类型,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期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易导致新生儿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在临床上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铁死亡作为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非凋亡性细胞死亡类型,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关于铁死亡与新生儿HIBD的研究逐年增多,大量研究表明铁死亡与新生儿H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有研究指出维生素K2,特别是甲萘醌-4(MK-4)可以通过抑制铁死亡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简要综述铁死亡在新生儿HIBD及小胶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并展望维生素K2,特别是MK-4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新生儿HIBD预后的可能,以期提供一种更加经济、安全且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铁死亡 新生儿缺氧缺血损伤 脂质过氧化作用 甲萘醌-4 小胶质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铁死亡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涛 左涵珺 +6 位作者 匡显锋 张树坤 陈柏霖 罗李兴 杨逍 王朝 李娟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2-558,共7页
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现象被严重激活,而小胶质细胞对铁的积累具有高度敏感性。研究如何调控小胶质细胞在HIBD中的双重作用,转变为适度可控的铁死亡,对HIBD关于小胶质细胞铁死亡的靶向治疗具有较大意义... 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现象被严重激活,而小胶质细胞对铁的积累具有高度敏感性。研究如何调控小胶质细胞在HIBD中的双重作用,转变为适度可控的铁死亡,对HIBD关于小胶质细胞铁死亡的靶向治疗具有较大意义。本文以HIBD为疾病模型,围绕小胶质细胞,分别从病理生理机制、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和功能、铁死亡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和治疗策略等方面,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铁死亡在HIBD中的研究作一综述。为小胶质细胞中铁死亡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损伤(HIBD) 小胶质细胞 铁死亡 信号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C-MSCs-Exos不同给药方式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12
作者 胡筱霞 赛依帕 +4 位作者 陈星星 崔维静 王三萍 罗璇 吴世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3,共7页
目的比较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C-MSCs-Exos)经不同给药方式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脑组织损伤修复的效果,探索更方便、更高效的给药途径。方法健康1周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6... 目的比较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C-MSCs-Exos)经不同给药方式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脑组织损伤修复的效果,探索更方便、更高效的给药途径。方法健康1周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外泌体1组(n=8)、外泌体2组(n=8)。采用Rice-Vannucci法制备HIBD小鼠模型。外泌体1组、外泌体2组小鼠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 h内经腹腔注射或经鼻腔滴入含有10μl外泌体的PBS 100μl,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经腹腔注射PBS 100μl。干预后7 d,采用水平网格测试和爬杆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神经运动功能,在评估完成后第2天处死所有小鼠,断头取脑,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皮质区神经元的存活情况,TUNEL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皮质区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外泌体1组、外泌体2组小鼠水平网格测试中后肢掉落次数明显增多,爬杆实验评分明显增高(P<0.05),而模型组、外泌体1组、外泌体2组小鼠水平网格测试中后肢掉落次数及爬杆实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外泌体1组、外泌体2组小鼠脑组织均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伤,皮质区尼氏小体计数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1组、外泌体2组小鼠的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皮质区尼氏小体计数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与外泌体1组比较,外泌体2组小鼠的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皮质区尼氏小体计数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hUC-MSCs-Exos可一定程度改善HIBD小鼠的神经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元修复,抑制细胞凋亡;经鼻腔给予hUC-MSCs-Exos在减少HIBD新生小鼠神经细胞凋亡方面的作用较经腹腔给药明显,且给药方便快捷,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损伤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 神经保护 鼻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的影响
13
作者 曾学究 艾坤 +5 位作者 周予婧 展立芬 梁柔筠 丁强盛 张泓 易细芹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EA)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HIBI)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活性氧(ROS)的影响及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机制。方法:76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电针(EA)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HIBI)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活性氧(ROS)的影响及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机制。方法:76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HIBI)、电针组(HIBI+EA)和Nrf2抑制剂ML385组(HIBI+EA+ML385)。采用经典Rice法建立HIBI新生大鼠模型;HIBI+EA组进行电针治疗,30 min/d,连续干预14 d;HIBI+EA+ML385组在每次电针干预前1 h腹腔注射30 mg/kg的ML385。造模后21 d对每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测试各组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及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DHE荧光探针检测海马CA1区ROS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Nrf2、GPX4、NQO1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HIBI组病理损伤情况严重,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ROS表达升高,Nrf2、GPX4和NQO1表达降低(P<0.05);与HIBI组比较,HIBI+EA组病理损伤情况减轻,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ROS表达降低,Nrf2、GPX4和NQO1表达升高(P<0.05);与HIBI+EA组比较,HIBI+EA+ML385组病理损伤情况加重,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ROS表达升高,Nrf2、GPX4、NQO1表达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这一作用与其调控Nrf2信号通路减轻海马区神经元氧化应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损伤 电针 氧化应激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铁死亡发挥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晓彤 张萌 +5 位作者 李刚 胡阳 荀雅静 丁会 沈栋林 吴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时脑组织损伤情况及使用参附注射液(SFI)后的病理改变、铁死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SFI通过抑制铁死亡发挥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构建SD大鼠HIBD模型,并用SFI进行干预。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时脑组织损伤情况及使用参附注射液(SFI)后的病理改变、铁死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SFI通过抑制铁死亡发挥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构建SD大鼠HIBD模型,并用SFI进行干预。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情况;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的表达;试剂盒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组织铁含量。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分为对照(Ctrl)组、氧糖剥夺(OGD)组、铁死亡诱导(Erastin)组、铁死亡抑制(Fer-1)组、SFI组、Erastin+SFI组,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活性氧(ROS)荧光探针检测ROS释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内GPX4、DMT1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HIBD组大鼠脑组织中出现明显的神经细胞受损,GPX4表达下降(P<0.01),DMT1表达升高(P<0.01),GSH与SOD含量下降(P<0.01),LDH、MDA及组织铁含量上升(P<0.05,P<0.05,P<0.01);而SFI干预后,与Sham组相比,GPX4表达升高(P<0.01),DMT1表达下降(P<0.01),GSH与SOD含量升高(P<0.01),LDH、MDA及组织铁含量降低(P<0.05,P<0.05,P<0.01)。BV2细胞实验显示:与Ctrl组相比,OGD组ROS含量明显升高且GPX4荧光强度表达明显下降、DMT1荧光强度上升(P<0.01);与OGD组相比,SFI组ROS含量降低,同时GPX4的表达升高,DMT1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新生HIBD大鼠海马及皮质区损伤严重,GPX4表达下降、DMT1表达升高,提示铁死亡参与新生大鼠HIBD脑损伤,而SFI通过减少铁的聚集,减少ROS的产生,对HIBD实验动物模型和BV2细胞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损伤 铁死亡 氧化应激 氧糖剥夺 参附注射液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素通过激活GPX4/SLC7A11/FTH1信号抑制铁死亡减轻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15
作者 郭涛 陈柏霖 +6 位作者 石金沙 匡显锋 余腾跃 魏嵩 刘雄 肖蓉 李娟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71-2081,共11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GAS)通过调控GPX4/SLC7A11/FTH1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铁死亡的机制,并评估其在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4只出生后9~11 d的C57BL/6J新生小鼠,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缺血,并置于92%N2和8%O2的... 目的探讨天麻素(GAS)通过调控GPX4/SLC7A11/FTH1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铁死亡的机制,并评估其在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4只出生后9~11 d的C57BL/6J新生小鼠,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缺血,并置于92%N2和8%O2的环境中缺氧1 h,以建立HIBD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氧缺血模型组(HIBD)、天麻素低剂量组(HIBD+GAS-L,100 mg/kg)和天麻素高剂量组(HIBD+GAS-H,200 mg/kg),6只/组。持续腹腔给药3 d后,选取小鼠脑皮层缺血半暗带组织,通过HE染色、Nissl染色、Zea-Longa法评分检测其病理损伤,评估亚铁离子、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二氢乙啶(DHE)的水平和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SLC7A11和FTH1的表达,并电镜检测铁死亡的形态学特征变化。体外实验选用HT22神经细胞,添加天麻素及GPX4的抑制剂RSL3干预1 h,并进行缺氧缺糖2 h,分为对照组(Control)、氧糖剥夺组(OGD)、天麻素治疗组(OGD+GAS,0.5 mmol/L)、RSL3干预组(OGD+RSL3,10μmol/L)、天麻素和RSL3联合组(OGD+GAS+RSL3)。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评价FerroOrange、DCFH-DA、BODIPY-C11、MDA、GSH、JC-1和细胞活性指标。结果天麻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均表现出改善HIBD病理损伤及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效果(P<0.05),铁离子、脂质过氧化物及ROS的水平降低,抗氧化能力得到恢复(P<0.05),电镜观察到线粒体的脊得到恢复。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显示,天麻素的这种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激活GPX4、SLC7A11和FTH1信号的表达水平而实现的。此外,细胞模型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并且当GPX4信号被RSL3靶向抑制后,天麻素对Fe2+、ROS、BODIPY-C11和MDA的抑制作用被RSL3抵消(P<0.05),同时,天麻素对GSH、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增强效果被RSL3减弱(P<0.05)。结论天麻素通过上调GPX4/SLC7A11/FTH1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的铁死亡,从而在新生小鼠HIBD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缺氧缺血损伤 氧糖剥夺 铁死亡 GPX4/SLC7A11/FTH1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调控PIM-1/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改善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
16
作者 徐琳琳 王艺 +1 位作者 李峰 赵曼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7-1523,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M1)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HIB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0只7 d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HIBI组、GM1组及GM1+PIM-1抑制剂组(GM1+PIM-1 inhibito...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M1)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HIB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0只7 d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HIBI组、GM1组及GM1+PIM-1抑制剂组(GM1+PIM-1 inhibitor),每组各20只。除Sham组外,其余3组新生大鼠均采用左侧颈部总动脉结扎及缺氧处理构建新生大鼠HIBI模型。Sham组新生大鼠仅做颈部切口,不做缺血缺氧处理。HIBI模型构建成功后,GM1组新生大鼠腹腔注射GM1(20 mg·kg^(-1)·d^(-1)),连续给药3 d,GM1+PIM-1 inhibitor组新生大鼠侧脑室一次性注射PIM-1 inhibitor(5 mg·kg^(-1))后腹腔注射GM1(20 mg·kg^(-1)·d^(-1)),连续给药3 d,Sham和HIBI组新生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Longa法评估神经功能损伤情况;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比率;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情况;TUNE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ELISA检测海马组织IL-1β和IL-18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PIM-1/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及焦亡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 p20、GSDMD-N)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HIBI组新生大鼠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IL-1β,IL-18水平、焦亡相关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IM-1蛋白表达、p-PI3K/PI3K、p-Akt/Akt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HIBI组相比,GM1组新生大鼠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IL-1β,IL-18水平、焦亡相关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IM-1蛋白表达、p-PI3K/PI3K、p-Akt/Akt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GM1组相比,GM1+PIM-1 inhibitor组新生大鼠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IL-1β,IL-18水平、焦亡相关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IM-1蛋白表达、p-PI3K/PI3K、p-Akt/Akt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GM1能够改善新生大鼠HIBI,机制与激活PIM-1/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海马神经元焦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缺血缺氧损伤 PIM-1/PI3K/Akt信号通路 细胞焦亡 NLRP3/ASC/caspase-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鹃花总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
17
作者 余孝海 金宇 +2 位作者 孙敏琼 从辉 郭欠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1,共6页
目的:探索杜鹃花总黄酮(TFR)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大鼠脑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脑缺血再灌注加药组(TFR 50、100和200 mg/kg组),... 目的:探索杜鹃花总黄酮(TFR)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大鼠脑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脑缺血再灌注加药组(TFR 50、100和200 mg/kg组),MCAO组与TFR 50、100和200 mg/kg组行缺血再灌注手术,TFR 50、100和200 mg/kg组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手术后,连续14 d给予TFR灌胃;14 d后比较神经功能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脑损伤指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脑血流图观察脑血流,试剂盒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活性,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异常,脑组织微观结构受损严重,脑组织形态学和脑血流变化明显,LDH、NSE的活性升高;IL-1和IL-6水平升高,MDA含量升高,SOD、NOS活性和NO含量降低。与MCAO组相比,TFR 50、100和200 mg/kg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异常恢复,脑组织微观结构受损减轻,LDH、NSE的活性降低;IL-1和IL-6水平降低,MDA含量降低,SOD、NOS活性和NO含量升高。结论:杜鹃花总黄酮可保护脑缺血缺氧性损伤,降低氧化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总黄酮 缺血再灌注 缺血缺氧损伤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at-1转基因小鼠通过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修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雨桐 张何 +3 位作者 蔡皓然 陈雨沐 杨海元 王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3-1490,共8页
目的:验证mfat-1转基因小鼠是否通过促进成体神经干细胞增殖修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方法:在体外实验中,分离并培养mfat-1转基因小鼠和同窝阴性鼠的成体神经干细胞,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造... 目的:验证mfat-1转基因小鼠是否通过促进成体神经干细胞增殖修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方法:在体外实验中,分离并培养mfat-1转基因小鼠和同窝阴性鼠的成体神经干细胞,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造模,检测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在体内实验中,对mfat-1转基因小鼠及其同窝阴性对照小鼠进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造模,检测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成功构建HIBD小鼠模型和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mfat-1转基因小鼠来源的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较野生型小鼠来源的成体神经干细胞更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mfat-1转基因小鼠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且行为学改善。结论:mfat-1转基因小鼠通过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修复小鼠HI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fat-1 成体神经干细胞 缺氧缺血损伤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黄连苷Ⅱ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关君艳 王静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7-1033,共7页
目的探讨胡黄连苷Ⅱ(P-Ⅱ)通过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血脑屏障(BBB)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HIBD模型,将新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HIBD组)、胡黄连苷Ⅱ低剂量组(P-Ⅱ-L)、胡黄... 目的探讨胡黄连苷Ⅱ(P-Ⅱ)通过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血脑屏障(BBB)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HIBD模型,将新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HIBD组)、胡黄连苷Ⅱ低剂量组(P-Ⅱ-L)、胡黄连苷Ⅱ中剂量组(P-Ⅱ-M)、胡黄连苷Ⅱ高剂量组(P-Ⅱ-H)、胡黄连苷Ⅱ高剂量+PKA抑制剂组(P-ⅡH+H89),每组25只,检测脑含水量;ELLISA法检测MDA、ROS含量、NADPH活性和cAMP浓度;HE染色观察大脑组织形态;EB染色检测BBB通透性;DyLight 488荧光标记检测IgG泄露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laudin-5、Occludin、VE-Cadherin、β-Catenin及p-PKA、PKA、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IBD组新生大鼠脑含水量、MDA、ROS含量、NADPH活性、IgG表达增加,Claudin-5、Occludin、VE-Cadherin、β-Catenin、cAMP浓度及p-PKA/PKA、p-CREB/CREB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HIBD组比较,P-Ⅱ-L、P-Ⅱ-M、P-Ⅱ-H组新生大鼠脑含水量、MDA、ROS含量、NADPH活性、IgG呈剂量依赖性降低,Claudin-5、Occludin、VE-Cadherin、β-Catenin、cAMP浓度及p-PKA/PKA、p-CREB/CREB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与P-Ⅱ-H组比较,P-Ⅱ-H+H89组脑含水量、MDA、ROS含量、NADPH活性、IgG表达增加,Claudin-5、Occludin、VE-Cadherin、β-Catenin、cAMP浓度及p-PKA/PKA、p-CREB/CREB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P-Ⅱ通过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保护HIBD新生大鼠免受BBB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黄连苷Ⅱ 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 缺氧缺血损伤 屏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左涵珺 李娟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引起足月和早产儿围产期脑损伤和神经后遗症的主要原因,至今新生儿HIBD的发病机制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学者对探究其发病后所涉及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广泛研究兴趣。目前认为HIBD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缺氧缺血...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引起足月和早产儿围产期脑损伤和神经后遗症的主要原因,至今新生儿HIBD的发病机制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学者对探究其发病后所涉及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广泛研究兴趣。目前认为HIBD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缺氧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而有关小胶质细胞活化后引起的其他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较少,相关机制的阐述也不完善。因此,该文综述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活化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病理反应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活化小胶质细胞对HIBD的影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损伤 小胶质细胞 炎症 氧化应激 焦亡 凋亡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