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汪洋 高莺 +2 位作者 王宇光 许迎春 霍继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29,共9页
在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建筑新建、改造过程中引入“绿色建筑”理念,是实现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分析国内现行绿色铁路客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创新点和应用情况,总结当前我国铁路与城市... 在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建筑新建、改造过程中引入“绿色建筑”理念,是实现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分析国内现行绿色铁路客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创新点和应用情况,总结当前我国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筑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统一评价标准、修订指标体系、扩展评价范围、出台管理办法与激励措施、培育第三方咨询与评价机构等发展策略建议,为我国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完善与推广应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 铁路客站 绿色城市轨道交通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网规划级绿色城轨理论框架体系研究
2
作者 李岩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共13页
为贯彻“交通强国”“双碳目标”要求,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为指导,从城市空间、综合交通、轨道交通3个层面探讨线网规划阶段的绿色低碳分析与评价方法,系统性搭建了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理论框架。分析过程采用建... 为贯彻“交通强国”“双碳目标”要求,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为指导,从城市空间、综合交通、轨道交通3个层面探讨线网规划阶段的绿色低碳分析与评价方法,系统性搭建了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理论框架。分析过程采用建立模型、空间计量学、地理分析、客流预测等研究方法,通过“定量+定性”建立轨道交通绿色低碳效果理论架构。研究提出一种“城市-交通-轨道”三位一体绿色发展的框架,形成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落实并提升绿色出行占比的目标,在承接上位规划的同时,结合轨道交通自身特征,指导下阶段绿色城轨的实施、相关研究专题编制。研究结果表明,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的各要素与城市、综合交通结合,能全面、有效、量化反映绿色发展的要求,最终形成各指标计算方法,具备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可对比性,不但能落实国土空间、综合交通规划的要求与目标,也能对后续建设规划、工可、初设等阶段的绿色发展提供指导,与轨道交通全过程规划设计流程较为匹配,分析结论与建议也能够较好地反馈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确保规划一张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绿色轨道 双碳目标 城市空间 综合交通 线网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目标级联法的多牵引变电站光伏-储能协同规划配置 被引量:7
3
作者 陈艳波 刘宇翔 +2 位作者 田昊欣 张瑞芯 徐子韬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4599-4612,共14页
为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中牵引变电站接入光伏等新能源以及储能,是积极落实能源交通绿色融合发展战略的手段之一。协同规划各个牵引变电站的新能源储能容量,能够有效提升较长距离牵引供电网络的绿色化水平。该文以融通型牵引供电架构为基础... 为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中牵引变电站接入光伏等新能源以及储能,是积极落实能源交通绿色融合发展战略的手段之一。协同规划各个牵引变电站的新能源储能容量,能够有效提升较长距离牵引供电网络的绿色化水平。该文以融通型牵引供电架构为基础,以“规划+运行”为基本思路,提出多牵引变电站光伏-储能协同规划配置方法。首先对负荷侧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建立光伏出力的概率模型;其次以经济性最优建立单牵引变电站优化规划模型,并采用广义目标级联(G-ATC)法,考虑投资、运行成本最小及弃光成本最小,构建同一铁路沿线多座牵引变电站的协同规划模型,对多站点进行协同规划配置;最后针对得到的协同规划配置方案进行了运行模拟,并以某货运铁路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合理、高效地完成多站点新能源-储能规划配置并满足系统运行需求,为既有基于融通供电型的牵引供电系统升级改造提供了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绿色能源系统 牵引变电站 广义目标级联法 光伏-储能 协同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