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理性起搏对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作用
1
作者 苗志林 韩雅玲 +5 位作者 荆全民 周薇薇 王冬梅 王守力 王祖录 佟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 探讨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起搏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 在常规强心药物治疗的同时安置永久起搏器。非生理性起搏组 5 4例 ,生理性起搏组 36例 (使用DDD起搏为 12例 )。于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 目的 探讨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起搏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 在常规强心药物治疗的同时安置永久起搏器。非生理性起搏组 5 4例 ,生理性起搏组 36例 (使用DDD起搏为 12例 )。于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时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测定心功能参数。结果 生理性起搏组术后 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 (SV)及心排量 (CO)均明显改善 ,血流加速时间 (AT)缩短 ,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 (PV)加快。 6个月后上述参数进一步改善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亦显著缩小。该组患者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时心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器。DDD起搏者A V间期为 10 0ms时心功能参数最理想。结论 采用药物 +生理性永久起搏术治疗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不全 ,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心脏起搏 缓慢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凯玉 王圆 +5 位作者 胡燕燕 张静 施雯婷 赵外荣 唐靖一 周忠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8-369,共12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的斑马鱼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方法选用24 hpf的野生型和心脏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斑马鱼,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美托洛尔、胺碘酮、美西律干预48 h,检测斑马鱼生存率、...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的斑马鱼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方法选用24 hpf的野生型和心脏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斑马鱼,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美托洛尔、胺碘酮、美西律干预48 h,检测斑马鱼生存率、心率、心博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面积差值、静脉窦与动脉球(SV-BA)间距等心脏功能和心脏毒性评价指标。结果药物毒性的评价中,半数致死浓度(IC_(50))排序为普罗帕酮<美西律<胺碘酮<美托洛尔和维拉帕米。维拉帕米显著降低斑马鱼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及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面积差值,增加SV-BA间距;普罗帕酮降低斑马鱼心率及心输出量;美托洛尔降低斑马鱼心率;胺碘酮降低斑马鱼心率,增加SV-BA间距;美西律增加SV-BA间距。结论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美托洛尔、胺碘酮均可制备斑马鱼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其中维拉帕米效果最佳。本研究提出运用维拉帕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构建缓慢性心律失常斑马鱼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及药物研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斑马鱼 维拉帕米 心脏毒 心律失常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德才 程瑞洪 +7 位作者 李文远 欧宁 冉斌 高德奎 李金生 王庆旭 黄明礼 唐焕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6期435-437,共3页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2 5例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频率调至 6 0~ 70次 / min,A - V间期在窦房结功能异常者调至 170~ 2 0 0 m ...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2 5例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频率调至 6 0~ 70次 / min,A - V间期在窦房结功能异常者调至 170~ 2 0 0 m s、房室传导阻滞或合并窦房结功能异常者调至 12 0~ 15 0 ms。并继续给予药物治疗心力衰竭 ,对伴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随访观察 0 .5~ 8年。结果  2 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1例改善不明显。1例窦性心动过缓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 2例窦性心动过缓伴有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术后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 ,频发室性早搏显著减少。心功能平均改善达 1.5级 (P<0 .0 5 ) ,6 m in步行距离由平均 30 9m增加至 4 17m (P<0 .0 5 )。心排血量 (CO)在初期明显增加 (P<0 .0 0 1) ,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改善 (P<0 .0 1) ,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径(L 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 (L VESD)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3月、6月后心胸比率、L VEDD、L VESD逐渐减小 (P<0 .0 5 ) ,CO、L VEF仍得以改善 ,尤其是在 3月时 L VEF改善显著 (P<0 .0 0 1)。结论 双腔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心肌病 缓慢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 双腔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愈汤治疗气血两虚型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海飞 黄丽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44-1246,共3页
目的:探索圣愈汤治疗气血两虚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0例气血两虚型缓慢性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圣愈汤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西药沙丁胺醇片2.4 mg口服每日3次。临床观... 目的:探索圣愈汤治疗气血两虚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0例气血两虚型缓慢性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圣愈汤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西药沙丁胺醇片2.4 mg口服每日3次。临床观察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效评介及证候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圣愈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有很好的疗效,并且能明显改善临床证候,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气血两虚 圣愈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缓慢型心律失常33例分析
5
作者 王履京 柳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3期2115-2115,共1页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且为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缓慢型心律失常在AMI中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本文对33例AMI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常见并发症 期死亡 临床意义 发生情况 临床资料 A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6
作者 金振一 张雪花 +3 位作者 金花 秦孝智 李宁 浦介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87-1291,共5页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人参、甘松等)治疗不同病因缓慢型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69例)和心宝丸对照组(65例)。治疗组口...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人参、甘松等)治疗不同病因缓慢型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69例)和心宝丸对照组(65例)。治疗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1.2g/次,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心宝丸180~360mg,每日3次,疗程4周。2组其它用药基本相同。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症状改善率治疗组(76.81%)显著高于对照组(41.54%),P<0.0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共73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37例),治疗后治疗组心率提高7.21次/min,对照组提高2.1次/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4h动态心电图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69.45%)显著优于对照组(27.03%),P<0.01。慢快综合征患者共48例(治疗组26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窦性心率提高的总有效率(73.08%)显著高于对照组(22.73%),P<0.01。24h动态心电图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慢快综合征患者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显效率治疗组(11.54%)高于对照组(4.55%),P<0.05。房室传导阻滞总例数(13例)较少,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6例中3例,对照组7例中1例由高度AVB转化为低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2.5%对3.6%)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效、安全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 缓慢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7
作者 张鑫 赵一秀 +1 位作者 孙延宏 张妍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缓慢性心律失常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其发病机制备受关注,本文主要论述自主神经及心脏细胞膜表面跨膜离子通道对心脏节律的调节作用。自主神经包括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时可通过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而减慢心率;交感神经抑... 缓慢性心律失常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其发病机制备受关注,本文主要论述自主神经及心脏细胞膜表面跨膜离子通道对心脏节律的调节作用。自主神经包括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时可通过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而减慢心率;交感神经抑制时则可通过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而减慢心律。心脏自律细胞、工作细胞膜表面跨膜离子流处于动态平衡是保证心脏正常起搏、传导的电生理学基础。SCN5A、Cav1.2、Cav1.3、HCN4等是编码心脏细胞膜表面离子通道的基因,其编码的离子通道对心脏节律有重要影响。本文就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自主神经 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cAMP/cGMP、Na^+-K^+-ATP酶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侯平 刘宁 +2 位作者 张明雪 马贤德 杨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360-361,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Na+-K+-ATP酶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用普萘洛尔制备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cAMP/cGMP、Na+-K+-ATP酶的影响。结果:参... 目的:通过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Na+-K+-ATP酶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用普萘洛尔制备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cAMP/cGMP、Na+-K+-ATP酶的影响。结果:参仙升脉口服液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明显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cAMP/cGMP、Na+-K+-ATP酶的活性,这可能是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仙升脉口服液 缓慢心律失常 CAMP/CGMP NA+-K+-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多糖对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NO、cGMP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唐汉庆 王兵 +5 位作者 廉春容 王露瑶 黄俊杰 赵善民 莫小强 王金花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7-81,共5页
为观察铁皮石斛多糖对NO、cGMP、Na+-K+-ATP酶活性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并探讨其效应机制,将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7组,每组10只。模型组高脂饲料及寒冷刺激6周,对照组基础饲料常态饲养。模型组第35天~第42天皮下多点注射垂体后叶素... 为观察铁皮石斛多糖对NO、cGMP、Na+-K+-ATP酶活性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并探讨其效应机制,将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7组,每组10只。模型组高脂饲料及寒冷刺激6周,对照组基础饲料常态饲养。模型组第35天~第42天皮下多点注射垂体后叶素(10μg/kg),对照组给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低、中、高剂量组,阿托品组和小檗碱组第35天~第42天分别灌胃铁皮石斛多糖(100、200、400mg/kg)、静脉注射阿托品(5mg/kg)、静脉注射小檗碱(8mg/kg),每天1次。第43天取材,检测血清NO、cGMP、Na+-K+-ATP酶活性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檗碱组血清NO、cGM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APD、APD90、ERP均延长(P<0.05或P<0.01),模型组造模后、小檗碱组给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及阿托品组NO、cGMP含量均降低(P<0.05或P<0.01);Na+-K+-ATP酶活性升高(P<0.05或P<0.01),高剂量组及阿托品组APD、APD90、ERP均缩短(P<0.05或P<0.01),高剂量组及阿托品组心率显著增高(P<0.01)。表明铁皮石斛多糖对NO、cGMP、Na+-K+-ATP酶活性均有影响,与剂量有关,通过NO-GC-cGMP通路提高心率,同时也可能通过NO间接调节Na+-K+-ATP酶活性或直接调节Na+-K+-ATP酶活性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多糖 冠心病 缓慢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老年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建强 秦永文 +2 位作者 郑兴 曹江 丁继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副作用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温阳、祛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于开锋 赵斌 +1 位作者 王兴 侯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益气温阳、祛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基础西药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颗粒剂... 目的观察应用"益气温阳、祛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基础西药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颗粒剂口服,比较两组的中医症状疗效、心电图改变、心率相关指标、生活质量评价等。结果治疗组在中医症状疗效、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心电图改善水平、心率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益气温阳、祛痰化瘀"治疗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在减轻患者病痛、提升心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具有较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缓慢心律失常 益气温阳 祛痰化瘀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任宝琦 樊冬梅 何晓红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919-921,共3页
目的:客观总结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主要中医证候及症状组成。方法:应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12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例,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2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可分为3类,分别为心阳虚衰... 目的:客观总结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主要中医证候及症状组成。方法:应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12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例,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2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可分为3类,分别为心阳虚衰、寒凝心脉、痰浊阻滞,并归纳出上述3类证候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以中医为主体,结合现代科研方法与手段,可促进缓慢型心律失常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证候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吉利 张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6-988,共3页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9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照组给予心宝丸治疗,两组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9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照组给予心宝丸治疗,两组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3,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24 h总心搏数、平静心率、24 h平均心率计24 h最慢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对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监测均在正常范围,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完成治疗。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阳虚瘀阻型缓慢性心率失常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率和改善临床症状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麻黄附子细辛汤 心宝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中药治疗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越 侯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7-163,共7页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仅有的根治方法为起搏器治疗。对于不能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中药的应用因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低,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体现出优势,被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临床使用。中药...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仅有的根治方法为起搏器治疗。对于不能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中药的应用因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低,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体现出优势,被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临床使用。中药成分复杂,可从多靶点多机制治疗疾病。综述了近年来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机制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缓慢心律失常 治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药理学的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罗蔚 郑景辉 +2 位作者 徐文华 伍新诚 李建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38-2346,共9页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探究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然后利用OMIM、GeneCards、CTD...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探究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然后利用OMIM、GeneCards、CTD数据库筛选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相关靶点,通过Draw Venn Diagram网站进行交集比对,获取麻黄细辛附子汤作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相关靶点;然后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进行网络靶点特性分析,并在Systemsdock数据库进行系统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了51个满足条件的药物有效成分及其263个作用靶点,566个缓慢型心律失常相关的疾病靶点,交集靶点共14个。GO分析得到63个相关生物过程,6项分子功能,10类细胞组成;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5条重要的信号通路;各分子与靶点之间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可能是通过唾腺分泌、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cGMP-pkg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来发挥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细辛附子汤 缓慢心律失常 系统药理学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声评价中药复方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平 朱芳 +2 位作者 丁眀岩 刘宁 于开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8期1732-1733,共2页
目的:通过超声评价应用中药复方参仙升脉口服液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脏功能的变化,以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应用普萘洛尔制备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大鼠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 目的:通过超声评价应用中药复方参仙升脉口服液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脏功能的变化,以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应用普萘洛尔制备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大鼠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运动节律及心肌运动幅度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复方参仙升脉口服液组显著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脏节律,对心肌运动幅度改变未见显著差异,但可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缓慢心律失常 心脏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伴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少敏 孙超 +2 位作者 王新宇 张媛 刘书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2-1006,共5页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右心室心肌被纤维和脂肪组织替代为病理特征,约50%的患者双心室受累[1]。西方人群该病患病率约为1/5000~1/1000,临床比较少见。...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右心室心肌被纤维和脂肪组织替代为病理特征,约50%的患者双心室受累[1]。西方人群该病患病率约为1/5000~1/1000,临床比较少见。在该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出现心律失常、右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以及全心衰竭等临床表现,是35岁以下人群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重要原因之一[2]。该病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特征,但房性心律失常同样很多见,长时间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本文报告1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ARVC伴发房性心动过速,并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脉灵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树楠 张再康 +2 位作者 李艳新 岳华 李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54-955,共2页
关键词 增脉灵 缓慢心律失常 心电图 希氏束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急症救治(6)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续5) 被引量:35
19
作者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心率过于缓慢,可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心率过于缓慢,可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必要时可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植入型循环心电监测仪。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处理首先需寻找诱因,进行病因治疗及纠正可逆性因素。药物治疗作用有限,必要时需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或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症状心动过缓 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清峰 曹静 王景存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2年第11期21-22,共2页
  缓慢性心律失常指窦性心率低于60次/分,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和室性逸搏等,目前西医治疗尚缺乏理想的药物,近年来应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该病作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中医药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