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污染暴露视角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供需关系的空间格局——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石川淼 陈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76-3789,共14页
空气污染暴露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而绿色基础设施(GI)具有减轻空气污染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重要的公共资源与增进居民健康的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空气污染暴露视角下的GI供需研究,将人口空气污染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定义为GI需求,GI净化... 空气污染暴露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而绿色基础设施(GI)具有减轻空气污染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重要的公共资源与增进居民健康的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空气污染暴露视角下的GI供需研究,将人口空气污染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定义为GI需求,GI净化空气的能力定义为GI供给,使用土地利用回归(LUR)模型获取高分辨率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天津市PM_(2.5)空间分布,使用人口密度、土地覆盖与NDVI数据和Fragstats等软件分别测度GI供给与需求指标。提出供需配适关系划分方法并绘制空间分布,揭示GI供需配适关系的失衡现象。结论如下:(1)PM_(2.5)浓度分布具有时间差异与城乡空间差异,人类活动影响污染浓度;(2)城市建成区GI资源无法满足高暴露风险带来的健康需求,农田、盐场植被类型单一或覆盖不足、景观格局破碎,限制GI供给能力;(3)采暖季污染物浓度升高与地表植被流失加剧GI供需失配,在高密度建成区与乡镇村庄表现为不同的供需矛盾。针对不同供需配适关系类型区域提出差异化优化策略,以期为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健康城市空间治理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暴露 绿色基础设施 供需关系 空间格局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微公园植物配置与空间优化
2
作者 赵茜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2期166-168,共3页
城市小微公园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小微公园在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的节点价值日益凸显。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出发,探讨了小微公园植物配置与空间优化策略,分析了小微公园生态适应性... 城市小微公园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小微公园在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的节点价值日益凸显。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出发,探讨了小微公园植物配置与空间优化策略,分析了小微公园生态适应性植物配置体系。旨在提升小微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文化价值,为城市绿色空间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小微公园 植物配置 空间优化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健康促进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3
作者 李同予 李徐钧逸 +1 位作者 薛滨夏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0,共9页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在不同尺度下对公共健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系统回顾GI的研究进展,探索GI对公共健康的影响路径,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内体系化研究的发展和以公共健康为导向的GI设计与规划。【方法】采用文...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在不同尺度下对公共健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系统回顾GI的研究进展,探索GI对公共健康的影响路径,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内体系化研究的发展和以公共健康为导向的GI设计与规划。【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参考“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框架,最终纳入77篇文献,运用以词嵌入技术(Word2Vec)的K-means聚类分析对既往研究的GI特征进行归纳,从作用途径、健康结果、公共健康维度及作用尺度对GI的类型及其与公共健康的关联进行分类和总结。【结果】1)依据不同特征将GI划分为8类,包括城市绿地及公园、高互动性GI、建成区树木、雨水管理与生物过滤GI、社区与住宅绿化绿色屋顶及外墙、线性分布GI和广义定义GI。2)每类GI通过不同的作用路径显著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健康。3)揭示了GI与公共健康研究的4个发展历程。4)总结了10条GI促进公共健康的正向路径、3条反向路径。【结论】需要完善GI的分类体系以及作用尺度,推动从概念到工具集的转化,从而将GI有效应用于公共健康领域。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和理论整合,进一步探索GI在促进公共健康方面的机制,从而为实践应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公共健康 多尺度 系统综述 作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苏南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苏州南星湖片区为例
4
作者 丁金华 褚涵 杨阳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262,共11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苏南水网地区面临生境破碎与生态退化等问题,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整合破碎生境斑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整体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苏州吴江区东北部南星湖片区为例,基于“网络中心-连接廊...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苏南水网地区面临生境破碎与生态退化等问题,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整合破碎生境斑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整体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苏州吴江区东北部南星湖片区为例,基于“网络中心-连接廊道-战略点”的构建模式,运用MSPA、InVEST模型与景观连通性提取网络中心,结合电路理论提取连接廊道、战略点,构建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共识别网络中心18处,以湖泊、林地生态用地为主,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特征;提取连接廊道35条,空间分布呈现北部较为密集、南部相对稀疏的特征;选取夹点和障碍点2种战略点共16处,包括湿地、耕地等用地类型,在同里湖、石头潭附近分布较多。研究综合考虑景观要素的生态服务重要性和生态功能连通性构建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促进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MSPA INVEST 电路理论 生态网络构建 苏南水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基础设施REITs价值重塑与评估研究--基于绿色ESG赋能视角
5
作者 王亦虹 贾俊俐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2-108,共7页
能源基础设施REITs作为绿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绿色金融框架下,探讨环境、社会、治理(ESG)因素有效融入能源基础设施REITs的价值评估体系。通过传统的估值方法—现金流量折... 能源基础设施REITs作为绿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绿色金融框架下,探讨环境、社会、治理(ESG)因素有效融入能源基础设施REITs的价值评估体系。通过传统的估值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构建估值基础,根据政策文本选取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量化进而得到考虑环境、社会与治理因素后的估值模型。通过对中航京能光伏REIT项目的应用分析,计算其到收益期限的项目价值,将该模型与考虑ESG因素后的估值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模型可操作性更强,与市场价值更为接近精准,整体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能源基础设施 REITs价值评估 绿色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雨洪灾害风险降低导向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选址——以海宁市为例
6
作者 张善峰 胡嘉芸 陈益丹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9-420,共12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正面临着不断增长的雨洪灾害风险。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被证实具有管理城市雨洪的能力,能够增强城市建成环境的雨洪韧性,降低城市雨洪灾害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正面临着不断增长的雨洪灾害风险。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被证实具有管理城市雨洪的能力,能够增强城市建成环境的雨洪韧性,降低城市雨洪灾害风险。以浙江省海宁市中心城区72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风险三角形”模型,构建基于实证数据的城市雨洪灾害风险降低导向下的GI选址模型,对海宁市社区尺度GI选址优先级进行计算,并绘制雨洪灾害风险地图。根据主导用地类型将海宁市社区划分为4类,基于评估结果,分析4类社区的现状特征、主要致灾因子,构建雨洪灾害风险降低导向下的差异化社区GI规划管控指引并应用于社区GI规划选址实践。希望为城市应对雨洪灾害风险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灾害风险 风险地图 绿色基础设施 分类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7
作者 石林 吕鹏 郭泓玉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2,共8页
数字基础设施是助推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升,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论文对数字基础设施与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关系、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其影响路径为倒“U”型;(2)机制分析表... 数字基础设施是助推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升,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论文对数字基础设施与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关系、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其影响路径为倒“U”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来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而就业活跃度的机制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3)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以及建设有高铁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更显著,而是否建设有国家高新区并不能产生异质性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应探索数字基础设施的长效带动机制,推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注重区域发展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绿色创新效率 产业结构升级 就业活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否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基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8
作者 张志新 李国乾 宋玉苗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83,共16页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赋予了新动能,明晰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SBM-GML模型分别测算了数字基...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赋予了新动能,明晰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SBM-GML模型分别测算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GTFP水平,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对农业GTFP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农业GTFP;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绿色技术效率进而提高农业GTFP,还可以通过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带动城乡市场对接间接提高农业GTFP;进一步地将农村人力资本设定为门槛变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GTFP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趋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GTFP的提升效应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市场化水平高、环境规制力度强的地区更加明显。鉴于此,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驱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深化城乡市场对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强化人才支撑作用;聚焦区域差异特性,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农业绿色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数字普惠金融 城乡对接 农村人力资本 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评述
9
作者 李峻峰 姚艺林 +1 位作者 陆峥妍 乔锐 《园林》 2025年第5期14-23,共10页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3–202...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3–2023年间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变化研究的1706篇文献进行梳理,并从学者合作、研究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发现:(1)国内外以气候变化为研究视角的绿色基础设施发文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2)依据文献聚类结果研究现状可归纳为水资源管理、城市韧性对策、热岛效应缓解、规划政策和土地利用优化等5个部分;(3)研究前沿分析表明,近几年相关研究逐渐侧重于生态学领域、气候效益评估和公众参与。基于上述分析,当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长期效益难以保证、技术与实际脱节、标准化不足、公众参与化不足及未来适应性研究缺乏等挑战,未来应加强长时间与多系统尺度的研究,综合雨水管理与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环境公平性,推动气候韧性城市的构建,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气候变化 知识图谱 韧性城市 基于自然的解决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
10
作者 陈永生 陈诚 毕雨辰 《园林》 2025年第5期4-13,共10页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能保护物种多样性、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绿色转型的媒介,是快速城市化环境下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对于中小城市的关注度不足,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能保护物种多样性、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绿色转型的媒介,是快速城市化环境下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对于中小城市的关注度不足,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研究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并针对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的关键要素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根据研究结果,在研究区域初步构建源斑块32个、潜在生态廊道446条,其中包含重要廊道31条、一般廊道383条、可建设廊道32条。并进一步增补2处源斑块、24处生态踏脚石、64条廊道,以提高网络的完整度和复杂度。最后采用网络闭合度、点线比率以及网络连接度对优化后的网络进行评估,为六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指引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网络构建 优化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斑块 生态踏脚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与实践
11
作者 李敢 蒋国翔 +2 位作者 陈莎 陈烨 罗彦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2,共7页
针对既有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多是面向城镇地区、侧重单一功能从而导致小流域治理适配度不足的问题,在分析小流域和绿色基础设施二者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衔接上位流域规划、转变单一功能侧重、丰富绿色发展内涵、聚焦低本高效设施等方... 针对既有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多是面向城镇地区、侧重单一功能从而导致小流域治理适配度不足的问题,在分析小流域和绿色基础设施二者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衔接上位流域规划、转变单一功能侧重、丰富绿色发展内涵、聚焦低本高效设施等方面构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底线-促进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小流域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并以湖北省丘陵型、岗地型和平原型小流域为例,开展了绿色基础设施实践探索。结果表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底线-促进绿色发展体系对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高度适用性,能够有效指导各小流域解决生态环境及安全发展等现实问题,可为小流域治理提供可复用的规划框架和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绿色基础设施 体系构建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研究
12
作者 贾宁 王浩泽 陈国富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7-246,共20页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新动能。本文选取2015—2021年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构造基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维度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新动能。本文选取2015—2021年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构造基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维度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指数,并从事前和事后的双重视角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进行测度,进而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作用效果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创新质量,且该结论得到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持。异质性结果表明,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更高的地区和高管绿色认知程度更高的企业来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创新质量的提升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提升公众环境关注度和提高企业数据要素利用水平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两条重要路径。进一步研究表明,相较于信息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较高。研究结论为充分释放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创新红利,为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企业绿色创新 创新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基础设施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13
作者 熊林波 陈闻君 苏来曼·斯拉木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评估2011—2019年我国269座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以下简称数绿协同发展),据此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评估2011—2019年我国269座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以下简称数绿协同发展),据此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识别网络基础设施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显著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该结论在多维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下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高、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水平高的城市中,其因果效应成立;机制分析显示,网络基础设施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创业水平,间接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多措并举赋能网络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效应,畅通网络基础设施传导路径以倍增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政策效应,因地制宜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以充分释放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赋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双重机器学习 宽带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未来的山地城市可持续扩张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14
作者 李健娥 张云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构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网络可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作用。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临沧市为例,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 构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网络可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作用。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临沧市为例,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预测2030年临沧市在生态优先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构建一个经过优化的适应临沧市未来可持续城市扩张的2030年GI网络。结果表明:预测2020—2030年间,临沧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约23%,林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0.2%和1.3%,由于合理的治理与保护,水域增长率高达46.9%;GI景观要素核心区面积占56.12%,边缘占21.3%,支线、桥接区、孤岛、穿孔、环道占比较小,5个总占比为22.6%;在可持续的城市扩张情景下,GI规模变化不明显,建成区的GI相对分散,优化后的GI网络将由12个生态源地和24的生态廊道组成。研究基于MSPA-PLUS模型构建临沧市2030年GI网络,为临沧市和其他山地城市规划提供新思路,对GI保护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MSPA-PLUS模型 山地城市 可持续扩张 临沧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内涵、应用场景与实现路径
15
作者 薄凡 庄贵阳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7,共13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对完善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绿色基础设施由自然生态系统、人造生态系统和生态化的市政工程设施三大要素构成,为支撑城市韧性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对完善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绿色基础设施由自然生态系统、人造生态系统和生态化的市政工程设施三大要素构成,为支撑城市韧性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塑造体现在结构优化、功能改善和阈值拓宽三方面,以生态保护修复和市政设施改造来提升城市的空间韧性、生态韧性和工程韧性,增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抗风险、自控制和自适应能力,进而支撑更广泛的社会韧性和经济韧性。人工设施和生态系统的耦合程度应与城市风险水平相适应,构成深绿、中绿、浅绿的绿色基础设施谱系。以绿色基础设施塑造城市多维韧性,可从韧性评估规划、人工与自然协同治理、自然资本管理等方面着手,综合评价长期和短期效益、生态和经济效益、投资成本和避险价值等,创新投融资机制,提升绿色基础设施服务的普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韧性城市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自然资本 绿色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GA-Ⅱ算法的绿色基础设施多目标空间优化
16
作者 刘颂 董宇翔 +1 位作者 裴新生 王颖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3,共9页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是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的重要载体,而GI所能供给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导致GI的规划决策难以同时最大化多项服务供给。旨在以多项生态系统服务...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是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的重要载体,而GI所能供给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导致GI的规划决策难以同时最大化多项服务供给。旨在以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协同增益为目标构建一个辅助GI规划决策的多目标空间优化模型。【方法】基于NSGA-Ⅱ算法,以InVEST模型构建目标函数,在Python开发了协同生境质量服务、作物生产服务、雨洪削减服务3项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的GI布局优化模型,并在安徽省芜湖市中心城区进行了应用。【结果】优化模型共获取50个末代帕累托最优GI布局,据此遴选出不同服务偏好下的GI布局方案,各方案相应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生境质量目标偏好方案的全局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从现状方案的0.2988提升至0.3115;雨洪削减服务目标偏好方案的径流滞蓄量从70189.34 mm/a提升至71673.20 mm/a;作物生产目标偏好方案将作物生产总价值量从464169.51万元提升至464582.90万元;折衷方案的雨洪削减服务供给能力和生境质量服务供给能力优于现状方案,其径流滞蓄量和生境质量指数分别达到71658.67 mm/a和0.2993,而在作物生产服务供给能力上并没有实现对现状方案的提升。根据优化结果分析了GI供给的各项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归纳了在各种服务偏好下和协同多项服务时的GI空间布局特征。【结论】多目标优化算法为辅助协同多项生态系统服务的GI布局决策、探索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明确不同服务目标导向下的GI空间规划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采用模型算法辅助生态空间及GI规划的实践提供了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布局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多目标空间优化 NSGA-Ⅱ算法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水网乡村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及多情景模拟预测
17
作者 李露 丁金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123-131,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时期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演变特征,模拟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为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MSPA与景观连通性评价... 【目的】探究不同时期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演变特征,模拟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为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MSPA与景观连通性评价,从景观要素空间形态与结构连通性综合分析绿色基础设施演变特征,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优先3种情景,预测不同情景下2030年绿色基础设施变化趋势,动态分析吴江区绿色基础设施时空分异特征。【结果】2000—2020年吴江区绿色基础设施呈现总面积减少、生境逐步破碎化且景观连通性下降的演变特征。在多情景模拟预测下,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下核心区等绿色基础设施要素减少明显,且斑块多呈破碎化发展趋势,景观连通性持续下降,其中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下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剧,连通性下降显著;而生态保护情景中核心区、桥接区等要素小幅增长,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得到提升。【结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吴江区绿色基础设施总面积显著减少,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连通性有所下降,整体格局趋于分散。多情景模拟预测结果显示,生态保护情景可较好维持绿色基础设施空间稳定性以及连通性,有利于格局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强GI空间保护,保障生态系统规模化;优化各类GI要素空间形态,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增强GI斑块景观连通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水网乡村 MSPA 景观连通性评价 CA-Marko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
18
作者 王小妹 曾靖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30-234,238,共6页
以黄河流域整体及各省、区为例,根据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该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后采用OLS模型分析该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 以黄河流域整体及各省、区为例,根据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该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后采用OLS模型分析该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不高,且发展趋势并不稳定,整体表现出“上游>下游>中游”的格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标准差存在较大曲折性,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不稳定性,但最终都以标准差缩小为最终结果,具有一定的收敛特征;黄河流域及上游和中游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对该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下游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存在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 农业绿色发展 熵权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契合体系研究
19
作者 范卉 邱晓亮 +1 位作者 滕梓瑜 陈永生 《园林》 2025年第5期24-33,共10页
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城区空间破碎化与文化孤岛化加剧的双重挑战,如何通过重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规划难题。以安徽桐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对象,致力于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与历... 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城区空间破碎化与文化孤岛化加剧的双重挑战,如何通过重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规划难题。以安徽桐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对象,致力于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与历史文化资源空间耦合体系,解决传统保护规划中生态维度缺失导致的历史资源保护割裂问题。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与空间分析技术,系统识别中心城区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体系,定量解析历史资源点空间集聚特征及其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拓扑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桐城市中心城区内二级历史资源辐射范围内的绿色基础设施总面积占比最大,极重要核心区和重要核心区的占比次之,其他级别的历史资源辐射范围空间内核心区与一般核心区存在数量不足、布局不完善、生态功能受限等问题。通过加强这些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覆盖和连通度,优化生态网络,避免占用绿色基础设施廊道,以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历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平衡城市建设与生态文化保护的关系。旨在优化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工作现状,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同类名城提供量化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历史文化资源 契合体系 桐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智融合 创见未来中国中铁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技术研讨会在蓉举办
20
作者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8-I0009,共2页
3月27日,由中国中铁主办、中铁二院承办的“中国中铁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技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本次大会以“绿智融合·创见未来”为主题,1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国家部委、高校和企业的百余位行业专家、代表... 3月27日,由中国中铁主办、中铁二院承办的“中国中铁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技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本次大会以“绿智融合·创见未来”为主题,1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国家部委、高校和企业的百余位行业专家、代表齐聚蓉城,围绕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前沿技术展开深度讨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中铁 绿智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