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茶提取液沉淀形成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戴前颖 夏涛 +1 位作者 朱博 高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共6页
以绿茶为试验材料,从茶汤体系的物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茶汤沉淀形成的机理。通过对沉淀形成过程中沉淀颗粒形态变化、电解质和氢键裂解剂的作用、红外光谱变化等内容的研究,来判断茶汤形成沉淀前后的性质改变,初步判定经低温... 以绿茶为试验材料,从茶汤体系的物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茶汤沉淀形成的机理。通过对沉淀形成过程中沉淀颗粒形态变化、电解质和氢键裂解剂的作用、红外光谱变化等内容的研究,来判断茶汤形成沉淀前后的性质改变,初步判定经低温贮存后的茶汤体系介于胶体分散系和粗分散系;茶汤颗粒间的氢键、静电作用是影响茶汤沉淀形成的因素,共价键不是沉淀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计算茶汤中各主要成分进入上清相和沉淀相的分配系数,来判断该成分进入上清相和沉淀相的趋势,结果表明:茶多酚是构成茶汤沉淀物的主体物质,其次是果胶、咖啡碱,而在沉淀相中分配系数较大的成分依次是叶绿素、没食子酸、果胶、蛋白质、花青素、咖啡碱、可可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提取液 沉淀 机理 分配系数 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滤膜浓缩绿茶提取液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岳鹏翔 王继先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7-110,共4页
应用纳滤膜技术进行浓缩绿茶提取液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膜的渗透通量受绿茶提取液的性质影响很大 ,并且随操作压力的增大、操作温度的上升而增加 ,随浓缩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截留率随操作压力的增大而增加 ,随操... 应用纳滤膜技术进行浓缩绿茶提取液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膜的渗透通量受绿茶提取液的性质影响很大 ,并且随操作压力的增大、操作温度的上升而增加 ,随浓缩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截留率随操作压力的增大而增加 ,随操作温度的上升、浓缩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改善操作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提取液 纳滤膜 浓缩 操作条件 茶饮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提取液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萃取分离动态模型 被引量:7
3
作者 杜晓 何春雷 郑元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221-224,共4页
应用乙酸乙酯作溶媒 ,从绿茶提取液中萃取茶多酚、儿茶素。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建立了试验因素为 :茶液用量 (X1)、溶媒用量 (X2 )和振摇时间 (X3 )与萃取率 (Y)的数学模型。并对萃取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 。
关键词 绿茶提取液 儿茶素 萃取分离 动态模型 茶多酚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提取液对苯并(a)芘二羟环氧化物致染色单体断裂的修饰作用
4
作者 张信美 WUXifeng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74-476,共3页
目的 :探讨绿茶提取液 (GTE)对苯并 (a)芘二羟环氧化物 (BPDE)致染色单体的修饰作用。方法 :应用BPDE和 GTE处理不同人类淋巴样细胞系 ,以确定合适的 BPDE和 GTE浓度 ,将已确定合适浓度的 BPDE和GTE,处理人类正常淋巴样细胞系和肺癌淋... 目的 :探讨绿茶提取液 (GTE)对苯并 (a)芘二羟环氧化物 (BPDE)致染色单体的修饰作用。方法 :应用BPDE和 GTE处理不同人类淋巴样细胞系 ,以确定合适的 BPDE和 GTE浓度 ,将已确定合适浓度的 BPDE和GTE,处理人类正常淋巴样细胞系和肺癌淋巴样细胞系 ,并进行比较。结果 :XP和 35 90 p及 36 4 0 p3种人类淋巴样细胞系每细胞平均染色单体断裂数 ,均随着 BPDE浓度的递增而增加 (P<0 .0 1) ,其中以 XP细胞系最敏感 ;当预先处理 GTE后 ,则 3种淋巴样细胞系的染色单体断裂数均明显减少 ;然而较高浓度的 GTE,则染色单体断裂数反而增加 (P<0 .0 5 ) ;单用 BPDE处理 ,肺癌淋巴样细胞系每细胞平均染色单体断裂数明显高于正常淋巴样细胞系(P<0 .0 0 0 1) ;单用 BPDE处理的肺癌淋巴样细胞系 ,其每细胞平均染色单体断裂显著高于联用 BPDE和 GTE处理的肺癌淋巴样细胞系 (P<0 .0 0 1)。结论 :绿茶提取液能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治疗 苯并芘 副作用 植物提取 肺癌 绿茶提取液 染色单体 茶并(a)芘二羟环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提取液纳米Ag的制备及表征
5
作者 杨辉 任雁宇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4-128,138,共6页
采用绿茶提取液制备AgNPs,借助UV-Vis跟踪检测反应液中Ag+的还原和Ag单质的生成过程;采用XRD、TEM对所得AgNPs进行组成、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通过FTIR分析探索AgNPs表面化学作用情况;测定了绿茶提取液还原性,对绿茶提取液制备AgNPs... 采用绿茶提取液制备AgNPs,借助UV-Vis跟踪检测反应液中Ag+的还原和Ag单质的生成过程;采用XRD、TEM对所得AgNPs进行组成、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通过FTIR分析探索AgNPs表面化学作用情况;测定了绿茶提取液还原性,对绿茶提取液制备AgNPs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采用抑菌圈试验验证所得AgNPs的抗菌性.结果表明:绿茶提取液制备AgNPs快速、简单,粒径10~15nm,大小分布均匀,结晶度高;并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性能;绿茶萃取液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易将Ag+还原成单质银,而其中所含的生物大分子则起到了分散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合成法 纳米Ag粒子 绿茶提取液 抑菌性能表征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提取液制备金纳米粒子及其在VC比色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源 贾静娴 +2 位作者 郑贺 丁文琪 杨蕊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4,共8页
以绿茶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简单快速绿色制备金纳米粒子。与传统方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相比,绿茶提取液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耐高盐耐酸碱,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将金纳米粒子与VC和AgNO3混合,VC还原AgNO3产生银单质覆盖在金纳米粒子表面,... 以绿茶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简单快速绿色制备金纳米粒子。与传统方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相比,绿茶提取液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耐高盐耐酸碱,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将金纳米粒子与VC和AgNO3混合,VC还原AgNO3产生银单质覆盖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形成金银核壳纳米粒子,导致溶液颜色及波长410 nm处吸光度变化,实现VC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基于此将金纳米粒子用于VC的比色分析。最优条件下,VC质量浓度2 mg/L时裸眼观察到溶液颜色由浅粉变为淡黄色;结合紫外-可见光度计检测,波长410 nm处吸光度与VC质量浓度在0.4~120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4 mg/L。将此方法用于VC药片和市售饮料中VC的分析,加标回收率在92.2%~115.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提取液 金纳米粒子 VC 比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提取液的纳滤浓缩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顾正荣 董坤 +1 位作者 孟烨 方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9-141,205,共4页
以绿茶提取液作为纳滤膜分离浓缩的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压力下透过实验所得的通量、水脱除率和对茶多酚的截流率曲线来分析纳滤过程的特点。在0.4~0.8MPa下对茶多酚的平均截留率为97.3%。在0.8MPa下,茶多酚含量为0.3%(w%)的绿茶提取液浓... 以绿茶提取液作为纳滤膜分离浓缩的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压力下透过实验所得的通量、水脱除率和对茶多酚的截流率曲线来分析纳滤过程的特点。在0.4~0.8MPa下对茶多酚的平均截留率为97.3%。在0.8MPa下,茶多酚含量为0.3%(w%)的绿茶提取液浓缩至3.1%,平均透过通量为16.5L/m2·h,在此工艺条件下,纳滤浓缩工艺脱除1t水的运转费用为蒸发浓缩的1/4~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提取液 茶多酚 纳滤 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滤浓缩绿茶提取液的研究和浓缩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董坤 顾正荣 +1 位作者 孟烨 方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3,共5页
研究了绿茶提取液的纳滤浓缩分离过程,采用两种操作方式:连续式浓缩和间歇式浓缩.在连续式浓缩实验中,通过测定不同操作压力下透过实验所得的通量、水脱除率和对茶多酚的截留率来分析纳滤过程的特点,在0.4~0.8MPa下对茶多酚的... 研究了绿茶提取液的纳滤浓缩分离过程,采用两种操作方式:连续式浓缩和间歇式浓缩.在连续式浓缩实验中,通过测定不同操作压力下透过实验所得的通量、水脱除率和对茶多酚的截留率来分析纳滤过程的特点,在0.4~0.8MPa下对茶多酚的平均截留率为97.3%.在间歇式浓缩实验中,测定了膜对不同茶水比浸取所得茶汤的截留性能,实验值与浓缩模型预测值进行了比较,实测值与模型值吻合较好,表明浓缩模型对于茶多酚的纳滤浓缩分离过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用于浓缩过程的设计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提取液 茶多酚 纳滤 浓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提取液沉淀形成机理的研究
9
《中国茶叶》 2008年第6期42-42,共1页
以绿茶为试验材料,从茶汤体系的物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茶汤沉淀形成的机理。通过对沉淀形成过程中沉淀颗粒形态变化、电解质和氢键裂解剂的作用、红外光谱变化等内容的研究,来判断茶汤形成沉淀前后的性质改变,初步判定经低... 以绿茶为试验材料,从茶汤体系的物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茶汤沉淀形成的机理。通过对沉淀形成过程中沉淀颗粒形态变化、电解质和氢键裂解剂的作用、红外光谱变化等内容的研究,来判断茶汤形成沉淀前后的性质改变,初步判定经低温贮存后的茶汤体系介于胶体分散系和粗分散系;茶汤颗粒间的氢键、静电作用是影响茶汤沉淀形成的因素,共价键不是沉淀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提取液 形成机理 沉淀 胶体分散系 物化性质 试验材料 化学成分 形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提取液对动物脂类代谢的影晌
10
作者 M.ALI 陆德彪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3期34-34,共1页
红茶和绿茶是世界性大众饮料.茶提取液对各种氧化还原酶、淀粉酶和消化酶的作用,已有人作了研究.茶叶对酶的作用主要是迂过酶和单宁物质反应而表现出来的,每杯茶中含50~100毫克单宁物质.单宁会引起酶蛋白沉淀,使酶活性下降,蛋白质的营... 红茶和绿茶是世界性大众饮料.茶提取液对各种氧化还原酶、淀粉酶和消化酶的作用,已有人作了研究.茶叶对酶的作用主要是迂过酶和单宁物质反应而表现出来的,每杯茶中含50~100毫克单宁物质.单宁会引起酶蛋白沉淀,使酶活性下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降低.已知药用植物中的单宁物质有影响脂类代谢的作用,但至今未对茶提取液作过研究.作者研究了红绿茶提取液对动物脂类特别是脂肪酸的影响,并对这二种茶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提取液 脂类代谢 蛋白沉淀 药用植物 营养价值 磷酸甘油 中含 酶活性 幼鼠 亚油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系列饮料研制成功
11
作者 徐正炳 季玉琴 +1 位作者 屠幼英 金寿珍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0年第2期92-92,共1页
为了适应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和提高中低档茶叶的经济价值,我所自80年代初开始,开展了茶叶系列饮料的研究。几年来,经过对茶叶饮料配方的优选,已经配制成以红、绿茶提取液为主要原料的具有可乐风味和果香味的茶可乐、桃(?)、桔(?)3种系... 为了适应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和提高中低档茶叶的经济价值,我所自80年代初开始,开展了茶叶系列饮料的研究。几年来,经过对茶叶饮料配方的优选,已经配制成以红、绿茶提取液为主要原料的具有可乐风味和果香味的茶可乐、桃(?)、桔(?)3种系列碳酸饮料,业经省、市、区卫生防疫部门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提取液 茶可乐 卫生防疫部门 果香味 深度加工 工艺合理 酸味剂 食品博览会 企业标准 中国农业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