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绿色包容性发展图谱及影响机制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政大 刘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9,共12页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超过6亿人脱贫,但也导致资源、环境问题尖锐,绿色包容性发展是破解贫困与资源、环境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文章构建了DEA生产前沿分解模型,刻画了绿色包容性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超过6亿人脱贫,但也导致资源、环境问题尖锐,绿色包容性发展是破解贫困与资源、环境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文章构建了DEA生产前沿分解模型,刻画了绿色包容性发展的水平和效果,描绘出绿色包容性发展的现实图谱,并剖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考虑环境和贫困因素,以Malmquist指数表征的绿色包容性发展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2%,并未超过物质资本积累;东部地区绿色包容性发展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因素;(2)发展方式、教育投入、环境治理效率、创新投入、市场化程度、社会保障程度是影响绿色包容性发展的主要因素;(3)创新投入、教育投入、市场化水平是影响绿色包容性发展效果的"牛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方式 绿色包容性发展 绿色共享发展能力 经济增长 夏普利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循环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测度与分析
2
作者 孟望生 刘玮霖 刘华桢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41-1854,共14页
聚焦水循环视角测度的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水平是判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包容性绿色发展内涵出发,结合流域内水资源短缺现实特征,创新性地将水循环纳入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构建并... 聚焦水循环视角测度的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水平是判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包容性绿色发展内涵出发,结合流域内水资源短缺现实特征,创新性地将水循环纳入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构建并测度流域内77个城市2013—2022年的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既有研究梳理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同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这种趋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提出后表现得更为明显。(2)流域内不同地区层面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差异。(3)流域内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正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以省会等发达城市为核心的高效率值成片集聚分布特征,但这种自相关性呈逐渐减弱的趋势。(4)黄河流域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城市发展、自然地理、制度环境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且它们对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影响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包容绿色发展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GTWR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高铁运营强度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基于7大城市群中心——外围的分析视角
3
作者 孟望生 李丁 张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包容性绿色发展,高铁运营会对包容性绿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基于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所辖5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样本,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中心—外围视角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包容性绿色发展,高铁运营会对包容性绿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基于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所辖5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样本,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中心—外围视角下高铁运营对黄河流域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高铁运营强度增加会促进黄河流域包容性绿色发展,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中心城市要比外围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②机制检验表明,高铁运营能够通过交通替代效应促进包容性绿色发展,这一点在中心和外围城市均成立;但高铁运营引发的劳动力流动加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虹吸效应”,因此会对两类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产生相反效果。③异质性分析表明,因自然资源禀赋和城市蔓延水平的差异,高铁运营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城市间存在一定异质性。④基于城市对的拓展研究表明,城市间高铁运营强度增加会提高包容性绿色发展关联强度;外围与中心城市间运营强度增加会扩大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差距,但外围城市之间运营强度增加有利于协同发展。为此,黄河流域应根据要素流动需求和成本情况稳步推进高铁网络建设和增加运营强度;提前谋划解决好外围城市空心化引起的短期民生问题,并进一步建强建优中心城市,形成相互支撑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自然资源禀赋和蔓延水平等方面的异质性,因城施策,充分发挥高铁运营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运营强度 黄河流域 包容绿色发展 中心—外围 强度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协同演进及空间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清 贾庆洲 汪福庆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6-164,共9页
基于2004-2020年省级层面数据,构建了包容性绿色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民生福利与资源环境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同模型、泰尔指数、收敛模型以及莫兰指数分析了各维度的综合水平以及三者耦合协同发展的地区差异、... 基于2004-2020年省级层面数据,构建了包容性绿色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民生福利与资源环境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同模型、泰尔指数、收敛模型以及莫兰指数分析了各维度的综合水平以及三者耦合协同发展的地区差异、收敛趋势与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经济发展、民生福利与资源环境三个维度耦合协同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多数地区尚未形成高质量的耦合协同发展关系。(2)三个维度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σ收敛检验与β收敛检验结果显示该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收敛特征。(3)三个维度的耦合协同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绿色发展 耦合协同 泰尔指数 收敛模型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合数字鸿沟激励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结构性特征与传导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王丽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91,共15页
随着数据驱动发展理念的转变,弥合数字鸿沟助推后发城市绿色追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基于理论分析探讨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和调节渠道,以2012—2021年中国243个后发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 随着数据驱动发展理念的转变,弥合数字鸿沟助推后发城市绿色追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基于理论分析探讨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和调节渠道,以2012—2021年中国243个后发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实证评估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所产生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第一,弥合数字鸿沟能够激励后发城市绿色追赶,且该激励效应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特征;第二,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激励效果呈现出“结构效应”,激励效果强弱具体表现为弥合发展水平鸿沟>弥合创新质量鸿沟>弥合发展增速鸿沟;第三,弥合数字鸿沟能够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推动后发城市绿色追赶,对于资源配置效应表现为“质优于量”,对于创新激励效应则表现为“以量促质,量质齐升”;第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责公众均能够有效调节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激励效应;第五,城市类型供给端差异、需求端差异和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差异均会对弥合数字鸿沟的激励效应产生差异性影响,非资源型城市、再生型资源型城市、高消费水平城市和千兆城市在弥合数字鸿沟中受益更多。据此提出后发城市应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均衡,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并根据城市类型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弥合数字鸿沟赋能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多维路径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生产力 数字鸿沟 后发城市 包容绿色发展 后发优势驱动假说 资源配置效应 创新激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沈涛 朱勇生 吴建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基于旅游开发——贫困减缓——平等参与——生态保护四维关系,分析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禀赋特征和发展特点,认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面临边疆贫困、民族贫困、生态脆弱区贫困的三重约束,从地理位置看处于偏离发展中心的边缘区,从生态位看属于... 基于旅游开发——贫困减缓——平等参与——生态保护四维关系,分析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禀赋特征和发展特点,认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面临边疆贫困、民族贫困、生态脆弱区贫困的三重约束,从地理位置看处于偏离发展中心的边缘区,从生态位看属于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多样性保护区,从经济发展位看为贫困度较深的弱后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作为该区域减贫脱困的重要方式必须权衡这些关系和问题,并提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应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精准旅游扶贫,推进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机会的均等化,制度增权于贫困人口,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绿色发展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 旅游扶贫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进步、能源贫困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徐盈之 徐菱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35,共12页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与资源环境问题,包容性绿色发展是破解公平与资源环境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基于中国30个省份(限于数据所得,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2...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与资源环境问题,包容性绿色发展是破解公平与资源环境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基于中国30个省份(限于数据所得,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2004~2017年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和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促进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作用受地理区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影响较小,但是技术进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作用效果要优于发达地区。同时,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不同技术水平下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能源贫困 包容绿色发展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环境规制、能源贫困与包容性绿色发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徐盈之 魏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9-125,共17页
在深入探讨双重环境规制与能源贫困影响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基础上,以2004—2017年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双重环境规制、能源贫困和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贫困对包容性绿色发... 在深入探讨双重环境规制与能源贫困影响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基础上,以2004—2017年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双重环境规制、能源贫困和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贫困对包容性绿色发展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正式环境规制与包容性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现阶段其未能促进包容性绿色发展;非正式环境规制与包容性绿色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现阶段其能够促进包容性绿色发展;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能源贫困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正式环境规制政策以及维持适度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对打赢能源减贫攻坚战,促进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环境规制 能源贫困 包容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空间相关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崔和瑞 王紫臻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38,84,共10页
基于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其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莫兰指数和收敛性检验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空间相关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包容性绿色发... 基于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其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莫兰指数和收敛性检验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空间相关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但上升态势明显,八大综合经济区呈鲜明梯度结构特征;区域间净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自2016年空间集聚状态稳定,并形成东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区“高—高”集聚,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除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外,全国以及其余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相比,考虑外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检验中全国整体及各经济区的收敛状态未改变,但收敛速度有普遍提升,不同经济区的收敛特征和其对外部环境因素敏感度有显著差异。因此,应立足区域协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差异,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绿色发展效率 八大综合经济区 区域差异 收敛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角的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长德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民族地区将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实现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现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化效率的提升,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供给... 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民族地区将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实现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现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化效率的提升,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供给,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可持续性,走包容性绿色城镇化(Inclusive Green Urbanization)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城镇化 包容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容性绿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共赢之路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光锋 王梦哲 李霞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6期19-23,共5页
经济共赢的内在逻辑,生发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人们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之中,蕴含于公平与效率这对人类经济活动基本要素科学而辩证的关系之中,彰显于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联动发展实践之中,体现出包容性绿... 经济共赢的内在逻辑,生发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人们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之中,蕴含于公平与效率这对人类经济活动基本要素科学而辩证的关系之中,彰显于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联动发展实践之中,体现出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共赢的逻辑内在要求以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引,坚持共同发展,反对你输我赢;兼顾公平效率,摒弃强者通吃;坚持互联互通,摒弃画地为牢。对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悖逆经济共赢的政策和行为的批判,同样是倡导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绿色发展 经济共赢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容性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着力点 被引量:11
12
作者 史献芝 王新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58,共7页
包容性发展是基于当下人类社会时空双维的实然发展境况、集五大新发展理念与一体、以谋求人类社会全要素彼此交融、综合实现和多主体建设为目的的发展模式、理念和路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为基本着眼点。兜住包容性... 包容性发展是基于当下人类社会时空双维的实然发展境况、集五大新发展理念与一体、以谋求人类社会全要素彼此交融、综合实现和多主体建设为目的的发展模式、理念和路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为基本着眼点。兜住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底线,才能呈现其决定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的极端重要性。就当下人类社会时空双维的实然发展境况而言,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共赢、政治自主、文化互融、社会安全和生态共建,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绿色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是否提升了绿色发展的包容性:资金融通和技术创新视角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晨跃 徐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99,共19页
绿色发展是否具有包容性对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利用金融体系变革契机来提升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成为新时代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从资金融通和技术创新视角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绿色发展水... 绿色发展是否具有包容性对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利用金融体系变革契机来提升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成为新时代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从资金融通和技术创新视角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绿色发展的包容性;且这一效应在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较高区域以及“2013年余额宝开张”和“2014年数字金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以后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偏向效应和激发技术创新双向效应来实现包容性绿色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伴随着地区企业特征差异和群体特征差异的变化,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效应呈动态变迁特征。本文研究意味着,金融体系变革能够实现绿色发展与减贫“双赢”的目标,不仅对绿色发展理论和收入差距理论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有益拓展,而且为深化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和实现路径提供了有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包容绿色发展 融资约束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中国贡献——兼论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新建 姜强强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87,共7页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倚仗厚重的中国理论和实践逻辑的贡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其直接理论倚仗,包容性和绿色化发展的中国脚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其提供了实践依托和时代契机。包容性绿色发...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倚仗厚重的中国理论和实践逻辑的贡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其直接理论倚仗,包容性和绿色化发展的中国脚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其提供了实践依托和时代契机。包容性绿色发展将以其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时代彰显,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学科主线与时代标杆,成为世界进入"后西方"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和世界整体发展上所走出的"人类发展的下一步",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所贡献的最具时代价值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人们将见证和收获世界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清晰轨迹和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绿色发展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大发展理念 中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武林 何诚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19-32,171,共15页
包容性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其内部子系统间是否耦合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着包容性绿色发展进程。在阐释包容性绿色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测度分析2001—2020年全国、八大经济区和30个省域的包容性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性,并实证检验关键... 包容性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其内部子系统间是否耦合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着包容性绿色发展进程。在阐释包容性绿色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测度分析2001—2020年全国、八大经济区和30个省域的包容性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性,并实证检验关键因素对包容性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性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观察和把握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为促进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平衡性、充分性提供思路启发。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强调包容、绿色与发展三者的协调并举和不可偏废,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性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从“十五”规划时期的濒临失调衰退型上升至“十三五”规划时期的初级协调发展型,区域和省域包容性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性为上升趋势,专利授权量、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对包容性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性具有正向影响,而研发投入强度、政府干预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包容发展 包容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容性绿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因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建忠 张维香 +1 位作者 何骅 梅德祥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4期19-25,共7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具有鲜明的人与自然的辩证一体性关系的理论主旨;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展开,可以表述为异化劳动—物质变换的断裂—资本逻辑的扩张—资本扩张悖论—制度变革五方面依次铺展的逻辑进路。不论是人与自然的辩证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具有鲜明的人与自然的辩证一体性关系的理论主旨;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展开,可以表述为异化劳动—物质变换的断裂—资本逻辑的扩张—资本扩张悖论—制度变革五方面依次铺展的逻辑进路。不论是人与自然的辩证一体性关系,还是通向制度变革的五方面逻辑进路,都为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因,体现鲜明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绿色化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包容性的发展取向。彰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空双维进路的包容性绿色发展,必然要走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所昭示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制度变革道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包容性绿色效率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林 吴殿廷 +1 位作者 贾建琦 王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133,共7页
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角,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山东省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6年山东省包容性绿色效率呈现缓慢波动上升趋势,地... 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角,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山东省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6年山东省包容性绿色效率呈现缓慢波动上升趋势,地市间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呈缓慢扩大趋势,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低效率地市对高效率地市的“追赶效应”不明显;2)山东省包容性绿色效率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梯度格局特征,双核结构在空间格局演变中发挥主导作用,包容性绿色效率的高水平隆起区和低水平塌陷区具有显著路径依赖特征;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公共财政支出内容与比例、优化工业结构以及推进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包容性绿色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绿色发展 效率 时空格局 Super-SBM模型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实践思考 被引量:15
18
作者 周小亮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96,247,共12页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条件的新判断,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生产方式为理论逻辑基础,...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条件的新判断,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生产方式为理论逻辑基础,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要求,科学阐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探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社会生产形式与劳动交换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社会总生产或再生产各环节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问题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即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动力充沛、内部协调、循环通畅的社会再生产体系。从未来发展方式的态势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从体现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中去拓展发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发展格局 生产方式 再生产理论 包容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