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污染钝化修复环境影响定量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肖萌 孟豪 +4 位作者 董璟琦 张红振 周通 吴龙华 李香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571-3581,共11页
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云南省怒江州污染农田钝化修复技术的环境影响和碳足迹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污染农田钝化修复技术的环境影响最终归类为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资源,其中全球变暖影响是主要的环境影响.整个钝化修复过程中,药剂... 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云南省怒江州污染农田钝化修复技术的环境影响和碳足迹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污染农田钝化修复技术的环境影响最终归类为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资源,其中全球变暖影响是主要的环境影响.整个钝化修复过程中,药剂生产阶段和工程实施阶段是碳排放热点阶段,碳排放量分别为2103,2091t,修复单位方量污染土的碳排放量为87.80kg.钝化修复技术的环境影响单一评分为949.94kPt,是环境影响较低的污染农田修复技术.本文定量评估了农田污染钝化修复技术的环境影响评分和碳排放量,为对比不同修复技术环境影响提供数据基础,推动农田污染场地修复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碳修复 稳定化材料 生命周期评价 达峰和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碳排放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孟豪 董璟琦 +2 位作者 张红振 肖萌 李香兰 《中国环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1期368-375,共8页
采用排放因子法,以河北某大型关停农药厂为案例,通过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案例场地实施风险管控的5a期间,净固碳量为113.56t,碳排放量约458.49t,总固碳量约572.05t;阻隔措施与场地调查活动是最主要的碳... 采用排放因子法,以河北某大型关停农药厂为案例,通过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案例场地实施风险管控的5a期间,净固碳量为113.56t,碳排放量约458.49t,总固碳量约572.05t;阻隔措施与场地调查活动是最主要的碳排放环节,分别占总碳排放的36.78%和34.12%,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碳排放占97.88%;单位污染土壤的风险管控碳排放强度为2.54kg/m^(3),与固化稳定化(34.78kg/m^(3))、异位热脱附(212.22kg/m^(3))、化学淋洗(35.83kg/m^(3))和化学氧化(27.78kg/m^(3))相比具有明显的低碳优势;机械能源和阻隔材料的碳排放因子敏感性最强,在95%置信区间内,案例中这部分碳排放量在417.84~500.40t波动,采用更为绿色低碳的阻隔防渗膜,优先电驱动机械设备和本地化材料采购运输,提高监控设备运维可再生能源与绿电投入比例并增加生态景观丰富度,有助于实现场地风险管控低碳管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碳修复 可持续风险管控 生命周期评价 蒙特卡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耕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小东 王刘炜 侯德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205,共16页
深耕作为农业耕作措施的同时,也是重要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然而,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总结了深耕条件下土壤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规律的相关研究。深耕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如容... 深耕作为农业耕作措施的同时,也是重要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然而,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总结了深耕条件下土壤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规律的相关研究。深耕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团聚体稳定性)进而影响其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发生变化。深耕可显著增加土壤CO_(2)的排放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容重是影响CO_(2)排放的重要因子。旱地土壤是CH_(4)的“汇”,水田是CH_(4)的“源”。深耕可降低旱地土壤对CH4的吸收,增加水田土壤CH4的排放。土壤通气性能以及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大小和活性是影响CH_(4)排放的重要因素。深耕对N_(2)O的影响主要与土壤通气性能有关,在通气性较好的土壤中,深耕可显著增加N_(2)O的排放,但在通气性不良的土壤中则表现为降低趋势,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影响N_(2)O排放的重要过程。此外,土壤改良方式、水分管理、气候因素和其他土壤性质等可进一步对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影响。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壤绿色低碳修复的角度出发,采用深耕方法进行农业耕作和土壤修复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值得进一步审慎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耕 绿色低碳修复 甲烷 二氧化 氧化亚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