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肥秸秆替代部分化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刘晓阳 陈检锋 +7 位作者 付利波 王志远 陈华 王伟 杨艳鲜 张庆 杨济达 尹梅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2-148,共7页
本研究聚焦云南辣椒产业中化肥过量施用引发的作物品质下降问题,致力于探寻科学合理的化肥配施方案以提高辣椒产量与品质。以云南市场中常见的二荆条辣椒为试验对象,设置化肥配施不同比例绿肥秸秆处理以及100%施加化肥的对照处理(CK),... 本研究聚焦云南辣椒产业中化肥过量施用引发的作物品质下降问题,致力于探寻科学合理的化肥配施方案以提高辣椒产量与品质。以云南市场中常见的二荆条辣椒为试验对象,设置化肥配施不同比例绿肥秸秆处理以及100%施加化肥的对照处理(CK),确保各处理小区氮、磷、钾养分总量恒定。在辣椒成熟期与关键生长阶段,测定辣椒产量、叶绿素含量、果实形态、营养成分及硝酸盐含量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化肥配施30%的绿肥秸秆后辣椒产量显著提升了22.29%,辣椒结果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提升了7.47%,辣椒果实形态更符合市场需求;果实品质方面,氮、磷、蛋白质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含量分别显著提升了5.63%、9.48%、9.96%和25.96%,有害物质硝酸盐含量也显著降低了20.5%。化肥配施绿肥秸秆不仅能显著提高辣椒产量,还能改善果实形态指标、提高营养成分含量并降低有害物质含量。其中,70%化肥+30%绿肥(SF3处理)的效果最佳,为云南辣椒种植的化肥减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辣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化肥减量 绿肥秸秆 配施方案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绿肥和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提升红壤性水稻土酸解有机氮组分比例及供氮能力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多基 姚冬辉 +2 位作者 范钊 吴建富 魏宗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目的】氮是限制土壤生产力的重要营养元素。研究长期施用绿肥和秸秆下,红壤性稻田土壤氮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氮素供应容量和强度的关系,深化理解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理论。【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内,始于1981年... 【目的】氮是限制土壤生产力的重要营养元素。研究长期施用绿肥和秸秆下,红壤性稻田土壤氮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氮素供应容量和强度的关系,深化理解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理论。【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内,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潴育性水稻土。设置4个处理:无肥(CK);单施化肥(F);翻压紫云英作早稻基肥+追施化肥(MF);翻压紫云英和稻草还田作晚稻基肥+追施化肥(MSF)。2019年晚稻收获后,测定0—2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可矿化氮、微生物量氮含量,研究碱解氮释放特性及其与有机氮组分的关系。【结果】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各形态氮素的含量。在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MF和MSF处理分别提高了土壤全氮15.03%和24.35%、矿化氮35.73%和58.02%、微生物量氮21.73%和36.73%(P <0.05),MSF处理增加效果最显著。土壤碱解氮的供应强度均表现为MSF>MF>F>CK;供应容量MSF和MF处理均显著高于F处理,增幅分别为19.01%和25.22%。MF和MSF处理土壤酸解总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CK和F处理;MSF处理的酸解氨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含量均显著高于F处理,增幅分别为36.02%、33.52%和26.58%,而土壤非酸解性氮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逐步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和酸解氨态氮是土壤矿化氮的主要来源,而土壤微生物量氮是碱解氮的主要直接贡献者。【结论】在等氮磷钾施肥量下,长期有机养分替代部分化肥有效提高了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中微生物量氮和酸解氨态氮的含量,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提升了土壤碱解氮含量,进而改善了稻田土壤的氮素供应容量和强度。绿肥和秸秆联合还田的效果优于绿肥单独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绿肥秸秆联合还田 微生物量氮 酸解有机氮 氮素供应容量 氮素供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毛国军 邓光明 +1 位作者 杨开琼 杨开勇 《耕作与栽培》 2002年第2期49-50,60,共3页
通过大方县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初步研究表明 ,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 ,改善了土壤环境 ,提高了土壤肥力 ,促进作物高产、稳产。
关键词 绿肥聚垄秸秆还土 玉米 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和酶活性对培养时间及外源碳投入的响应 被引量:4
4
作者 杨苏 刘耀斌 +4 位作者 章欢 李辉信 张永春 艾玉春 汪吉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0-346,共7页
在绿色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备受青睐,但有机物料种类不同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不同,为探究有机物料施用对潮土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动态影响,通过为期1年的培养试验,设置添加10 g/kg的秸秆菌渣(S)、树枝菌渣(B)... 在绿色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备受青睐,但有机物料种类不同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不同,为探究有机物料施用对潮土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动态影响,通过为期1年的培养试验,设置添加10 g/kg的秸秆菌渣(S)、树枝菌渣(B)、小麦秸秆(W)、黑麦草秸秆(R)和蚕豆秸秆(BB),并以空白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增加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25.4%~42.9%和35%~60%,易氧化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2.80,43.26 mg/kg,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则呈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346 mg/kg,293μg/g和23.08μg/g。有机物料施用会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呼吸速率,通过对3个取样期7种水解酶的分析发现,酶活性表现为:LAP>PHOS>NAG>BG>CB>AG>XYL,即参与氮循环酶活性>参与磷循环酶活性>参与碳循环酶活性,绿肥秸秆主要增加氮循环酶活性,且以BB处理酶活性最高,菌菇渣主要增加碳循环酶活性,B处理酶活性高于S处理。有机物料施用会影响土壤酶活性,增加不同形态碳氮含量,但增幅因有机物料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且碳氮组分对培养时间的响应不一。总体而言,小麦秸秆和蚕豆秸秆腐殖化系数最高,对不同组分碳氮含量增加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秸秆 菌菇渣 酶活性 碳含量 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