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平井缝网压裂技术在鄂南地区低渗油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高尚 刘长龙 +1 位作者 陶鹏 王锦昌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43-47,共5页
针对鄂南地区难动用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形态复杂、直井压后效果差、易形成水平缝等技术难点,通过施工排量、平均砂比、加砂量、前置液比例等缝网压裂施工参数优化,开展了水平井缝网压裂工艺研究。泾河13井长8油层的现场应... 针对鄂南地区难动用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形态复杂、直井压后效果差、易形成水平缝等技术难点,通过施工排量、平均砂比、加砂量、前置液比例等缝网压裂施工参数优化,开展了水平井缝网压裂工艺研究。泾河13井长8油层的现场应用表明,压裂后均形成了缝网,从实践上验证了缝网压裂施工技术的正确性。该技术的成功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低渗砂岩储集层易形成水平缝的问题,实现了鄂南地区水平井缝网压裂工艺的技术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水平井 缝网压裂技术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低渗砂砾岩储层控缝高蓄能缝网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修书志 贾元钊 +3 位作者 张斌 陈守雨 郝艳 葛腾泽 《中外能源》 CAS 2016年第10期58-63,共6页
二连探区勘探开发的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纵向上砂层厚度大、夹隔层薄、存在微裂缝、分层控高压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常规压裂技术投产后表现为初期产量高,后期递减快,注水效果差,一旦注水见效后易形成注水大通... 二连探区勘探开发的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纵向上砂层厚度大、夹隔层薄、存在微裂缝、分层控高压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常规压裂技术投产后表现为初期产量高,后期递减快,注水效果差,一旦注水见效后易形成注水大通道,导致储层水淹,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根据砂砾岩脆性强、天然裂缝发育、两向水平主应力差值小等特点,采用低黏度变排量二次加砂组合控高工艺控制裂缝高度,研发了具有较强的洗油、润湿、破乳助排和黏土稳定性能的新型低伤害蓄能压裂液体系,应用了滑溜水+基液+弱交联冻胶组合工作液体系,形成了"组合控缝高工艺+规模缝网+最优主缝"蓄能缝网压裂技术。研究成果现场实施3口井,有效率100%,其中Ba77-21X井微地震裂缝监测解释储层改造总体积约为36.9×10~4m^3,压裂后井温测井显示裂缝高度有效控制在3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探区 砂砾岩储层 组合控高工艺 蓄能 缝网压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进展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36
3
作者 何希鹏 何贵松 +5 位作者 高玉巧 张龙胜 贺庆 张培先 王伟 黄小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共14页
常压页岩气是中国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对象,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但规模效益开发仍面临多方面的技术瓶颈。为了推动常压页岩气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以四川盆地渝东南地区页岩气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常压页岩气的形成机理与富集理论... 常压页岩气是中国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对象,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但规模效益开发仍面临多方面的技术瓶颈。为了推动常压页岩气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以四川盆地渝东南地区页岩气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常压页岩气的形成机理与富集理论、渗流机理与开发技术、低成本工程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指出了中国南方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效益开采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并从甜点优选、开发技术政策、低成本钻井技术、高效压裂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质勘探理论已明确了常压页岩气形成机理,建立了“生—排—滞—聚”的成藏模式,提出了“三因素控藏”的富集理论,建立了甜点目标综合评价体系;②开发技术上制定了“多层系、变井距、长水平段、小夹角、低高差、强改造、控压差”的开发技术政策;③钻井工程上形成了以“二级结构+激进参数+一体化导向+不承压防漏固井”为核心的优快钻完井技术;④压裂工程上构建了以“多簇密切割+限流射孔+双暂堵+高强度加砂+全电动”为核心的低成本高效促缝压裂技术;⑤常压页岩气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压力系数和含气量较低、资源禀赋较差等特点,资源动用仍然面临产建阵地不落实、单井产能和最终可采储量低、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挑战。结论认为,深化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机理与甜点优选研究,强化基于渗流机理的效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加强低成本钻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研发低成本高效压裂关键技术,并通过不断降本增效,是实现低品位常压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的重点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形成机理 富集规律 开发技术政策 优快钻井技术 高效缝网压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勘探新突破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新社 张涛 +8 位作者 黄道军 董国栋 王康乐 付勋勋 赵小会 卢子兴 于洲 荆雪媛 张君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勘探先后有2口水平井测试获得高产气流,展示了该新领域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由于储层致密且相关勘探配套技术支撑不够,制约了该区天然气的勘探。为此,基于钻井岩心、微观薄片和...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勘探先后有2口水平井测试获得高产气流,展示了该新领域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由于储层致密且相关勘探配套技术支撑不够,制约了该区天然气的勘探。为此,基于钻井岩心、微观薄片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系统研究了太原组石灰岩的烃源岩条件、储层特征、输导体系以及保存条件等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建立了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成藏模式,攻关形成了致密石灰岩微断层与流体地震预测、缝网体积压裂改造等关键配套技术,并预测了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藏为源内气藏,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和暗色泥岩是主要烃源岩;②受沉积微相控制,该区发育生屑滩和生物丘相2类石灰岩储层,其中生屑滩相石灰岩储层岩性为生屑石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生屑体腔(溶)孔、晶间微孔,平均孔隙度为2.4%,生物丘相石灰岩储层岩性主要为藻黏结石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为残余生屑体腔(溶)孔和藻格架(溶)孔,平均孔隙度为2.2%;③断层和裂缝是煤系烃源岩油气向太原组石灰岩储层运移的通道,山西组二段泥岩是良好的盖层,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藏是具有“三明治”结构的源内气藏特征;④针对石灰岩储层致密、微断层及流体识别难度大、酸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攻关形成了“导向滤波+人工智能+关键地震信息融合”相结合的微断层刻画技术、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含气饱和度地震定量预测技术以及“先成缝后成网”的缝网体积压裂改造技术。结论认为,乌审旗—横山—靖边和榆林—米脂—清涧是太原组石灰岩天然气勘探有利区,有利区面积约1.5×10^(4) km^(2),该领域的深化勘探有助于推动整个华北地块太原组石灰岩气藏的勘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二叠统 太原组 石灰岩 成藏地质条件 微断层及流体识别 缝网压裂技术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