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63
1
作者 张林静 岳明 +3 位作者 张远东 顾峰雪 潘晓玲 赵桂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69-972,共4页
采用 Levins公式和王刚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 ,对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中的 7个植物种 ,分别从群落梯度和 3个单一生态因子 (土壤水分维 ,土壤盐分维 ,土壤酸碱度维 )上对其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1在群落梯度上 ,生态位... 采用 Levins公式和王刚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 ,对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中的 7个植物种 ,分别从群落梯度和 3个单一生态因子 (土壤水分维 ,土壤盐分维 ,土壤酸碱度维 )上对其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1在群落梯度上 ,生态位大小依次为红砂 ( 0 .70 1 0 ) ,梭梭 ( 0 .6 4 34 ) ,角果藜 ( 0 .4 774 ) ,雾冰藜 ( 0 .374 5 ) ,盐爪爪 ( 0 .35 4 1 ) ,叉毛蓬( 0 .335 4 )和碱蓬 ( 0 .2 76 9) ;2红砂在土壤水分、土壤盐分、土壤酸碱度维上的生态位分别为 0 .5 2 74 ,0 .6 0 39和 0 .36 2 0 ,梭梭在这 3维上分别为 0 .332 0 ,0 .30 83和 0 .5 1 0 3,从生态位宽度看 ,红砂和梭梭处于优势种地位 ,其余为非优势种 ;3每个物种在群落梯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基本大于在上述 3个资源轴上的平均生态位 ;4红砂与梭梭在土壤盐分维上的生态位重叠最大 ( 0 .4 2 0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阜康 绿洲荒漠过渡带 植物种 生态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人工梭梭群落与水土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赵鹏 徐先英 +6 位作者 屈建军 张进虎 马全林 张慧文 徐高兴 马俊梅 吴永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96-1505,共10页
作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人工梭梭群落的演替关系着民勤绿洲的生态安全。以民勤绿洲边缘人工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人工梭梭群落与水... 作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人工梭梭群落的演替关系着民勤绿洲的生态安全。以民勤绿洲边缘人工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人工梭梭群落与水土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TWINSPAN方法将人工梭梭群落划分为4个群丛类型:群丛I梭梭+白刺-沙蒿-盐生草(Haloxylon ammodendron+Nitraria tangutorum-Artemisia frigida-Halogeton glomeratus)、群丛Ⅱ梭梭+沙拐枣-沙米(Haloxylon ammodendron+Calligonum mongolicum-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Ⅲ梭梭+白刺-芦苇(Haloxylon ammodendron+Nitraria tangutorum-Phragmites australis)、群丛Ⅳ梭梭+柽柳+盐爪爪(Haloxylon ammodendron+Tamarix ramosissima+Kalidium foliatum);(2)CCA排序第1轴代表生境水分及有机质梯度的变化,第2轴代表生境土壤盐分的环境梯度。Monte Carlo检验和前项选择结果表明,人工梭梭群落演替的环境调控因子排序为土壤水分(10%)>有机质(9.7%)>pH(8.8%)>速效磷(8.4%)>土壤沙粒(7.8%)>地下水埋深(7.8%)>样方距离绿洲之间的距离(7.2%)>全氮(6.9%)>电导率(6.7%)。TWINSPAN分类结果在CCA样方-环境因子排序图中有较好的反映,分类和排序结果较为吻合。(3)土壤含水量、酸碱度、沙粒体积百分比、速效磷、有机质、全氮、电导率与空间因子样方与绿洲的距离解释了物种格局变化的19.8%,其中土壤因子占15.6%,地下水因子占1.1%,土壤与地下水因子交互作用解释部分占3.1%。对于50%以上未能被解释的变异部分,可能归咎于未被选取的环境因子如降水、风蚀沙埋、封禁或者随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人工梭梭群落 水土因子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赵鹏 徐先英 +5 位作者 金红喜 张进虎 唐卫东 柴成武 靳虎甲 董志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371,共8页
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绿洲与荒漠的连接区域,在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恢复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在47个植物群落调查样地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研究区典型植... 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绿洲与荒漠的连接区域,在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恢复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在47个植物群落调查样地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研究区典型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讨论了影响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植物种以旱生耐盐植物为主。(2)TWINSPAN分类将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划分为11个群丛类型,即白刺+盐生草群丛、白刺+芦苇群丛、白刺+盐爪爪群丛、盐爪爪+黑果枸杞群丛等,分类结果在空间上反映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的演替变化趋势。(3)DCA排序结果验证了TWINSPAN分类结果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制约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是地下水埋深和地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 环境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4
作者 郭全恩 李保国 +2 位作者 南丽丽 曹诗瑜 陈建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4-938,共5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研究绿洲荒漠演化过程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500 m间隔取样尺度下甘肃省玉门镇饮马农场一条绿洲荒漠过渡带(荒漠、荒漠-绿洲、绿洲)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研究绿洲荒漠演化过程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500 m间隔取样尺度下甘肃省玉门镇饮马农场一条绿洲荒漠过渡带(荒漠、荒漠-绿洲、绿洲)土壤呼吸速率在不同时期(5、7、10月)的时空变异性,并结合过渡带不同监测点的植被盖度、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容积含水量以及土壤0~20 cm土层pH值、盐分、HCO_3^-、Cl^-、Ca^(2+)、Mg^(2+)、SO_4^(2-)、K^+、Na^+等理化性质分析,探讨了环境因素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荒漠向绿洲过渡,土壤呼吸速率从荒漠端的1.21μmol·m^(-2)·s^(-1)逐渐增大到绿洲端的4.85μmol·m^(-2)·s^(-1),增加3倍。从季节变化来看,7月份土壤呼吸速率最大,10月份土壤呼吸速率最小,5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居中。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异系数为64.1%~78.1%,属中等变异。从空间相关性来看,7月和10月土壤呼吸速率的块金值为0.065和0.113,均小于0.25,空间相关性强;5月份土壤呼吸速率的块金值为0.690,空间相关性中等。研究发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绿洲荒漠过渡带 土壤呼吸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因素对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柳维扬 高艳红 +2 位作者 王家强 彭杰 吕双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94,共6页
通过树脂芯原位培养试验,分析水分因素对塔里木绿洲荒漠过渡带3种不同植被覆盖度(LCD:0~0.2;MCD:0.2~0.4;HCD:0.4~0.6)土壤矿质氮含量影响及氮矿化速率变化。结果表明,水分对土壤氮矿化作用有明显影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与土壤水分... 通过树脂芯原位培养试验,分析水分因素对塔里木绿洲荒漠过渡带3种不同植被覆盖度(LCD:0~0.2;MCD:0.2~0.4;HCD:0.4~0.6)土壤矿质氮含量影响及氮矿化速率变化。结果表明,水分对土壤氮矿化作用有明显影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与土壤水分有明显相关性,3种植被覆盖度类型的剖面水分变化和净氮矿化速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LCD是0.866 9(P〈0.01),MCD是0.647 9(P〈0.05),HCD是0.594 0(P〈0.05);测定周期内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平均净氮矿化速率,LCD为0.334kg/(hm2·d),MCD为1.010kg/(hm2·d),HCD为0.998kg/(hm2·d);该区域土壤水分变化是影响氮矿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说明在极端干旱条件下,水分控制氮矿化作用,但随植被覆盖度递增土壤含水量增加,水分因素对土壤氮矿化作用逐渐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因素 绿洲荒漠过渡带 土壤氮净矿化 树脂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彦武 柴强 +1 位作者 欧阳雪芝 罗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固沙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以裸沙地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固沙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差异,且均显著大于裸沙地;在0-60 cm土层中,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过氧化氢酶、脲酶和... 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固沙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以裸沙地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固沙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差异,且均显著大于裸沙地;在0-60 cm土层中,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以梭梭林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2.29倍、2.36倍、10.17倍、2.63倍、1.65倍和1.71倍;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酶活性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梭梭林的放线菌、真菌和蔗糖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达到了69.6%以上。随着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的恢复,不同固沙林对干旱瘠薄的沙漠环境均有一定的适应性,各固沙林土壤的生物性质不断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固沙林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风况对波文比和蒸散发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向皎 李程 +2 位作者 张清涛 熊育久 邱国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5-720,共16页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是目前蒸散发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荒漠地区,尤其对绿洲荒漠过渡带的蒸散发进行研究时,发现有波文比波动大、蒸散发结果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如何提高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在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准...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是目前蒸散发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荒漠地区,尤其对绿洲荒漠过渡带的蒸散发进行研究时,发现有波文比波动大、蒸散发结果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如何提高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在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准确性成为荒漠干旱区精确研究水分收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发现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不同风况对波文比有不同影响,这可能是造成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在绿洲荒漠过渡带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为了证明这个假设,于2010—2012年在西北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进行了野外连续观测,观测了不同风况条件下波文比、不同高度的温度差、湿度差以及蒸散发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观测期内波文比值在-17.3—16.2范围内变化,波动较大,呈"U"型变化,生长季中期波文比值低于初期和末期;在无风天气,绿洲荒漠过渡带温度、湿度梯度不受水平气流的影响,波文比波动小,异常值少,波文比方法测算出的蒸散量较为准确,能够代表实际蒸散量,所测得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波文比日均值为0.07,日蒸散量为1.6mm/d;在绿洲风和荒漠风天气,绿洲荒漠过渡带空气温度、湿度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波文比波动大,不同风况使得大气处于逆温或逆湿的状态,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所测得的蒸散量负值增多,适用性降低。因而在应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估算绿洲荒漠过渡带的蒸散发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天气和观测点,避开风况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波文比 绿洲 荒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林土壤保育效应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彦武 罗玲 +1 位作者 张峰 陈天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49-762,共14页
研究不同龄阶梭梭林对土壤的保护效应和复育效应的变化特征,探讨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梭梭林保育土壤的内在机制,可为治理河西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林的土壤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采用典型抽样和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 研究不同龄阶梭梭林对土壤的保护效应和复育效应的变化特征,探讨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梭梭林保育土壤的内在机制,可为治理河西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林的土壤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采用典型抽样和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不同龄阶的梭梭林(20a、30a、40a)和裸沙地为研究对象,定期监测其防风固沙作用和土壤机械组成、化学性质、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各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梭梭林保护土壤的效应取决于梭梭林的生长情况及树龄,距离梭梭植株越近,风速逐渐减小,且背风面的减小程度大于迎风面;梭梭林中下部对风速的阻碍作用大,风速降低幅度为顶端处的1.05倍~2.04倍;随着梭梭林龄的增长,风速降低幅度的均值由12.66%增大至20.41%。各龄阶梭梭林土壤粉粒和黏粒所占比例远远小于粗砂粒和细砂粒,随土层深度增加,粉粒和黏粒含量略有减小,但均显著大于裸沙地;随着树龄增加,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增大,粗砂粒含量减小,分别在30年时出现峰值和谷值。各龄阶梭梭林土壤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各指标均表现为30年生梭梭林>40年生梭梭林>20年生梭梭林,且均为裸沙地的1.02倍以上。梭梭林土壤保育效应因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梭梭林的风速降低程度与土壤的机械组成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87以上。从梭梭林保护土壤和改良土壤效应两方面综合考虑,30年生梭梭林更适合当地生境条件,其土壤保育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梭梭林 土壤保育 复育效应 保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汪媛燕 王立 满多清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5-361,共7页
【目的】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对象,沿绿洲向荒漠演变方向,测定和分析不同区段各物种在群落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该区域荒漠化防治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从绿洲外围边界开始,沿绿洲至荒漠(东南-西北)方向,采用样线调... 【目的】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对象,沿绿洲向荒漠演变方向,测定和分析不同区段各物种在群落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该区域荒漠化防治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从绿洲外围边界开始,沿绿洲至荒漠(东南-西北)方向,采用样线调查方法,测计区域内不同区段群落中植物种类、数量、频度、冠幅、高度和地径等,计算获得各物种重要值及其多样性指数。【结果】研究区不同区段共有23种植物,隶属于10科23属,其中灌木6科8种,草本8科15种;灌木层重要值最大的为Ⅲ-灌丛沙包区唐古特白刺,达到153.48%,草本层则以藜科占据主导地位;基于重要值计算得到的不同区段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均无明显差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H′、D和Dmc随着绿洲向荒漠过渡均逐渐减小,Jsw值由于唐古特白刺出现单优现象呈现波动变化。【结论】研究区内群落灌木层更新和生长相对稳定,但群落整体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克隆植物的有效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物种多样性的简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绿洲荒漠过渡带 群落特征 重要值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群落种间关联及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高兴 赵鹏 +2 位作者 陈思航 张晓娟 肖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3,共9页
基于野外样方调查资料,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Ochiai、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生态位量化方法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群落种间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荒漠区固沙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方差比率分析发现,沙... 基于野外样方调查资料,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Ochiai、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生态位量化方法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群落种间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荒漠区固沙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方差比率分析发现,沙拐枣群落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的关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2)χ2检验正关联种对数(98)高于负关联种对数(92),正负联结种对比1.07,显著关联种对占总种对数的7.37%。3)沙拐枣与沙蓬、梭梭的正联结Ochiai指数最大分别为0.90和0.79,体现出互相促进的种间关系,但大部分种对Ochiai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较低,种间联结关系松散。4)沙拐枣、梭梭、沙蓬、猪毛菜生态位宽度较大,对绿洲荒漠过渡带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5)生态位重叠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碟果虫实和骆驼蓬(0.93)>阿拉善碱蓬和红砂(0.89)>黄花补血草与画眉草(0.68)。其均值0.16,整体上群落种间竞争较小。建议干旱区防风固沙造林树种应以种间竞争较小的林草植物种为主,构建稳定人工防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沙拐枣 种间关联 生态位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植被和沙堆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孙涛 贾志清 +1 位作者 刘虎俊 钱雅玲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6-403,411,共9页
在实地调查和形态测量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形态和尺度特征,分析各演替阶段主要特征间的相关关系,阐明演替过程中沙堆主要特征间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白刺灌丛的整... 在实地调查和形态测量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形态和尺度特征,分析各演替阶段主要特征间的相关关系,阐明演替过程中沙堆主要特征间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白刺灌丛的整体生长状况和植被盖度均随演替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发育阶段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稳定阶段植被覆盖度最高,而活化阶段两者均显著最低(P<0.01);沙堆底面积和体积大小均随着水平尺度的增加而增加, 4个演替阶段沙堆体积大小排序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灌丛植被和沙堆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演替阶段均不同:沙堆盖度与高度、生长状态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枯枝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沙堆尺度大小、迎风坡长与沙堆高度的相关性随演替逐渐增强.不同演替阶段主要指标间的回归拟合曲线均不相同,主要以直线方程、二项式和乘幂3种曲线变化为主:雏形和发育阶段沙堆水平尺度和高度之间为二项式关系,稳定和活化阶段为幂函数关系,而沙堆体积与高度之间均为幂函数关系;灌丛沙堆土壤质地的变化随沙堆的演替而逐渐退化,发育、稳定阶段沙堆土质总体良好,而活化阶段土质退化明显.各演替阶段沙堆土质的变化与地上植被的退化表观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白刺 演替阶段 沙堆 形态特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空间分异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赫然 赵鹏 +2 位作者 姜生秀 安富博 何芳兰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1期1-5,49,共6页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种群生态学数量分析方法,研究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坝区固沙植被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为主,...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种群生态学数量分析方法,研究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坝区固沙植被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为主,具有超旱生特征;泉山区固沙植被主要是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群丛,以沙堆天然灌丛为主;湖区固沙植被以白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群丛为主,以湿生耐盐碱植物种为主。(2)坝区固沙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最高;泉山区固沙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3)坝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关系,泉山区和湖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不显著负联结关系,种间联结性不强;坝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植物种为沙拐枣,泉山区、湖区均为白刺。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空间分异明显,未来区域植被管理应重视对乡土优势植物种的精准保护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固沙植被 物种多样性 种间关联 生态位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免灌造林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13
作者 卢磊 唐金 廖书江 《新疆林业》 2011年第5期26-27,共2页
在西北干旱区,绿洲既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也是与荒漠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而绿洲与荒漠之间的过渡带,是一个具有敏感的退化趋势的生态过渡带,即生态脆弱带。多年来由于阜康市北部沙漠边缘绿洲荒漠过渡带的植被乱砍滥伐和... 在西北干旱区,绿洲既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也是与荒漠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而绿洲与荒漠之间的过渡带,是一个具有敏感的退化趋势的生态过渡带,即生态脆弱带。多年来由于阜康市北部沙漠边缘绿洲荒漠过渡带的植被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加之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了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西北干旱区 效益分析 造林技术 植被覆盖度 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过渡 生态脆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沙丘不同固定阶段泡泡刺叶性状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浩 李瑞 +5 位作者 王红永 解婷婷 马静 陈壹铭 马颖 单立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7-1428,共12页
研究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在小尺度自然环境梯度上的变异和协调,有助于了解荒漠局域环境变化下植物的适应策略。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广布种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为材料,分析叶片功能性状在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特征及其对... 研究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在小尺度自然环境梯度上的变异和协调,有助于了解荒漠局域环境变化下植物的适应策略。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广布种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为材料,分析叶片功能性状在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比叶面积(SLA)和氮含量(LNC)存在显著差异,且固定>半固定>流动,固定沙丘的泡泡刺组织密度(TD)和干物质含量(LDMC)显著小于流动沙丘(P<0.05)。(2)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肉质化程度(DOF)与LDMC,SLA与TD负相关,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肉质化程度(DOF)与TD,SLA与LDMC负相关,DOF与SLA,LDMC与TD正相关(P<0.05)。(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的泡泡刺具有较高SLA和LNC,流动沙丘的泡泡刺具有较高TD和LDMC,半固定沙丘的泡泡刺叶性状变异介于两者之间。(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含量、土壤氮含量、土壤磷含量、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含水量共同解释了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的80.76%。表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泡泡刺的资源分配策略,固定沙丘的泡泡刺采取“快速投资-收益”的获取策略,流动沙丘的泡泡刺采取“慢速投资-收益”的保守型策略。结果可为在种内性状水平上评估荒漠植物的资源分配策略提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叶片功能性状 泡泡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沙丘不同固定阶段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卓鹏 解婷婷 +3 位作者 单立山 马静 王红永 李瑞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70-3388,共19页
叶功能性状在反映植物群落获取资源和适应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局域尺度下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该地区植物群落对生境变化的物种组合及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荒漠绿洲过渡带(局域尺度)环境异质性显著,... 叶功能性状在反映植物群落获取资源和适应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局域尺度下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该地区植物群落对生境变化的物种组合及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荒漠绿洲过渡带(局域尺度)环境异质性显著,不同环境下的群落优势种与群落组成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植物群落的功能性状发生变化。然而,荒漠植物群落功能性状沿环境梯度分布特征及与土壤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以临泽荒漠绿洲过渡带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进行群落调查和叶功能性状的测定,并采用性状梯度分析法对植物群落水平下的叶功能性状进行分解,研究了荒漠绿洲过渡带生境异质性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功能性状中肉质化程度、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组织密度、叶片磷含量和叶氮磷比在异质生境(沙丘不同固定阶段)差异显著,以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的固定沙丘植物倾向于采用“慢速偿还”策略,以一年生草本为主的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的植物倾向于采用“快速偿还”策略,随沙丘的固定植物更易由受P限制转向受N限制。(2)植物群落的组织密度、叶碳磷比和叶氮磷比的可塑性和变异性最高,土壤紧实度、土壤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引起变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叶功能性状梯度参数α值范围大于β值,表明对于群落构建来讲,生物竞争作用大于环境过滤;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间β组分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而α组分无相关性,表明物种在群落内和群落间采取不同的生态策略来适应环境。(4)不同生境影响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尽相同,随生境条件变的更不稳定,与性状间联系更加紧密。综上,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植物群落通过叶功能性状表现出显著的适应性差异。随着沙丘固定程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的适应策略逐渐转变,从磷限制逐步过渡到氮限制。这表明,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过滤与生物竞争的作用会随生境异质性的变化而调整。这些发现为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在不同生境下的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叶功能性状 性状梯度分析法 荒漠绿洲过渡 生境异质性 荒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恢复状况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彦隆 魏亚娟 +5 位作者 左小锋 左轶璆 康帅 童国利 李建媛 王永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4,223,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防护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浅层土壤容重(BD)、土壤含水量(S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而揭示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从变异系数来看,BD和土壤孔隙度(STP)属于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强变异性。(2)除TP和BD外,其他指标大小均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说明绿洲化过程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3)各下垫面土壤C∶N,C∶P和N∶P随土层深度变化各异。不同下垫面C∶N,C∶P和N∶P分别介于2.94~70.00,6.89~240.95,0.64~23.22。(4)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恢复指数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结论]人工植被建植更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恢复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垫面 荒漠绿洲过渡 吉兰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湖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盐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及指示意义
17
作者 杨曦娅 薛娴 +5 位作者 赵丹 高煜坤 吕勤勤 尤全刚 潘晶 孙元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00-7512,共13页
盐生植物是荒漠绿洲过渡带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探究盐生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维护过渡带内脆弱生态系统修复和预测生态系统退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而民勤湖区盐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驱动机制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指示意... 盐生植物是荒漠绿洲过渡带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探究盐生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维护过渡带内脆弱生态系统修复和预测生态系统退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而民勤湖区盐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驱动机制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指示意义仍不清楚。通过对民勤湖区荒漠绿洲过渡带152个样方的盐生植物进行系统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克里金空间插值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明确盐生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指示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盐生植物主要包括盐爪爪+黑果枸杞群落、红砂+盐爪爪群落、白刺+黄花补血草群落、白刺群落、柠条锦鸡儿+沙鞭群落、沙蒿群落和禾草群落;(2)土壤电导率、含水率和含沙量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解释力分别为0.91、0.83和0.71;(3)土壤电导率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表明,盐爪爪+黑果枸杞群落,红砂+盐爪爪群落、白刺+黄花补血草群落和白刺群落,柠条锦鸡儿+沙鞭群落和沙蒿群落分别指示高盐环境(EC>8 dS/m)、中盐环境(4 dS/m<EC≤8 dS/m)和低盐环境(2 dS/m<EC≤4 dS/m);禾草群落指示中低盐环境(2 dS/m<EC≤8 dS/m)。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典型植物群落类型与盐渍化程度的对应关系,可为未来遥感技术预测植物群落时空动态、预测土壤变化过程及生态系统退化进程研究提供有益补充,更为维护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稳态及盐渍化地区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提供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湖区 荒漠绿洲过渡 盐生植物 空间分布 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18
作者 成彩霞 赵玉红 +6 位作者 许尔文 赵明 苗银 兰晓东 王艺林 武龙庆 范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6-146,共11页
【目的】以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甘州区典型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地类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明确土壤水分动态及其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该区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相互作用,为地方生态保护及荒漠化防治提供... 【目的】以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甘州区典型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地类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明确土壤水分动态及其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该区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相互作用,为地方生态保护及荒漠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室内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过程,分析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区和盐碱区0~20、20~40、40~60、60~8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分析气候因子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使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土壤水分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结果】1)荒漠区土壤水分整体较低,0~20 cm土层含水量相对较高,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盐碱区土壤水分整体较高,随深度先增大后减小,40~60 cm土层含水量最大。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处于弱变异水平,表明其变化相对稳定。荒漠区和盐碱区土壤水分在不同月份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荒漠区40~60 cm土层多次出现含水量最高,60~80 cm土层最低;盐碱区40~60 cm或60~80 cm土层含水量最高,0~20 cm土层最低;2)土壤水分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蒸发量和气温呈不同程度负相关。荒漠区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对土壤水分影响显著,盐碱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突出,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在不同土层对土壤水分的较大影响。【结论】荒漠区土壤水分整体较低,盐碱区土壤水分整体较高,不同地类土壤水分在不同月份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在各土层间虽有差异,但整体变化相对稳定。土壤水分的分布受到季节性降水、蒸发以及土壤质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土壤水分 气候因子 相关性 张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化治理对策
19
作者 胡颖颖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4期81-83,共3页
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生态系统中关键且脆弱的区域,对其进行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该区域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难点的分析,提出加强植被保护、优化水资源管理、改善畜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应用新型荒漠化治理技术和... 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生态系统中关键且脆弱的区域,对其进行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该区域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难点的分析,提出加强植被保护、优化水资源管理、改善畜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应用新型荒漠化治理技术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治理对策。总结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布其沙漠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化治理措施、效果和经验,为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的荒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荒漠绿洲过渡 荒漠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防风效应风洞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智丹 王京学 +2 位作者 肖辉杰 辛智鸣 李俊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5,共9页
灌丛沙堆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广泛存在的生物地貌类型,其在不同演化阶段和植被盖度下的风速分布及防风效应对土壤风蚀灾害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灌丛沙堆演化阶段及植被盖度对周围风场结构特征及防风效应指标的影响规律,该研究以乌兰... 灌丛沙堆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广泛存在的生物地貌类型,其在不同演化阶段和植被盖度下的风速分布及防风效应对土壤风蚀灾害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灌丛沙堆演化阶段及植被盖度对周围风场结构特征及防风效应指标的影响规律,该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荒漠绿洲过渡带单个和两个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为对象,利用风洞模拟试验测定其在4个不同演化阶段(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和3种不同植被盖度(0、40%及70%)工况下竖直和水平面的风速分布,探讨演化阶段及植被盖度对相对速率、防风效能等防风效应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演化阶段的白刺灌丛沙堆在0~0.8H(H为灌丛沙堆高度)高度范围内、距沙堆中心-H~5H水平范围内风速有显著变化;对比坡前减速区、上方加速区、两侧急流区和后方减速区的风速变化发现,白刺灌丛沙堆在后方减速区的风速变化最为显著,处于稳定阶段的灌丛沙堆在植被盖度为70%时的风速最大可减少90%;不同演化阶段中,稳定阶段灌丛沙堆对风速的削减更为显著,防风效能较大,而处于雏形阶段的灌丛沙堆的防风能力相对较弱;在两个平行于风向排列的灌丛沙堆的相互影响下,沙堆之间丘间低地的防风效能比单个灌丛沙堆有所提高,且第二个灌丛沙堆下游区域的防风效能略小于两个灌丛沙堆间的丘间低地;各演化阶段单个和两个灌丛沙堆周围的防风效能均随植被盖度增大而增大。该研究结果可为乌兰布和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风蚀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 植被 风速分布 防风效能 乌兰布和沙漠 荒漠绿洲过渡 白刺灌丛沙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