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评价苯并芘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磊 刘金殿 +7 位作者 黄士林 唐峰华 陈玉生 赵永超 许呈林 王云龙 沈新强 蒋玫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4-451,共8页
苯并[a]芘(Ba P)是一类典型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为了定量评价Ba P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毒性效应,采用水体暴露实验,研究了脊尾白虾肝胰脏、肌肉组织的5种生物标志物(EROD、GST、SOD、CAT、MDA)对Ba P暴露的响应,并... 苯并[a]芘(Ba P)是一类典型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为了定量评价Ba P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毒性效应,采用水体暴露实验,研究了脊尾白虾肝胰脏、肌肉组织的5种生物标志物(EROD、GST、SOD、CAT、MDA)对Ba P暴露的响应,并应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定量评价了Ba P对肝胰脏、肌肉组织的毒性差异。结果显示:肝胰脏、肌肉组织的EROD、GST、SOD、CAT活性整体呈现诱导-抑制的规律性变化,除了0.05μg/L实验组CAT外,其余各实验组肝胰脏组织生物标志物活性在实验结束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了0.45μg/L实验组EROD、CAT外,其余各浓度组肌肉组织生物标志物活性在实验结束时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DA含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实验结束时各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BR值存在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肝胰脏、肌肉组织对Ba P的暴露响应存在差异性,肝胰脏生物标志物综合应激活性高于肌肉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芘 脊尾白虾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的尾矿库污染程度评价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嘉慧 张雪峰 +1 位作者 王建英 邓攀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4-69,74,共7页
采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评价尾矿库污染程度及范围。在尾矿库周边18个采样点采集盐地碱蓬、苦菜、芦苇和地下水潜层水样,分析3种植物中5种生物标志物活性(含量)以及地下水中53种离子浓度。根据每种生物标志物与地下水中离... 采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评价尾矿库污染程度及范围。在尾矿库周边18个采样点采集盐地碱蓬、苦菜、芦苇和地下水潜层水样,分析3种植物中5种生物标志物活性(含量)以及地下水中53种离子浓度。根据每种生物标志物与地下水中离子浓度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性,筛选芦苇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作为评价指标,将这4种生物标志物响应值用于计算IBR。结果表明,尾矿库周边17个采样点(GW-4未取到样品)的IBR介于5.63~512.37,差异性显著(P〈0.05),依次为GW-16〉GW-8〉GW-7〉GW-11〉GW-5〉GW-1〉GW-17〉GW-2〉GW-6〉GW-10〉GW-18〉GW-3〉GW-13〉GW-12〉GW-15〉GW-14〉GW-9。IBR评价结果与采样点地下水中污染离子变化趋势及浓度监测结果基本一致。IBR与微核千分率、地下水中各种离子相关性较为显著(P〈0.05),表明IBR可以直接用于尾矿库的生态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芦苇 生物标志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间带原油污染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与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帆 潘玉英 +5 位作者 徐青霞 刘铭华 杨金生 杨灿灿 牟成彬 蓝青萍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36-2846,共11页
随着海洋石油开发及运输的不断发展,溢油事故时有发生,给潮间带生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潮间带原油污染生物暴露室内模拟试验及数据统计检验,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星状图,探讨潮间带... 随着海洋石油开发及运输的不断发展,溢油事故时有发生,给潮间带生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潮间带原油污染生物暴露室内模拟试验及数据统计检验,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星状图,探讨潮间带沉积物原油污染对泥蚶鳃和消化腺中不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筛选最优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①受低浓度原油污染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体表现为被诱导,受高浓度原油污染时总体表现为被抑制,且其在消化腺中的平均活性(132.29 U/mg)约为鳃中(69.34 U/mg)的2倍.②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时间-效应上与SOD活性变化规律相似,但其响应时间具有滞后性.③鳃中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在受污染第1天总体表现为被抑制,而消化腺中GST活性在第3、12天时被抑制的效果更明显.④鳃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在污染第3天较早被激发,且消化腺中GPx活性最大诱导率和抑制率都出现在低浓度(500 mg/kg)原油污染时.⑤泥蚶鳃和消化腺的IBR值均随暴露时间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与4种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研究显示,4种主要抗氧化酶在消除活性氧自由基(ROS)上具有协同作用,GST可作为原油污染短期监测的生物标志物,而IBR可作为综合生物毒性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泥蚶 沉积 抗氧化酶活性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抗生素制药废水生态风险评价
4
作者 沈洪艳 韩冬旭 +3 位作者 赵浩哲 杨雷 孙昊宇 唐量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80,共9页
近年来我国制药产业发展迅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制药废水。制药废水尤其是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排放,对水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以石家庄市某制药厂达标排放的抗生素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将斑马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制药废水中(体积分数为... 近年来我国制药产业发展迅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制药废水。制药废水尤其是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排放,对水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以石家庄市某制药厂达标排放的抗生素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将斑马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制药废水中(体积分数为10%、40%、70%),分别于第3、6、9、12、15天测定斑马鱼肌肉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6项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活性或含量,并基于生物标志物测定结果计算基于改进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 v2)以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抗生素制药废水的胁迫使斑马鱼肌肉组织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但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暴露第6天时,70%实验组的ROS含量、CAT活性、GSH含量、MDA含量和γ-H2AX含量均较对照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01),响应时间早于10%和40%实验组,表明高浓度抗生素制药废水胁迫能够快速诱导斑马鱼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基于6项肌肉组织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IBR v2值计算结果显示,达标排放的抗生素制药废水仍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且高浓度的制药废水产生的生态风险更加快速和持久。本研究可为抗生素制药废水生态风险评价和相关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制药废水 生态风险评价 斑马鱼 氧化应激生物标志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鱼类生物标志物和IBRv2监测与评价泉州湾石油类污染生物效应状况 被引量:5
5
作者 薄军 郑榕辉 +6 位作者 陈晔 洪幅坤 谢晴 陈金民 邝伟明 陈荣 张玉生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0-390,共11页
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细胞色素P4501A四种生物标志物,即鳃丝EROD活性、肝EROD活性、肝CYP1 A mRNA和肝CYP1 A蛋白为指标,在泉州湾海域选择6个站位(包括1个对照站位),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野外监测实验,研究了上述生物... 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细胞色素P4501A四种生物标志物,即鳃丝EROD活性、肝EROD活性、肝CYP1 A mRNA和肝CYP1 A蛋白为指标,在泉州湾海域选择6个站位(包括1个对照站位),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野外监测实验,研究了上述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同表层海水中石油类含量和沉积物物中16种优先监控的PAHs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新一代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IBRv2)对监测站位石油类和PAHs污染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站位的上述四种生物标志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与相应站位表层水中石油类含量及沉积物中PAHs总含量相吻合;IBRv2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站位IBRv2指数介于1.5-4.2之间,其中2号站环境污染压力最大,4号站最小.在复杂的海洋污染条件下,采用CYP1 A多种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反映石油类等污染及其生物效应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细胞色素P4501A 生物标志 石油类污染 野外监测 二代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微塑料与砷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6
作者 闫艺萌 刘俊慧 +6 位作者 马琳燕 冯晓雪 李柏村 李欣妍 曹秀凤 朱丽 王志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46-4655,共10页
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聚乳酸微塑料(PLA MPs,0.5%w/w)与不同浓度亚砷酸盐(As(Ⅲ),40或100mg/kg)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土壤中28d,分析蚯蚓体内6种生物标志物的响应特征和两种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水平,以评估PLA MPs和As(Ⅲ)的联... 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聚乳酸微塑料(PLA MPs,0.5%w/w)与不同浓度亚砷酸盐(As(Ⅲ),40或100mg/kg)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土壤中28d,分析蚯蚓体内6种生物标志物的响应特征和两种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水平,以评估PLA MPs和As(Ⅲ)的联合毒性效应及相关机制.生物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暴露组的As(Ⅲ)生物富集量较单一As(Ⅲ)暴露组平均下降34.2%.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暴露水平和时间的增加,蚯蚓体内出现显著的氧化应激响应.采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量化多种生化指标的综合毒性效应,在PLA MPs和As(Ⅲ)的单一及复合污染组中均显示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且发现复合暴露组的IBR指数值较单一As(Ⅲ)暴露组平均降低28.8%.联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两者在不同As浓度暴露下的联合毒性效应均为拮抗作用.本研究揭示了PLA MPs与As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及其潜在机制,为评估此类联合毒性的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聚乳酸微塑料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和全氟辛酸对赤子爱胜蚓的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牛晓宇 薛维纳 +2 位作者 李帅 杨丽丽 王志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55-5865,共11页
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砷酸盐(As(V))与全氟辛酸(PFOA)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土壤中28d,分析2种毒物的生物积累和蚯蚓体内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响应特征,以评估As(V)和PFOA的联合毒性效应.生物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A... 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砷酸盐(As(V))与全氟辛酸(PFOA)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土壤中28d,分析2种毒物的生物积累和蚯蚓体内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响应特征,以评估As(V)和PFOA的联合毒性效应.生物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As(V)和PFOA的共存可以增加砷的生物积累量,同时减少PFOA的生物积累.随着暴露水平的增加,大多数生物标志物都表现出显著变化,表明蚯蚓生长受到抑制,并产生了氧化损伤.采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来整合多种生物标志物响应,发现在As(V)与PFOA的单一及复合污染组中均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之后,结合IBR和两种复合毒性指数,包括效应加和指数(EAI)和浓度加和指数(CAI),以评估As(V)与PFOA之间的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s(V)和PFOA的联合毒性效应取决于As(V)的暴露浓度,As(V)浓度较高时,复合污染在整个效应水平范围内表现为协同作用,而As(V)浓度较低时的复合毒性则随着效应水平的增加表现出从拮抗作用到协同作用的变化特征.As(V)是对蚯蚓生物标志物造成毒性影响的主要污染物,并影响了As(V)与PFOA的联合毒性效应.本文结果为As(V)和PFOA联合毒性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全氟辛酸 生物累积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O和KMnO_(4)对沼蛤毒理效应的代谢组学研究
8
作者 蒲淑娟 袁海光 +4 位作者 张锐坚 未碧贵 王堑傧 董浩韬 刘颖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淡水贻贝沼蛤入侵输水工程形成生物污损影响结构安全,常用的化学防治手段投加浓度仍需深入探究,因此分析NaClO、KMnO_(4)等常用药剂对沼蛤的毒理效应尤为重要。该研究通过沼蛤的死亡率、酶活性和过氧化脂质分别对NaClO和KMnO_(4)的应激... 淡水贻贝沼蛤入侵输水工程形成生物污损影响结构安全,常用的化学防治手段投加浓度仍需深入探究,因此分析NaClO、KMnO_(4)等常用药剂对沼蛤的毒理效应尤为重要。该研究通过沼蛤的死亡率、酶活性和过氧化脂质分别对NaClO和KMnO_(4)的应激响应,采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评价沼蛤受到的毒理效应,运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别分析沼蛤鳃组织暴露在NaClO和KMnO_(4)溶液中72 h后的代谢变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沼蛤对NaClO和KMnO_(4)的毒理代谢调节机制,为确定准确的投加浓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NaClO浓度的增加,沼蛤鳃组织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下降;当暴露在KMnO_(4)溶液中时,抗氧化酶活性先升后降,最大值出现在2.0 mg/L,然后随着浓度的增加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表征组织损伤的过氧化脂质(LPO)水平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死亡率和IBR结果表明,浓度小于4.0 mg/L时,NaClO灭活效果优于KMnO_(4),而当浓度为8.0 mg/L时,KMnO_(4)则优于NaClO;(3)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所有处理组中均发现了氨基酸代谢通路,仅在KMnO_(4)浓度为8.0 mg/L时,处理组中未发现嘌呤代谢以及醚脂代谢通路;浓度小于4.0 mg/L时,NaClO通路以醚脂代谢主,当大于4.0 mg/L时,通路以嘌呤代谢为主;当浓度为8.0 mg/L时,KMnO_(4)通路以氨基酸代谢为主。研究结果可为NaClO和KMnO_(4)防治长距离输水系统的沼蛤生物污损提供微观基础数据和浓度投加的确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O KMnO_(4) 沼蛤 毒理效应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溴环十二烷暴露对红鳍笛鲷脑乙酰胆碱酯酶和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及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海刚 巩秀玉 +5 位作者 张喆 马胜伟 张林宝 胡莹 蔡文贵 贾晓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250,共8页
六溴环十二烷(C_(12)H_(18)Br_6,简称HBCD)是近年来在环境中广受关注的优先污染物和高产量化学品。实验室条件下以红鳍笛鲷为研究对象,选取其脑组织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 六溴环十二烷(C_(12)H_(18)Br_6,简称HBCD)是近年来在环境中广受关注的优先污染物和高产量化学品。实验室条件下以红鳍笛鲷为研究对象,选取其脑组织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浓度HBCD溶液(8.6μg·L^(-1)、43.0μg·L^(-1)和215μg·L^(-1))暴露96 h对红鳍笛鲷脑组织的氧化损伤和神经毒性效应,同时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s index,IBR),对HBCD造成的胁迫水平和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BCD对红鳍笛鲷脑组织中SOD活性和GST活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诱导效应,其中暴露初期SOD活性与HBCD浓度呈正相关,但随暴露时间延长与HBCD浓度呈负相关;HBCD对MDA含量和ACh E活性表现出诱导或抑制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低浓度组MDA含量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的过程,ACh E活性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中浓度组MDA含量和ACh E均表现为抑制效应;高浓度组MDA含量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的过程,ACh E活性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IBR分析结果表明4种生物标志物对HBCD胁迫的敏感性分别为SOD>GST>ACh E>MDA,且中、高浓度组的胁迫效应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溴环十二烷 红鳍笛鲷 乙酰胆碱酯酶 氧化应激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BR模型研究BDE-47和BDE-153对半滑舌鳎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迟潇 陈碧鹃 +4 位作者 孙雪梅 朱琳 唐学玺 夏斌 曲克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202,共11页
多溴联苯醚(PBDEs)是应用广泛的溴代阻燃剂。选择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和2,2’,4,4’,5,5’-六溴联苯醚(BDE-153)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进行15 d的暴露实验,测定了不同暴露浓度下半滑舌鳎肝脏的超氧化... 多溴联苯醚(PBDEs)是应用广泛的溴代阻燃剂。选择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和2,2’,4,4’,5,5’-六溴联苯醚(BDE-153)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进行15 d的暴露实验,测定了不同暴露浓度下半滑舌鳎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7-乙氧基-3-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7-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EROD)的活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并运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模型研究BDE-47和BDE-153对半滑舌鳎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环境浓度BDE-47和BDE-153暴露下半滑舌鳎的抗氧化酶活性、ER含量和EROD活性无显著变化;中高浓度组(500 ng·L^-1和50000 ng·L^-1)与对照组基本上都有显著差异。运用IBR方法进行计算发现,BDE-47和BDE-153对半滑舌鳎的毒性效应呈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将2种污染物暴露组IBR值进行比较,发现BDE-47各浓度组的IBR值均大于BDE-153组,这表明BDE-47的毒性要高于BDE-153。IBR指数能够有效地对PBDEs的海洋环境风险进行科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E-47 BDE-153 半滑舌鳎 毒性效应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和四溴联苯醚对黑褐新糠虾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联合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钮振 李正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8-87,共10页
本文以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为受试生物,分别研究两者单独及联合暴露21 d后的氧化应激效应,并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评估其毒性。结果表明:PS单独暴露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 本文以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为受试生物,分别研究两者单独及联合暴露21 d后的氧化应激效应,并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评估其毒性。结果表明:PS单独暴露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随暴露浓度升高被显著抑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随暴露浓度增加逐渐上升,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仅在97.4μg·L^(-1)暴露下显著上升;BDE-47单独暴露时,CAT、GST和GSH含量均被抑制,MDA和GPX活性仅在较高浓度下被显著诱导,SOD活性在低浓度被诱导,在最高浓度下恢复至空白水平。联合暴露时,CAT和SOD活性随PS投加浓度升高表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效应,且均显著高于BDE-47单独暴露组,MDA含量随PS投加浓度升高表现出诱导效应。GST和GPX活性与空白水平相近,低浓度PS暴露组中的GSH含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可见,PS能减缓BDE-47对黑褐新糠虾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氧化胁迫,在低浓度PS联合暴露组中尤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四溴联苯醚 黑褐新糠虾 氧化损伤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