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6篇文章
< 1 2 1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墨加热-冷凝回流消煮-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土壤中缓效钾的含量 被引量:1
1
作者 谢轶 吴小芳 +1 位作者 陈泰芳 白小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9-423,共5页
为解决行业标准NY/T 889—2004测定土壤中缓效钾时油浴加热操作困难、硝酸易溅射、火焰光度计灵敏度低等问题,用石墨加热替代油浴加热,用自制冷凝回流消化管替代NY/T 889—2004中的消化管和漏斗,提出了题示研究。取过16目(1 mm)筛的风... 为解决行业标准NY/T 889—2004测定土壤中缓效钾时油浴加热操作困难、硝酸易溅射、火焰光度计灵敏度低等问题,用石墨加热替代油浴加热,用自制冷凝回流消化管替代NY/T 889—2004中的消化管和漏斗,提出了题示研究。取过16目(1 mm)筛的风干土壤样品2.50 g置于自制冷凝回流消化管中,加入1 mol·L^(-1)硝酸溶液25.0 m L,摇匀,置于石墨消解仪中,于135℃煮沸12 min(从沸腾开始计时),趁热倒入漏斗中,滤液置于100 m L容量瓶中,用0.1 mol·L^(-1)硝酸溶液15 m L冲洗消化管,再倒入漏斗,共重复4次,合并所有滤液,最后用水定容。在射频功率1 150 W,辅助气流量0.6 L·min^(-1),分析谱线766.491 nm的条件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缓效钾的含量。结果表明,钾元素的质量浓度在0.10~30.00 mg·L^(-1)内与对应的响应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143s)为1 mg·kg-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8.0%~97.5%。方法用于15种标准物质分析,测定值均在认定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且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均不大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加热-冷凝回流消煮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土壤 效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放大型电涡流扭矩阻尼器的缓速性能研究
2
作者 华旭刚 黄豪 +3 位作者 王文熙 王帅 余天赋 陈政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由于展开速度过快,旋转机构展开到预定形态时常引起机构与限位装置碰撞而造成损坏,如SpaceX公司生产的猎鹰9号火箭在折叠支腿展开过程中,过大转角速度可能导致支腿销铰破坏.加装阻尼器可减缓机构转速,提升展开安全性,是火箭稳定着陆的... 由于展开速度过快,旋转机构展开到预定形态时常引起机构与限位装置碰撞而造成损坏,如SpaceX公司生产的猎鹰9号火箭在折叠支腿展开过程中,过大转角速度可能导致支腿销铰破坏.加装阻尼器可减缓机构转速,提升展开安全性,是火箭稳定着陆的前提与保证.传统位移型阻尼器不具备速度适应能力,在应用于机构展开时存在展开卡死风险;而传统高压油液阻尼器在高速运作下易引发漏液造成失效.电涡流扭矩阻尼器作为一类新型的速度型阻尼器,可用于减缓机构转动角速度,具有不需外接电源、无工作流体、耐久性强等优势,但因永磁体与导体板的相对运动速度小导致其耗能效率不高,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为加强传统复合管电涡流阻尼器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磁路优化后的复合管电涡流扭矩阻尼器.相较于传统的复合管电涡流阻尼器,本文提出的阻尼器有更小的磁漏和安装体积,此外,加入齿轮增速装置提升其工作转速,进一步提升耗能性能.基于COMSOL分析软件建立了电涡流扭矩阻尼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空气间隙、导体管厚度、背铁厚度等参数对扭转阻尼系数的影响;同时考虑安装空间尺寸,推导了电涡流阻尼力计算公式,提出了复合管电涡流扭矩阻尼系数估算公式.制造了速度放大型电涡流扭矩阻尼器样机和展开机构原理验证装置,并进行了冲击缓速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特定的阻尼器参数,合理地对永磁体及导体板的厚度取值,能获得较大的扭转阻尼系数;本文提出的阻尼系数估算方法能精确描述速度放大型电涡流扭矩阻尼器在阻尼线性段的力学性能;采用质量为12 kg左右的阻尼器样机可将试验展开机构在最不利工况下的最终动能耗散效率达41.6%,具有较强耗能效率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耗能 电涡流扭矩阻尼器 速度放大 速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网络上临界溶液温度型深部调剖缓膨凝胶颗粒的制备及性能
3
作者 王犁 曾燚 +3 位作者 黄晶 钱洪芳 周利华 武元鹏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9-1856,共8页
以甲基丙烯酰胺(MAAm)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2,2-二乙氧基苯乙酮(I-2959)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和浸泡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酰胺/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MAAm/PDMAA)双网络上临界溶... 以甲基丙烯酰胺(MAAm)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2,2-二乙氧基苯乙酮(I-2959)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和浸泡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酰胺/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MAAm/PDMAA)双网络上临界溶液温度(UCST)型水凝胶,将其用于调剖堵水。采用SEM、FTIR、高温流变仪对水凝胶的形貌、氢键作用和温度响应性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其温度响应下的溶胀性能以及氢键供体(胺基)和氢键受体(羰基)比例对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MAAm)∶n(DMAA)=2∶1时,制备的双网络UCST型水凝胶(PMAAm/PDMAA-2.0)具有较高的转变温度(90℃),拉伸强度最大可达13.8 MPa,拉伸断裂伸长率为100.9%,压缩应变在80%时的压缩强度最大可达4.0 MPa。PMAAm/PDMAA-2.0的UCST响应能力主要来源于聚合物链之间氢键的缔合与解离,其能够在低温下抗溶胀,高温下吸水膨胀倍数可达40倍,并且拥有0.65 MPa的突破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临界溶液温度 深部调剖 膨颗粒 氢键缠结 双网络凝胶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倾结构面岩体在梯度应力作用下的岩爆模型
4
作者 吝曼卿 卢祥龙 +3 位作者 夏元友 张兰 廖奇 杨涛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80,共14页
深部开挖引起的围岩梯度应力和岩层天然赋存的缓倾硬性结构面是影响岩爆特性的重要因素。借助气液复合加载的岩爆模拟装置,对预制含不同硬性缓倾结构面大尺寸(400 mm×600 mm×1 000 mm)类岩体试件进行了三向加载-单面卸载的应... 深部开挖引起的围岩梯度应力和岩层天然赋存的缓倾硬性结构面是影响岩爆特性的重要因素。借助气液复合加载的岩爆模拟装置,对预制含不同硬性缓倾结构面大尺寸(400 mm×600 mm×1 000 mm)类岩体试件进行了三向加载-单面卸载的应力梯度加卸载岩爆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声发射、红外辐射和高速摄影等多种监测手段,研究了含缓倾结构面试件的岩爆演化特征及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缓倾结构面的存在对试件的破坏模式具有控制性作用,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岩爆坑的边界与形态,并加速了岩爆的发生;验证了试件发生岩爆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试件结构面之间的区域,且该区域的红外辐射值和DIC应变场在破坏之前显著高于卸载面其他位置;随着缓倾结构面倾角的增大,试件声发射峰值能量和累计能量均随之增大,产生的剪切破坏占总破坏比例上升,孕育的岩爆烈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 倾结构面 梯度应力 破坏特征 声发射 数字图像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
作者 罗瑾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3期76-79,共4页
本文以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入100%、90%缓控释氮肥时,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种植经济效益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综合考虑,认为控释氮肥替代普... 本文以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入100%、90%缓控释氮肥时,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种植经济效益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综合考虑,认为控释氮肥替代普通尿素并减氮10%水稻种植效果最佳,是适宜邵阳市水稻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技术在“潮汐”式水培蔬菜中的应用
6
作者 樊晨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2期49-51,共3页
营养液的频繁更换和养分浓度的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传统潮汐式水培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缓控释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施肥技术,通过调控养分释放速率,可实现营养液的精准管理,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阐述了潮汐式水培系统发展状况及应用优势,分析... 营养液的频繁更换和养分浓度的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传统潮汐式水培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缓控释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施肥技术,通过调控养分释放速率,可实现营养液的精准管理,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阐述了潮汐式水培系统发展状况及应用优势,分析了缓控释技术原理及其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论述了缓控释技术在潮汐式水培蔬菜中的应用步骤与方法,并对缓控释技术在“潮汐”式水培蔬菜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式水培 控释技术 蔬菜生产 营养液管理 精准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膜型功能缓控释肥及其膜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成静 唐雨昂 +6 位作者 朱星宇 蔡晴雯 王怡丹 贠一新 袁旭峰 朱万斌 王洪亮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包膜型缓控释肥通常具有核-壳结构,通过控制外部壳层来调控内层肥料的释放速度,可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增加作物产量,作为传统化肥替代品备受关注。而包膜型缓控释肥的核心在于对所包覆的膜材料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包膜材料都... 包膜型缓控释肥通常具有核-壳结构,通过控制外部壳层来调控内层肥料的释放速度,可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增加作物产量,作为传统化肥替代品备受关注。而包膜型缓控释肥的核心在于对所包覆的膜材料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包膜材料都有生产成本较高、难以降解等缺点。因此,开发缓控释性能好、容易降解、环境友好的功能化膜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方向。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包膜型功能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重点从无机、有机和无机-有机复合材料3个方面介绍包膜型缓控释肥膜材料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包膜型缓控释肥性能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包膜型缓控释肥的制备工艺及缓控释机理;针对该类型肥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型控释肥 生物质 膜材料 可持续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机器学习的缓倾斜铝土矿矿柱承载力预测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德玉 朱德福 +1 位作者 于彪彪 王沉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1526,共16页
矿柱强度具有显著的倾角效应,准确预测倾斜矿柱的强度是保障倾斜矿体地下采场安全的关键。为准确预测缓倾斜矿柱强度,融合运用参数化建模的灵活交互性、数值模拟的样本数据强扩展性与机器学习方法的数据驱动优势,建立缓倾斜矿柱强度预... 矿柱强度具有显著的倾角效应,准确预测倾斜矿柱的强度是保障倾斜矿体地下采场安全的关键。为准确预测缓倾斜矿柱强度,融合运用参数化建模的灵活交互性、数值模拟的样本数据强扩展性与机器学习方法的数据驱动优势,建立缓倾斜矿柱强度预测模型。基于Rhino中Grasshop-per平台编制缓倾斜矿柱参数化建模程序,结合某铝土矿裂隙产状参数构建了200组黏合块体-离散裂隙网络(BBM-DFN)矿柱数值模型。采用FLAC^(3D)-3DEC耦合模拟方法,依据试错法标定后的岩块与节理参数,开展了缓倾斜矿柱承载特性试验,监测并建立了机器学习缓倾斜矿柱强度数据集,且验证了此数据集的可靠性。分别以支持向量机(SVM)、极限学习机(ELM)、轻量梯度提升机(LightGBM)构建了缓倾斜矿柱强度预测模型,利用遗传编程(GP)和改进的量子粒子群算法(IQPSO)2种优化算法进一步提高模型性能,建立了缓倾斜矿柱强度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结果表明:矿体倾角对矿柱强度影响显著,同一尺寸矿柱随倾角的增加其强度显著下降,而不同宽高比矿柱的影响规律存在差异;当宽高比小于1时,矿柱影响因子敏感性主次顺序为:倾角>高度>宽度;当宽高比大于1时,其影响因子敏感性主次顺序为:宽度>倾角>高度;交叉验证了SVM模型是缓倾斜矿柱强度预测的最佳模型(R^(2)=0.921;R_(EVS)=0.926;R_(MAE)=1.225;R_(MSE)=2.367),结合GP与IQPSO算法优化后模型预测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2)=0.976;R_(EVS)=0.977;R_(MAE)=0.465;R_(MSE)=0.862)。采用GP的符号回归方法得到了缓倾斜铝土矿柱强度表达式,对比经典矿柱强度理论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拓新了倾斜矿柱强度的预测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化建模 数值模拟 机器学习 倾斜矿柱 强度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谷缓苏干燥工艺关键参数优化试验
9
作者 曲天奇 万霖 +3 位作者 车刚 张智 张骐麟 钟国良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0,共6页
针对传统干燥后稻谷裂纹率较高、稻谷品质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探究缓苏温度、缓苏比、稻谷初始含水率等工艺参数对稻谷裂纹增率、干燥速率影响及缓苏工艺抑制稻谷干燥性裂纹的机理。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稻谷缓苏干燥工艺参... 针对传统干燥后稻谷裂纹率较高、稻谷品质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探究缓苏温度、缓苏比、稻谷初始含水率等工艺参数对稻谷裂纹增率、干燥速率影响及缓苏工艺抑制稻谷干燥性裂纹的机理。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稻谷缓苏干燥工艺参数,以缓苏温度、缓苏比、稻谷初始含水率为试验因素,使用Box-Behnken试验,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素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使用Design-Expert 12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参数优化及数据分析,得出最优工艺参数:缓苏温度为57℃,初始含水率为23%,缓苏比为2.4∶1。在此组合参数下稻谷裂纹增率为9.53%,干燥速率为0.104%/min,且相对误差较小。研究表明,经优化后组合参数对降低稻谷裂纹增率、提高干燥速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苏工艺 参数优化 干燥速率 爆腰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症链球菌属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耐药监测
10
作者 李亚娟 刘婷婷 +1 位作者 黄颖 徐元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4-729,共6页
目的研究近几年缓症链球菌属(SMG)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耐药特点以及临床致病风险和趋势。方法收集50例来自SMG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质谱(MALDI-TOF MS)鉴定菌株;抗生素敏感性通过最小抑菌浓度... 目的研究近几年缓症链球菌属(SMG)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耐药特点以及临床致病风险和趋势。方法收集50例来自SMG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质谱(MALDI-TOF MS)鉴定菌株;抗生素敏感性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和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试验;通过统计软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数据综合分析。结果通过质谱鉴定出血流感染中SMG的5种菌株,分别是口腔/缓症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戈登链球菌、血链球菌和副血链球菌。这些SMG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但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低。另外血红蛋白和白蛋白降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等实验室指标是SMG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的血液学变化。在SMG菌血症中,戈登链球菌,血链球菌和口腔/缓症链球菌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心肌疾病风险因素使前两者更加盛行。口腔/缓症链球菌菌血症更多是发生在肾脏移植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中。结论在本地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SMG的最佳选择。系统发育上相近的SMG各菌种在血流感染患者中表现出不同流行率和临床疾病的风险,SMG引起菌血症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和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链球菌属 感染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耐药率 风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水缓纤方调控CD38/NAD^(+)-SIRT1轴延缓AEC2s细胞衰老抗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11
作者 蔡宇 王宇 +3 位作者 沈俊岭 游梦月 韩瑞婷 余海滨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53-1162,共10页
目的:探讨金水缓纤方通过CD38/NAD^(+)-SIRT1轴调控AEC2s细胞衰老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金水缓纤方组、阳性对照组和CD38抑制剂组,每组10只。采用气管滴注博来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 目的:探讨金水缓纤方通过CD38/NAD^(+)-SIRT1轴调控AEC2s细胞衰老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金水缓纤方组、阳性对照组和CD38抑制剂组,每组10只。采用气管滴注博来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28 d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后取材;采用H&E、Masson染色法观察、评估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评估肺组织中αSMA、COLⅢ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p21及SPC的表达;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测定肺组织细胞衰老情况;QPCR检测IL-1α、IL-8、P53、P21、CD38、SIRT1基因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中E-cad、N-cad、p21、p53、CD38、SIRT1的蛋白表达。采用WST-8法检测肺组织中NAD+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肺组织中炎症及纤维化评分均显著升高;αSMA、COLⅢ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提示大鼠肺组织纤维化的发生。肺组织N-cad蛋白表达显著上调,E-cad蛋白表达下降,提示肺组织发生了上皮间质转化;肺组织呈现显著SA-β-gal蓝染增多,p53、p2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IL-1α、IL-8 mRNA水平显著上调,肺组织中衰老细胞积累并高表达衰老蛋白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同时,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21与SPC共表达,p21高表达于AEC2s中。组织CD38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SIRT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NAD^(+)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提示肺纤维化的中可能伴随着NAD+的消耗。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肺组织中炎症及纤维化评分均明显降低,αSMA、COLⅢ蛋白表达显著下降;N-cad蛋白表达显著下调,E-cad蛋白增加;肺组织SA-β-gal蓝染明显减轻,细胞衰老程度得到明显改善,p53、p21、IL-1α、IL-8衰老相关基因及蛋白水平明显下调;CD38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下降,SIRT1表达水平及组织NAD+表达水平上升。结论:金水缓纤方能够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及肺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胶原沉积,可能与调控CD38表达,提高组织细胞NAD^(+)水平,激活SIRT1蛋白,延缓组织AEC2s细胞衰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水纤方 肺纤维化 细胞衰老 CD38/NAD^(+)-SIRT1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缓控释氮肥对甘薯生长、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12
作者 许泽康 石琨 +4 位作者 欧阳宇珺 吴建燕 马洪波 张小贝 汪吉东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8-694,共7页
甘薯田间施氮通常采用一次性基施氮肥后不再追施氮肥,因此研发和遴选符合甘薯不同生育期氮素需求的缓控释氮肥对甘薯增产、氮肥减施很重要。本研究以苏薯1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等量氮、磷、钾投入下,分析不同缓控释氮肥(草酰胺... 甘薯田间施氮通常采用一次性基施氮肥后不再追施氮肥,因此研发和遴选符合甘薯不同生育期氮素需求的缓控释氮肥对甘薯增产、氮肥减施很重要。本研究以苏薯1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等量氮、磷、钾投入下,分析不同缓控释氮肥(草酰胺、硫包衣尿素、脲甲醛、尿素结合硝化抑制剂)对甘薯不同生育期(苗期、封垄期、膨大期和收获期)生长和氮含量、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硫包衣尿素和草酰胺控释氮肥分别提高甘薯的块根生物量96.79%和103.59%,且显著高于脲甲醛和尿素结合硝化抑制剂处理(P<0.05)。在膨大期和收获期,硫包衣尿素处理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有利于提高块根的生物量。(2)硫包衣尿素和草酰胺在甘薯苗期和封垄期氮素释放量较少,在甘薯膨大期和收获期释放量较多,铵态氮和硝态氮之和是脲甲醛和尿素结合硝化抑制剂的1.24~1.60倍,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17~1.80倍。因此,硫包衣尿素和草酰胺较为符合甘薯生产上的一次性氮肥投入。本研究结果可为甘薯的养分管理和氮肥减施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甘薯 光合速率 矿质氮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倾斜厚煤层仰斜开采覆岩及地表损伤特征与机理
13
作者 谢晓深 侯恩科 +3 位作者 赵兵朝 冯栋 侯鹏飞 郭维强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3-1457,共15页
为科学指导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缓倾斜厚煤层开采矿井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西部煤炭的绿色安全开采。以红柳煤矿I020213工作面研究为背景,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地调查、裂缝原位示踪开挖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缓倾斜厚煤层仰... 为科学指导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缓倾斜厚煤层开采矿井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西部煤炭的绿色安全开采。以红柳煤矿I020213工作面研究为背景,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地调查、裂缝原位示踪开挖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缓倾斜厚煤层仰采覆岩及地表损伤特征,并依此构建地表裂缝活动类型的判据,探究地表裂缝形成及活动机理。结果表明:I020213工作面顶板覆岩以“悬臂-断裂-铰接-垮落回转-滑移-稳定”的重复性结构向前扩展演化,采空区上方覆岩破坏形态呈斜梯形的非对称偏移形态,下山采空区压实度是上山采空区的1.2倍,采空压实区边界整体呈类似抛物线的椭抛面。覆岩离层裂隙宽度具有“增大-减小”的动态变化特征,竖向裂隙宽度则表现出“增大-稳定”和“增大-减小-稳定”2种动态特征;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呈“快增-缓增-稳定”的递进式动态发育特征,稳定后发育高度达145m。采空区上方地表损伤形式以地表隆起为主,隆起高度达2.7~36.0cm,平均为10.14cm;工作面边界上方主要发育拉张裂缝和台阶裂缝,裂缝宽度为1.5~18.0cm,落差最大约17.0cm。根据裂缝宽度-深度变化特征,地表裂缝剖面形态可分为“类楔型”、“类梭型”和“类树枝分叉型”3类,且具有偏斜特征,偏移量与裂缝发育深度呈二次多项式相关。宽度小于3.0 cm的裂缝垂向发育深度为1.70~3.10 m,垂向深度差为46.0~190.0cm/m,平均垂向深度差为132cm/m,裂缝发育深度与宽度符合线性函数关系。采空区上方地表隆起滞后回采位置发育,滞后距离为24.7~71.3m,隆起高度均呈现“增加-稳定”的动态变化过程,活动时间为11~13d;边界裂缝在拉张作用下呈现“持续增大-稳定”和“开裂-稳定”2种变化特征,活动时间为2~12d。地表裂缝发育类型及活动特征与表土层性质和裂缝间距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裂缝间距越大,越易形成无闭合活动的台阶裂缝,反之则容易形成有闭合活动的拉张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煤层 覆岩破断 地表裂缝 演化特征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氮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俊滔 石艳平 +5 位作者 曹梦娇 任佳佳 王晔青 陈轶平 王艺蓉 陈贵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590-594,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缓控释肥和脲铵分别替代传统复合肥和尿素,同时进行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缓控释肥+脲铵+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对氮累积量和氮肥...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缓控释肥和脲铵分别替代传统复合肥和尿素,同时进行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缓控释肥+脲铵+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对氮累积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有提升作用。在相对较合理的施氮条件下,继续减施氮肥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且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推广使用基施缓控释肥、追施脲铵配合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但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损失,667 m^(2)化肥总氮投入应不低于12 kg,以12~15 kg为宜,实现晚稻丰产与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控释肥 秸秆还田 氮肥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吸附型耐温低伤害酸化缓速剂研究
15
作者 徐德培 赵众从 +3 位作者 王婷婷 孙晓辉 陈秋宇 侯艳鑫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5-850,共6页
针对目前常规酸液体系粘度高、摩阻大,在高温下缓速效果较差,并且已有报道的吸附型缓速剂在沉淀抑制方面效果较差等问题,使用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等合成了缓速剂HS-2。通过单因素分析... 针对目前常规酸液体系粘度高、摩阻大,在高温下缓速效果较差,并且已有报道的吸附型缓速剂在沉淀抑制方面效果较差等问题,使用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等合成了缓速剂HS-2。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确定了合成HS-2的最佳条件,评价了缓速剂HS-2在不同加量下的缓速效果、与其他缓速酸体系的缓速效果对比、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速率、二次沉淀抑制能力以及复配酸液后对岩石的改造效果。结果表明,缓速剂HS-2复配酸液的最佳加量为3%;15%盐酸+3%HS-2缓速剂的缓速性能远远优于其他缓速酸体系,在90℃下缓速率达到57.93%,最高耐温可达到200℃;二次沉淀抑制率可以达到80.82%;复配酸液,酸蚀后岩板的导流能力可达到318.31 D·cm,改造效果优异,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速剂 耐温 沉淀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在玉米上一次性基施施肥方法试验研究
16
作者 尹学红 赵东 +6 位作者 尹秀玲 耿荣 郭军成 王双喜 马金国 周洋 张婷婷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2期19-23,40,共6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缓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的应用效果,以宁夏灌区利通区、平罗县、同心县的露地玉米,南部山区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的覆膜玉米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不同释放期组合型缓控释尿素(释放期分别为45、60、90、120、150 d)及释放期为... 为了进一步探讨缓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的应用效果,以宁夏灌区利通区、平罗县、同心县的露地玉米,南部山区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的覆膜玉米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不同释放期组合型缓控释尿素(释放期分别为45、60、90、120、150 d)及释放期为150 d的缓控释尿素不同施肥量一次性基施施用方法(撒施后旋耕或行侧沟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T6产量为12685.2 kg·hm^(-2),较处理T3增产507.6 kg·hm^(-2),增产4.2%,净收益为15589.0元·hm^(-2),较处理T3增加1115.4元·hm^(-2);处理T5产量为12114.6 kg·hm^(-2),与处理T2相比增产471.6 kg·hm^(-2),增产4.1%,净收益为15823.4元·hm^(-2),较处理T2增加1037.3元·hm^(-2);处理T4产量为11117.0 kg·hm^(-2),较处理T1增产635.0 kg·hm^(-2),增产6.1%,净收益为10873.1元·hm^(-2),较处理T1增加1397.0元·hm^(-2);处理T8产量为11913.5 kg·hm^(-2),较处理T7增产168.2 kg·hm^(-2),增产1.4%,净收益为13892.8元·hm^(-2),较处理T7增加371.8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玉米 施肥方式 一次性基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插缓混侧深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王敏 高春燕 +2 位作者 李玲 郭红 李进永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7期73-75,89,共4页
以水稻品种盐粳26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分次施肥(T0)、缓混侧深一次性施肥(T1)及缓混侧深施肥并追施穗肥(T2)4个处理,于2024年在盐都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试验,研究机插缓混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 以水稻品种盐粳26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分次施肥(T0)、缓混侧深一次性施肥(T1)及缓混侧深施肥并追施穗肥(T2)4个处理,于2024年在盐都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试验,研究机插缓混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水稻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T2处理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出较好的群体质量。T1、T2处理实际产量较T0处理分别增加2.79%、7.83%,且在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增产机制源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的协同优化。机插缓混侧深施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并对稻米品质产生积极影响,其中T2处理在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方面效果最佳,可作为水稻生产中优化施肥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混肥 侧深施肥 茎蘖动态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型住肉孢子虫缓殖子感染小鼠试验研究
18
作者 郭良婷 亓心宇 +2 位作者 祁通生 刘培琪 康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1,共5页
巨型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gigantea)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寄生于羊食道肌、横纹肌中形成包囊,不但造成畜牧业经济损失,而且病羊肉及其制品也影响人类食品卫生安全。以4种品系小鼠(SCID、ICR、Balb/c、C57BL/6)、不同感染方式和不同感... 巨型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gigantea)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寄生于羊食道肌、横纹肌中形成包囊,不但造成畜牧业经济损失,而且病羊肉及其制品也影响人类食品卫生安全。以4种品系小鼠(SCID、ICR、Balb/c、C57BL/6)、不同感染方式和不同感染剂量进行巨型住肉孢子虫缓殖子感染小鼠,并对小鼠体重、生存率、细胞因子变化以及缓殖子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Balb/c小鼠在攻虫后生存率下降明显,出现类似寄生虫感染症状;C57BL/6、Balb/c和ICR小鼠感染后均表现出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ICR小鼠IFN-γ细胞因子和IgG、IgG1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4种小鼠粪便、腹水和肠内容物中均未检测到住肉孢子虫。结果表明,巨型住肉孢子虫缓殖子可刺激小鼠引起免疫反应,生长发育不良,但不能建立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住肉孢子虫 殖子 感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减量基施对西瓜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9
作者 杨年福 吴绍军 +2 位作者 孟佳丽 沈虹 余翔 《北方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66-74,共9页
【目的】探明缓控释肥减量基施对西瓜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西瓜专用缓控释肥的筛选、组配及水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西瓜品种迁丽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速效肥料(T1)、脲甲醛尿素+树脂包衣硫酸钾(T2)、硫包衣尿素+树脂包衣... 【目的】探明缓控释肥减量基施对西瓜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西瓜专用缓控释肥的筛选、组配及水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西瓜品种迁丽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速效肥料(T1)、脲甲醛尿素+树脂包衣硫酸钾(T2)、硫包衣尿素+树脂包衣硫酸钾(T3)、树脂包衣尿素+树脂包衣硫酸钾(T4)4种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分析不同肥料处理对西瓜干物质积累量、氮吸收量、钾吸收量、产量、肥料利用率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缓控释肥减量基施能够显著提高西瓜的干物质积累量,膨果期T4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为276.8 g/株,较T1处理和CK分别提高24.7%和75.0%;膨果期T4处理的氮、钾吸收量分别为6.0、6.9 g/株,较T1处理分别提高40.8%和54.7%。T4处理产量较T1处理增加27.2%,氮、钾肥利用率较T1处理分别提高265.9%和139.2%。在土壤质量方面,各施肥处理间土壤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T4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P<0.05),相较于T1处理分别提高27.1%、30.8%和46.9%;4种肥料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CK(P<0.05);T2处理和CK的土壤脲酶活性低于其他处理。【结论】缓控释肥减量基施对西瓜生长、产量、肥料利用率以及土壤质量具有积极影响,树脂包衣尿素+树脂包衣硫酸钾处理肥效和土壤改良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控释肥 减量基施 生长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对小麦增产和N_(2)O减排效应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张雨婷 囤灿平 +5 位作者 鄢世杰 石光辉 颜磊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52-1565,共14页
【目的】缓控释氮肥替代速效氮肥是协调作物丰产与农田减排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缓控释氮肥对我国小麦产量和麦田N_(2)O排放的综合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不同生态区优化小麦施氮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缓控释氮肥替代速效氮肥是协调作物丰产与农田减排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缓控释氮肥对我国小麦产量和麦田N_(2)O排放的综合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不同生态区优化小麦施氮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缓控释肥,缓释肥,控释肥”“小麦”和“产量,氮,氧化亚氮,N_(2)O,温室气体”的中英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出在2005至2024年7月期间发表的1458篇相关文献。按照以下条件进行筛选:1)试验必须包括施用缓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处理;2)试验至少报道了一项小麦生产力指标或N_(2)O排放总量;3)限于中国内地的田间试验等条件,最终筛选出91篇文献,从中提取出1311组数据,包含535组小麦产量、249组氮肥表观利用率(NUE)、305组氮肥农学利用率(NAE)、92组生物量、88组生产利润和42组N_(2)O排放量数据。采用Meta方法分析不同气候、土壤基础地力、施氮量、运筹比例等条件下缓控释氮肥的应用效果。【结果】从总效应来看,缓控释氮肥较常规氮肥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4.46%)、NUE(12.20%)、NAE(17.77%)以及生产利润(12.21%),减少了田间N_(2)O总排放量(−26.69%),但对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发现,施氮量、追肥占比以及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缓控释氮肥增产效果的关键因子,整体呈现为随追肥比例增加、氮肥施用量以及土壤含氮量的降低,小麦产量对缓控释氮肥的正向响应程度逐渐提高。当小麦生长季内累计降水量<450 mm、种植密度≤220株/m^(2)以及种植非弱筋小麦品种时,缓控释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此外,在黏粒含量较少以及有机质含量<20 g/kg的土壤中施用缓控释氮肥,其增产效果更佳。无论处于何种条件,缓控释氮肥处理的N_(2)O总排放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氮肥处理,尤其当缓控释氮肥占比>70%、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以及土壤黏粒含量较高时,缓控释氮肥可以发挥更好的N_(2)O减排效果。【结论】缓控释氮肥代替常规氮肥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增加了小麦产量及生产利润,大幅减少了麦田N_(2)O排放。缓控释氮肥的应用效果与气候条件、小麦品种、施氮量、肥料运筹方式以及土壤性状等因素密切相关。缓控释氮肥在砂土、壤土以及黏壤土的增产效果均较好,在小麦生长季降水量偏低的地区表现更佳,对中、中强、强筋小麦品种的增产效果更显著,在黏土条件下的N_(2)O减排效果更佳。利用缓控释氮肥替代常规氮肥时,适当降低总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增加缓控释氮肥占比和追肥比例,更有利于实现小麦丰产与麦田N_(2)O减排协同的生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小麦 产量 N_(2)O减排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