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小兴安岭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
被引量:
26
1
作者
宋媛
赵溪竹
+2 位作者
毛子军
孙涛
侯玲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3-453,共11页
土壤有机碳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土壤有机碳释放速率的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小兴安岭地区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及各组分含量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土壤...
土壤有机碳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土壤有机碳释放速率的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小兴安岭地区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及各组分含量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趋势表现为前期迅速,后期缓慢,并且土壤腐殖质层(A)大于淀积层(B);在4种阔叶红松林中,云冷杉红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最大,枫桦红松林最小;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碳及土壤的C/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在土壤A层和B层,4种阔叶红松林的活性碳分别占总有机碳的0.89%—1.78%和1.91%—2.87%,平均驻留时间为12—35 d和27—58 d。缓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22.58%—28.44%和23.87%—42.63%,平均驻留时间为4—19 a和18—37 a。惰性碳占总有机碳的69.98%—76.24%和54.50%—74.22%,平均驻留时间为173 a;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及驻留时间的大小顺序均为: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碳
分解
活
性
碳
缓效性碳
惰
性
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山中段北坡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组分沿海拔的分异规律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珍
常顺利
+4 位作者
王冠正
周小东
张毓涛
孙雪娇
李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390-7402,共13页
在高纬度高海拔区域气温增幅更大的背景下,高山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组分分配比关系以及由于此差异导致对增温的反馈效应均有待深入阐释。天山森林是以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为单优树种的温带针叶林,在天山北坡中山带(海拔...
在高纬度高海拔区域气温增幅更大的背景下,高山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组分分配比关系以及由于此差异导致对增温的反馈效应均有待深入阐释。天山森林是以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为单优树种的温带针叶林,在天山北坡中山带(海拔约1760-2800 m)呈垂直落差超过1000 m的带状斑块分布,便于排除混交树种的影响,而量化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组分分配比关系沿海拔的分异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沿海拔梯度设置森林样地并分层采集土样,研究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库(CSOC)、活性碳库(Ca)、缓效性碳库(Cs)、惰性碳库(Cp)、微生物量碳(MBC)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特征,通过碳库活度(A)、碳库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土壤碳密度(SOCD),探讨天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组分沿海拔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天山中段北坡云杉森林土壤Ca占比逐步升高,Cs和Cp占比逐步降低,这意味着天山中段北坡云杉森林土壤碳的分解释放与区域气候变暖间将呈现出加速偏离平衡态的正反馈效应;(2)该区域森林土壤的MBC和微生物熵(qMB)虽均随海拔升高呈双峰曲线,但峰值有所差异,qMB在高海拔处(2600-2800 m)显著升高,这意味着在森林高海拔区域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更强;(3)CSOC、Ca、Cs、Cp表聚效应明显,且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单峰曲线;(4)海拔2400-2600 m的AI、CPI最大,海拔2200-2400 m的A、CPI和SOCD处于较低水平。为深入了解天山森林土壤碳库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过程提供了科学参考,为天山森林土壤碳库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
性
碳
缓效性碳
惰
性
碳
土壤
碳
稳定
性
组分
碳
库活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碳库研究
被引量:
82
3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孙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28,共5页
分析了不同森林植被和同一植被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中的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大小和周转时间。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不同,总的趋势都是:培养前期分解速度快,...
分析了不同森林植被和同一植被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中的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大小和周转时间。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不同,总的趋势都是:培养前期分解速度快,后期分解速度慢,土壤剖面A层>剖面B层。在剖面A层中:不同森林植被下分解速率的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在剖面B层中:分解速率差异不大。不同森林植被下不同土壤剖面上的土壤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库容和分解速率不同,土壤活性碳库碳含量一般占总有机碳的0 99%~2 89%,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10~23天;土壤缓效性碳一般占总有机碳的17 17%~55 46%,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1 6~24 2年;土壤惰效性碳一般占总有机碳的42 05%~80 66%,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假定的1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中亚热带
有机
碳
分解特征
碳
库
活
性
碳
缓效性碳
惰
效
性
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研究
被引量:
14
4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1 位作者
许信旺
杨丽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02,共4页
主要分析不同森林植被下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和土壤碳库各组分大小、周转时间。结果表明:土壤样品培养90天,CO2累计释放量表层大致为1723~5065mg/kg、下层大致为178~642mg/kg。分解速率总的趋势是前期快,后期慢,表层明显大于下层...
主要分析不同森林植被下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和土壤碳库各组分大小、周转时间。结果表明:土壤样品培养90天,CO2累计释放量表层大致为1723~5065mg/kg、下层大致为178~642mg/kg。分解速率总的趋势是前期快,后期慢,表层明显大于下层。大小顺序为:冷杉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针叶林。在不同植被下的表层和下层土壤中,活性碳占总有机碳的0.54%~1.67%,0.45%~5.48%.平均驻留时间为11~56天、60~88天;缓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23.0%~63.3%,33.2%~72.2%,平均驻留时间为4~70年、24~161年;惰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35.5%~75.5%.26.0%~65.%。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碳、缓效性碳和惰效性碳含量都明显大于下层。凋落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决定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含量,土壤的粘粒含量等性质主要决定惰效性碳库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有机
碳
库
活
性
碳
缓效性碳
情
效
性
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09—2019年红壤典型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库时空变化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玺洋
李亮
+3 位作者
李晓晖
辛在军
何石福
孙小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为及时掌握土壤有机碳组分库的时空变化,本研究基于历史采样信息开展新一轮土壤样品采集,进行100 d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借助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获得土壤活性碳库大小(Ca)、缓效性碳库大小(Cs)和惰性碳库大小(Cr),以揭示2009—2019年江西...
为及时掌握土壤有机碳组分库的时空变化,本研究基于历史采样信息开展新一轮土壤样品采集,进行100 d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借助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获得土壤活性碳库大小(Ca)、缓效性碳库大小(Cs)和惰性碳库大小(Cr),以揭示2009—2019年江西省东乡地区表层水稻土Ca、Cs和Cr的时空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9—2019年研究区表层水稻土平均总有机碳(TOC)、Ca和Cs减少,而平均Cr增加;TOC、Ca、Cs和Cr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4、-0.02、-0.07 g·kg^(-1)·a^(-1)和0.05 g·kg^(-1)·a^(-1)(P>0.05)。土壤属性对2019年东乡地区表层水稻土TOC、Ca和Cr的空间变异影响较小,而土壤全氮(TN)对TOC、Cs和Cr的变异均有较大贡献,在制定水稻土固碳措施时,应关注土壤N含量的协同变异。此外,近10年来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幅度较大,而西南和东南地区变化幅度较小,因此,未来红壤区水稻土固碳应重视各有机碳组分的时空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区
活
性
碳
库
缓效性碳
库
惰
性
碳
库
时空变异
水稻土固
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兴安岭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
被引量:
26
1
作者
宋媛
赵溪竹
毛子军
孙涛
侯玲玲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3-453,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70350)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1301)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802250005)
文摘
土壤有机碳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土壤有机碳释放速率的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小兴安岭地区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及各组分含量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趋势表现为前期迅速,后期缓慢,并且土壤腐殖质层(A)大于淀积层(B);在4种阔叶红松林中,云冷杉红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最大,枫桦红松林最小;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碳及土壤的C/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在土壤A层和B层,4种阔叶红松林的活性碳分别占总有机碳的0.89%—1.78%和1.91%—2.87%,平均驻留时间为12—35 d和27—58 d。缓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22.58%—28.44%和23.87%—42.63%,平均驻留时间为4—19 a和18—37 a。惰性碳占总有机碳的69.98%—76.24%和54.50%—74.22%,平均驻留时间为173 a;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及驻留时间的大小顺序均为: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
关键词
土壤有机
碳
分解
活
性
碳
缓效性碳
惰
性
碳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decomposition
active carbon pool
slow carbon pool
Resistant carbon pool
分类号
S791.247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山中段北坡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组分沿海拔的分异规律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珍
常顺利
王冠正
周小东
张毓涛
孙雪娇
李翔
机构
新疆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态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390-7402,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503187)。
文摘
在高纬度高海拔区域气温增幅更大的背景下,高山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组分分配比关系以及由于此差异导致对增温的反馈效应均有待深入阐释。天山森林是以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为单优树种的温带针叶林,在天山北坡中山带(海拔约1760-2800 m)呈垂直落差超过1000 m的带状斑块分布,便于排除混交树种的影响,而量化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组分分配比关系沿海拔的分异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沿海拔梯度设置森林样地并分层采集土样,研究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库(CSOC)、活性碳库(Ca)、缓效性碳库(Cs)、惰性碳库(Cp)、微生物量碳(MBC)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特征,通过碳库活度(A)、碳库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土壤碳密度(SOCD),探讨天山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组分沿海拔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天山中段北坡云杉森林土壤Ca占比逐步升高,Cs和Cp占比逐步降低,这意味着天山中段北坡云杉森林土壤碳的分解释放与区域气候变暖间将呈现出加速偏离平衡态的正反馈效应;(2)该区域森林土壤的MBC和微生物熵(qMB)虽均随海拔升高呈双峰曲线,但峰值有所差异,qMB在高海拔处(2600-2800 m)显著升高,这意味着在森林高海拔区域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更强;(3)CSOC、Ca、Cs、Cp表聚效应明显,且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单峰曲线;(4)海拔2400-2600 m的AI、CPI最大,海拔2200-2400 m的A、CPI和SOCD处于较低水平。为深入了解天山森林土壤碳库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过程提供了科学参考,为天山森林土壤碳库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活
性
碳
缓效性碳
惰
性
碳
土壤
碳
稳定
性
组分
碳
库活度指数
Keywords
active carbon
slow carbon
passive carbon
soil carbon stable components
carbon pool activity index
分类号
S714.2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碳库研究
被引量:
82
3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孙波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28,共5页
基金
外交部全球环境基金项目(CPR/00/G33/A/1G/99)
加拿大国际开发局(CIDA)项目
文摘
分析了不同森林植被和同一植被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中的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大小和周转时间。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不同,总的趋势都是:培养前期分解速度快,后期分解速度慢,土壤剖面A层>剖面B层。在剖面A层中:不同森林植被下分解速率的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在剖面B层中:分解速率差异不大。不同森林植被下不同土壤剖面上的土壤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的库容和分解速率不同,土壤活性碳库碳含量一般占总有机碳的0 99%~2 89%,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10~23天;土壤缓效性碳一般占总有机碳的17 17%~55 46%,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1 6~24 2年;土壤惰效性碳一般占总有机碳的42 05%~80 66%,田间平均驻留时间为假定的1000年。
关键词
湿润中亚热带
有机
碳
分解特征
碳
库
活
性
碳
缓效性碳
惰
效
性
碳
Keywords
humid midsubtropical
organic carbon
characteristics of decompositions
carbon pool
active carbon
slow carbon
passibe carbon
分类号
S153.62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研究
被引量:
14
4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许信旺
杨丽霞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02,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1999011801)
加拿大国际开发局(CIDA)项目
文摘
主要分析不同森林植被下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和土壤碳库各组分大小、周转时间。结果表明:土壤样品培养90天,CO2累计释放量表层大致为1723~5065mg/kg、下层大致为178~642mg/kg。分解速率总的趋势是前期快,后期慢,表层明显大于下层。大小顺序为:冷杉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针叶林。在不同植被下的表层和下层土壤中,活性碳占总有机碳的0.54%~1.67%,0.45%~5.48%.平均驻留时间为11~56天、60~88天;缓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23.0%~63.3%,33.2%~72.2%,平均驻留时间为4~70年、24~161年;惰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35.5%~75.5%.26.0%~65.%。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碳、缓效性碳和惰效性碳含量都明显大于下层。凋落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决定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含量,土壤的粘粒含量等性质主要决定惰效性碳库含量。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有机
碳
库
活
性
碳
缓效性碳
情
效
性
碳
Keywords
forest soil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active carbon
slow carbon
resistant carbon
分类号
S153.6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9—2019年红壤典型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库时空变化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玺洋
李亮
李晓晖
辛在军
何石福
孙小艳
机构
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江西省流域生态研究所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7002)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2BBFL63048)
+1 种基金
江西省科学院重点研发项目(2020-YZD-27)
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2020NETRCRSI-3)。
文摘
为及时掌握土壤有机碳组分库的时空变化,本研究基于历史采样信息开展新一轮土壤样品采集,进行100 d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借助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获得土壤活性碳库大小(Ca)、缓效性碳库大小(Cs)和惰性碳库大小(Cr),以揭示2009—2019年江西省东乡地区表层水稻土Ca、Cs和Cr的时空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9—2019年研究区表层水稻土平均总有机碳(TOC)、Ca和Cs减少,而平均Cr增加;TOC、Ca、Cs和Cr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4、-0.02、-0.07 g·kg^(-1)·a^(-1)和0.05 g·kg^(-1)·a^(-1)(P>0.05)。土壤属性对2019年东乡地区表层水稻土TOC、Ca和Cr的空间变异影响较小,而土壤全氮(TN)对TOC、Cs和Cr的变异均有较大贡献,在制定水稻土固碳措施时,应关注土壤N含量的协同变异。此外,近10年来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幅度较大,而西南和东南地区变化幅度较小,因此,未来红壤区水稻土固碳应重视各有机碳组分的时空分异。
关键词
红壤区
活
性
碳
库
缓效性碳
库
惰
性
碳
库
时空变异
水稻土固
碳
Keywords
red soil region
active SOC pool
slow SOC pool
resistant SOC poo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paddy soil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小兴安岭4种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
宋媛
赵溪竹
毛子军
孙涛
侯玲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天山中段北坡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组分沿海拔的分异规律
王珍
常顺利
王冠正
周小东
张毓涛
孙雪娇
李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碳库研究
邵月红
潘剑君
孙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
8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研究
邵月红
潘剑君
许信旺
杨丽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2009—2019年红壤典型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库时空变化
王玺洋
李亮
李晓晖
辛在军
何石福
孙小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