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性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药物缓控释性能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琳琳 陈东 +4 位作者 丁明慧 唐芳琼 孟宪伟 任俊 张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69-1973,共5页
用乳液-凝胶法制备了磁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在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中掺入Fe3O4磁性中空球,使微胶囊具有磁靶向性能.以头孢拉定作为模型药物研究了载药磁性微胶囊的载药量、包封率及药物缓控释性能等.结果表明,提高头孢拉定的初... 用乳液-凝胶法制备了磁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在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中掺入Fe3O4磁性中空球,使微胶囊具有磁靶向性能.以头孢拉定作为模型药物研究了载药磁性微胶囊的载药量、包封率及药物缓控释性能等.结果表明,提高头孢拉定的初始浓度可以提高载药量,却不利于提高药物的包封率.所制备的微胶囊在各种缓冲溶液中长时间内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并具有pH刺激响应释放的性能,即在模拟胃液中的药物释放率大大降低,而在模拟体液和肠液中的释放时间大大延长,可达50h以上.另外,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微胶囊表现出良好的磁定向运动性能,为磁靶向药物输送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磁靶向 药物控释 磁性中空球 pH刺激响应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缓控释系统影响药物释放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荣 周杰 +1 位作者 郭兆元 任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8-31,共4页
载体易于调控的结构对于药物实现缓控释放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孔尺寸、孔的连通性、介孔材料表面性质及壳层厚度几个方面综述影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药物释放速率的主要因素。最后,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结构调控释药方面对纳米药物... 载体易于调控的结构对于药物实现缓控释放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孔尺寸、孔的连通性、介孔材料表面性质及壳层厚度几个方面综述影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药物释放速率的主要因素。最后,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结构调控释药方面对纳米药物药效提高的前景做了展望。本释药技术对抗生素新型制剂研发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尺寸 孔的连通性 介孔材料表面性质 壳层厚度 药物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复合药物缓释载体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晓力 王蕊 査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6期12926-12928,共3页
单一聚合物作为缓释药物载体时,由于自身的某些缺点而影响了药物的缓释效果,从而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可将2种或多种聚合物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几种聚合物的优点,有效扩大聚合物缓释载体的适用范围。在介绍缓控释药物常用... 单一聚合物作为缓释药物载体时,由于自身的某些缺点而影响了药物的缓释效果,从而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可将2种或多种聚合物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几种聚合物的优点,有效扩大聚合物缓释载体的适用范围。在介绍缓控释药物常用载体材料的基础上,重点对二元和三元复合药物缓释载体材料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释载体 复合高分子 缓控释药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药物输送行为分析
4
作者 唐亮琛 单晓茜 +4 位作者 杨盛兵 魏杰 孟正宇 曹勇斌 刘思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111-116,共6页
介孔二氧化硅(MSNs)作为一类新型的药物载体在药物缓控释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采用模板诱导和自组装方法合成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并通过聚乙二醇(PEG)的表面修饰,制备出一类具有高亲水性、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的MSNs修饰微... 介孔二氧化硅(MSNs)作为一类新型的药物载体在药物缓控释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采用模板诱导和自组装方法合成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并通过聚乙二醇(PEG)的表面修饰,制备出一类具有高亲水性、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的MSNs修饰微球。采用氮吸附(BET)、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粒径分析等手段表征并对比了聚乙二醇(PEG)修饰前后的MSNs基础理化性能。在此基础上,选用阿霉素作为模型药物,包埋于介孔材料中,对比了PEG修饰前后MSNs中阿霉素的装载量、包封率及释放行为。选用乳腺癌细胞MCF-7为模型癌细胞,选用人血清蛋白(HAS)作为模型蛋白,考察了两种材料对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及对蛋白的吸附情况,并将两种材料所对应的载药微球与MCF-7进行共培养,探究两种载药系统对癌细胞的灭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PEG表面修饰 药物控释系统 生物安全性 抗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大孔微球的制备和结构控制
5
作者 周炜清 李娟 +1 位作者 那向明 马光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846-2853,共8页
高分子大孔微球的形成和结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对于孔径超过100 nm的超大孔微球而言,无法通过常规的制孔剂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分离得到。针对生化工程对于超大孔微球的重要需求,发展了反胶团溶胀法和复乳法,实现了孔径在百纳米级... 高分子大孔微球的形成和结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对于孔径超过100 nm的超大孔微球而言,无法通过常规的制孔剂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分离得到。针对生化工程对于超大孔微球的重要需求,发展了反胶团溶胀法和复乳法,实现了孔径在百纳米级以上的控制。研究了微球结构对于应用效果的影响。超大孔微球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显示出高载量、高活性回收率、高纯化倍数的特点。超大孔微球固定化酶在酶的热稳定性、储存稳定性、重复使用性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微球的结构有效控制是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应用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微球 结构控制 药物控释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