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缘情绮靡”阐释史视野中的抒情传统问题
1
作者 周兴陆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49,共8页
西晋陆机在儒家“诗言志”经典话语之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引起后人的激烈争论,构成了一脉贯穿古今的阐释史。在六朝初唐的贵族政治文化环境里,“缘情绮靡”是自觉的诗歌追求,甚至片面发展至淫放浮艳。盛唐时期发扬“缘情”精神,摈... 西晋陆机在儒家“诗言志”经典话语之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引起后人的激烈争论,构成了一脉贯穿古今的阐释史。在六朝初唐的贵族政治文化环境里,“缘情绮靡”是自觉的诗歌追求,甚至片面发展至淫放浮艳。盛唐时期发扬“缘情”精神,摈弃“绮靡”诗风。中唐和宋代理学家重新认识情、性问题,宋诗主理不主情,“缘情绮靡”说遭到冷落。明代中后期,吴中诗人坚持自身“缘情绮靡”的传统,与占主流的复古诗学形成理论交锋。特别是清代,京师主流诗学与地方诗学、正统诗学与异端诗学之间的压制与反压制具有理论张力。在现代诗学价值体系中,“缘情绮靡”说得到高扬,与美文、纯文学等现代观念相对接,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对其内涵给予不同阐释。海外汉学家陈世骧在世界文学背景下强调“缘情”说而提出“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忽略了传统思想中言志与缘情、情与性、情与理、真与正、情感与格调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朱自清 陈世骧 缘情绮靡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缘情绮靡”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运好 段梦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7,192,共8页
"缘情绮靡"是陆机诗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历来评价最为歧异的诗学范畴。如果从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考查,"缘情"指诗歌的发生过程,"绮靡"是诗歌的审美特征;在理论内涵上,"缘情"是情、志、理的统一,&... "缘情绮靡"是陆机诗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历来评价最为歧异的诗学范畴。如果从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考查,"缘情"指诗歌的发生过程,"绮靡"是诗歌的审美特征;在理论内涵上,"缘情"是情、志、理的统一,"绮靡"是文辞、音韵、情感的统一。不仅"缘情"说深受佛教"格义"的影响,而且"绮靡"说也烙有佛典文风以及梵呗经音的深刻印记。"缘情绮靡",既植根于魏晋诗学,包涵着对缘诸生命冲动之情的肯定,也凸显了诗歌风格华美,音调圆润,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深化,且深刻影响了南朝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缘情绮靡 佛教 历史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缘情绮靡”阐释史与古典诗学的嬗变
3
作者 陈璐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唐代以前,缘情与绮靡一般分开使用,缘情作为创作方法得到赞赏,而绮靡作为创作风格受到批评。唐代实行科举取士,缘情绮靡作为文章标准被广泛运用,缘情与象物联系,追求象外之象的境界。宋代诗歌崇尚平淡自然,缘情绮靡受到一定批评,但将缘... 唐代以前,缘情与绮靡一般分开使用,缘情作为创作方法得到赞赏,而绮靡作为创作风格受到批评。唐代实行科举取士,缘情绮靡作为文章标准被广泛运用,缘情与象物联系,追求象外之象的境界。宋代诗歌崇尚平淡自然,缘情绮靡受到一定批评,但将缘情与自然联系,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明代复古思潮盛行,缘情绮靡被贬为六朝之弊,但部分论者从诗史角度进行肯定,特别是吴中文人的推崇,体现了吴地文化特色。清代重在探讨言志与缘情的关系,两者关系决定缘情绮靡的批评向度,清人甚至以之反对诗坛不良风气,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情绮靡 阐释史 古典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 被引量:31
4
作者 周汝昌 《文史哲》 1963年第2期60-67,共8页
晋代陆机的《文賦》,是我国文艺理論批評史上的一篇极为重要的作品,而《文賦》中的重要論点,应当首先数到“緣情綺靡”一說。可是,“緣情綺靡”四个字的确解到底如何?看上去,似乎不复杂;稍一追求,則問題就很多了。大約从唐代开始,人們... 晋代陆机的《文賦》,是我国文艺理論批評史上的一篇极为重要的作品,而《文賦》中的重要論点,应当首先数到“緣情綺靡”一說。可是,“緣情綺靡”四个字的确解到底如何?看上去,似乎不复杂;稍一追求,則問題就很多了。大約从唐代开始,人們对这四个字就有了誤会、錯解。这种誤会、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陆机 缘情绮靡 体物 朱自清 唯美主义 意义 唐代 心境 六朝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含义辨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安祖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1,共4页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陆机《文赋》中关于诗、赋文体特征的著名论断。其确切含义应该是:诗以抒发情志为主,要求表达感情美好动人;赋以描状外物为主,要求刻画事物清晰细致,形象鲜明。通过对文本的全面观照,纠正了一些论者断...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陆机《文赋》中关于诗、赋文体特征的著名论断。其确切含义应该是:诗以抒发情志为主,要求表达感情美好动人;赋以描状外物为主,要求刻画事物清晰细致,形象鲜明。通过对文本的全面观照,纠正了一些论者断章取义、不客观地拔高“诗缘情”说理论意义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赋 绮靡 体物而浏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斜阳旧影》
6
作者 文学武 《学海》 1999年第6期170-171,共2页
关键词 《斜阳旧影》 王安石 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精神 文化性格 传统知识分子 审美价值 绮靡 人文关怀意识 李香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色已经大开 情性未必全隐——齐梁诗刍论
7
作者 杜华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27-32,45,共7页
诗的本义是抒情言志,这在早期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中是丝毫无爽的。大约一直到西晋,情况还是基本如此,陆机在分辨诗、赋两种文体时即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然而,就从此时开始,诗急剧地发生着变化,到了齐梁,这种变... 诗的本义是抒情言志,这在早期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中是丝毫无爽的。大约一直到西晋,情况还是基本如此,陆机在分辨诗、赋两种文体时即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然而,就从此时开始,诗急剧地发生着变化,到了齐梁,这种变化的具体内容就已经非常明晰,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作了这样的总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就是说,抒情言志的诗到了此时已经具有了极尽声貌图模物状的特色。所以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说:“诗至于宋”,“便觉声色俱开”;又说:“诗至于齐,情性既隐,声色大开。”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也进一步发挥了这种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梁 绮靡 说诗晬语 诗镜总论 言志 诗歌创作 山水景物 咏物 山水诗 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晋诗风的二元对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澧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54,94,共7页
魏晋文学,复线演进,既"从建安到太康",又"从正始到永嘉",绮靡与平淡,主流支流,互为消长,而其对立之深,转变之快,从来罕见。其中既有人生观的差异,更是美学观的对立,一方标榜"诗缘情而绮靡",另一方却鼓吹&... 魏晋文学,复线演进,既"从建安到太康",又"从正始到永嘉",绮靡与平淡,主流支流,互为消长,而其对立之深,转变之快,从来罕见。其中既有人生观的差异,更是美学观的对立,一方标榜"诗缘情而绮靡",另一方却鼓吹"诗赏意而忘言",前者惟恐其不美而竟至于绮靡靡嫚,后者惟恐其不玄而竟至于理过其辞。虽然各有偏胜偏失,但都为后世诗歌创作与诗学批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诗风 二元对立 缘情绮靡 赏意忘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诗》说揽胜 被引量:1
9
作者 邹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41-47,共7页
《诗经》批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趋势,批评者文学鉴赏和艺术审美的自觉意识得到加强,涉及内容更为广泛,探讨角度更为开阔,出现了摘句激赏、文体比较、手法甄别、源流探索等新的批评现象,形成一些著名范... 《诗经》批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趋势,批评者文学鉴赏和艺术审美的自觉意识得到加强,涉及内容更为广泛,探讨角度更为开阔,出现了摘句激赏、文体比较、手法甄别、源流探索等新的批评现象,形成一些著名范畴和命题,这在《诗经》文化史上具有较大意义,开辟了从文学角度研讨“三百篇”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诗经>> "缘情绮靡"说 "两字穷形"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杨慎对庾信诗赋的接受
10
作者 何世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100,共5页
明代著名文学家、大学者杨慎崇法六朝,他对庾信诗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杨慎"推源辨体",在编纂《五言律祖》等选集时发现了"庾信体"诗文的审美价值,接续杜甫重新阐释了庾信诗赋"清新"、"... 明代著名文学家、大学者杨慎崇法六朝,他对庾信诗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杨慎"推源辨体",在编纂《五言律祖》等选集时发现了"庾信体"诗文的审美价值,接续杜甫重新阐释了庾信诗赋"清新"、"老成"的内涵。二、杨慎接受庾信"缘情绮靡"写作观念,以性情为诗,主张诗文"新变",肯定"民间文艺"的价值,并且模仿庾信诗赋进行写作,故其诗文呈现出"绮靡"风格。三、杨慎作为学者,进行"知识考古",他在音韵、训诂、考据等方面对庾信诗赋词句、典实出处等多有辨析,对庾信写作技艺及后世对庾信意象、技法的接受也作了细致爬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庾信诗赋 接受 推源辨体 缘情绮靡 知识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歌鉴赏理论的建构与走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荩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141-148,共8页
中国诗歌鉴赏理论形成了功利接受与审美接受两大基本体系 ,它们互补发展。其发展历程 ,是从诗歌的外部价值判断走向诗歌内部的艺术解悟 ,其鉴赏视角是从读者的教化启迪与现实效应走向对诗歌作者、诗歌反映之客体、诗歌文本载体及读者的... 中国诗歌鉴赏理论形成了功利接受与审美接受两大基本体系 ,它们互补发展。其发展历程 ,是从诗歌的外部价值判断走向诗歌内部的艺术解悟 ,其鉴赏视角是从读者的教化启迪与现实效应走向对诗歌作者、诗歌反映之客体、诗歌文本载体及读者的艺术感受诸方面的综合审视 ,从而构成了以言志论、缘情绮靡论、意境论、诗法论为代表的在各个历史时期居主导地位的理论纲领。其中 ,志、情、辞、兴、象、境、法等 ,是诗歌鉴赏理论建构中的尤见重要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鉴赏 言志论 缘情绮靡 意境论 诗法论 功利观与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陆机《文赋》之文化背景
12
作者 毛庆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3期94-98,共5页
试论陆机《文赋》之文化背景毛庆探讨一种文学理论,研究一部文学理论著作,除要了解其产生的文学环境和历史渊源,还必须考察其文化背景,否则就很难更深入更透辟地分析这种理论和这部著作。对我国文学理论史之名著———陆机《文赋》... 试论陆机《文赋》之文化背景毛庆探讨一种文学理论,研究一部文学理论著作,除要了解其产生的文学环境和历史渊源,还必须考察其文化背景,否则就很难更深入更透辟地分析这种理论和这部著作。对我国文学理论史之名著———陆机《文赋》的研究,本也理应如此。只是这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赋》 陆机 楚文化 《老子》 文化背景 绮靡 南方文化 语言风格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古代诗论传统之我见
13
作者 贾文昭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89-95,88,共8页
我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基本上是抒情诗的理论。我们今天要继承的古代诗论的传统,也基本上是抒情诗论的传统。要继承这个传统,先得对它的内涵有一个确切的理解。而目前的理解似乎还不够确切,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流行这样一种看法:古代... 我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基本上是抒情诗的理论。我们今天要继承的古代诗论的传统,也基本上是抒情诗论的传统。要继承这个传统,先得对它的内涵有一个确切的理解。而目前的理解似乎还不够确切,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流行这样一种看法:古代诗论的传统主张是两个,一个是“言志”说,另一个是“缘情”说,前者来自《尚书·虞书》的“诗言志”,后者来自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看到这种看法,内心里不由得产生几个问号: 一、古代诗论的传统主张只有这两个吗? “诗道性情”说哪里去了? 二、“缘情”说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吗?它能够把一切主“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古代诗论 缘情绮靡 诗言志 孔颖达 问号 术语 诗道性 先秦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居秋暝》:为什么把秋暝写成了春芳?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绍振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50,共3页
关于古典诗歌的特点,有许多理论。中国传统理论有《诗大序》的"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有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西方有英国浪漫主义的"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泻"。对于解读诗歌个案文本来说,这些理论似... 关于古典诗歌的特点,有许多理论。中国传统理论有《诗大序》的"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有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西方有英国浪漫主义的"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泻"。对于解读诗歌个案文本来说,这些理论似乎都不到位。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抒情的,但并不绮靡;是有感情的,但并不强烈;是情动于衷的,但是不是就有精致的语言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绮靡 《诗大序》 英国浪漫主义 《山居秋暝》 《文赋》 陆机 诗歌的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丽”
15
作者 宾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2-82,共1页
谈“丽”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里,“丽”一般指有文采,或文采焕发。曹丕在《典伦·论文》中说:“诗赋欲丽”;而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绮靡”即有文采。要求文学语言比一般的口头语言更精炼,更有文采,... 谈“丽”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里,“丽”一般指有文采,或文采焕发。曹丕在《典伦·论文》中说:“诗赋欲丽”;而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绮靡”即有文采。要求文学语言比一般的口头语言更精炼,更有文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许多诗人,特别是六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绮靡 “诗赋欲丽” 思想感 文心雕龙 文学语言 诗人之赋 内容与形式 辞人之赋 儒家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机《文赋》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6
作者 潘连根 《远程教育杂志》 1995年第5期19-21,共3页
陆机(公元261—303年)是西晋时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文赋》不仅是一篇极好的赋体文学作品,更是我国古代最早研究文学创作的名篇之一。在这篇文学理论文章里,他比较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创见,在我国文学理论... 陆机(公元261—303年)是西晋时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文赋》不仅是一篇极好的赋体文学作品,更是我国古代最早研究文学创作的名篇之一。在这篇文学理论文章里,他比较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创见,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这篇重要文论,有人大致肯定,有人基本否定,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对于《文赋》应辩证地加以评价,既要看到它的进步性,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赋》 进步性 陆机 文学创作 绮靡 文学理论 “物感”说 文学表达 艺术构思 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