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高寒草原取土场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特征和恢复力
被引量:
5
1
作者
金艳霞
周华坤
+3 位作者
姚步青
付京晶
王文颖
赵新全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28-1537,共10页
本研究以三江源区同德县不同年代修建公路产生的取土场高寒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样品分析,探讨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综合恢复能力和稳定性动态以及土壤养分变化等。结果表明,1)...
本研究以三江源区同德县不同年代修建公路产生的取土场高寒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样品分析,探讨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综合恢复能力和稳定性动态以及土壤养分变化等。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的地上总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但恢复年限为30年时,取土场植物群落的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地下总生物量在5~30年间波动变化。并且经过30年的恢复后,地下总生物量仍显著低于对照(P【0.05)。2)恢复年限在5~30年期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植物群落的综合恢复力指数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以经过30年自然恢复后的植物群落相对最为稳定。3)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别是有机质、速效磷的变化对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综合恢复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土场
植物群落
综合恢复能力
稳定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工程迹地面积对其恢复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6
2
作者
毛亮
周杰
郭正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47-3554,共8页
恢复工程迹地是青藏高原受损草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和计算不同工程迹地面积经历相同恢复时期后植物群落的组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生物量和恢复力,研究了工程迹地面积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植物群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
恢复工程迹地是青藏高原受损草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和计算不同工程迹地面积经历相同恢复时期后植物群落的组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生物量和恢复力,研究了工程迹地面积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植物群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迹地上恢复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随着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发生明显变化,当工程迹地面积为156m2,草原指示性植物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零星出现,面积缩小至55 m2,紫花针茅已演变为主要伴生种;恢复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α多样性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均随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逐渐增加,高度、α多样性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在工程迹地面积为156 m2时,接近于未受干扰群落,盖度在工程迹地面积为55 m2时接近未干扰群落。β多样性指数随着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减小,植被恢复能力随着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增加,工程迹地面积越小,其恢复度越好。从恢复植物群落各项指标分析,筑路工程迹地历经19a能够自然恢复的适宜面积为156 m2,最高临界值为254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迹地面积
植物多样性
群落组分和结构
生物量
综合恢复能力
高寒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寒草原取土场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特征和恢复力
被引量:
5
1
作者
金艳霞
周华坤
姚步青
付京晶
王文颖
赵新全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出处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28-153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2247
31201836)
+5 种基金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Z-916)
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XDA05070202)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专题(2011BAC09B06-02
2014BAC05B03)
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发展专项资金计划(2013-Z-Y07
2014-Z-Y01)
文摘
本研究以三江源区同德县不同年代修建公路产生的取土场高寒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样品分析,探讨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综合恢复能力和稳定性动态以及土壤养分变化等。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的地上总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但恢复年限为30年时,取土场植物群落的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地下总生物量在5~30年间波动变化。并且经过30年的恢复后,地下总生物量仍显著低于对照(P【0.05)。2)恢复年限在5~30年期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植物群落的综合恢复力指数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以经过30年自然恢复后的植物群落相对最为稳定。3)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别是有机质、速效磷的变化对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综合恢复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取土场
植物群落
综合恢复能力
稳定性
土壤养分
Keywords
Grave-Soil-Taken Field
plant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restoration capacity
stability
soil nutrient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工程迹地面积对其恢复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6
2
作者
毛亮
周杰
郭正刚
机构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47-3554,共8页
基金
国家行业公益项目(20090306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258)
文摘
恢复工程迹地是青藏高原受损草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和计算不同工程迹地面积经历相同恢复时期后植物群落的组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生物量和恢复力,研究了工程迹地面积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植物群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迹地上恢复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随着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发生明显变化,当工程迹地面积为156m2,草原指示性植物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零星出现,面积缩小至55 m2,紫花针茅已演变为主要伴生种;恢复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α多样性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均随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逐渐增加,高度、α多样性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在工程迹地面积为156 m2时,接近于未受干扰群落,盖度在工程迹地面积为55 m2时接近未干扰群落。β多样性指数随着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减小,植被恢复能力随着工程迹地面积减小而增加,工程迹地面积越小,其恢复度越好。从恢复植物群落各项指标分析,筑路工程迹地历经19a能够自然恢复的适宜面积为156 m2,最高临界值为254m2。
关键词
工程迹地面积
植物多样性
群落组分和结构
生物量
综合恢复能力
高寒草原
Keywords
area of land used f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lant diversit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restorable plant community
aboveground biomass
comprehensively restorable capacity
alpine steppe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高寒草原取土场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特征和恢复力
金艳霞
周华坤
姚步青
付京晶
王文颖
赵新全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工程迹地面积对其恢复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毛亮
周杰
郭正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