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前三剂止痛方活性部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方玲 代娜 +3 位作者 刘欣宇 蒲宝婵 李爱主 黄玮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1期2717-271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前三剂止痛方(JQF)活性部位治疗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l,P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痛经模型,采用酶免法对照观察了痛经大鼠子宫前列腺素含量(PGF2α、PGE2)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OTR、ER-... 目的:探讨经前三剂止痛方(JQF)活性部位治疗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l,P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痛经模型,采用酶免法对照观察了痛经大鼠子宫前列腺素含量(PGF2α、PGE2)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OTR、ER-α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JQF-A-N-30的PGF2α含量显著下降(P<0.01),JQF-A-E的PGF2α含量亦下降(P<0.05),JQF-A-N-30、JQF-A-E的PGE2含量均上升(P<0.05),PGF2α/PGE2减小(P<0.01);JQF-A-N-30、JQF-A-E的OTR、ER-α基因表达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结论:JQF的活性部位可以使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得到抑制,从而使子宫平滑肌的紧张度降低,并能够有效的降低雌鼠痛经模型子宫组织中PGF2α的水平;通过JQF活性部位的干预,可减轻雌激素和缩宫素的刺激,从而使子宫OTR低表达,减少子宫对OT的敏感性,缓解痛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解痛经 大鼠痛经模型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子宫体楔形切除术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扬 刘贵鹏 俞丽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8-371,共4页
比较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体楔形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症病灶核除术在缓解痛经症状方面的疗效及其对性功能、精神心理及更年期症状的影响。选择因子宫腺肌症行子宫体楔形切除术的患者35例(楔切组)和行全子宫切除术的... 比较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体楔形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症病灶核除术在缓解痛经症状方面的疗效及其对性功能、精神心理及更年期症状的影响。选择因子宫腺肌症行子宫体楔形切除术的患者35例(楔切组)和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40例(全切组),同时选择行子宫腺肌症病灶核除术患者99例(核瘤组),回顾性分析3组术后半年的痛经缓解程度、性功能、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更年期症状。结果表明,腹腔镜下子宫体楔形切除术在缓解痛经方面有显著疗效,且对患者术后性功能及心理健康负面影响较小,同时术后不增加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子宫腺肌症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下子宫体楔形切除术 子宫腺肌症 痛经缓解程度 性功能 心理健康 围绝经期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