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的内涵界定与构建路径
1
作者 白永秀 闫雪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9,共12页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秦岭应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灵魂、以生态旅游产业为载体、以生态产业为本色、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的“文旅生农”一体化协同推进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融合、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通过文化产业大众化、旅游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农业产业特色化以及“文旅生农”一体化,稳步构建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将秦岭大保护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结合,切实推进秦岭大保护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绿色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 “文旅生农”一体化 资源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被引量:13
2
作者 马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37,共5页
绿色产业是21世纪国际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内蒙古地域辽阔,绿色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绿色产业开发潜力。因此,必须把绿色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尽快构建绿色产... 绿色产业是21世纪国际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内蒙古地域辽阔,绿色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绿色产业开发潜力。因此,必须把绿色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尽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本文通过对绿色产业概念的界定,首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绿色产业体系的概念、绿色经济链条的构成,分析了内蒙古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的思路、基本原则,内蒙古绿色产业体系的构成与建设,内蒙古绿色产业体系的支撑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产业体系 内蒙古 优势产业 民族地区经济 国际经济 绿色经济 构建 基本思路 优先发展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测度研究
3
作者 曹玮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从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从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性、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引领性方面切入,构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4—2023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熵权法与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采用区域差距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解析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区域差距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得分整体较低,省域间差距显著。东部区域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最高,中部区域次之,西部区域最低。区域内差距是导致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区域差距形成的主要来源。三大区域的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差距均呈现缩小特征。由此,应建立绿色现代化发展支撑体系,实施区域绿色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盘活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引领效应,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 区域差距分析法 核密度估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脉区域战略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炯天 汤建伟 +4 位作者 黄进勇 任瀚 周阳敏 李建东 蔡玉平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9,共11页
本文总结秦巴山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亟需构建强生态条件下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探讨秦巴山脉区域生态与产业协同绿色发展模式,指出培育、发展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的紧迫性、必要... 本文总结秦巴山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亟需构建强生态条件下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探讨秦巴山脉区域生态与产业协同绿色发展模式,指出培育、发展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一圈多轴一网二区"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生态–产业协同双向梯度发展"的动力模式。构建包含评价指标、产业类型筛选和技术评价等内涵的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分析产业布局原则、环秦巴山脉区域协同发展群产业布局及产业关联效应。阐述发展战略性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的政策建议:坚持绿色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道路;打造新的跨区域协作政策机制;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加强绿色资本输入;推动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紧密结合;培育社会企业与制度企业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绿色产业整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脉区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成长绿色产业 强生态条件 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显著性差异的绿色产业评价指标筛选模型及实证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洪海 迟国泰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3-204,共12页
依据广义的绿色产业内涵,通过信息显著性差异与信息冗余分析定量筛选指标,建立了包括绿色生产指标层、绿色生态环境指标层、绿色消费方式指标层的大连市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负载系数大小差异进行信息显著性... 依据广义的绿色产业内涵,通过信息显著性差异与信息冗余分析定量筛选指标,建立了包括绿色生产指标层、绿色生态环境指标层、绿色消费方式指标层的大连市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负载系数大小差异进行信息显著性分析,删除负载系数小、对综合评价结果影响弱的指标。克服了现有研究先进行相关分析剔除冗余指标,再利用负载系数大小差异筛选出反映信息显著性大的指标的弊端。事实上,指标间较高的相关性是计算负载系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利用负载系数筛选指标前是不可进行指标的相关分析降低指标间的相关性的。二是通过结合专家知识经验辨析指标的实际含义,仅对反映信息可能重复的指标使用相关分析,剔除同指标层内相关系数较大的两个指标中反映指标层信息能力相对较弱的指标。克服了仅仅通过相关系数不能准确衡量指标间信息重复程度的弊端。研究结果表明,最终建立的指标体系通过25.68%的指标反映了97.09%的原始信息。通过与同类的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对大连市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标筛选 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 绿色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基本依循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儒 何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新发展阶段,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升级,旨在构建农村绿色产业体系,打造乡村绿色和美环境,传承民间优秀绿色文化,构建生态共治格局,突出生态富民效益... 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新发展阶段,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升级,旨在构建农村绿色产业体系,打造乡村绿色和美环境,传承民间优秀绿色文化,构建生态共治格局,突出生态富民效益。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依循全面性、持续性、共生性和有序性基本原则,妥善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人类与自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探索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制度设置层面应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绿色政策体系;具体实践层面应全面准确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运用绿色技术,营造绿色生产生活环境。最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农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 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和美环境 优秀绿色文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及未来走势 被引量:63
7
作者 邬晓霞 张双悦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4,共5页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建设"、"城市绿化"和"推行绿色消费方式"四个关键词。《"十一五"规划纲要》增加了绿色建筑和绿色工业两个方面的内容。...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建设"、"城市绿化"和"推行绿色消费方式"四个关键词。《"十一五"规划纲要》增加了绿色建筑和绿色工业两个方面的内容。《"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阐述了"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分别从绿色定位、绿色消费、绿色农业、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城市、绿色区域发展、绿色产业、绿色海洋经济、绿色能源资源和绿色制度建设等方面对"绿色发展"给予了系统的阐述。如果说建设"美丽中国"属于顶层设计,那么,构建绿色区域当属抓手,创建绿色城市和美丽乡村为构建绿色区域的前提和条件,实现产业的绿色化,或者说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则为绿色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核和着力点,与此相呼应,绿色制度建设当为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4
8
作者 龙丽波 梁钰婷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4,共13页
新质生产力对于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要求以及目标上高度... 新质生产力对于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要求以及目标上高度一致。当前,科技均衡发展程度不高、传统产业绿色发展不足、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高以及劳动者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全面推动科技的平衡发展、着力建设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育创新型劳动者,从而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型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