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陷湖盆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构型模式——以泌阳凹陷核一段Ⅰ-Ⅱ油组为例
1
作者 莫博文 陈仕臻 +3 位作者 秦玲 胡书奎 杨璐 文华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88,共8页
为明确泌阳凹陷南部泌304区块核桃园组一段Ⅰ-Ⅱ油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建立其沉积构型演化模式,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目的层沉积微相类型、单砂体构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 为明确泌阳凹陷南部泌304区块核桃园组一段Ⅰ-Ⅱ油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建立其沉积构型演化模式,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目的层沉积微相类型、单砂体构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断陷盆地陡坡背景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主体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岩石类型以分选性、磨圆度差的中、细砾岩为主,可识别出砾质主水道、近端水下分流河道、远端水下分流河道等7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微相。2)小层内发育连片状水下分流河道-孤立河口坝组合、交织状水下分流河道-孤立河口坝组合和窄带孤立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组合3种平面组合样式。单砂体分别发育下切叠置型、叠加接触型、泥岩分隔型3种垂向组合方式和侧切叠置式、对接式、泥岩嵌入式3种侧向组合方式。3)扇三角洲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演化模式,进积晚期阶段发育的单砂体以切割叠置关系为主,具有最好连通性,有望成为剩余油开发有利层系。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油气开发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 沉积演化模式 砂体构型 核桃园组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源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以八面河油田沙三上亚段5砂组为例
2
作者 胡心玲 吴华 +2 位作者 高中臣 殷海霞 潘翠兰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38,共11页
浅水三角洲已成为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进一步深入认识其沉积模式与砂体展布规律,对加快该类储层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八面河油田沙三上亚段5砂组为例,综合岩芯、测录井、分析化验等地质资料,研究近物源体系浅... 浅水三角洲已成为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进一步深入认识其沉积模式与砂体展布规律,对加快该类储层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八面河油田沙三上亚段5砂组为例,综合岩芯、测录井、分析化验等地质资料,研究近物源体系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建立区域特色的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在构造背景、古物源、古气候等因素影响下,八面河油田沙三上亚段5砂组岩性以细砂岩为主,自下而上砂体规模逐渐增加,整体呈进积特征,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河口坝基本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呈交织状连片分布,并在浅水区形成大面积席状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沉积 沉积相展布 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宋璠 孔庆圆 +3 位作者 张学才 曹海防 焦国华 杨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5-1288,共14页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齐古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气候转为干旱,齐古组沉积水体变浅且频繁振荡,1砂组—3砂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4砂组物源供给减弱、气候持续干旱,沉积相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2)与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水三角洲相比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变化较快,随着河道延伸逐渐分叉、改道出多种类型的河道砂。三角洲砂体颜色呈红灰间互的变化规律,砂岩岩性较细、成熟度低、分布规模不大。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湖盆可容空间不断减小,三角洲朵叶体中几乎不发育河口砂坝,沉积砂体主要为多种形态类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3)单一供给河道控制的沉积体规模有限且顺水流方向分异明显,发育高能水下主干河道、中-高能网状分流河道和低能改造型分流河道3种沉积微相。单砂体间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 齐古组 侏罗系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齐古组浅水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美 任新成 +2 位作者 商丰凯 徐佑德 曲彦胜 《特种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6,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A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多口钻井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展示了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齐古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有利砂体分布控制因素及模式不清等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重矿物及微量元素... 准噶尔盆地腹部A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多口钻井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展示了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齐古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有利砂体分布控制因素及模式不清等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重矿物及微量元素等资料,对研究区齐古组浅水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表明:浅水河控三角洲形成于多物源供给、水体较浅且频繁震荡、水动力中等的沉积环境,砂体类型以河坝复合体为主,岩石普遍为氧化色。根据砾石层厚度、粒径、层理规模等将河坝复合体划分为主水道+残余河口坝、分支水道+残余河口坝、残余河口坝为主3类。其中,分支水道+残余河口坝、残余河口坝为主的河坝复合体为有利砂体,其分布主要受控于基准面变化、河道供源与古地貌、河流与波浪作用影响。有利砂体纵向上分布在基准面上升的中期;平面上分布在与主水道距离适中的斜坡区和平台区。该研究成果深化了浅水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可为下一步优选区带提供依据,也可为类似区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河控三角洲 沉积环境 砂体类型 沉积模式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控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S59区块山西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欧阳诚 段新国 +5 位作者 方健 刘金库 吴婷 彭宇 李洲 宋荣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6,129,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S59区块山一段,整体具有构造稳定、地势平坦、古水深较浅、湖平面频繁升降、物源充足等特点,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取心井岩心分析及侧井相分析,探讨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浅水三... 鄂尔多斯盆地S59区块山一段,整体具有构造稳定、地势平坦、古水深较浅、湖平面频繁升降、物源充足等特点,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取心井岩心分析及侧井相分析,探讨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山一段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浅水三角洲的陆上部分沉积过程与曲流河沉积具有一致性,发育边滩、“渐弃型”废弃河道、决口扇和洪泛平原等微相,平面上河道在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形成边滩微相。此外在凹岸发育一定规模的废弃河道,河道砂体呈南北向分布,发育少量的决口扇沉积,在河道间发育细粒沉积洪泛平原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的建立为预测优质砂体发育位置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山一段 河控浅水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亚相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69
6
作者 唐勇 徐洋 +1 位作者 李亚哲 王力宝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2,共7页
玛湖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坳陷盆地背景下近物源的粗粒沉积物,岩心上可识别出13类岩相、7种沉积微相,是在平缓斜坡背景下的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在凹陷斜坡区发育多个扇三角洲,各扇体之... 玛湖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坳陷盆地背景下近物源的粗粒沉积物,岩心上可识别出13类岩相、7种沉积微相,是在平缓斜坡背景下的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在凹陷斜坡区发育多个扇三角洲,各扇体之间相互搭接连片。该类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的形成与3个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一是沉积时持续隆升的周缘老山、稳定的水系为各大扇体提供充足的物源;二是具备盆大、水浅、坡缓的良好古地理背景;三是持续湖侵、多级坡折,是大面积砂体叠加连片的一个重要条件。建立了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有效指导了凹陷区油气勘探重大突破与储量快速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百口泉组 上乌尔禾组 三角洲 沉积模式 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上乌尔禾组退覆式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滩坝复合砂砾岩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文建 郭瑞婧 +5 位作者 唐勇 纪友亮 马铮涛 刘笑语 梁涛 马玉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4-599,共16页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从源外常规圈闭逐渐走向源内岩性圈闭,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是该盆地增储上产的主力层系,沉积体系展布对上乌尔禾组岩性油气藏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利用岩心数据、薄片资料等,并结合地震数据和钻测井资料,对准噶尔...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从源外常规圈闭逐渐走向源内岩性圈闭,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是该盆地增储上产的主力层系,沉积体系展布对上乌尔禾组岩性油气藏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利用岩心数据、薄片资料等,并结合地震数据和钻测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体系分布特征进行了识别和刻画,总结了大型退覆式扇(辫状河)三角洲-滩坝复合砂砾岩体的沉积模式,并分析了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滩坝等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在盆地西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在盆地东部和北部,滩坝相叠置在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之上或在其前端独立分布;(2)准噶尔盆地上乌尔禾组各段沉积体系是在整体湖侵的背景下发育的,乌一段沉积时期湖盆面积较小,沉积的砂体较厚,延伸距离近,靠近凹陷的中央;乌二段沉积时期物源持续供应,湖盆水体加深,湖盆面积增加,沉积砂体厚度薄,分布广;乌三段沉积时期湖侵作用增强,湖盆面积进一步扩大,湖盆内广泛发育湖泛泥岩;(3)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在湖平面不断变化与湖浪的改造下,形成了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滩坝复合砂砾岩体;(4)准噶尔盆地上乌尔禾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气候、物源供给、湖平面变化和沉积时的古地形坡度和古地貌。该研究为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上乌尔禾组 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滩坝 复合砂砾岩体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白垩系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彬滔 马轮 +6 位作者 洪亮 史忠生 庞文珠 薛罗 王磊 代寒松 赵艳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8-1072,共15页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观察、层序划分、地震反射特征与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发现研究区复合扇体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和重力流成因的滑塌扇,滑塌扇具有两类形貌特征,第一类为受坡折控制的线状供源滑塌扇,第二类为受较陡地形坡度控制的单点供源多级滑塌扇。白垩系研究层段刻画出五期扇体,单期复合扇体内部具有退积特征,多期复合扇体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垂向演化特征,其中下白垩统Renk组沉积末期复合扇体规模最大,达到148 km^(2)。复合扇体演化主要受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以及相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足、短轴构造隆升幅度大的时期,复合扇体规模更大,相对湖平面下降初期和上升初期滑塌扇最为发育。提出A凹陷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发生沉积格局转换的新认识,明确了断陷期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勘探潜力,指导了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白垩系 复合沉积 三角洲 滑塌 沉积演化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和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215
9
作者 朱筱敏 刘媛 +7 位作者 方庆 李洋 刘云燕 王瑞 宋静 刘诗奇 曹海涛 刘相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9,共11页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北部和西南方向,具备了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即盆地基底稳定沉降,盆广坡缓;古气候干热,古温度可达37℃;母源区物理风化作用强...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北部和西南方向,具备了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即盆地基底稳定沉降,盆广坡缓;古气候干热,古温度可达37℃;母源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古水体浅,小于10m,湖平面波动频繁,湖泊水位发生旋回变化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具有以下典型沉积特征:岩性细,成熟度中等,粒度概率曲线具有牵引流沉积特征;砂岩中发育有丰富的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紫红色泥岩大面积展布,生物扰动强烈;垂向上多个间断正韵律相互叠置;具有叠瓦状前积反射地震相;三角洲大面积稳定展布,砂地比值低;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席状砂,不发育河口坝。气候是浅水三角洲展布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泊收缩,河流携带碎屑物质长距离搬运,形成枝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超过20km,宽度为800~1 800m。在湿润气候条件下,湖泊扩张,受湖泊的阻碍作用,河道频繁分叉改道,形成网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不超过15km,宽度为500~1 600m。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广,纵横叠置,利于构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白垩系泉头组 浅水三角洲 形成条件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以鄱阳湖赣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71
10
作者 金振奎 李燕 +4 位作者 高白水 宋宝全 何宇航 石良 李桂仔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0-723,共14页
在我国,缓坡三角洲形成了不少大油田。关于缓坡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前人做了大量研究,但大都针对古代地层。由于古代地层精细对比和沉积环境解释常常因人而异,因此总结出来的沉积模式五花八门,可靠性较低。鉴于此,本文从现代实例入手,选... 在我国,缓坡三角洲形成了不少大油田。关于缓坡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前人做了大量研究,但大都针对古代地层。由于古代地层精细对比和沉积环境解释常常因人而异,因此总结出来的沉积模式五花八门,可靠性较低。鉴于此,本文从现代实例入手,选择了鄱阳湖赣江三角洲,采用野外实地测量、探槽、浅钻孔、探地雷达、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其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认识:1在三角洲平原上发现了两种新的砂体类型,即汊口滩和并口滩,分别位于分流河道分汊处和合并处,这意味着分流河道的分汊、合并部位也是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2在分流河道砂体中存在连片披覆型、孤立充填型、孤立残留型三种类型的落淤层,并提出了其形成机制;3统计了分流河道的定量参数,提出了分流河道宽度的变化规律,即从上三角洲平原到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逐渐变窄,分一次分汊其宽度平均降低1/2,而且分汊频率增高,数量变多,弯度降低,沉积物变细变薄,砂体间连通性变差;4三角洲前缘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而是发育河口坝和席状滩;5由于坡度平缓,湖平面小幅度变化会引起湖岸线大规模进退,可导致水下与水上沉积频繁交互,因此缓坡三角洲沉积在地震上不会有叠瓦状或反S形前积反射,而是呈平行或亚平行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缓坡三角洲 沉积模式 定量参数 汊口滩 并口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被引量:56
11
作者 孙雨 马世忠 +3 位作者 姜洪福 刘云燕 丛林 刘宗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02-1509,共8页
利用22口井的岩芯资料和近4000口井的录井、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系统分析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研究揭示该三角洲体系骨架砂体为大量、密集(平均分布密度1.02支/km)、窄的(多为200~300m)水下分流河... 利用22口井的岩芯资料和近4000口井的录井、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系统分析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研究揭示该三角洲体系骨架砂体为大量、密集(平均分布密度1.02支/km)、窄的(多为200~300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连续且水下延伸较远,直至消失变成薄的席状砂,河口坝砂体不发育且呈明显的河控性(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及前方,呈顺源窄带状)。在深入认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沉积背景、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类型等基础上,建立了葡萄花油层的沉积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又进一步建立了6种亚相区沉积模式,即: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外前缘区"浪控席状砂"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外前缘过渡区"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控席状砂"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前缘区"河控河口坝"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前缘区"河控带状体"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分流平原过渡区"近岸"模式和河控浅水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河控带状体"模式。这为本区储层空间分布模式建立、骨架成因单砂体识别及油田进一步挖潜与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浅水三角洲 沉积模式 沉积特征 分流河道 三肇凹陷 葡萄花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沙二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40
12
作者 操应长 韩敏 +2 位作者 王艳忠 谭明友 张营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582,601,共8页
车镇凹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地形相对平缓,普遍发育了浅水三角洲沉积。在钻井岩心描述及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车镇凹陷沙二段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沉积主体,可划... 车镇凹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地形相对平缓,普遍发育了浅水三角洲沉积。在钻井岩心描述及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车镇凹陷沙二段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沉积主体,可划分为内前缘和外前缘,具有相带宽、水下分流河道骨架砂体发育、席状砂大面积分布的特征。浅水三角洲砂体以中细砂岩、粉细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粒度概率图以滚动跳跃加悬浮式、一跳一悬式和两跳一悬式为主;发育反映河流作用的各种层理构造、反映湖浪改造作用的浪成层理和波痕以及生物扰动等沉积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沙河街组 车镇凹陷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152
13
作者 朱筱敏 邓秀芹 +3 位作者 刘自亮 孙勃 廖纪佳 惠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8,共10页
浅水三角洲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和油气勘探重点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了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并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大量野外露头、岩心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具有利于... 浅水三角洲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和油气勘探重点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了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并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大量野外露头、岩心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具有利于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大型坳陷湖盆地质背景,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粒度较粗、塑性岩屑较多、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发育交错层理和间断正韵律、水下分支河道多叉、砂厚、延伸远等沉积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时期,沉积区距物源区相对较近,河道宽深比较大,发育浅水沉积构造和沉积韵律,构造活动和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三角洲的发育,形成了"小平原、大前缘"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辫状三角洲 沉积模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45
14
作者 刘柳红 朱如凯 +3 位作者 罗平 周川闽 张兴阳 翟文亮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7-675,共9页
针对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在大量露头观察、岩心描述基础上,结合测井和地震分析,认为研究区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根据煤岩产状、砂岩中植物颈干与碎片、河道底部冲刷程度、滞留沉积类型、层理类型等特征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 针对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在大量露头观察、岩心描述基础上,结合测井和地震分析,认为研究区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根据煤岩产状、砂岩中植物颈干与碎片、河道底部冲刷程度、滞留沉积类型、层理类型等特征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4种亚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浅水三角洲模式:一种为以须五段为代表的低物源供给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另一种为以须六段为代表的高物源供给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低物源供给型的下三角洲平原发育的煤是良好烃源岩,高物源供给型的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决口沉积为优质储层发育相带,两者匹配,构成良好的生储组合,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辫状河 沉积模式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被引量:183
15
作者 张昌民 尹太举 +1 位作者 朱永进 柯兰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3-944,共12页
浅水湖盆三角洲与一般三角洲具有明显的差异,为弄清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砂体分布规律,以现代沉积、地震属性反演和密井网区解剖,确定了两种特征截然不同的浅水湖盆三角洲,即枝状的分流河道型三角洲和连片的分流砂坝型三角洲(现代洞... 浅水湖盆三角洲与一般三角洲具有明显的差异,为弄清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砂体分布规律,以现代沉积、地震属性反演和密井网区解剖,确定了两种特征截然不同的浅水湖盆三角洲,即枝状的分流河道型三角洲和连片的分流砂坝型三角洲(现代洞庭湖和鄱阳湖、尕斯N1—N21油田、BZ28和BZ26区块三维地震属性)。枝状三角洲骨架砂体发育的主体为天然堤,三角洲呈现出明显的树枝状,各朵体分散、朵体间不连接或通过决口水道连接。三角洲整体上不具备广阔的平原相带,呈现出窄条状的特征。分流砂坝型三角洲发育的主体是分流砂坝,砂呈现朵状、坨状,朵体发育集中,基本上呈现片状分布,在各朵体之间部位会发育分流间湾沉积,但常常因朵体增长而被填充,最终常表现为浅水沼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盆三角洲 沉积模式 分流砂坝 分支河道 砂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砂体类型及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42
16
作者 张莉 鲍志东 +4 位作者 林艳波 陈玉明 林晓海 窦鲁星 孔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736,共10页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数据,结合现代沉积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简称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不同相带内砂体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沉积过程建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姚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主要发...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数据,结合现代沉积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简称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不同相带内砂体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沉积过程建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姚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由活动水道、边滩及汊口浅滩组成的主干分流河道砂体和复合砂体,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末端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在河口建设作用和随后的河流冲刷改造作用控制下逐步推进,早期三角洲前缘逐渐演化为三角洲平原,并被分流河道沉积改造,在前方河口部位不断沉积形成新的三角洲前缘。在上述沉积过程控制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的主干分流河道规模逐渐减小、河口坝保存程度逐渐变好,不同类型砂体组合形成受分流河道控制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乾安地区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主干分流河道内部的边滩和活动水道砂体储集条件最好,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发育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 姚家组 浅水三角洲 砂体类型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47
17
作者 纪友亮 李清山 +1 位作者 王勇 胡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9-19,共11页
扇三角洲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较为发育的一种沉积类型,集中分布在凹陷南部陡坡带一侧,是该区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根据岩芯、测井、地震、粒度等资料,对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高邮凹陷戴南组的... 扇三角洲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较为发育的一种沉积类型,集中分布在凹陷南部陡坡带一侧,是该区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根据岩芯、测井、地震、粒度等资料,对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高邮凹陷戴南组的沉积相模式。根据单井沉积相、连井沉积相分析以及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和砂地比图综合分析,确定了戴南组各亚段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编制了戴南组各亚段沉积相分布图。结果表明: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地形陡,存在扇三角洲发育的条件,也存在反映浅水环境的岩性特点,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反映了近物源的条件,还发现反映牵引流和重力流共存的沉积构造特点;从地震反射特征上看,反射结构不稳定,并发现向盆地边缘加厚的楔形地震相。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戴南组扇三角洲相各微相进行了分析,共划分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水上分流河道、漫滩沼泽、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和席状砂等微相,最后详细阐述了各微相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沉积 模式 三角洲 戴南组 古近系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米退积型与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顺明 宋新民 +3 位作者 刘曰强 王友启 李艳明 唐后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5-672,共8页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三间房组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基于单分流河道识别: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小,分流河道宽深比30~58,平面形态纵向由枝状向指状演化,发育CSm→MSp-l→FSh→FSp-h→FStr→FSp-h→Fr较细岩石相组合;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大,分流河道宽深比53~108,平面形态纵向呈指状-枝状-片状演化,发育SCm→GCSm→CStr→FSp-h→FSp-l较粗岩石相组合,湖底坡折带发育小型河口坝。水气交替注入能较大幅度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米油田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单砂层 沉积微相 砂体叠加样式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地区百口泉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被引量:43
19
作者 邹妞妞 史基安 +3 位作者 张大权 马崇尧 张顺存 鲁新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7-615,共9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三叠纪强烈的同生断裂活动和逆冲推覆构造使西北缘三叠系为大型内陆坳陷湖盆沉积,发育多级坡折,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控制了玛北地区扇体的发育。通过岩芯、铸体薄片及测井资料,结合地层超覆叠置、岩性纵向组合...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三叠纪强烈的同生断裂活动和逆冲推覆构造使西北缘三叠系为大型内陆坳陷湖盆沉积,发育多级坡折,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控制了玛北地区扇体的发育。通过岩芯、铸体薄片及测井资料,结合地层超覆叠置、岩性纵向组合及砂体的展布分析可知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发育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根据沉积相标志和扇三角洲内部成因沉积单元的精细刻画,识别出3种亚相和11种微相:即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水上泥石流砾岩微相、辫状河道砂砾岩微相、平原河道间砂泥岩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主河道砾岩微相、水下河道砂砾岩微相、水下泥石流砂砾岩微相、水下河道间砂泥岩微相、水下河道末端砂岩微相、河口坝—远砂坝砂岩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的前扇三角洲粉砂岩微相和前扇三角洲泥岩微相。玛北地区三叠系是在湖侵背景下多级坡折控制的扇体,扇三角洲是重力流与牵引流综合沉积作用的结果,向北东物源方向呈退积沉积,是一种典型的湖侵退积型扇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北地区 三叠系 百口泉组 三角洲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萎缩期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与沉积模式——以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古近系沙三段上亚段和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43
20
作者 赵伟 邱隆伟 +1 位作者 姜在兴 陈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9-1027,共9页
通过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上亚段和沙二段地层沉积体系的划分以及沉积体系与层序格架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断陷湖盆的萎缩期也可以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与坳陷型湖盆浅水三角洲不同的是,它的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形态和砂体展... 通过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上亚段和沙二段地层沉积体系的划分以及沉积体系与层序格架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断陷湖盆的萎缩期也可以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与坳陷型湖盆浅水三角洲不同的是,它的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形态和砂体展布特征等具有明显阶段性的变化,并且该变化与湖盆体系域的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在低位和湖退体系域,三角洲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平面上形态与曲流河类似,有水下决口扇,单砂体厚度较大,但横向连续性差;而在湖进和高位体系域,三角洲主要发育分流河口砂坝微相,平面呈朵页状或舌状,单砂体厚度薄,但横向连续性好。浅水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受古物源、古地形、古水深和古水动力强度的共同影响,而构造运动引起的体系域和水深变化是造成三角洲阶段性发育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断陷湖盆 牛庄洼陷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