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家缘起说的生态哲学内蕴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0,共4页
"缘起"说作为佛家人生哲学的基石,不仅是佛家针对印度婆罗门教理论霸权的一次重拳出击,同时其理论自身用普遍联系的方法,阐释了宇宙万物间的关系性特征,为佛家生态整体图景的构建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论述,其中包含着三重生态哲... "缘起"说作为佛家人生哲学的基石,不仅是佛家针对印度婆罗门教理论霸权的一次重拳出击,同时其理论自身用普遍联系的方法,阐释了宇宙万物间的关系性特征,为佛家生态整体图景的构建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论述,其中包含着三重生态哲学内蕴:即万物缘起、和合而生的全息论;诸行无常,变动不居的过程论;以及拒斥实体概念的关系论。这一方面显示出佛家思想的自身理论特质,另一方面,也为现代生态理论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家 缘起说 生态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佛教界对“根本佛教”的探求——以松本史朗的“缘起说”为中心
2
作者 张文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3-50,共8页
对"根本佛教"或佛教的"根本精神"的追求是日本佛教学术界自近代以来最显著的思想特征之一。这一思想特征也表现在当代"批判佛教"思想家的佛教论述中。如松本史朗对缘起说的再解释以及对原始佛教的再构筑... 对"根本佛教"或佛教的"根本精神"的追求是日本佛教学术界自近代以来最显著的思想特征之一。这一思想特征也表现在当代"批判佛教"思想家的佛教论述中。如松本史朗对缘起说的再解释以及对原始佛教的再构筑既是其"批判佛教"的理论原点,也是其"批判佛教"的理论归结点。松本史朗从时间性的"突变"角度规定缘起说,是对日本佛教界从空间性的"相依"立场把握缘起说之传统立场的反动,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单纯从"时间性"出发理解缘起说,如同单纯从"空间性"理解缘起说一样都是片面的。松本史朗虽然对基于文献学的客观主义学问观持否定态度,但事实上建立在个体信念基础上的学问具有多大的客观性同样也值得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佛教 批判佛教 松本史朗 缘起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合论与缘起说比较散论
3
作者 向世山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6-59,共4页
和合论与缘起说比较散论向世山纵观地球上人类创生的几大文化系统,能够保持一种“纯粹性质”且延续至今的,唯有处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文化了。中华文化历经了无数次天灾地害、异族入侵、内战割据、王朝更替等天灾人祸,为何没有踏上其他... 和合论与缘起说比较散论向世山纵观地球上人类创生的几大文化系统,能够保持一种“纯粹性质”且延续至今的,唯有处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文化了。中华文化历经了无数次天灾地害、异族入侵、内战割据、王朝更替等天灾人祸,为何没有踏上其他文化系统所遭遇的不归路:或灭于他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起说 “和合” 合论 和合学 赖耶缘起 异质元素 佛学源流 如来藏 《尚书·洪范》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华严金师子章》看佛教哲学的美学意义
4
作者 张文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0-37,共8页
本文通过对华严宗高僧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的分析,详尽论述了佛教哲学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诸多内在联系,主要涉及到对我国古代艺术思维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文艺美学中的本质与形象、实与虚、有和无、局部与整体、一般性和个别性、一与... 本文通过对华严宗高僧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的分析,详尽论述了佛教哲学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诸多内在联系,主要涉及到对我国古代艺术思维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文艺美学中的本质与形象、实与虚、有和无、局部与整体、一般性和个别性、一与多、隐与显、认识与直觉等基本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哲学 华严宗 佛学 华严经 真如 无自性 缘起说 境界 六相 文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学理论研究的新拓展评——《词话十论》
5
作者 徐安琪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124-126,共3页
词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历来对这份遗产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刘庆云编著、岳麓书社出版的《词话十论》,对古代词论进行了爬罗剔抉,并在分类剖析的基础上展开论述,从而拓展了词学研究的疆域,是一部引人注目的... 词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历来对这份遗产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刘庆云编著、岳麓书社出版的《词话十论》,对古代词论进行了爬罗剔抉,并在分类剖析的基础上展开论述,从而拓展了词学研究的疆域,是一部引人注目的词论新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论 词话 十论 词学理论 新拓展 代词 骚雅 缘起说 张炎 词的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佛教哲学的一般思辨结构
6
作者 萧■父 《江汉论坛》 1984年第11期20-26,共7页
关于佛教,从哲学史的角度去把握,似乎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以及对于本体的证悟论。这有两个侧面,可以说是佛教哲学试图回答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或实际包含一系列重要... 关于佛教,从哲学史的角度去把握,似乎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以及对于本体的证悟论。这有两个侧面,可以说是佛教哲学试图回答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或实际包含一系列重要的哲学问题,诸如本质、现象和假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有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统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依存性和独立性的关系问题,等等.佛教提出一系列的观点,制定一大堆范畴,试图按照它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来回答这些问题。至于证悟论这个侧面,它试图回答主体和本体的关系问题。当然,它所谓“本体”有其特殊的含义。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系列认识论、真理论中的问题。比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问题,感觉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问题,语言、概念等的局限性问题,认识过程中各种形式的飞跃问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问题,等等。佛教徒在探索主体和本体间的关系时,涉及到这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哲学 大乘佛教 证悟 缘起说 无自性 真理 宗教神秘主义 小乘佛教 中道观 非有非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