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绿空间共位的西北城市绿地生态设计方法研究
1
作者 刘晖 张晓彤 +1 位作者 杨莹 汪潮阔 《园林》 2025年第6期14-23,共10页
在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与绿地配置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水绿错位”和“水绿错配”。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水平方向的水绿共位,强调绿地蓄水功能,而关于水对生境的改善作用及植被对水的适应性,探讨相对有限,仍有进一步深化和完... 在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与绿地配置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水绿错位”和“水绿错配”。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水平方向的水绿共位,强调绿地蓄水功能,而关于水对生境的改善作用及植被对水的适应性,探讨相对有限,仍有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空间。将“绿”的概念在垂直方向上进行拓展,强调植被在水资源适配和生态功能实现中的多层次作用,提出平面布局与垂直结构协同的水绿共位关系理论模型及生态设计途径,并在沣西新城创新港中学开展设计实践,展现出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进一步验证了构建水平—垂直协同的水绿共位机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绿共位 垂直结构 以绿适水 城市生境单元 绿地生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效益权衡下上海市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杰 张浪 余浩然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7,共8页
快速城市化加剧了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利用集约的资源要素实现社会-生态效益优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目标规划(multiple objective planning,MOP)模型设置效益目标函数和约束条... 快速城市化加剧了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利用集约的资源要素实现社会-生态效益优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目标规划(multiple objective planning,MOP)模型设置效益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嵌入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PLUS),实现多元目标下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多情景模拟及功能评价,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地生态网络高效构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耦合MOP模型和PLUS模型,基于土地资源多效益目标的定量化求解,可以寻求社会-生态效益最优化的关键拐点;2)不同效益目标导向下,可持续发展情景较经济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耕地、林地、水域等各用地类型的相互转化,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可持续发展情景的各项绿地生态网络测度指标均介于其他2个用地情景之间,重要斑块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表征,在优化社会-生态效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配置的同时,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功能也得到提升。研究成果为超大城市高密区绿地生态网络结构功能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决策、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土地利用模拟 MOP模型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效益权衡 上海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重要性的县域绿地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
3
作者 薛学佳 曾真 +3 位作者 颜钰 谢宇为 李霄鹤 兰思仁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9,共9页
以仙游县为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及重力模型等,探究2001—2021年该县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的演变情况,构建县域尺度的绿地生态网络,分析其演变过程与成因,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仙游县生态源地面积由2... 以仙游县为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及重力模型等,探究2001—2021年该县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的演变情况,构建县域尺度的绿地生态网络,分析其演变过程与成因,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仙游县生态源地面积由2001年301.88 km^(2)增长至2021年319.20 km^(2),集中分布在北部林地区域,生态源地破碎化加剧导致源地与生态廊道数量增加;生态夹点面积从2001年16.18 km^(2)增长至2021年16.48 km^(2),而生态障碍点面积则从21.77 km^(2)减少至17.50 km^(2);基于生态重要性与源地演变分析所构建的仙游县绿地生态网络包含核心源地面积274.23 km^(2)、潜在源地面积29.18 km^(2)、生态廊道39条、生态踏脚石27个、生态夹点33个和生态障碍点30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生态网络 InVEST模型 电路理论 生态重要性 生态源地 仙游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目标导向下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研究: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4
作者 颜钰 陈秀铭 +5 位作者 谢宇为 曾真 王则琦 薛学佳 檀东昊 李霄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22,共15页
多元目标导向下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对消除快速城市化引发的负面问题,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以及发挥游憩、文化等多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InVEST模型、最小累积阻... 多元目标导向下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对消除快速城市化引发的负面问题,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以及发挥游憩、文化等多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InVEST模型、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和重力模型等技术手段判定生态、游憩和文化源地,构建多类型网络与识别节点,并提出多元目标导向下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和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泉州市中心城区内生态源地共有20处,构建了38条生态廊道,识别出19个生态夹点、27个障碍点、10个踏脚石和132个断裂点。(2)筛选出28处游憩源地,构建得到游憩廊道60条。(3)提取出167处文化源地,构建主要文化廊道4条和识别文化发展片区7处。(4)生成112处复合景观节点和144条复合廊道。(5)提出节点保护建设、通廊载体打造与城市生态、文旅空间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进一步提升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可为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目标导向 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 电路理论 最小阻力模型 泉州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功能耦合的复合绿地生态网络格局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周媛 黎贝 +5 位作者 李朋瑶 姚婧 陈明坤 唐密 张莉 陈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854-5866,共13页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多功能耦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是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通性...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多功能耦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是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通性指数、电路理论等方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环境改善、游憩服务构建单因子网络,分析源地、廊道、生态战略点等空间要素特征,形成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层级、多功能复合生态网络优化格局。结果表明:(1)筛选出“源”-“汇”景观(生态159—29个,气候适应性30—14个,游憩208—40个)。生物迁徙廊道在研究区中部、西南部呈团簇状分布;气候适应性廊道呈中部集聚、东西稀疏的分布特征;游憩廊道相对密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四周扩散。(2)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中,总长度上,游憩廊道>生物迁徙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总面积上,生物迁徙廊道>游憩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一、二级廊道的适宜宽度为生态廊道200、100m,气候适应性廊道100、60m;游憩廊道60、30m。(3)叠加多目标廊道获得生态关键点753个,干扰点2371个。游憩源地中8.18%的面积应退让给生态廊道和气候适应性廊道。多功能耦合的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可激活不同景观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向需求,实现绿地资源在城市空间中的最优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热环境改善 游憩服务 绿地生态网络 多功能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街区小气候环境冬夏协同优化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精准修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敏 潘文钰 《园林》 2024年第1期28-37,共10页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宜居性下降问题,目前基于气候适应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关注促进自然通风以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尚忽视了其冬季可能带来的负效应。从气候调节视角切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在协同冬夏季小气候环境中的低效空间识别与精准修复技术方法。以江苏省昆山市密集城区的189个街区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反演的方法对其冬、夏季小气候环境进行分析,聚类获得7类小气候特征街区。之后,叠加现状绿地生态网络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风环境结果,提取现状适于通风的生态廊道,从宽度、方向、类型等方面分析其潜在通风效能,耦合街区冬夏小气候环境特征,识别研判现状绿地生态网络在冬夏温湿环境调节上存在的低效问题,并提出冬夏协同的精准修复策略,为优化人居环境宜居性、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气候调节 温湿环境 生态修复 遥感反演 数值模拟 夏热冬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演化多情景模拟及景观连接度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杰 胡国华 张浪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78,共9页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未来用地进行多情景模拟,测度不同情景下绿地生态网络景观连接度变化,为未来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对上海市...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未来用地进行多情景模拟,测度不同情景下绿地生态网络景观连接度变化,为未来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演化进行多情景模拟,并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与景观连接度分析,探究未来不同情景下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结构性连接和功能性连接的差异。【结果】1)未来上海市中心城区不同情景下绿地面积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但在生态保护发展情景下,绿地面积的衰减速度得到有效控制;2)就结构性连接而言,生态保护发展情景下的绿地生态网络具有较好的廊道连通性,能够有效促进物种扩散和能量流动;3)就功能性连接而言,绿地生态网络重要斑块在多情景模拟中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且斑块重要性指数(delta probability of connectivity,dPC)分布可为未来重要潜在源地斑块的统筹规划提供指导。【结论】生态保护发展情景可较好维持生态网络的连接度以及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可通过政策调控及规划促进城市生态空间、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地生态网络 土地利用模拟 PLUS模型 景观连接度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泉州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与生态节点识别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颜钰 曾真 +3 位作者 陈秀铭 谢宇为 薛学佳 李霄鹤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1-20,共10页
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与生态节点的识别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对比分析了2010和2020年2个时期的生态源地、生态阻力面变化,探析绿地生态网络时空格局演变。运用形态学空间格... 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与生态节点的识别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对比分析了2010和2020年2个时期的生态源地、生态阻力面变化,探析绿地生态网络时空格局演变。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MCR模型和重力模型等方法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10年间泉州市生态源地数量由6个增至9个,但生态源地总面积呈现下降趋势。(2)10年间泉州市生态阻力面以各级城镇为高值中心,并以点状和块状向四周扩张。(3)运用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24条,其中一级廊道1条,二级廊道10条,三级廊道13条。(4)识别出断裂点993个,生态节点29个。(5)提出保护与增补生态源地、构建与优化生态廊道、建设生态节点与修复生态断裂点三项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模型 绿地生态网络 泉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 被引量:100
9
作者 刘滨谊 王鹏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共5页
阐述了多尺度、多功能、具有综合性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概念及其发展演进,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实践,在此基础上,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 阐述了多尺度、多功能、具有综合性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概念及其发展演进,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实践,在此基础上,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2: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的初步结果,提出结合中国国情的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实践应着重考虑的前沿性问题,以期为中国的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地生态空间 绿地生态网络 发展历程 研究前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广东省绿地生态网络建设分区 被引量:149
10
作者 彭建 杨旸 +1 位作者 谢盼 刘焱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4562-4572,共11页
绿地生态网络是城市地域生态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分区管控则是实现省域绿地生态网络差异化建设目标的基本原则。考虑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能够有效表征绿地生态网络建设的生态本底与生态需求,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修正的生态系统... 绿地生态网络是城市地域生态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分区管控则是实现省域绿地生态网络差异化建设目标的基本原则。考虑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能够有效表征绿地生态网络建设的生态本底与生态需求,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以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人口密度和地均GDP表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基于供需分析提出广东省绿地生态网络建设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各区县生态本底和生态需求差异分为四大类型区:Ⅰ城市生态节点保育型,包含13个区县,包含潮州市湘桥区、汕头市金平区、佛山市顺德区、广州市南沙区、黄埔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深圳市盐田区、罗湖区、南山区、肇庆市端州区、珠海市金湾区等,为生态本底好-生态需求高的区域,在建设中应重点关注城市大型绿地游憩、科教等社会-生态复合功能;Ⅱ城市生境斑块修复型,包含34个区县,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区及粤东沿海地区,为生态本底差-生态需求高的区域,在建设中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Ⅲ为城郊潜在节点重构型,包含21个区县,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江门、惠州、粤西沿海区域以及粤东中部,为生态本底差-生态需求低的区域,应以生态经济为导向,在产业空间重构的基础上,以城市反哺乡村,推进区域生态空间优化;Ⅳ城郊源地网络连通型,包含55个区县,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部地区,为生态本底好-生态需求低地区,应强化生态源地的保护,保障生态系统服务流向周边区域的持续输送。分区方案基本表征了广东省县域生态本底和生态需求的空间差异,能够为绿地生态网络建设提供规划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绿地生态网络 分区管控 象限图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绿地生态价值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文娟 张峰 +1 位作者 严昭 张自和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98-102,共5页
对兰州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绿地生态价值超过4.03亿元,生态价值远远超过资金投入,但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基础数据不足、绿地结构存在局部的不合理等因素,其生态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因此,对绿地价... 对兰州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绿地生态价值超过4.03亿元,生态价值远远超过资金投入,但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基础数据不足、绿地结构存在局部的不合理等因素,其生态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因此,对绿地价值的认识和深入评价是今后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绿地生态价值 生态服务功能 价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绩效的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以安徽宣城狸桥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旭东 陈尧 +1 位作者 陈闪 蒋文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7-95,共9页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其空间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综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空间结构、生态敏感性及其累计耗费距离表面水文功能等空间绩效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狸桥镇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布局。结果...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其空间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综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空间结构、生态敏感性及其累计耗费距离表面水文功能等空间绩效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狸桥镇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布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7 538万元/a,其空间绩效较优;在其平原地区,建设用地和耕地广布,生态斑块较小且连接度较低,景观呈现破碎化;在中西部山区,生态斑块较大,但对其周边生态服务能力较弱;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划分为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5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36%、18%、17%、19%和10%;以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值作为费用表面,确定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用地作为生态源,进而构建累计耗费距离模型。并通过Arc GIS水文分析,规划了境域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结合狸桥镇河流、道路及空间特征现状,综合构建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为今后城镇生态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生态网络 空间绩效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敏感性 累计耗费距离模型 狸桥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自然景观保护恢复技术与网络规划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逊 张晓佳 +1 位作者 雷芸 李雄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4-39,共6页
通过对绿地生态网络概念与规划建设技术的研究,着重从自然景观保护与恢复的角度阐述了绿地生态网络构建规划的基本规划流程、规划要点,归纳总结了网络构建中水域、湿地、森林(林地)、山地、农田、棕地6类景观类型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与之... 通过对绿地生态网络概念与规划建设技术的研究,着重从自然景观保护与恢复的角度阐述了绿地生态网络构建规划的基本规划流程、规划要点,归纳总结了网络构建中水域、湿地、森林(林地)、山地、农田、棕地6类景观类型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保护与恢复措施,以期为城镇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地生态网络 自然景观 保护恢复 生态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邹波 邵丹娜 张利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9-54,共6页
通过文献研究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备选指标集,合公众调查和专家咨询对指标集进行修改完善,最后筛选组建一套涵盖城市绿地数量、结构特征和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在专家打分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选择杭州市... 通过文献研究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备选指标集,合公众调查和专家咨询对指标集进行修改完善,最后筛选组建一套涵盖城市绿地数量、结构特征和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在专家打分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选择杭州市作为案例,收集杭州市2009-2011年城市绿地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遥感监测的分析数据,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杭州市城市绿地空间合理性、质量优良性、结构适宜度综合评价结果。杭州市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值分别为2.80,2.79和2.82。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杭州市绿地实际遥感监测数据、文献资料和公众意见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认为,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总体处于良好稳定的水平,各类绿地面积和人均绿地享有面积较多,绿地质量较好,各类绿地结构配置趋于合理,绿地分布更加均等化。文章的研究为促进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完善、结构优化、功能更好发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支撑,也为同类地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和完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绿地生态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策略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晓阳 曾坚 曾鹏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6-81,共6页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AHP法可整合区域生态、经济、人文和社会等资源,全面客观评价现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重要程度;最小费用路径法可根据生境分布特征科学模拟连通各斑块之间的潜在廊道;2)厦门市西北部的生态基底适宜性、生态源地及廊道重要性、斑块之间有效连通性均高于东北部及中部平原区;岛内斑块面积小且分散,南北部存在断层现象,应适度增加踏脚石和连通廊道;3)结合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一片、一环、三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厦门市 绿地生态网络 AHP法 最小费用路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效能”与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形态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4
16
作者 刘滨谊 吴敏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6-70,共5页
将绿地融合于整体城市,探索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功效的发挥与其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基于绿网的空间构成及"网络效能"体系的构建,提出各效能要素的功效指标;通过对其空间关联的分析并进行形态学转换,进而构建城市绿... 将绿地融合于整体城市,探索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功效的发挥与其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基于绿网的空间构成及"网络效能"体系的构建,提出各效能要素的功效指标;通过对其空间关联的分析并进行形态学转换,进而构建城市绿网空间格局与空间形态的指标体系,以期基于生态学过程以及空间效能的视角引导一种科学务实的规划设计方法,最终构建合理高效的城市以及区域绿化网络,并促进城市空间综合效益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地生态网络 效能 功效指标 空间形态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双修背景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情景比较与综合——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视角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敏 梁爽 王云才 《南方建筑》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生态价值优化与游憩服务提升作为城市绿地的两个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业已成为城市双修和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两种典型情景。以太原市为例,基于GIS"吸引-阻力"分析模型,分别构建两种目标导向下的绿地生态网络,... 生态价值优化与游憩服务提升作为城市绿地的两个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业已成为城市双修和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两种典型情景。以太原市为例,基于GIS"吸引-阻力"分析模型,分别构建两种目标导向下的绿地生态网络,通过情景比较与分析,试图回答"中心城区尺度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如何同时兼顾生态价值优化与游憩服务提升"的问题。研究通过具体比较分析两种情景下源地识别、阻力构建、绿廊选线与网络格局的差异与联系,综合两种情景形成"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绿地生态网络,并从复合源地选取、复合阻力构建、复合绿廊选线初步提出情景综合下的基于生态安全与社会服务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功能耦合技术框架,旨在协调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实现稀缺性城市绿地空间资源在不同利用目的之间的最优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生态网络 城市双修 情景分析 "吸引-阻力"模型 生态价值 游憩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效能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系统及其评价指标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滨谊 吴敏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6-50,共5页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面临着"绿色"转型的全新挑战,基于空间效能视角,建构了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引导下的城市空间生态系统,即由"本体—本体"系统、"本体—影响区"系统、"本体—辐射区"系统3个部分所...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面临着"绿色"转型的全新挑战,基于空间效能视角,建构了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引导下的城市空间生态系统,即由"本体—本体"系统、"本体—影响区"系统、"本体—辐射区"系统3个部分所组成,并针对此系统提出建立于"空间—效能"关联维度的网络评价3指标:网络连接度、网络渗透度、网络密度,继而通过对指标内涵、影响因子及度量方法的探索,为绿网系统评价提供技术平台与方法,为城市绿地空间建设及决策提供科学的路径支持,继而引导以生态效能以及城市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绿网及整体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地生态网络 空间效能 连接度 渗透度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绿地生态技术应用价值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绿水 陈荻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103,共4页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绿地生态技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技术层面,而对其应用价值方面的研究则较为缺乏,这样势必制约城市绿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运用技术评价方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对城市绿地生态技...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绿地生态技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技术层面,而对其应用价值方面的研究则较为缺乏,这样势必制约城市绿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运用技术评价方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对城市绿地生态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广泛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风景资源评价和其他技术评价的研究成果,以园林有机覆盖物技术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城市绿地生态技术应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对城市绿地生态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评价结果可作为筛选城市绿地生态技术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生态技术 技术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连通性动态变化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优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媛 陈明坤 +3 位作者 黎贝 李朋瑶 郁婧雪 陈娟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4期23-32,共10页
以2000—2020年成都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图论方法,确定最优距离阈值与生态源地面积阈值,分析绿地空间结构连通性动态变化特征;利用电路理论识别重要功能性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协同效应的... 以2000—2020年成都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图论方法,确定最优距离阈值与生态源地面积阈值,分析绿地空间结构连通性动态变化特征;利用电路理论识别重要功能性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协同效应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最优距离阈值为10 km,有利于改善景观连通性的生态源地面积阈值为50 hm^(2);绿地空间连通性随时间变化呈现西高东低、由外围向中部扩展的分布规律;研究区西南部、东南部、中心城区功能连通性廊道相对聚集,北部及东部的网络连通性较差。研究聚焦绿地结构连通与功能连通性的协同作用对绿地网络格局的优化对策,以及构建的生态网络方法框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规划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论 电路理论 空间连通性 绿地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