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离散缝洞网络模型的缝洞型油藏混合模型
被引量:
7
1
作者
严侠
黄朝琴
+2 位作者
李阳
姚军
樊冬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74-2483,共10页
针对存在大尺度导流裂缝的复杂缝洞型油藏,为了克服目前常用数学模型不能准确高效对其进行流动模拟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混合模型。首先根据缝洞的结构特征划分合适的正交网格,在每个网格单元内建立离散缝洞网络模型(DFVN),基于超样本技...
针对存在大尺度导流裂缝的复杂缝洞型油藏,为了克服目前常用数学模型不能准确高效对其进行流动模拟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混合模型。首先根据缝洞的结构特征划分合适的正交网格,在每个网格单元内建立离散缝洞网络模型(DFVN),基于超样本技术和体积平均方法求得网格单元的等效渗透率张量,对小尺度的缝洞结构进行等效处理;以形成的正交网格为基础建立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对大尺度导流裂缝进行显示处理,并基于模拟有限差分方法建立能准确处理全张量形式渗透率的数值计算格式;最后通过单相稳定渗流数值算例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缝洞结构易发生变化的油藏,只需根据变化后的缝洞结构进行局部的参数修正,避免了类似于离散缝洞网络模型的整体网格重构,有效提高了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
洞
型油藏
离散
缝洞网络模型
超样本技术
嵌入式离散裂
缝
模型
模拟有限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缝洞型岩溶热储流动传热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
3
2
作者
姚军
张旭
+3 位作者
黄朝琴
巩亮
杨文东
李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缝洞型岩溶热储是一种典型的地热能储层,具有出水量大且地热利用后尾水易于回灌的优势,是我国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地热储层类型之一,但由于其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缝洞),且具有复杂的多尺度、强非均质性、多流态特征,因此对于热采过程中...
缝洞型岩溶热储是一种典型的地热能储层,具有出水量大且地热利用后尾水易于回灌的优势,是我国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地热储层类型之一,但由于其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缝洞),且具有复杂的多尺度、强非均质性、多流态特征,因此对于热采过程中所涉及的流动、传热过程及热采动态等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晰。为此,基于缝洞型岩溶热储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离散缝洞网络方法的热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并进行了模型准确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出了多孔介质渗流区采用达西定律描述,溶洞自由流区域采用Navier-Stokes方程描述,两区域间采用Beavers-Joseph-Saffman边界条件进行耦合的流动传热耦合数值模型;②裂缝网络连通性是控制和评价缝洞型热储流动传热效果的关键参数,而溶洞的存在对热储内的流动传热效果起重要影响;③离散缝洞网络热流耦合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缝洞型热储的流动传热过程,并发现裂缝网络连通性控制着缝洞型热储的热流耦合过程;④溶洞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热储的热流耦合过程,一是增多系统内贯穿的高速流动通道数量,甚至使系统从不连通变为连通,二是增大系统内局部流动通道速度。结论认为,该方法对于研究缝洞型岩溶热储开发特征及其热采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缝
洞
型岩溶热储
离散
缝洞网络模型
数值模拟
热流耦合
连通性
裂
缝
溶
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缝洞单元水驱油注采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吕爱民
李刚柱
+2 位作者
谢昊君
秦丙林
冯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50-55,共6页
为了揭示缝洞型油藏的注采机理,研究缝洞介质的水驱油规律,制作了二维平面规则缝洞网络模型;开展了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注采井网、注入速度、裂缝非均质性对水驱油含水率、采收率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的影响。...
为了揭示缝洞型油藏的注采机理,研究缝洞介质的水驱油规律,制作了二维平面规则缝洞网络模型;开展了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注采井网、注入速度、裂缝非均质性对水驱油含水率、采收率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二维平面上,重力分异作用较弱,注采井网是控制缝洞网络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适当改善注采井网,可以控制更多的缝洞网络,有效驱替缝洞内剩余油。在一定注入速度范围内,注入速度越大,模型注入压力越高,惯性阻力的影响越大,采收率越高,注入速度越小,生产井提早见水,含水采油期延长。裂缝非均质性,导致压力分布不均,油水流动速度各异,导致部分原油被滞留在溶洞内,无法被有效驱替出来,从而形成绕流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
洞
介质
水驱油规律
缝洞网络模型
物理模拟实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离散缝洞网络模型的缝洞型油藏混合模型
被引量:
7
1
作者
严侠
黄朝琴
李阳
姚军
樊冬艳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74-2483,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4292
51234007
+4 种基金
51504277)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4EEQ01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CX05037A
14CX06091A)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创新工程资助项目(YCXJ2016015)~~
文摘
针对存在大尺度导流裂缝的复杂缝洞型油藏,为了克服目前常用数学模型不能准确高效对其进行流动模拟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混合模型。首先根据缝洞的结构特征划分合适的正交网格,在每个网格单元内建立离散缝洞网络模型(DFVN),基于超样本技术和体积平均方法求得网格单元的等效渗透率张量,对小尺度的缝洞结构进行等效处理;以形成的正交网格为基础建立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对大尺度导流裂缝进行显示处理,并基于模拟有限差分方法建立能准确处理全张量形式渗透率的数值计算格式;最后通过单相稳定渗流数值算例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缝洞结构易发生变化的油藏,只需根据变化后的缝洞结构进行局部的参数修正,避免了类似于离散缝洞网络模型的整体网格重构,有效提高了计算效率。
关键词
缝
洞
型油藏
离散
缝洞网络模型
超样本技术
嵌入式离散裂
缝
模型
模拟有限差分
Keywords
fractured-vuggy reservoir
discrete fracture-vug network model
oversampling technology
embeddeddiscrete fracture model
mimetic finite difference
分类号
TE319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O241.82 [理学—计算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缝洞型岩溶热储流动传热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
3
2
作者
姚军
张旭
黄朝琴
巩亮
杨文东
李阳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渗流研究中心
出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基金
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开采机理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编号:ZD2019-183-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流固耦合渗流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编号:520743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增强型地热系统热—流—力—化四场耦合热质传输机理研究”(编号:51936001)。
文摘
缝洞型岩溶热储是一种典型的地热能储层,具有出水量大且地热利用后尾水易于回灌的优势,是我国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地热储层类型之一,但由于其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缝洞),且具有复杂的多尺度、强非均质性、多流态特征,因此对于热采过程中所涉及的流动、传热过程及热采动态等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晰。为此,基于缝洞型岩溶热储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离散缝洞网络方法的热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并进行了模型准确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出了多孔介质渗流区采用达西定律描述,溶洞自由流区域采用Navier-Stokes方程描述,两区域间采用Beavers-Joseph-Saffman边界条件进行耦合的流动传热耦合数值模型;②裂缝网络连通性是控制和评价缝洞型热储流动传热效果的关键参数,而溶洞的存在对热储内的流动传热效果起重要影响;③离散缝洞网络热流耦合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缝洞型热储的流动传热过程,并发现裂缝网络连通性控制着缝洞型热储的热流耦合过程;④溶洞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热储的热流耦合过程,一是增多系统内贯穿的高速流动通道数量,甚至使系统从不连通变为连通,二是增大系统内局部流动通道速度。结论认为,该方法对于研究缝洞型岩溶热储开发特征及其热采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热
缝
洞
型岩溶热储
离散
缝洞网络模型
数值模拟
热流耦合
连通性
裂
缝
溶
洞
Keywords
Geothermal energy
Fractured–vuggy karst geothermal reservoir
Discrete fracture–vug network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rmo–hydraulic coupling process
Connectivity
Fracture
Vug
分类号
P314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缝洞单元水驱油注采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吕爱民
李刚柱
谢昊君
秦丙林
冯军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工学院
中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工程院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50-55,共6页
基金
国家973计划(2011CB201004)
国家重大专项(2011ZX05014-003-006HZ)资助
文摘
为了揭示缝洞型油藏的注采机理,研究缝洞介质的水驱油规律,制作了二维平面规则缝洞网络模型;开展了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注采井网、注入速度、裂缝非均质性对水驱油含水率、采收率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二维平面上,重力分异作用较弱,注采井网是控制缝洞网络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适当改善注采井网,可以控制更多的缝洞网络,有效驱替缝洞内剩余油。在一定注入速度范围内,注入速度越大,模型注入压力越高,惯性阻力的影响越大,采收率越高,注入速度越小,生产井提早见水,含水采油期延长。裂缝非均质性,导致压力分布不均,油水流动速度各异,导致部分原油被滞留在溶洞内,无法被有效驱替出来,从而形成绕流油。
关键词
缝
洞
介质
水驱油规律
缝洞网络模型
物理模拟实验
数值模拟
Keywords
fractured-vuggy mediumthe law of water flooding fracture-cave network model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test
分类号
TE34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离散缝洞网络模型的缝洞型油藏混合模型
严侠
黄朝琴
李阳
姚军
樊冬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缝洞型岩溶热储流动传热耦合数值模拟
姚军
张旭
黄朝琴
巩亮
杨文东
李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缝洞单元水驱油注采机理实验研究
吕爱民
李刚柱
谢昊君
秦丙林
冯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