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kg以下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
作者 石卓 舒强 +5 位作者 张泽伟 李建华 朱雄凯 俞建根 林茹 谈林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5kg以下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5kg以下VSD婴儿134例,年龄(3.9±1.9)月。患儿均于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 目的:探讨5kg以下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5kg以下VSD婴儿134例,年龄(3.9±1.9)月。患儿均于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同期合并畸形矫治术。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0.7%,死亡原因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术后并发肺炎14例,肺高压危象6例,肺不张4例,心律失常4例,低心排4例,胸腔积液1例。133例随访6个月~6年,生长发育良好;VSD残余分流2例,1年后超声心动图证实已自动愈合。结论:低体重婴儿VSD的外科治疗效果良好,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时机、正确合理的体外循环和手术方法、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外科学 低体重婴儿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先天性心脏病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 被引量:9
2
作者 徐玮泽 叶菁菁 +5 位作者 李建华 张泽伟 俞建根 石卓 俞劲 舒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比较单纯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与X射线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治疗ASD患儿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单纯TEE引导经皮ASD封堵术患儿(TEE组,120例)和行X射线引导经皮... 目的:比较单纯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与X射线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治疗ASD患儿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单纯TEE引导经皮ASD封堵术患儿(TEE组,120例)和行X射线引导经皮ASD封堵术患儿(X射线组,125例)的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实施情况、术后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结果:TEE组和X射线组均顺利完成ASD封堵术。TEE组手术时间为(20±14)min,X射线组为(29±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9,P<0.05);TEE组ASD直径为(11±4)mm,大于X射线组[(9±4)mm,t=2.512,P<0.05],但两组在术中使用的封堵器直径和外鞘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术后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或移位,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包积液。术后发热、咳嗽、腹泻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纯TEE引导经皮ASD封堵术与X射线引导经皮ASD封堵术疗效相近,但前者避免了射线辐射、手术时间短、对ASD的直径评估更精确,且无需使用大型数字减影设备,适宜推广和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外科学 房间隔缺损/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X线透视检查 儿童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及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9
3
作者 葛圣林 周汝元 +4 位作者 林敏 葛建军 张士兵 张飞 李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及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外科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窦瘤患者27例。27例均补片修补窦壁,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的18例用单个补片覆盖修补窦壁和室间隔缺损17例(94.44%)、主动脉瓣成形5例(18.52%)... 目的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及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外科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窦瘤患者27例。27例均补片修补窦壁,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的18例用单个补片覆盖修补窦壁和室间隔缺损17例(94.44%)、主动脉瓣成形5例(18.52%)、主动脉瓣置换4例(14.82%)。结果死亡1例(3.70%),治愈出院26例(96.30%)。随访1个月~4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主动脉瓣轻度反流3例。结论补片是治疗主动脉瓣窦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窦瘤/外科学 主动脉窦瘤/先天性 室间隔 缺损/外科学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胸封堵在儿童房间隔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冲 陈志明 +2 位作者 张郁林 崔光浩 张步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临床疗效。方法取胸骨右缘第四肋间切口,长约2~3mm,切开心包并悬吊;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切开,将输送鞘管插入右心房内,通过缺损入左心房...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临床疗效。方法取胸骨右缘第四肋间切口,长约2~3mm,切开心包并悬吊;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切开,将输送鞘管插入右心房内,通过缺损入左心房,在超声监测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行回拉助推试验调整封堵伞位置;确认封堵伞位置合适后结束手术。结果26例封堵成功。手术时间30~85(42±8)min;术后1~9(4.2±3.1)h脱离呼吸机,4~9(5.6±1.2)d出院。术中、术后均未输血。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漏,无心内膜炎。瓣膜功能良好。1例封堵不成功病例术中转体外循环下手术获成功。结论微创封堵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其长期疗效特别是功能影响还需进一步随访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外科学 科手术 微创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例小儿室间隔缺损的镶嵌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彭卫 莫绪明 +5 位作者 顾海涛 张儒舫 孙剑 戚继荣 沈立 丁晋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镶嵌手术(hybrid procedure)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辅助下,采用镶嵌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3例。其中15例经有心室表面穿刺置入封堵器,4例在体外循环(CPB)... 目的探讨镶嵌手术(hybrid procedure)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辅助下,采用镶嵌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3例。其中15例经有心室表面穿刺置入封堵器,4例在体外循环(CPB)下直视置入封堵器,4例在CPB下置入封堵器后同期手术矫治其他畸形。结果23例均获成功,14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6~12mm,9例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5~10mm。术后恢复顺利,心功能正常,超声随访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返流及周围组织卡压。结论将心脏外科手术与内科介入相结合的镶嵌治疗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新型治疗模式,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了嗣手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外科学 心脏病/先天性 超声检查 介入/方法 心脏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被引量:1
6
作者 史学功 汪太平 +2 位作者 徐岩 朱红军 赵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3-695,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不同切面在指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77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引下接受心导管封堵术,超声评价缺损大小及位置并结合球囊测量缺损直径而选择相应的封堵器。结果74例患者成功放置了封堵器,...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不同切面在指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77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引下接受心导管封堵术,超声评价缺损大小及位置并结合球囊测量缺损直径而选择相应的封堵器。结果74例患者成功放置了封堵器,缺损大小为(24·36±8·23)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6·54±10·36)mm,与超声测量值相关性很好(r=0·92,P<0·01)。结论超声可以直接指导房间隔封堵器的选择与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外科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脏导管插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律失常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黎 韩卫星 +6 位作者 徐岩 程自平 许邦龙 朱润硕 陈斌 林先和 史学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经导管室间隔封堵术(TC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规律。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临床表现诊断为VSD的患者共92例,对其心电图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束支传导阻滞占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33.33%,室性及室...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经导管室间隔封堵术(TC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规律。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临床表现诊断为VSD的患者共92例,对其心电图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束支传导阻滞占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33.33%,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占29.17%,左心室高电压占27.08%,房室传导阻滞(AVB)占10.42%。3例术后3~7d发生Ⅰ度AVB,予以地塞米松(DXM)减轻水肿治疗后,其中2例术后11d^3周恢复正常,1例术后1月仍为Ⅰ度AVB。1例术后7d发生Ⅰ度AVB、一过性Ⅱ度AVB伴晕厥,经DXM治疗后,出院前心电图示Ⅰ度AVB,术后1月心电图随访正常。1例术后6d晕厥,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Ⅰ度AVB、一过性Ⅲ度AVB、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立即予以激素和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术后10d恢复。结论TCVSD后1周内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包括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传导阻滞为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3~7d,以RBBB为主;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5~7d,以Ⅰ度AVB多见。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与VSD部位、解剖结构、封堵器的张力及大小有关,此类患者术后应及早使用激素治疗,加强跟踪随访。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一般可自行恢复,无须干预。对于那些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标准,但分流量仍较大、存在多处缺损的患者,术后1~3d不宜大量补液,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外科学 导管插入术 心律失常/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宣海洋 葛建军 周正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6-357,共2页
关键词 主动脉瘤/外科学 室间隔缺损/外科学 主动脉瓣 关闭不全/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义初 皮名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492-497,共6页
目的比较改良B-T分流术和右心室-肺动脉重建术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所有接受手术治疗PA/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将 26例患儿分为改良B-T分流手... 目的比较改良B-T分流术和右心室-肺动脉重建术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所有接受手术治疗PA/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将 26例患儿分为改良B-T分流手术组和右心室-肺动脉重建手术组。改良B-T分流手术组9例,其中男童5例、女童4例,年龄为3个月至5岁;右心室-肺动脉重建手术组17例,其中男童11例、女童6例,年龄范围为1个月至6岁。对两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根治率、病死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氧合改善程度高于改良B-T分流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6.9)% vs.(25.4±4.6)%, t =-3.357, P =0.008]。改良B-T分流手术组和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分别为(3.1±1.5)d、(4.0±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815, P <0.01);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27.10±18.60)h、(34.30±16.15)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744, P =0.417)。两组患儿术后肺部渗出分别为11.11%(1/9)和 23.53%(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0.584, P =0.445)。术后每6个月行心脏彩超或CT检查,评价心脏功能及肺血管发育情况,随访6个月至5年,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Nakata指数改变明显高于B-T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62±26.74) vs.(56.21±14.37), t =-3.860, P =0.008]。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根治手术时间间隔为(15.10±3.22)个月,短于改良B-T分流组的(18.56±5.4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100 , P =0.015)。通过随访发现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手术根治率为47.06%,改良B-T分流组手术根治率为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0.454, P =0.500)。改良B-T分流手术组患儿术后早期院内死亡1例,右心室-肺动脉重建组患儿术后早期无死亡病例。结论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重建术相对B-T分流术可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氧合情况改善明显,但术后肺部渗出增加,重建的主肺动脉内径尚需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闭锁/并发症 肺动脉瓣闭锁/外科学 室间隔缺损/外科学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测定在右室双腔合并室间隔缺损手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孙利群 谢卫科 +2 位作者 朱晓琳 裴绪斌 孙敏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47-48,共2页
目的总结67例右室双腔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手术治疗经验,介绍压力测定在右室双腔手术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本院收治的67例右室双腔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临床资料,均在低温、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手术,术中常规... 目的总结67例右室双腔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手术治疗经验,介绍压力测定在右室双腔手术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本院收治的67例右室双腔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临床资料,均在低温、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手术,术中常规测定右室、肺动脉压力。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病死率为3%。痊愈患者随访3~12个月。经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估右室-肺动脉压差均逐步降低,小于20mmHg,存在室间隔残余漏3例,均小于3mm。结论右室双腔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术中进行压力测定,可以指导临床手术,术中评价手术纠治效果,提高该病的近远期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右室双出口 室间隔缺损/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左室功能及其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育林 汪太平 +2 位作者 徐岩 史学功 金朝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9-813,共5页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对左心室功能及其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对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并于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进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对左心室功能及其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对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并于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进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室最大射血速率(PER)、左室最大充盈速率(PFR)、左室16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值和最大差值被标准化为心动周期的百分比(Tmsv16-SD%、Tmsv16-Dif%)。并同时检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封堵组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P<0.05),LVEDV、LVEF、LVSV、PER、PFR均显著大于正常(P<0.01)。封堵术后3d即有明显降低,至术后6个月时,上述所有三维心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EDV术前高于对照组,封堵术后逐渐降低,至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FR/EDV封堵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前后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室同步性指标Tmsv16-SD%、Tmsv16-Di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两个直观的"牛眼图"上显示封堵治疗后患者基底部前间隔、后间隔节段出现收缩延迟和活动减弱,考虑与金属封堵器的影响有关。结论由于室缺异常心室水平分流造成的左室高负荷、高动力状态在封堵治疗6个月后明显改善回复到正常水平。金属封堵器虽可引起部分节段收缩异常,但对左心室整体同步性运动未造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室间隔缺损/外科学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9例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12
作者 明腾 邹勇 +3 位作者 陈霞 涂洪强 王小威 张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总结59例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对59例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心内直视手术,其中男41例,女18例,手术年龄22d~3岁,平均14.76±10.02月,体重3.0~13.0Kg,平均7.53±2.39Kg。病种包括:法洛氏四联... 目的总结59例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对59例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心内直视手术,其中男41例,女18例,手术年龄22d~3岁,平均14.76±10.02月,体重3.0~13.0Kg,平均7.53±2.39Kg。病种包括:法洛氏四联症(TOF)32例,法洛氏四联症伴肺动脉闭锁(TOF/PA)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5例,主动脉缩窄(CoA)伴室间隔缺损(VSD)3例,主动脉弓中断(I-AA)3例,完全性房室通道(CAVC)4例(均为RastelliA型),重度肺动脉狭窄(PS)伴三尖瓣发育不良2例,右室双出口(DORV)6例,完全性无顶冠状窦1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5.1%,均因低心排不能脱离心肺机而死亡。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残余病变、低心排、重复气管插管和感染。结论手术治疗是挽救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积极有效的手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体外循环技术、积极防治术后低心排等各种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治疗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宗敏 杨进福 +1 位作者 胡建国 杨一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3-14,共2页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有搏动性双向格林手术的经验。方法2001年1月~2006年8月,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30例,术中不关闭肺动脉,不结扎奇静脉。结果本组治愈28例,手术早期因低心排综合症死亡2例。术后并发乳糜胸1例,胸腔积液3例,...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有搏动性双向格林手术的经验。方法2001年1月~2006年8月,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30例,术中不关闭肺动脉,不结扎奇静脉。结果本组治愈28例,手术早期因低心排综合症死亡2例。术后并发乳糜胸1例,胸腔积液3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时末梢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下有搏动性双向Glenn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是治疗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春生 严中亚 +5 位作者 卢中 雷虹 吴一军 朱正艳 孙云 郑理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6-717,共2页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双出口外科治疗进展——双心室矫治是首选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守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501-505,共5页
右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DORV)是病理解剖复杂多样的一类先天性心脏病,其外科手术方式多样,主要以双心室解剖矫治及单心室姑息治疗为主。不同病理解剖类型的DORV手术复杂程度不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范,对于左右心室... 右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DORV)是病理解剖复杂多样的一类先天性心脏病,其外科手术方式多样,主要以双心室解剖矫治及单心室姑息治疗为主。不同病理解剖类型的DORV手术复杂程度不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范,对于左右心室发育均衡、房室瓣功能尚佳的DORV患者,双心室矫治是手术治疗的优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双出口/外科学 右室双出口/分类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心脏缺损 先天性/诊断 临床方案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残余解剖畸形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明璐 杨寅愉 +6 位作者 张蔚 姜磊 沈佳 郭铮 于新迪 黄坚鹄 王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518-524,共7页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存在残余解剖畸形的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接受ECMO支持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存在残余解剖畸形的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接受ECMO支持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分析残余解剖畸形和后续处理方式对其转归的影响。根据是否存在残余解剖畸形分为残余组(n=26)和非残余组(n=106),再将26例残余解剖畸形患者是否再次进行手术干预分为干预组(n=6)和非干预组(n=20)。结果在132例接受ECMO支持的术后患者中,26例(19.69%)发现存在残余解剖畸形,其中简单先心病(2例),复杂先心病(24例);主要解剖畸形为瓣膜问题(13例),残余梗阻(12例)和残余分流(5例),部分患者有多种畸形。残余组ECMO支持时间(5.26±2.17)d,明显长于非残余组的(3.96±2.7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1,P=0.027);残余组病死率为80.77%,高于非残余组的4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9,P=0.001)。26例有残余解剖畸形患者中6例进行了手术干预,干预组的存活率为50%,高于非干预组的10%(χ^(2)=4.754,P=0.029)。本组病例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系统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律失常,存活者均为双心室修补的患者。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要ECMO支持的患者应积极评估是否存在残余解剖畸形,尽早发现残余解剖畸形并行手术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心脏缺损 先天性/并发症 病理状态 解剖学 膜氧合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骨下段小切口在低龄儿童简单先心病直视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喜成 刘平波 +3 位作者 黄鹏 罗金文 杨小晖 阳广贤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报道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房/室间隔缺损术式的应用经验。方法按以下标准分为两组:1.胸骨下段小切口组: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连续房/室间隔缺损患者32例,均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心脏停跳下修补房/室间隔缺损;2.常规开胸组:2... 目的:报道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房/室间隔缺损术式的应用经验。方法按以下标准分为两组:1.胸骨下段小切口组: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连续房/室间隔缺损患者32例,均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心脏停跳下修补房/室间隔缺损;2.常规开胸组: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近两年行常规开胸房/室缺手术113例,使用倾向性评分方法选出32例,使其年龄、体重、性别比例及缺损大小、主要手术类型与胸骨下段小切口组相仿,均行常规胸骨正中劈开切口,在心脏停跳下进行修补手术。收集相关病历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胸骨下段小切口组与常规开胸组相比,切口长度、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24 h 引流量显著短于后者而手术时间、ICU 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结论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房/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可靠、美观、恢复快且疼痛小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外科学 房间隔缺损/外科学 胸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儿童脊髓栓系松解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文海韬 王潜阳 +2 位作者 陈小燕 吴水华 赵斯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830-836,共7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儿童脊髓栓系松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64例脊髓栓系患儿临床资料,男38例,女26例。年龄1个月至13岁,平均(23.5±28.9)个月。患儿在进...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儿童脊髓栓系松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64例脊髓栓系患儿临床资料,男38例,女26例。年龄1个月至13岁,平均(23.5±28.9)个月。患儿在进行脊髓栓系松解术的过程中均接受多模式[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或球海绵体括约肌反射(bulbocavernosus sphincter reflex,BCR)]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根据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调整手术操作。结果64例中有62例完全松解脊髓栓系,2例脊髓栓系术后再栓系患儿由于脊髓脂肪瘤粘连紧密行部分松解,4例术前、术中无法诱发出运动诱发电位,60例(93.75%)术前、术中可诱发出运动诱发电位并记录到肌肉动作电位,术后监测所有患儿未出现运动诱发电位消失或显著下降。44例脂肪瘤型脊髓栓系患儿术前脊髓直径(CORD)/硬脊膜囊直径(SAC)的值为(0.81±0.22),术后CORD/SAC的值为(0.38±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85,P<0.001)。术后随访中发现14例大小便功能异常患儿中改善7例,无改善6例,1例术后小便障碍加重出现尿潴留,经导尿训练后恢复;8例腰背部疼痛或双下肢神经功能异常患儿中,改善7例,无改善1例,无一例加重或脊髓栓系复发。结论脊髓栓系松解术中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multimodal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MIOM)可帮助术者鉴别正常神经组织,在保护神经组织的同时最大范围切除脂肪瘤,降低CORD/SA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管缺损/外科学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不同修复设计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炳华 刘思逸 曹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1-532,共2页
关键词 磨牙/外科学 根分叉部缺损/外科学 牙修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小婴儿危重先心病的急诊手术治疗(附120例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陶麒麟 陈张根 +4 位作者 贾兵 李欣 叶明 沈华 钟慧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急诊手术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探讨低体重急诊先心病手术患儿的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危重先心病患儿急诊手术治疗的情况。结果术后呼吸机支持... 目的总结新生儿、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急诊手术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探讨低体重急诊先心病手术患儿的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危重先心病患儿急诊手术治疗的情况。结果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14h~18d(4.7d±3.8d),监护室滞留时间为2d~22(d8.4d±7.5d)。全组死亡率为9.2%(11/120),其中术中死亡4例,监护室死亡3例,术后随访6~50月,远期死亡4例,再手术17例。结论急诊手术是挽救新生儿、小婴儿危重先心病的有效手段,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手术适应症、正确选择手术方式以及体外循环技术和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急症 婴儿 新生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