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谎、自欺与诚信教育的重建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占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8,191,共15页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说谎行为背后包藏着或善或恶两种目的指向。它不仅可以充当“欺骗”或“有意误导”等不道德目的的手段,而且能够充当“自我保护”乃至“帮助他人”等道德目的的手段;与此同时,它还可能充当“恭维”或“讨好”等...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说谎行为背后包藏着或善或恶两种目的指向。它不仅可以充当“欺骗”或“有意误导”等不道德目的的手段,而且能够充当“自我保护”乃至“帮助他人”等道德目的的手段;与此同时,它还可能充当“恭维”或“讨好”等非道德目的的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它们大致对应以下三种说谎情形:一是文化领域中基于习俗要求的说谎;二是经济领域中基于利润要求的说谎;三是政治领域中基于权力要求的说谎。其中,基于习俗的说谎是人们普遍接受的非道德行为;基于利润的说谎则是人们普遍抵制的不道德行为;而基于权力的说谎则是有可能迫使人们走向“自欺”的不道德行为。近代以来,在国家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冲击下,儒家建立在“毋自欺”基础之上的“诚意”修身传统,逐渐演变为一种舍弃“诚意”的“信用”概念。它在酿成“习惯性说谎”“普遍性说谎”乃至“制度性说谎”等历史遗存的同时,也催生了建立在“自欺”基础上的一种不健全的“信用”观念。为重建一种能有效避免人格“自欺”的诚信教育,需要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宽容说真话的人,营造一种说真话的道德氛围;其次,在说真话尚且得不到完全的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应当宽容那些迫于最基本的生存威胁的说谎行为,前提是必须警惕陷入“自欺欺人”的人格陷阱;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培养人们追求事实的精神,增强人们对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说谎的识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谎 诚意 诚信 缺乏诚意的信用 自欺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