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灰基础设施空间配置与净碳排放强度的交互机制研究——以浙江省村镇组片为例
1
作者 朱晓青 孙卓扬 +2 位作者 徐剑 黄戈 钟月彬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2,共8页
协调配置绿灰基础设施对于节约国家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以浙江省6个村镇功能组片为例,围绕组片间及内部的绿灰设施空间配置与碳源汇空间格局的交互效应展开探讨。构建生物量-碳汇、消费端-碳源模型,提出绿灰... 协调配置绿灰基础设施对于节约国家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以浙江省6个村镇功能组片为例,围绕组片间及内部的绿灰设施空间配置与碳源汇空间格局的交互效应展开探讨。构建生物量-碳汇、消费端-碳源模型,提出绿灰空间配置量化方法,设立绿灰交互指标,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交互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灰色度、绿灰归一化差异指数及生态核心区百分比是影响净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2)组片地理特征和主导功能对绿灰设施空间配置产生潜在影响,进而影响净碳排放强度,优化绿灰基础设施空间配置应分片分组、因地制宜;3)绿灰空间配置优化需考虑组片所在区域的社会背景,结合多方面因素以综合调控碳排放。研究结论对绿灰设施配置优化和碳减排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灰基础设施 空间配置 净碳排放强度 村镇功能组片 空间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灰蓝基础设施融合的城市洪涝灾害调控 被引量:9
2
作者 黄国如 杨格 +2 位作者 曾博威 吕永鹏 任心欣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74,共9页
随着城市面临的内涝形势日益严峻,依靠雨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末端快排的雨水管理思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而将绿灰蓝基础设施3者有机结合,能在确保城市洪涝灾害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系统解决多尺度下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随着城市面临的内涝形势日益严峻,依靠雨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末端快排的雨水管理思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而将绿灰蓝基础设施3者有机结合,能在确保城市洪涝灾害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系统解决多尺度下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基于绿灰蓝基础设施融合的理念,从城市雨水系统现状的综合评价、城市雨水系统的优化、城市防洪排涝调度等方面展开评述。在城市雨水系统评估方面,综述了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体的低影响开发系统性能评估和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体的城市雨水管网系统性能评估研究;在城市雨水系统优化方面,综述了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参数优化及布局优化、管网等灰色基础设施的平面布局优化及管径埋深优化研究;在城市防洪排涝调度方面,综述了城市防洪排涝调度方法及城市防洪排涝调度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构建集评估、优化、调度为一体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城市洪涝灾害调控方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基础设施 布局优化 代理模型 防洪排涝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测度——以长三角城市应对雨洪风险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林陈贞 郑艳 孙劭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4,共7页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韧性测度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城市韧性界定为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构建城市应对雨洪风险的“雨洪致灾危险性—城市韧性”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客观赋权方法,选择“十二五”和“...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韧性测度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城市韧性界定为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构建城市应对雨洪风险的“雨洪致灾危险性—城市韧性”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客观赋权方法,选择“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规划期,对长三角中心城市开展雨洪韧性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的雨洪韧性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因子、社会保障和外来人口因子、灰—蓝基础设施因子、交通设施因子、绿色基础设施因子的影响。通过比较致灾危险性指数与城市雨洪韧性指数的关系,得到4类典型城市:脆弱型城市15个,高风险城市6个,低风险城市6个,韧性城市缺失。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城市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的重要基础,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雨洪基础设施等特指韧性,处于不同韧性类别的城市应采取发展型、增量型等不同适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韧性测度 绿—蓝基础设施 气候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