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东地区B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沉积微相特征及缓坡模式 被引量:4
1
作者 吴婷 段新国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295,共13页
通过岩心铸体薄片观察、测井曲线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结合区域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沉积背景,综合分析中东地区B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沉积微相特征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1)古盐度参数Z值为127.14~130.40,δCe值呈现负异常,为... 通过岩心铸体薄片观察、测井曲线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结合区域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沉积背景,综合分析中东地区B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沉积微相特征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1)古盐度参数Z值为127.14~130.40,δCe值呈现负异常,为氧化且盐度变化不大的海相沉积环境;(2)储层段识别出高能生屑滩、低能生屑滩、藻屑滩、上外缓坡、下外缓坡和滩间6种微相类型,其中生屑滩微相和藻屑滩微相在研究区内广泛分布,滩间微相仅在东南部发育;(3)研究区Khasib组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岩缓坡-斜坡沉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海水逐渐变浅,陆源沉积物逐渐增多,上覆Tanuma组的泥质沉积终止了Khasib组碳酸盐沉积。生屑滩微相和藻屑滩微相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地区 Khasib组 生屑滩微相 藻屑滩微相 缓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沉积模式
2
作者 刘静静 李军 +5 位作者 邬长武 郭荣涛 郭永强 高蔚原 史丹妮 吴高奎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3,共10页
勘探实践表明,储层沉积特征是影响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油气高产的关键因素,优质储层主要为发育在古隆起之上的微生物礁和浅滩相碳酸盐岩。基于地震资料构造解析及重力资料,重新厘定桑托斯盆地盐下构造单元和古隆起的分布,将盆地... 勘探实践表明,储层沉积特征是影响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油气高产的关键因素,优质储层主要为发育在古隆起之上的微生物礁和浅滩相碳酸盐岩。基于地震资料构造解析及重力资料,重新厘定桑托斯盆地盐下构造单元和古隆起的分布,将盆地划分为5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外部隆起带是由南大西洋裂开过程中发生跃迁后产生的废弃洋中脊发育而来,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礁的发育。基于钻井和地震资料,开展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沉积相系列研究,明确盐下核心区坳陷地层沉积相展布,结合裂陷期构造特征及古地貌,建立大型缓坡型、孤立基底高型、台内高地型和陡坡型4类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模式,其中大型缓坡型、陡坡型沉积模式受单斜断块控制,台内高地型沉积模式受断隆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外部隆起带;孤立基底高型沉积模式受断垒控制,主要分布在西部坳陷带和外部坳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托斯盆地 湖相碳酸盐岩 大型缓坡型沉积模式 孤立基底高型沉积模式 台内高地型沉积模式 陡坡型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天海 许多年 +3 位作者 吴涛 关新 谢再波 陶辉飞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10,共13页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准确识别扇三角洲各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对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精度三维开发地震和大量钻井、测井资料,采用沉积相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和古地貌恢复等方法,...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准确识别扇三角洲各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对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精度三维开发地震和大量钻井、测井资料,采用沉积相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和古地貌恢复等方法,对沙湾凹陷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沙湾凹陷百口泉组可划分出3个四级层序和数个五级层序,且3个四级层序分别对应百口泉组的3个层段,五级层序受短期沉积旋回控制,分别对应不同的沉积微相。②均方根振幅属性对岩性变化更为敏感,能量高值区对应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值区对应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低能量区对应滨浅湖亚相。③百一段和百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湖盆面积小,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百三段沉积时期湖盆面积增大,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为典型的水进退积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性较好,被滨浅湖亚相的泥质岩所覆盖,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④研究区百口泉组扇体规模大、物源近,岩性以砂砾岩为主,为缓坡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潜在的有利成藏区,是油气资源规模发现的重点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砂砾岩 古地貌 沉积相 缓坡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百口泉组 三叠系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下奥陶统沉积相与层序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川 张维圆 +1 位作者 付勇 夏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2-911,共20页
【目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GOBE)是海洋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该时期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和层序的研究可揭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及海平面变化历史,并为奥陶纪生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演... 【目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GOBE)是海洋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该时期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和层序的研究可揭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及海平面变化历史,并为奥陶纪生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的探讨提供沉积背景和等时地层格架。【方法】在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显微镜下观察的基础上,识别了黔北地区瓢儿田剖面下奥陶统(桐梓组和红花园组)的岩相类型,进一步分析了沉积模式和高频米级沉积旋回及沉积层序,最后探讨了沉积演化过程中的控制因素。【结果和结论】(1)瓢儿田剖面下奥陶统发育10种岩相类型,主要形成于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且桐梓组和红花园组沉积时期分别以非骨架碳酸盐颗粒和骨架碳酸盐颗粒为特征;(2)桐梓组和红花园组主要发育非对称性的开阔海沉积旋回;(3)识别出3个半三级层序(Sq1~Sq4),每个三级层序均为Ⅱ型层序界面(即岩性转换面)所限。其中Sq1~Sq3为完整的三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TST)和海退体系域(Regressive Systems Tract,RST)构成,但Sq4仅发育TST;(4)瓢儿田剖面下奥陶统的沉积演化和层序发育主要受不同级次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古地理格局的共同控制。其中不同级次相对海平面波动制约着沉积相的垂向演化,古地理格局则控制着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缓坡模式 沉积旋回 沉积层序 相对海平面变化 古地理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