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轴数控机床的通用运动学综合空间误差模型 被引量:32
1
作者 粟时平 李圣怡 王贵林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50,共6页
提出了一种适用任意结构多轴数控机床的新通用运动学综合空间误差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由于制造、安装、运动控制不精确和刀具、床身、工件热变形以及其它因素引起的初始位置误差与运动误差 ,反应了机床误差的实际变化规律 ,对机床工作区... 提出了一种适用任意结构多轴数控机床的新通用运动学综合空间误差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由于制造、安装、运动控制不精确和刀具、床身、工件热变形以及其它因素引起的初始位置误差与运动误差 ,反应了机床误差的实际变化规律 ,对机床工作区误差适时全补偿特别有效。为了发展该新型误差模型 ,运用了多体系统运动学理论和齐次变换矩阵。最后 ,利用所述建模理论和方法 ,给出了 3轴立式数控机床的空间误差模型表达式 ,并分析了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数控机床 综合空间误差模型 几何误差 热变形误差 运动学 坐标变换 建模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综合点误差模型及其稳定性充分条件的一个猜想 被引量:3
2
作者 夏超英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3-191,共9页
提出多综合点误差模型及其孤立部分传递函数的概念 ,得到了所有孤立部分传递函数都正实的充分必要条件 ,以此为基础 ,给出了关于系统稳定性充分条件的一个猜想 ,并证明了猜想的一些推论 .本文内容可以在参数辨识、自适应控制。
关键词 综合误差模型 非线性 稳定性分析 自适应控制 充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载地磁三分量数据的非同步误差及其校正
3
作者 樊新志 高金耀 +2 位作者 贺惠忠 郭一栋 周普志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为提高船载地磁三分量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嘉庚”号科考船的实测实验,从理论和实践上详细分析了地磁三分量对船姿态变化的响应特性,揭示了它们之间波形同步起伏的规律性,从而证明实测记录数据存在... 为提高船载地磁三分量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嘉庚”号科考船的实测实验,从理论和实践上详细分析了地磁三分量对船姿态变化的响应特性,揭示了它们之间波形同步起伏的规律性,从而证明实测记录数据存在地磁三分量与船姿态之间的非同步误差。通过对实测数据波形选取波峰波谷控制点进行同步配准和综合误差校正,处理后校正环的地磁北向、东向、垂向分量和总场的外符合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2.89 nT、23.81 nT、145.03 nT和19.07 nT,处理后测网的地磁三分量合成总场内、外符合均方根误差达12.91 nT和18.85 nT。本文提出的同步配准和综合误差校正算法,有效提高了低成本海上船载地磁三分量测量数据的处理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磁力测量 船载地磁三分量 惯导姿态 非同步误差 综合误差模型 同步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与插值算法的精密抛光平台综合误差建模与补偿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恩忠 赵继 +1 位作者 冀世军 李刚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422-3429,共8页
为了提高四轴抛光平台的加工精度,本文针对以气浮平台和旋转台为主要运动方式的四轴抛光平台进行了几何与热综合误差建模与补偿研究。采用激光干涉仪、温度传感器等测量仪器分别对平台X、Z轴在不同温度下的定位误差进行重复测量与分析,... 为了提高四轴抛光平台的加工精度,本文针对以气浮平台和旋转台为主要运动方式的四轴抛光平台进行了几何与热综合误差建模与补偿研究。采用激光干涉仪、温度传感器等测量仪器分别对平台X、Z轴在不同温度下的定位误差进行重复测量与分析,证实了不同进给速度对定位误差没有显著影响。得到了四轴抛光平台X、Z轴的定位误差与温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基于正交多项式和插值算法分别建立了X、Z轴的几何与热综合误差模型。根据综合误差模型计算出预测数据曲线,并分别对X、Z轴的7组实验数据进行了数据拟合,拟合残差绝对值均不超过0.2μm。依据预测数据进行了补偿实验。结果显示,补偿后四轴抛光平台在常温下、温升(60 min)下和稳态下的Z轴定位误差分别降低了93.05%、92.45%、85.71%,X轴定位误差分别降低了89.28%、93.59%、93.33%。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所提出的综合模型及补偿方法精度高,鲁棒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光机床 正交多项式 插值算法 综合误差模型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自由曲面研抛机床的综合误差建模与补偿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恩忠 赵继 +2 位作者 冀世军 林洁琼 李刚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87-1597,共11页
为提高光学自由曲面的加工精度,本文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建立了五轴数控研抛机床综合误差模型。采用直接测量方式对各轴的移动误差和转角误差进行重复测量与分析,发现不同进给速度和测量间距对移动误差和转角误差没有显著影响。把误差数据... 为提高光学自由曲面的加工精度,本文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建立了五轴数控研抛机床综合误差模型。采用直接测量方式对各轴的移动误差和转角误差进行重复测量与分析,发现不同进给速度和测量间距对移动误差和转角误差没有显著影响。把误差数据代入综合误差模型中,得出研抛机床综合误差在x轴、y轴和z轴轴向上的移动误差和转角误差分量的变化规律,进而获知线性位移误差是影响综合误差最主要的因素。依据综合误差模型进行补偿实验,补偿后x轴、y轴和z轴的线性位移误差分别下降88%、89%和84%,补偿效果显著。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所提出的综合误差建模及补偿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自由曲面 五轴研抛机床 多体系统 综合误差模型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轴承寿命试验机在线磨损量检测综合误差建模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巍 胡占齐 +2 位作者 杨育林 周海丽 郑晓强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4-854,共11页
为了提升关节轴承寿命试验机在线磨损量检测的精度,以自制的关节轴承寿命试验机为研究对象,对寿命试验机磨损量检测系统进行了分析和建模。介绍了关节轴承磨损量在线检测原理,分析了影响磨损量检测精度的误差因素。然后以多体系统运动... 为了提升关节轴承寿命试验机在线磨损量检测的精度,以自制的关节轴承寿命试验机为研究对象,对寿命试验机磨损量检测系统进行了分析和建模。介绍了关节轴承磨损量在线检测原理,分析了影响磨损量检测精度的误差因素。然后以多体系统运动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关节轴承寿命试验机磨损量检测系统综合误差模型。通过实验检测得到磨损量检测系统由于载荷变化而产生的磨损量检测误差(简称载荷误差),并依据上述实验参数,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载荷误差实验工况下的综合误差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与计算结果表明,实验值与计算值最大相差0.028mm,除基准值外两者最小误差为0.012mm。计算值与实验值较为接近,验证了此工况条件下多体综合误差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轴承寿命试验机 自润滑关节轴承 磨损量 多体系统运动学 综合误差模型 载荷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兰自动对接空间位姿综合误差建模技术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侯增选 杨修伟 黄磊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24,共5页
以某火箭发动机尾喷口与燃烧室法兰端口自动对接为例,设计TTTRRR六自由度对接机构,结合海克斯康Leicaprobe自动激光跟踪仪获取位姿信息,并求解位姿调整参量。分析六自由度对接机构的X/Y/Z三个平动导轨,A/B/C三个转动轴的制造误差、安装... 以某火箭发动机尾喷口与燃烧室法兰端口自动对接为例,设计TTTRRR六自由度对接机构,结合海克斯康Leicaprobe自动激光跟踪仪获取位姿信息,并求解位姿调整参量。分析六自由度对接机构的X/Y/Z三个平动导轨,A/B/C三个转动轴的制造误差、安装误差、运动误差等共计42项误差,并分别对每个运动单元进行误差运动学分析,通过齐次坐标变换技术对尾喷口法兰位姿建立空间位姿实际与理想空间位姿变换模型,推导空间位姿综合误差模型及尾喷口位姿误差,并通过算例仿真验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对接 对接机构 误差运动学 齐次坐标变换 空间位姿变换模型 综合误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轴机床误差建模与补偿解析新算法 被引量:13
8
作者 要小鹏 殷国富 方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4-159,共6页
为了建立高精度的五轴机床综合误差补偿模型,假设机床各部件为刚体连接,简化了机床运动拓扑关系,并解析了59项综合误差分量。基于小误差假设,运用多体动力学对机床几何误差和热误差统一建模,提出了新型综合误差补偿模型。综合机床各轴... 为了建立高精度的五轴机床综合误差补偿模型,假设机床各部件为刚体连接,简化了机床运动拓扑关系,并解析了59项综合误差分量。基于小误差假设,运用多体动力学对机床几何误差和热误差统一建模,提出了新型综合误差补偿模型。综合机床各轴热误差解析结果,提出了针对主轴热误差和进给轴热误差的新型测量法:5点测量法和6点测量法。考虑到机床热误差测量点分布离散且数据信息不完整,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变权系数GM(1,n)热误差预测模型,并完成了热误差曲线拟合。实验证明理论预测值与实验结果一致,主轴模型误差范围在0~2μm之间,进给轴模型误差在0~12μm之间。将该算法用SIMEMS840D数控系统中的PMC单元开发实时补偿软件,实验表明机床在完成补偿后误差变化量在0~29μm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轴机床 多体动力学 综合误差补偿模型 变权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件位置加工误差的分析与建模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庆霞 李蓓智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5年第5期6-8,11,共4页
主动寻位与状态记忆安装技术(InitiativeLocatingandStateMemory,简称IL&SM)是一种新型的工件安装方法。通过运用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分析了多工序转换过程中,IL&SM箱体对工件上特征间位置精度的影响,并给出了描述工件位置误差的... 主动寻位与状态记忆安装技术(InitiativeLocatingandStateMemory,简称IL&SM)是一种新型的工件安装方法。通过运用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分析了多工序转换过程中,IL&SM箱体对工件上特征间位置精度的影响,并给出了描述工件位置误差的通用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位置误差建模方法的应用。研究结果将为消除箱体原始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实现误差补偿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SM安装技术 位置误差 齐次坐标变换 误差综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形状测量机的误差分离技术研究
10
作者 冷小强 《工具技术》 2014年第9期72-76,共5页
免形状(Form-free)测量机是基于零件"小偏差假设",不依赖被测对象的几何形状、无须知道几何参数、无须精密定位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几何尺寸和形状误差的测量与评定的测量机。针对此测量机,建立了误差补偿综合模型,为测量机误... 免形状(Form-free)测量机是基于零件"小偏差假设",不依赖被测对象的几何形状、无须知道几何参数、无须精密定位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几何尺寸和形状误差的测量与评定的测量机。针对此测量机,建立了误差补偿综合模型,为测量机误差测量和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基于激光追踪仪的几何误差分离方法,快速准确实现对测量机几何误差的检定。使用软件对分离算法进行仿真及实验,结果证明该分离算法是可行的,并将其与激光干涉仪测得的误差比较,两者非常吻合,证明此算法具有快速、精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坐标测量机的几何精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精度 误差综合模型 分离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项式混沌展开的多轴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智明 周健 许腾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0,共9页
为提高多轴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可靠性,提出了基于多项式混沌展开理论的精度设计方法.利用坐标系微分运动矩阵法,建立了数控机床的综合几何误差模型和加工精度可靠性模型.通过分析加工精度的可靠性灵敏度,识别出对精度可靠性影响较大的关... 为提高多轴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可靠性,提出了基于多项式混沌展开理论的精度设计方法.利用坐标系微分运动矩阵法,建立了数控机床的综合几何误差模型和加工精度可靠性模型.通过分析加工精度的可靠性灵敏度,识别出对精度可靠性影响较大的关键几何误差项.基于此,结合灵敏度分析结果与精度可靠性设计要求,通过调整灵敏度较高的几何误差项参数,优化数控机床精度,从而满足可靠性要求.以大型数控龙门导轨磨床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项式混沌展开 微分运动矩阵 综合几何误差模型 精度设计 加工精度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与“冰川-水均衡调整”模拟对比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龙 王张华 李翠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123,共15页
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为海岸带人类社会科学预测及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提供重要的地质历史依据和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参考。目前已发表了多条福建海岸带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然而已有曲线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 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为海岸带人类社会科学预测及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提供重要的地质历史依据和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参考。目前已发表了多条福建海岸带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然而已有曲线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矛盾结果。同时,相对海平面长期变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也不明确。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福建沿海已发表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对已有数据的年代、高程、指示意义等属性信息进行重新检查和校正,根据国际方法体系,建立了该区域一个标准化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库”,共包括海平面数据183个。在此基础上,采用“变量误差–综合高斯(EIV-IGP)”统计学模型,提出了一条新的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应用“冰川–水均衡调整”(GIA)理论,开展了相对海平面变化GIA模拟。最后,综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及GIA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沿海距今11.28~7.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23.55±6.94)m快速连续上升至(–1.51±1.80)m;距今7.08~4.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1.51±1.80)m缓慢上升至约(1.09±1.38)m;距今3.48 cal ka前后,相对海平面高于现代海平面约(1.35±1.23)m;此后,波动下降并逐渐接近现代位置;(2)“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是福建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主要长期作用机制;距今11.28~7.00 cal ka,相对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冰盖融水控制;距今7.00 cal ka以来,“水均衡调整”作用逐渐占据主导;(3)福建沿海中–晚全新世(距今6.75~0.16 cal ka)期间,存在高于现今海面位置的“高海平面”现象;不同于传统构造运动主导观点,研究认为GIA引起的“陆地掀斜”和“海洋虹吸”作用,可能是该区域“高海平面”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4)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不同岸段之间的沉积物压实、差异性构造运动和潮差变化等非GIA因素,可能是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数据库 “变量误差综合高斯”模型 陆地掀斜 海洋虹吸 高海平面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