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推断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现今地壳应力场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63
1
作者 盛书中 万永革 +2 位作者 黄骥超 卜玉菲 李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6-452,共17页
利用2007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21日发生在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8499个地震的49844个P波初动符号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获得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0.25°×0.25°的精细地壳应力场,所得应力场结果基本上覆盖了整个鄂尔多斯周... 利用2007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21日发生在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8499个地震的49844个P波初动符号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获得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0.25°×0.25°的精细地壳应力场,所得应力场结果基本上覆盖了整个鄂尔多斯周缘地区.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周缘地壳应力场具有以下特征:(1)在环绕鄂尔多斯周缘的银川—吉兰泰断陷带、河套断陷带、岱海断陷带、山西断陷带和渭河断陷带内,综合震源机制解结果以正断层型为主,且综合震源机制解节面走向大体与控制断陷带边界的主要断裂走向相一致,与鄂尔多斯周缘断陷带现今的拉张状态相一致.(2)在鄂尔多斯西南缘,综合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为逆冲、逆冲走滑和走滑型,反映了鄂尔多斯块体在西南缘受到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鄂尔多斯西南缘的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在远处为东向,源自于青藏高原向东北挤压作用,靠近鄂尔多斯块体表现为北东—南西向.(3)P轴方位在局部地区变化较大,但总体呈现规律性变化.P轴方位在鄂尔多斯块体西缘,从南向北,主压应力轴方位更加偏北;在其北缘,由西向东,主压应力轴方位更加偏东.在其南缘和东缘,主压应力轴方位变化不大,大体上平行于控制各断陷带主要断裂走向.P轴倾角在西南缘为近水平,在其周缘各盆地内P轴倾角近直立.(4)T轴方位总体表现为北西—南东向;在鄂尔多斯周缘各断陷带内,T轴走向大体与控制断陷带主要断裂走向以及断陷盆地走向相垂直.(5)鄂尔多斯块体在其西南角受到来自青藏高原的北东向挤压和其东北角深部物质上涌形成的北西—南东向拉张力联合作用,上述作用使得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除西南区为挤压区外,其余区域均为剪切拉张区,与先前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周缘地区处于引张应力场作用相符合,较好地解释了环鄂尔多斯周缘的断陷盆地构造,亦符合鄂尔多斯块体东西两侧的右旋剪切拉张带以及南北两侧的左旋剪切拉张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综合震源机制解 P波初动 鄂尔多斯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对辽宁及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戴盈磊 万永革 +2 位作者 梁永朵 王承伟 惠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3-533,558,共12页
根据辽宁测震台网最近10年记录到的6245次天然地震,28698个P波初动极性数据,在考虑不同震中距数据权重的同时给出辽宁及相邻地区0.25°×0.25°的精细构造应力场,并结合构造背景对反演结果进行分析。总体来看,反演得到的主... 根据辽宁测震台网最近10年记录到的6245次天然地震,28698个P波初动极性数据,在考虑不同震中距数据权重的同时给出辽宁及相邻地区0.25°×0.25°的精细构造应力场,并结合构造背景对反演结果进行分析。总体来看,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位以NE、NEE向为主,倾伏角较小;主张应力轴方位以NW、NNW向为主,局部有近NS向分布,倾伏角近乎水平。该结果与之前学者的研究比较相近。大多数网格点的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小于主压应力轴倾伏角,表明辽宁及邻区处在拉张的应力状态。经分析,这与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NWW向的俯冲并导致上地幔软流圈上隆有关。此外,所得结果亦很好的呈现出在构造分区交界处局部构造应力场的相对复杂及不均匀性;综合震源机制解节面走向与研究区内主要断裂走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P波极性数据 综合震源机制解 辽宁及邻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湖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3
3
作者 田优平 唐红亮 +4 位作者 康承旭 万永革 黄骥超 姚海东 佘旭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80-4096,共17页
基于435个地震的1580条P波数据,通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根据地震与网格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来确定P波符号的权重,反演得到了湖南地区0.2°×0.2°的二维构造应力场.相较以往利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直接... 基于435个地震的1580条P波数据,通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根据地震与网格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来确定P波符号的权重,反演得到了湖南地区0.2°×0.2°的二维构造应力场.相较以往利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直接采用P波初动资料反演应力场而略去计算震源机制的中间步骤,而且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地区小震P波数据对应力场方向进行限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综合震源机制解总体分布特点为逆断型和不确定型;P轴倾角近水平,方位具有一定的分区性,总体上呈NWW-SEE向;T轴倾角偏高,方位在局部地区变化较大,统一性相对较差;湖南地区整体上受NWW向的挤压应力,对该区的活动断裂具有一定的控制,这或许也是该区地震多发生于郴州、娄邵、湘西州所构成的NW向空间条带的主要原因之一;湖南地区主要受菲律宾海板块NWW向的推挤作用,其次才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西面虽受印度洋与欧亚板块的水平碰撞,但由于碰撞主要引起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同时又受到云贵高原的阻隔,其影响至本区已大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构造应力场 P波初动符号 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冀辽交界地区地壳应力场研究
4
作者 郝美仙 陈立峰 +3 位作者 张帆 张珂 尹战军 王禄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0-708,共9页
利用200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生在蒙冀辽交界地区的472个地震的P波初动符号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获得了蒙冀辽交界地区0.25°×0.25°精细应力场,所得应力场结果基本覆盖整个蒙冀辽交界地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 利用200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生在蒙冀辽交界地区的472个地震的P波初动符号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获得了蒙冀辽交界地区0.25°×0.25°精细应力场,所得应力场结果基本覆盖整个蒙冀辽交界地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①蒙冀地区受拉张应力体系作用,主压应力场为东向,源自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强烈挤压作用。综合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为正断层和走滑型,P轴整体呈NE、NNE向,T轴整体呈NW或NNW方向,与前人研究该区域活动构造运动和地块受拉张和裂陷作用相符合。②蒙辽交界地区P波矛盾比较大,震源机制界面较为散乱,蒙辽或冀辽交界地区辽宁一侧震源机制解以逆断层为主,辽南地区震源机制以正断性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应力场 P波初动 综合震源机制解 蒙冀辽交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岛地区小地震断层面参数拟合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崔华伟 郑建常 +2 位作者 张正帅 李冬梅 柴光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2-1445,共14页
文中基于小地震重定位数据计算了2017年长岛2个震群的断层面参数,并使用综合震源机制法求解了长岛地区应力场。通过应力场及断层面参数求得断层面上的滑动角,确定了南部与北部震群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性质,分析了南部与北部2个震群的应... 文中基于小地震重定位数据计算了2017年长岛2个震群的断层面参数,并使用综合震源机制法求解了长岛地区应力场。通过应力场及断层面参数求得断层面上的滑动角,确定了南部与北部震群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性质,分析了南部与北部2个震群的应力场特征及发震构造,并得到以下初步结论:南部与北部震群的断层参数、应力场存在一定差异;北部震群断层面的走向为287.18°、倾角为84.09°,推断发震断层是大竹岛-威海北断裂NWW向延伸的隐伏断层;北部震群受左旋走滑性质的蓬莱-威海断裂带控制,呈NEE-SWW向挤压及NNW-SSE向拉张的走滑应力机制;南部震群断层面的走向为269.67°、倾角为67.46°,其应力场呈NE-SW向挤压,为近SN向拉张的正断兼走滑的应力机制,其可能在蓬莱-威海断裂带左旋走滑的控制下还受到SN向的拉张作用,北部震群的持续活动诱发EW走向的次级断裂错动产生南部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岛地区 断层面拟合 P波极性 综合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霍山地区丛集地震事件揭示的三条地震断面及其滑动性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许鑫 万永革 +3 位作者 冯淦 李枭 刘泽民 何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88-1700,共13页
为研究霍山地区丛集地震活动地震断面的几何形状及滑动性质,本文基于安徽地震台网给出的2008年1月—2020年12月霍山区域内小震资料,采用双差精定位方法对研究区的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讨论了速度模型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然后,利用地震精定位... 为研究霍山地区丛集地震活动地震断面的几何形状及滑动性质,本文基于安徽地震台网给出的2008年1月—2020年12月霍山区域内小震资料,采用双差精定位方法对研究区的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讨论了速度模型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然后,利用地震精定位结果计算了区域内三条地震断面(BB′,CC′,DD′)的几何参数(走向、倾角).其次,基于该地区丰富的小震P波初动资料,采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区域应力场,并结合断层的几何形状确定滑动性质.最后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和应力场背景对发震断面进行分析,获得以下认知:(1)BB′断层走向为245.7°,倾角为85.6°,滑动角为167.3°;CC′断层走向为231.4°,倾角为88.5°,滑动角为173.2°;DD′断层走向为49.6°,倾角为87.5°,滑动角为-174.7°,三条地震断面与落儿岭—土地岭滑动性质一致,均为右旋走滑.(2)综合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区域构造应力场呈明显低倾伏角EW向挤压和SN向拉张;区域应力场在三条断层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及正应力均表明三条断层上的地震事件的发生为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正常应变释放,但受到了预先存在薄弱区的影响.(3)这三条地震断面为磨子潭—晓天断裂的雁列式右旋走滑分支断裂,商城—麻城断裂带和郯庐断裂带南端右行右阶错动拉分推测为其错动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定位 断层面估计 综合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雁列式右旋走滑断层 拉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陕豫交界地壳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闫睿 万永革 +3 位作者 崔华伟 王明亮 高家乙 付靖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3-961,共9页
收集2008—2018年3036个地震的20395个P波初动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对晋陕豫交界应力场进行反演计算,得到研究区浅部0.15°×0.15°的精细应力场分布状态。结果显示:(1)晋陕豫交界大部分地区主要受走滑和拉张应力体系... 收集2008—2018年3036个地震的20395个P波初动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对晋陕豫交界应力场进行反演计算,得到研究区浅部0.15°×0.15°的精细应力场分布状态。结果显示:(1)晋陕豫交界大部分地区主要受走滑和拉张应力体系的作用,整体压应力轴方位表现为NE-NEE向,张应力轴方位表现为近NS向,表明山西断陷盆地为典型走滑拉张的产物;(2)华山山前断裂周边及洛阳盆地出现挤压型应力场作用的特征,反映出逆冲作用机制在这两个地区占主要成分;(3)夹于封门口—五指岭断裂带和新安—郏县断裂带的地区出现了P波矛盾比最大值,表明应力场在该区域的复杂性,该地区受拉张和走滑双重作用控制;(4)晋陕豫交界应力场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特征,隆起和坳陷的过渡区往往是应力场非均匀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陕豫交界 应力场 综合震源机制解 非均匀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