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型重构算法的异型编织结构件通用模拟方法
1
作者 崔博 阳海棠 +1 位作者 李麒阳 俞建勇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21,共8页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异型结构件中,为保证结构件质量,需要进行多次试制,验证编织工艺的有效性。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重构算法的异型结构件通用编织模拟方法,解决编织工艺参数难以仿真验证的问题。首先,基...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异型结构件中,为保证结构件质量,需要进行多次试制,验证编织工艺的有效性。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重构算法的异型结构件通用编织模拟方法,解决编织工艺参数难以仿真验证的问题。首先,基于模型数据提取异型结构件芯模中心线,根据模型轮廓二次生成芯模关键截面,对模型进行网格重构;其次,基于运动学特性生成织物在芯模表面轨迹,分析编织过程的交织关系,优化纱线轨迹,生成预成型体空间拓扑与织物结构模型;最后,根据编织试验验证本文编织方法的精度,变截面与变曲率处误差不超过5°,满足实际生产要求。本方法可整合入编织装备CAE集成系统,为复合材料的工艺数字化验证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编织 复合材料 编织模拟 模型重构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袜类三维模型生成编织参数方法及其应用
2
作者 汝欣 叶筱 +2 位作者 颜才杰 彭来湖 史伟民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0,共6页
对于具有高精度设计要求的压力袜、医疗袜等定制产品,现有定制设计方法仅能保证足长、足高等关键数据准确性,存在无法全方位满足定制用户足部数据要求的问题。基于模拟编织的思想,提出了一种由袜子三维模型全自动生成模拟袜机编织的编... 对于具有高精度设计要求的压力袜、医疗袜等定制产品,现有定制设计方法仅能保证足长、足高等关键数据准确性,存在无法全方位满足定制用户足部数据要求的问题。基于模拟编织的思想,提出了一种由袜子三维模型全自动生成模拟袜机编织的编织路径图的方法。其中编织路径图的生成方法为:采样点由袜口开始沿着采样轴方向在袜类三维模型表面迭代采样用以模拟圆袜机的逐圈编织,并在采样过程中根据采样轴与三维模型顶点法向量的夹角调整线圈高度,直至完成袜头部分的迭代采样。然后将得到的编织路径图进行编译,得到各线圈圈高参数以及各部段圈数参数。最后以该参数修改WLT-6F袜机编织所需的链文件进行上机编织。对比样品与输入三维模型的尺寸差距,其误差处于4.1%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编织 编制路径图 迭代采样 骨架提取 编织参数 定制袜子 圆袜机编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针床全成形羊毛衫纸样设计及模拟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琼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9-92,共4页
为了解决羊毛衫设计周期长,制造过程耗时费力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四针床电脑横机的全成形羊毛衫纸样设计及其模拟方法,利用岛精公司的SDS-ONE APEX软件,对全成形羊毛衫的纸样轮廓进行设计并且进行模拟分析,为全成形羊毛衫的设计与生产提... 为了解决羊毛衫设计周期长,制造过程耗时费力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四针床电脑横机的全成形羊毛衫纸样设计及其模拟方法,利用岛精公司的SDS-ONE APEX软件,对全成形羊毛衫的纸样轮廓进行设计并且进行模拟分析,为全成形羊毛衫的设计与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其次,针对羊毛衫设计时效性不强的问题,本文对羊毛衫进行模拟展示,提高了全成形羊毛衫设计的实效性,实现了纸样和轮廓设计的三维可视化。由此,全成形羊毛衫实时设计实时模拟的设计方式更符合针织毛纺企业面向消费者的个性化设计需求,增强了模拟展示技术对于羊毛衫产品设计的影响力,为全成形羊毛衫的设计、模拟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成形羊毛衫 四针床电脑横机 编织模拟 纸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花型准备系统的最新技术概述 被引量:3
4
作者 谭琳 耿兆丰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112-116,共5页
从设计的便利性、减少裁耗和缝制成本、组织高效管理等三方面,以当今世界最具先进性的Stoll、岛津、Universal系列的编织花型准备系统为背景,对其特点、高性能等最新技术作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对电脑横机在我国发展的看法。
关键词 花型准备系统 模拟编织 针织横机 CAD 微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lamination analysis of woven fabrication laminates using cohesive zone model 被引量:2
5
作者 Mohsen Moslemi Mohammadreza Khoshravan aza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7-38,共12页
A new test method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cohesive strength of composite laminates. Cohesive strength and the critical strain energy for Mode-II interlamiar fracture of E-glass/epoxy woven fabrication were determ... A new test method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cohesive strength of composite laminates. Cohesive strength and the critical strain energy for Mode-II interlamiar fracture of E-glass/epoxy woven fabrication were determined from the single lap joint(SLJ) and end notch flexure(ENF) test,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verify their adequacy, a cohesive zone model simulation based on interface finite elements was performed. A closed form solution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penalty stiffness parameter was proposed. Modified form of Park-Paulino-Roesler traction-separation law was provided and conducted altogether with trapezoidal and bilinear mixed-mode damage models to simulate damage using Abaqus cohesive elements. It was observed that accurate damage prediction and numerical convergence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proposed penalty stiffness. Comparison between three damage models reveals that good simulation of fracture process zone and delamination prediction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modified PPR model as damage model. Cohesive zone length as a material property was determined. To ensure the sufficient dissipation of energy,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at least 4 elements should span cohesive zone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esive zone model DELAMINATION cohesive strength finite element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